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7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领域中深基坑降水施工体系,尤其涉及一种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利用逐渐趋向三维空间的开挖。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拔地而起,目前,在现有技术的建筑施工中,施工场地狭小而造成施工难度加大的问题在城市建设当中日益突显,特别是在基坑施工阶段合理布置降水管线的施工过程中,有效利用有限空间和水资源是城市建设一大难题,现有的施工工程中水资源的浪费和空间占用是制约工程施工和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利于绿色施工的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能提高场地平面利用率,同时保证水资源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所述的降排水一体化系统设置在深基坑内,深基坑包括地下连续墙、第一道支撑结构、第二道支撑结构、降水井、支撑竖托桩和若干道支撑结构,第一道支撑结构、第二道支撑结构和若干道支撑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地下连续墙与支撑竖托桩之间,降水井设置在深基坑底部;

所述的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包括降水集水箱、降水管、首道撑集水箱、排水地漏、重力式水管和雨水集水箱;降水集水箱设置在深基坑的底部并通过降水管与降水井连接;雨水集水箱设置在第二道支撑结构上并通过降水管与降水集水箱连接,排水地漏设置在第一道支撑上并通过重力式水管连接到雨水集水箱,首道撑集水箱设置在第一道支撑上并通过降水管与雨水集水箱连接。

所述的首道撑集水箱外接污水处理设备。

所述的第二道支撑结构上设置若干个雨水集水箱,若干个雨水集水箱之间通过集水箱水管连接。

所述的第二道支撑结构为环形支撑结构,若干个雨水集水箱沿第二道支撑结构的边缘处设置。

所述的降水井与降水集水箱之间的降水管上设有抽水泵。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解决有限空间范围内降水管线合理布置的问题,提高场地平面利用率,同时保证水资源重复使用;对施工场地狭小、平面转化布置难度大的项目,在基坑降水施工阶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的平面图。

图中,1降水集水箱,2降水管,3首道撑集水箱,4污水处理设备,5排水地漏,6重力式水管,7雨水集水箱,8地下连续墙,9第一道支撑结构,10第二道支撑结构,11降水井,12支撑竖托桩,13支撑结构,14集水箱水管,15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见附图1,一种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降排水一体化系统设置在深基坑内,深基坑包括地下连续墙8、第一道支撑结构9、第二道支撑结构10、降水井11、支撑竖托桩12和若干道支撑结构13,第一道支撑结构9、第二道支撑结构10和若干道支撑结构1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地下连续墙8与支撑竖托桩12之间,降水井11设置在深基坑底部。

请参见附图1和附图2,所述的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包括降水集水箱1、降水管2、首道撑集水箱3、排水地漏5、重力式水管6和雨水集水箱7;降水集水箱1设置在深基坑的底部并通过降水管2与降水井11连接;雨水集水箱7设置在第二道支撑结构10上并通过降水管2与降水集水箱1连接,排水地漏5设置在第一道支撑9上并通过重力式水管6连接到雨水集水箱7,首道撑集水箱3设置在第一道支撑9上并通过降水管2与雨水集水箱7连接。

所述的首道撑集水箱3外接污水处理设备4,可用于对降水和雨水的净化处理,确保再利用的水资源能满足用水要求。

所述的第二道支撑结构10上设置若干个雨水集水箱7,若干个雨水集水箱7之间通过集水箱水管14连接。优选的,集水箱水管14可采用镀锌水管。

所述的第二道支撑结构10为环形支撑结构,若干个雨水集水箱7沿第二道支撑结构10的边缘处设置,便于雨水的收集。

所述的排水地漏5的口径为15mm,确保排水的顺畅,用于收集雨水。

所述的降水井11与降水集水箱1之间的降水管2上设有抽水泵15,便于将降水井11内收集的降水输送到降水集水箱1内。

施工时,请参见附图1,在深基坑完成一定基坑支护结构后,即第一道支撑结构9、第二道支撑结构10和若干道支撑结构1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地下连续墙8与支撑竖托桩12之间等设计所需的支护等结构后,请参见附图2,图2中右上角的指南针箭头方向为北,可在深基坑底部的南北两侧各布置两个降水集水箱1,将周围若干个降水井11内收集的降水通过降水管2经抽水泵15输送到两个降水集水箱1内,便于降水的收集利用;沿环形的第二道支撑结构10间隔布置八个雨水集水箱7,雨水集水箱7与降水集水箱1之间通过降水管2连接,可将降水集水箱1内的降水输送到雨水集水箱7内;八个雨水集水箱7之间通过集水箱水管14依次连接,在第一道支撑结构9上设置首道撑集水箱3,深基坑外部东南侧设置污水处理设备4,首道撑集水箱3通过降水管2与雨水集水箱7和污水处理设备4连接;在第一道支撑结构9上均匀布置20个口径为15mm的排水地漏5,排水地漏5通过重力式水管6与雨水集水箱7连接,用于在雨天收集雨水。降水集水箱1内收集的水可通过首道撑集水箱3输出,用于出土车辆冲洗、现场文明用水、混凝土养护以及后期回灌井用水等施工用水,达到水资源重复利用的目的,且首道撑集水箱3内的降水和雨水可通过污水处理设备4净化处理后使用,实现绿色施工要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所述的降排水一体化系统设置在深基坑内,深基坑包括地下连续墙(8)、第一道支撑结构(9)、第二道支撑结构(10)、降水井(11)、支撑竖托桩(12)和若干道支撑结构(13),第一道支撑结构(9)、第二道支撑结构(10)和若干道支撑结构(1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地下连续墙(8)与支撑竖托桩(12)之间,降水井(11)设置在深基坑底部;

其特征是:所述的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包括降水集水箱(1)、降水管(2)、首道撑集水箱(3)、排水地漏(5)、重力式水管(6)和雨水集水箱(7);降水集水箱(1)设置在深基坑的底部并通过降水管(2)与降水井(11)连接;雨水集水箱(7)设置在第二道支撑结构(10)上并通过降水管(2)与降水集水箱(1)连接,排水地漏(5)设置在第一道支撑(9)上并通过重力式水管(6)连接到雨水集水箱(7),首道撑集水箱(3)设置在第一道支撑(9)上并通过降水管(2)与雨水集水箱(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首道撑集水箱(3)外接污水处理设备(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道支撑结构(10)上设置若干个雨水集水箱(7),若干个雨水集水箱(7)之间通过集水箱水管(1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道支撑结构(10)为环形支撑结构,若干个雨水集水箱(7)沿第二道支撑结构(10)的边缘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降水井(11)与降水集水箱(1)之间的降水管(2)上设有抽水泵(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基坑降排水一体化系统,包括降水集水箱(1)、降水管(2)、首道撑集水箱(3)、排水地漏(5)、重力式水管(6)和雨水集水箱(7);降水集水箱设置在深基坑的底部并通过降水管与降水井(11)连接;雨水集水箱设置在第二道支撑结构(10)上并通过降水管与降水集水箱连接,排水地漏设置在第一道支撑(9)上并通过重力式水管连接到雨水集水箱,首道撑集水箱设置在第一道支撑上并通过降水管与雨水集水箱连接。本实用新型能有效解决有限空间范围内降水管线合理布置的问题,提高场地平面利用率,同时保证水资源重复使用;对施工场地狭小、平面转化布置难度大的项目,在基坑降水施工阶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技术研发人员:韩杨杨;高辉;王凯峰;高丙山;杨红岩;张文龙;陈经纬;李卓朋;齐桂永;牛立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1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