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
背景技术:
基坑放坡时需在坡面挂网喷射混凝土形成面层,软土基坑由于土质渗水性较差,需在坡面设置泄水孔以保证坡面内侧的地下水从泄水孔排出。一般的泄水孔在软土条件下易发生堵塞,导致无法排除坡面内积水,加大基坑放坡失稳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能够保证坡面内侧的地下水从泄水孔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上具有设置于混凝土面层内侧的入水段以及设置于混凝土面层外侧的出水段,所述入水段上开设有入水口,所述出水段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入水口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入水口之间间隔设置;
所述管体用于使混凝土面层内侧的流体依次经过所述入水口以及所述出水口流出到混凝土面层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滤水网,所述滤水网覆盖所述入水口,所述滤水网用于对从外界经过所述入水口流入到所述管体内的流体进行过滤。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滤水网从所述管体的外侧包裹所述管体。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滤水网采用土木布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管体采用pvc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端头,至少部分所述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的所述入水口设置为多个,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的所述多个入水口之间相互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的所述多个入水口的孔径均设置为5~8mm,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的所述多个入水口之间的间距均为100~200mm。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管体设置为多个,所述多个管体之间呈梅花形布置,相邻所述管体之间的间隔设置为1.0~3.0m。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直径设置为48mm或者60mm,所述管体的长度设置为1.5~3.0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在施工的时候,首先进行混凝土面层的施工,在进行混凝土面层施工的过程中预留放置管体的空间,之后将管体上的入水段插入至混凝土面层的内侧,将管体的出水段保留在混凝土面层的外侧,这样在混凝土面层内有水的时候,便可以通过管体进行排出,而由于管体上的入水口设置为多个,并且多个入水口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工作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入水口还未被堵塞,即可实现疏通混凝土面层内侧积水的目的,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泄水口容易堵塞造成的混凝土面层内侧的积水无法排出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入水段;2-管体;21-入水口;22-出水口;3-混凝土面层;4-滤水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请参阅图1以及图2,这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包括:
管体2,管体2上具有设置于混凝土面层3内侧的入水段1以及设置于混凝土面层3外侧的出水段,入水段1上开设有入水口21,出水段上开设有出水口22,入水口21设置为多个,多个入水口21之间间隔设置;
管体2用于使混凝土面层3内侧的流体依次经过入水口21以及出水口22流出到混凝土面层3的外侧。
在施工的时候,首先进行混凝土面层3的施工,在进行混凝土面层3施工的过程中预留放置管体2的空间,之后将管体2上的入水段1插入至混凝土面层3的内侧,将管体2的出水段保留在混凝土面层3的外侧,这样在混凝土面层3内有水的时候,便可以通过管体2进行排出,而由于管体2上的入水口21设置为多个,并且多个入水口21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工作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入水口21还未被堵塞,即可实现疏通混凝土面层3内侧积水的目的,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泄水口容易堵塞造成的混凝土面层3内侧的积水无法排出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滤水网4,滤水网4覆盖入水口21,滤水网4用于对从外界经过入水口21流入到管体2内的流体进行过滤。
通过滤水网4可以有效防止大块的杂质进入到入水口21内,进而可以有效防止入水口21被大块杂质封堵而起不到疏通积水的作用,从而在设置有多个入水口21的基础上覆盖有滤水网4,可以进一步防止入水口21被堵塞,从而可以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泄水孔发生堵塞而产生的无法排出积水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滤水网4从管体2的外侧包裹管体2。
滤水网4从外侧包裹管体2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大块的异物和管体2接触,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异物远离入水口21的目的。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滤水网4从管体2的内侧贴合于入水口21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方式的优点在于在施工的时候方便管体2的插入,而缺点在于入水口21被大块异物堵塞的概率相对较高。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滤水网4采用土木布制成。
利用土木布这种施工现场较为常见的材料制成滤水网4,非常方便并且经济,并且土木布木有较为密集的编制结构,可以对进入到入水口21中的积水进行有效过滤,并且其强度较高、耐腐蚀性较高,可以有效应对多种不同的环境,适应性强。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制成的滤水网4,只需要可以实现对经过入水口21的积水进行过滤即可。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管体2采用pvc材料制成。
利用pvc材料制成的管体2结构强度较高、质量较轻,并且在施工现场较为常见,使用方便并且经济。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制成的管体2,只需要其可以在施工期间内保持稳定工作即可。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入水口21设置于入水段1的端头,至少部分入水口21设置于入水段1的侧壁上。
入水段1的端头也就是管体2的一端,一般来说,管体2的两端均具有开口,在本实施例中,管体2两端的两个开口分别是入水口21和出水口22。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入水口21和出水口2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式,只需要可以保证在入水段1具有入水口21以及在出水段具有出水口22即可。
设置于侧壁上的入水口21可以从侧壁吸收积水,实现对积水吸收面积的有效扩大,有利于积水的快速排出。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入水段1的侧壁上的入水口21设置为多个,设置于入水段1的侧壁上的多个入水口21之间相互间隔设置。
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入水口21可以很好地实现协同工作,可以实现高效排水,并且由于土质的情况在不同的方向上会有所区别,从而可以使得多个入水口21中在同一时段会存在一个入水口21的排水效果最好,可以使得整体的排水效率更加稳定,不容易出现每个入水口21都非常容易被封堵的情况。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入水段1的侧壁上的多个入水口21的孔径均设置为5~8mm,设置于入水段1的侧壁上的多个入水口21之间的间距均为100~200mm。
经过多次试验证实,入水口21的孔径均设置为5~8mm,并且入水口21之间的间距设置为100~200mm的情况下,入水口21的排水效果较好。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入水口21的孔径设置为6.5mm、入水口21之间的孔径设置为150mm的情况下,入水口21的排水效果最好。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管体2设置为多个,多个管体2之间呈梅花形布置,相邻管体2之间的间隔设置为1.0~3.0m。
经过多次试验证实,多个管体2之间呈梅花形布置,可以更好地对目标区域内的积水进行疏通,从而可以高效地保证目标区域内的积水可以快速排出。
并且经过多次试验证实,相邻管体2之间的间隔设置为1~3m的情况下,可以在保证经济的同事,排水效果足以满足施工要求。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管体2之间的间隔设置为2m。
经过试验证实,相邻管体2之间的间隔设置为2m的情况下,在保证具有较高排水效率的同时,其经济性较佳,也就是在排水效率和经济性之间相互平衡的距离。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管体2的直径设置为48mm或者60mm,管体2的长度设置为1.5~3.0m。
设置为48mm以及60mm的pvc管在施工工地非常常见,用这两种规格的管体2可以保证经济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并且材料获得非常方便。
通常来说,管体2上的出水端伸出于混凝土面层3的长度为10~30mm,也就是说,管体2的剩余长度需要插入到混凝土面层3内侧。
当管体2的长度设置为1.5~3.0m之间的情况下,管体2可以很好地插入到混凝土面层3的内侧,并且可以实现很好的排水效率。
管体2过长,其难以插入到混凝土面层3的内侧,而管体2过段,则难以保证工作效率。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在施工的时候,首先进行混凝土面层3的施工,在进行混凝土面层3施工的过程中预留放置管体2的空间,之后将管体2上的入水段1插入至混凝土面层3的内侧,将管体2的出水段保留在混凝土面层3的外侧,这样在混凝土面层3内有水的时候,便可以通过管体2进行排出,而由于管体2上的入水口21设置为多个,并且多个入水口21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在工作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入水口21还未被堵塞,即可实现疏通混凝土面层3内侧积水的目的,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泄水口容易堵塞造成的混凝土面层3内侧的积水无法排出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所述管体上具有设置于混凝土面层内侧的入水段以及设置于混凝土面层外侧的出水段,所述入水段上开设有入水口,所述出水段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入水口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入水口之间间隔设置;
所述管体用于使混凝土面层内侧的流体依次经过所述入水口以及所述出水口流出到混凝土面层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水网,所述滤水网覆盖所述入水口,所述滤水网用于对从外界经过所述入水口流入到所述管体内的流体进行过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网从所述管体的外侧包裹所述管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网采用土木布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采用pvc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端头,至少部分所述入水口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的所述入水口设置为多个,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的所述多个入水口之间相互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的所述多个入水口的孔径均设置为5~8mm,设置于所述入水段的侧壁上的所述多个入水口之间的间距均为100~2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设置为多个,所述多个管体之间呈梅花形布置,相邻所述管体之间的间隔设置为1.0~3.0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软土放坡的泄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直径设置为48mm或者60mm,所述管体的长度设置为1.5~3.0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