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7


本实用新型涉及塔吊支撑结构领域,特指一种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



背景技术:

塔吊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吊装设备,通常设于建筑外侧或建筑内侧,以满足构件的吊装需要。塔吊的标准节随着建筑结构的升高而加高,在加高塔吊标准节时,对塔吊标准节会进行支护,以确保塔吊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对于超高层建筑,将塔吊置于核心筒内,以满足超高层建筑内部的吊装使用,在塔吊进行加高时,需要为塔吊设置附墙结构以与核心筒的剪力墙连接,仅仅通过附墙结构将塔吊的标准节或内爬框附着于剪力墙上,对于超高层的施工环境,该附墙结构难以满足塔吊使用的稳定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解决现有的采用附墙结构将塔吊的内爬框附着于剪力墙难以满足塔吊使用的稳定性要求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塔吊内爬框置于核心筒内,所述核心筒的剪力墙上预留有门洞口,所述承重结构包括:

跨设于相对的两个门洞口之间的主梁,所述主梁的端部搁置于对应的门洞口的底部;

支撑连接于所述主梁的侧部和对应的门洞口的侧部之间的撑杆;以及

相对设置且供支撑连接所述塔吊内爬框的一对次梁,所述次梁的一端置于所述主梁上并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次梁的另一端搁置于对应的门洞口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承重结构为内爬框提供稳定的支撑,该承重结构的主梁跨设在相对的剪力墙之间,在剪力墙上预留有门洞口,主梁的端部搁置在门洞口的底部,利用剪力墙为主梁提供牢固可靠的承托力;次梁的一端搁置在剪力墙上预留的门洞口的底部,另一端搁置于主梁上。内爬框通过其上设置的转换马镫与次梁连接,一对次梁夹住内爬框,为内爬框的稳定性提供保障,且主梁和次梁搁置于剪力墙的门洞口处,能够将内爬框的传递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剪力墙,提高了受力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撑杆的长度可调,通过调节所述撑杆的长度以使得所述主梁呈平直状设置。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撑杆包括与所述主梁连接的第一连接耳板、与对应的门洞口的侧部连接的第二连接耳板、与所述第二连接耳板连接的支杆以及与所述支杆的端部螺合连接的调节螺杆;

所述第一连接耳板的端部固设有端板,所述端板上开设有供所述调节螺杆穿过的穿设孔;

所述调节螺杆穿过所述穿设孔并与所述支杆上连接的螺母螺合连接,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杆伸入所述支杆内的部分的长度以实现调节所述撑杆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对应所述主梁设置的门洞口的底部预埋有第一预埋件;

所述主梁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一预埋件之间垫设有第一格构马凳,通过所述主梁两端的第一格构马凳厚度的选择以调平所述主梁的顶面。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梁的两端侧固设有调平牛腿。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主梁的顶面对应所述次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转换法兰。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次梁的端部对应所述转换法兰设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与所述转换法兰通过紧固螺栓紧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次梁的中部尺寸大于其端部尺寸。

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对应所述次梁设置的门洞口的底部预埋有第二预埋件;

所述次梁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二预埋件之间垫设有第二格构马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中主梁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中主梁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中主梁的端侧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中撑杆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中撑杆的另一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中次梁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中次梁的俯视图。

图10为图8中的a-a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中次梁与主梁连接的一端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用于支撑塔吊的内爬框,为内爬框提供稳定牢固的支撑。该承重结构包括主梁和次梁,且主梁和次梁均搁置于剪力墙上预留的门洞口内,主梁还通过撑杆与门洞口的侧部拉结连接,提高了主梁的稳定性,一对次梁夹设在内爬框的两侧,为内爬框的稳定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进行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俯视图。参阅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的侧视图。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塔吊内爬框30置于核心筒内,核心筒的剪力墙10上预留有门洞口101,承重结构包括主梁21、撑杆22以及一对次梁23,主梁21跨设于相对的两个门洞口101之间,该主梁21的端部搁置于对应的门洞口101的底部;撑杆22支撑连接于主梁21的侧部和对应的门洞口101的侧部;一对次梁23相对设置,且该一对次梁23用于支撑连接塔吊内爬框30,次梁23的一端置于主梁21上并与主梁21连接,次梁23的另一端搁置于对应的门洞口101的底部。

较佳地,在核心筒的三面剪力墙10上预留门洞口101,在相对的两个剪力墙10上的门洞口101相对设置,该相对的两个门洞口处设置主梁21;另一个剪力墙10上设置两个并排的门洞口101,用于设置次梁23。一对次梁23夹设于塔吊内爬框30的相对两侧,为塔吊内爬框30提供稳定的支撑。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撑杆22的长度可调,通过调节撑杆22的长度以使得主梁21呈平直状设置。主梁21的设置方向与塔吊内爬框30上对应的侧框的设置方向相平行,在安装主梁21时,调整好主梁21的平直度,而后调节好两端撑杆22的长度,进而将撑杆22连接于主梁21的侧部和对应的门洞口101的侧部。

较佳地,如图6和图7所示,撑杆22包括与主梁21连接的第一连接耳板221、与对应的门洞口101的侧部连接的第二连接耳板222、与第二连接耳板222连接的支杆223以及与支杆223的端部螺合连接的调节螺杆224;第一连接耳板221的端部固设有端板225,端板225上开设有供调节螺杆224穿过的穿设孔;调节螺杆224穿过穿设孔并与支杆223上连接的螺母226螺合连接,通过调节调节螺杆224伸入支杆223内的部分的长度以实现调节撑杆22的长度。其中第一连接耳板221和第二连接耳板222均为双耳板,在双耳板的端部垂直连接一端板,第一连接耳板221的端板222处开设有穿设孔,调节螺杆224的端部穿过该穿设孔,调节螺杆224的头部抵靠于端板225上。第二连接耳板222的端板连接支杆223,该支杆223内部中空,支杆223的端部也固设有端板,该端板上开设有供调节螺杆穿过的通孔,在通孔处固设螺母226,调节螺杆224与该螺母226螺合连接,通过旋拧该调节螺杆224,以将调节螺杆224旋入支杆223内或从支杆223内旋出,从而实现撑杆22整体长度的调节。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对应主梁21设置的门洞口101的底部预埋有第一预埋件11;主梁21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一预埋件11之间垫设有第一格构马凳24,通过主梁21两端的第一格构马凳24厚度的选择一调平主梁21的顶面。进而为次梁23提供一平整面的承托面。

较佳地,第一格构马凳24包括顶板和固定于顶板底部且横纵交错设置的条状撑板,在安装时,将条状撑板放置于对应的第一预埋件11上,顶板承托主梁21的端部。若主梁21两侧的第一预埋件11的标高不一致时,通过选择不同厚度的两个第一格构马凳24弥补两个第一预埋件11间的高度差,以调平主梁21的顶面。

进一步地,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主梁21的两端侧固设有调平牛腿211。调平牛腿211垂直固定在主梁21的端面上,在将主梁21吊至对应的门洞口101处时,通过设置千斤顶顶撑住调平牛腿211,进而使得主梁21的底面与门洞口101的底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垫设第一格构马凳24,再将主梁21的端部落放到第一格构马凳24上,若主梁21的顶面不平,则通过千斤顶顶起主梁21对应的端部并更换新的第一格构马凳24。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主梁21的顶面对应次梁23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转换法兰212。通过转换法兰212与次梁23固定连接。较佳地,转换法兰212包括一安装板和固设于该安装板底面的多个肋板,安装板上设有多个法兰孔,该安装板通过穿过法兰孔的紧固螺栓与次梁23紧固连接。肋板置于主梁21的顶面上,并与主梁21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8、图9和图11所示,次梁23的端部对应转换法兰212设有连接法兰231,该连接法兰231与转换法兰212通过紧固螺栓紧固连接。较佳地,该连接法兰231包括与转换法兰212的安装板相贴合的连接板,连接板的底免与次梁23的底面平齐设置,在该连接板和次梁23的侧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肋板,连接板上也设有法兰孔,连接板上的法兰孔与安装板上的法兰孔相对齐,进而通过穿过的紧固螺栓紧固连接。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10所示,次梁23的中部尺寸大于其端部尺寸。为提高次梁23的结构强度,将次梁23做成变截面结构,两端的截面尺寸较小,中部的截面尺寸较大,以提高其支撑塔吊内爬框3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对应次梁23设置的门洞口101的底部预埋有第二预埋件12,次梁23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二预埋件12之间垫设有第二格构马凳25。第二格构马凳25的具体结构与第一格构马凳的结构相同,可参见上述第一格构马凳的结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较佳地,塔吊内爬框30的侧部连接有支座,该支座置于次梁23的顶部,并与次梁23紧固连接。为方便连接,在次梁23的顶部设置转换马凳,该转换马凳通过螺栓与塔吊内爬框30的支座紧固连接。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主梁21和次梁23均采用方形梁,方形梁的内部设有多道加肋板,在方形梁的两端设有封堵板。

将塔吊内爬框30设于核心筒电梯井内,以减小对核心筒的受力影响。剪力墙上对应主梁设置的门洞口即为电梯井设置的门洞口,进而可减小在塔吊拆除后封堵门洞口的作业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承重结构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

先吊装主梁,将主梁放置到对应的门洞口处,安装撑杆,将主梁和对应门洞口的侧部通过撑杆拉结连接,调整主梁的位置以保持该主梁的顺直,利用调平牛腿和第一格构马凳将主梁的顶面调平。吊装次梁,将次梁调平,并将次梁与主梁的端部连接,次梁的另一端部搁置于对应的第二预埋件上;安装内爬框,将内爬框的支座与次梁顶部的转换马凳螺栓连接,配平塔机并调整塔机的垂直度,而后将内爬框的支座与次梁的转换马凳焊接,将次梁与第二预埋件焊接,次梁和主梁连接处焊接,主梁与对应的第一预埋件焊接,从而完成了一层的承重结构的安装。随着塔吊内爬框的爬升,在建筑主体上间隔地安装承重结构支撑塔吊内爬框,为塔吊内爬框提供稳定的支撑。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塔吊内爬框置于核心筒内,所述核心筒的剪力墙上预留有门洞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结构包括:

跨设于相对的两个门洞口之间的主梁,所述主梁的端部搁置于对应的门洞口的底部;

支撑连接于所述主梁的侧部和对应的门洞口的侧部之间的撑杆;以及

相对设置且供支撑连接所述塔吊内爬框的一对次梁,所述次梁的一端置于所述主梁上并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次梁的另一端搁置于对应的门洞口的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的长度可调,通过调节所述撑杆的长度以使得所述主梁呈平直状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包括与所述主梁连接的第一连接耳板、与对应的门洞口的侧部连接的第二连接耳板、与所述第二连接耳板连接的支杆以及与所述支杆的端部螺合连接的调节螺杆;

所述第一连接耳板的端部固设有端板,所述端板上开设有供所述调节螺杆穿过的穿设孔;

所述调节螺杆穿过所述穿设孔并与所述支杆上连接的螺母螺合连接,通过调节所述调节螺杆伸入所述支杆内的部分的长度以实现调节所述撑杆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主梁设置的门洞口的底部预埋有第一预埋件;

所述主梁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一预埋件之间垫设有第一格构马凳,通过所述主梁两端的第一格构马凳厚度的选择以调平所述主梁的顶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的两端侧固设有调平牛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的顶面对应所述次梁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转换法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的端部对应所述转换法兰设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与所述转换法兰通过紧固螺栓紧固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的中部尺寸大于其端部尺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次梁设置的门洞口的底部预埋有第二预埋件;

所述次梁的端部和对应的第二预埋件之间垫设有第二格构马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高层塔吊内爬框的承重结构,塔吊内爬框置于核心筒内,所述核心筒的剪力墙上预留有门洞口,所述承重结构包括:跨设于相对的两个门洞口之间的主梁,所述主梁的端部搁置于对应的门洞口的底部;支撑连接于所述主梁的侧部和对应的门洞口的侧部之间的撑杆;以及相对设置且供支撑连接所述塔吊内爬框的一对次梁,所述次梁的一端置于所述主梁上并与所述主梁连接,所述次梁的另一端搁置于对应的门洞口的底部。本实用新型的承重结构为内爬框提供稳定的支撑,将内爬框的传递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剪力墙,提高了受力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庆文;左继元;史鹏飞;周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10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