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弧结构以及中性极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42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弧结构以及中性极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家庭用户用电设备的不断增多,剩余电流断路器产品应用也在不断增加,剩余电流断路器目前一般采用中性极直通的方式实现,利用剩余电流断路器的可开断的结构,能在设备断电时同时提供中性极的电气隔离保护。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相同相线极的断路器作为中性极的保护,即另外增加剩余电流保护模块,但是,另外增加剩余电流保护模块后整个产品的体积占用面积较大,并且在剩余电流断路器中相线极脱扣机构和中性极机构分别具有一灭弧机构,从而提高电弧电压,提高分断能力以及灭弧效果。但是,分别均设置灭弧机构会导致整个断路器的结构较大,不能够满足产品体积小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灭弧结构以及中性极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别设置灭弧机构会导致整个断路器的结构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灭弧结构,设置于静触头和动触头的外侧,包括灭弧室、设于所述静触头或所述动触头一侧的引弧板、设于所述静触头和所述动触头之间的第一引弧导向筋,所述静触头、所述动触头、所述引弧板、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均位于所述灭弧室内,且所述灭弧室远离所述动触头或所述静触头的一侧具有排弧口,所述引弧板和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均朝向所述排弧口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静触头固定于所述引弧板上,所述动触头位于所述引弧板的一侧且可与所述静触头相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灭弧室包括盖合于所述静触头和所述动触头上的盖板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盖板的挡弧板,所述挡弧板设于所述引弧板和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挡弧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动触头移动的滑槽,且所述盖板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挡弧板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上还设有第二引弧导向筋,且所述第二引弧导向筋与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靠近所述排弧口处设有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引弧板远离所述排弧口的一侧设有载流导体,所述载流导体与所述引弧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接线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接线板通过软导线相连接,且所述接线板的外侧固定有灭弧角板,所述灭弧角板位于所述动触头远离所述静触头的一侧,且所述灭弧角板朝向所述排弧口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灭弧角板包括固定折弯板和延伸折弯板,所述固定折弯板用于和所述挡弧板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折弯板由所述固定折弯板折弯并朝向所述排弧口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中性极机构,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灭弧结构,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直接凸设于所述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以及中性极机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灭弧结构及中性极机构,在静触头或动触头的一侧直接设置引弧板,从而将侧边的电弧引出至排弧口;通过设置在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第一引弧导向筋将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弧引出至排弧口,电弧产生的气体压力在灭弧室内产生的压差迫使其快速向排弧口方向转移,通过引弧板和第一引弧导向筋配合,使得电弧在设计的弧道内在气压差以及引弧板和第一引弧导向筋的作用下,能快速引入排弧口方向,从而达到快速熄灭电弧的功能,较传统灭弧结构的体积大大缩小,增加用户配电箱回路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其中盖板未示;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灭弧室;2、引弧板;3、第一引弧导向筋;4、静触头;5、动触头;6、灭弧角板;7、壳体;8、联动组件;11、盖板;12、挡弧板;13、排弧口;111、隔板;112、第二引弧导向筋;113、挡板;121、滑槽;21、载流导体;51、接线板;61、固定折弯板;62、延伸折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灭弧结构,设置于静触头4和动触头5的外侧,包括灭弧室1、设于所述静触头4或所述动触头5一侧的引弧板2、设于所述静触头4和所述动触头5之间的第一引弧导向筋3,所述静触头4、所述动触头5、所述引弧板2、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均位于所述灭弧室1内,且所述灭弧室1远离所述动触头5或所述静触头4的一侧具有排弧口13,所述引弧板2和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均朝向所述排弧口13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静触头4或动触头5的一侧直接设置引弧板2,从而将侧边的电弧引出至排弧口13;通过设置在动触头5和静触头4之间的第一引弧导向筋3将动触头5和静触头4之间的电弧引出至排弧口13,电弧产生的气体压力在灭弧室1内产生的压差迫使其快速向排弧口13方向转移,通过引弧板2和第一引弧导向筋3配合,使得电弧在设计的弧道内在气压差以及引弧板2和第一引弧导向筋3的作用下,能快速引入排弧口13方向,从而达到快速熄灭电弧的功能,较传统灭弧结构的体积大大缩小,增加用户配电箱回路安装。

其中,排弧口13朝向一不具有其他部件或装置的空腔,且空腔的一侧设有一可以将电弧排出或熄灭的出口,通过该空腔容纳电弧,且由出口排出电弧,从而能够将引导至该空腔的电弧快速熄灭。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静触头4固定于所述引弧板2上,所述动触头5位于所述引弧板2的一侧且可与所述静触头4相抵接。具体的,静触头4固定贴设于引弧板2上,引弧板2位于静触头4远离动触头5的一侧,从而可以使得动触头5在联动组件8的带动下朝向静触头4移动,且引弧板2位于静触头4远离动触头5的一侧还可以将静触头4外缘的电弧引导至排弧口13,从而保证所有电弧均可以引导至排弧口13实现灭弧操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灭弧室1包括盖合于所述静触头4和所述动触头5上的盖板11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盖板11的挡弧板12,所述挡弧板12设于所述引弧板2和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的外侧。具体的,动触头5、静触头4、引弧板2和第一引弧导向筋3的外侧均环设挡弧板12,然后在挡弧板12的顶上盖设盖板11,能够保证电弧不会影响到外部的设备,并由引弧板2和第一引弧导向筋3将电弧引导至排弧口13,直至排出至一无其他元器件的腔室内,从而达到快速熄灭电弧的功能。

进一步地,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挡弧板12上开设有供所述动触头5移动的滑槽121,且所述盖板11上设有隔板111,所述隔板111与所述挡弧板12相对应。具体的,动触头5在联动组件8的带动下会发生相对移动,且动触头5可以朝向静触头4靠拢,因此设置滑槽121可以方便动触头5的移动,且挡弧板12和隔板111相结合还可以起到遮挡电弧的效果,有效避免电弧大量进入机构及其它部位造成损坏,同时可以保证电弧产生的气体压力在灭弧室1内产生的压差迫使其快速向排弧口13方向转移。

进一步地,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盖板11上还设有第二引弧导向筋112,且所述第二引弧导向筋112与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相对设置。具体的,第二引弧导向筋112设置在盖板11的内表面上,且第一引弧导向筋3和第二引弧导向筋112相对设置,且第一引弧导向筋3和第二引弧导向筋112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动触头5可以在间隙内移动。在动触头5的两侧均设置第一引弧导向筋3和第二引弧导向筋112,可以有效地加强引弧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盖板11靠近所述排弧口13处设有挡板113。具体的,挡板113设置在盖板11的顶部,且挡板113的一端和盖板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中性极结构的壳体7内侧壁相抵接,从而保证电弧不会经盖板11的上表面传递回去,能够达到更好的灭弧和遮挡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引弧板2远离所述排弧口13的一侧设有载流导体21,所述载流导体21与所述引弧板2固定连接。具体的,载流导体21的功能是作为可通过额定电流的载体,其可以将传导至引弧板2上的电流导出,能够避免电流的存在影响电弧的传导。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接线板51,所述动触头5与所述接线板51通过软导线相连接,且所述接线板51的外侧固定有灭弧角板6,所述灭弧角板6位于所述动触头5远离所述静触头4的一侧,且所述灭弧角板6朝向所述排弧口13延伸。具体的,灭弧角板6位于动触头5远离静触头4的一侧,因此动触头5产生的电弧可以迅速的传递至灭弧角板6并将其传递出去,灭弧角板6形成弧度的设置在动触头5一侧,且灭弧角板6的设置不会影响到动触头5的移动。灭弧角板6和引弧板2相结合可以对位于动触头5和静触头4两侧的电弧进行引导,从而可以保证电弧可以从排弧口13方向排出,从而达到快速熄灭电弧的功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灭弧角板6包括固定折弯板61和延伸折弯板62,所述固定折弯板61用于和所述挡弧板12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折弯板62由所述固定折弯板61折弯并朝向所述排弧口13延伸。具体的,固定折弯板61用于和挡弧板12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整个灭弧角板6的固定,延伸折弯板62和固定折弯板61之间形成有折弯角,该折弯角用于规避动触头5,且延伸折弯板62和固定折弯板61一般为一体成型,延伸折弯板62可以由靠近动触头5的一侧朝向排弧口13延伸。并且延伸折弯板62具有一定的弧度,其为圆弧形即为中间段突出朝向引弧导向筋,从而方便电弧引向引弧导向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中性极机构,所述中性极机构包括壳体7和如上述任一条中的灭弧结构,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直接凸设于所述壳体7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性极机构,在静触头4或动触头5的一侧直接设置引弧板2,从而将侧边的电弧引出至排弧口13;通过设置在动触头5和静触头4之间的第一引弧导向筋3将动触头5和静触头4之间的电弧引出至排弧口13,电弧产生的气体压力在灭弧室1内产生的压差迫使其快速向排弧口13方向转移,通过引弧板2和第一引弧导向筋3配合,使得电弧在设计的弧道内在气压差以及引弧板2和第一引弧导向筋3的作用下,能快速引入排弧口13方向,从而达到快速熄灭电弧的功能,较传统灭弧结构的体积大大缩小,增加用户配电箱回路安装。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灭弧结构,设置于静触头(4)和动触头(5)的外侧,其特征在于:包括灭弧室(1)、设于所述静触头(4)或所述动触头(5)一侧的引弧板(2)、设于所述静触头(4)和所述动触头(5)之间的第一引弧导向筋(3),所述静触头(4)、所述动触头(5)、所述引弧板(2)、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均位于所述灭弧室(1)内,且所述灭弧室(1)远离所述动触头(5)或所述静触头(4)的一侧具有排弧口(13),所述引弧板(2)和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均朝向所述排弧口(13)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4)固定于所述引弧板(2)上,所述动触头(5)位于所述引弧板(2)的一侧且可与所述静触头(4)相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1)包括盖合于所述静触头(4)和所述动触头(5)上的盖板(11)以及用于支撑所述盖板(11)的挡弧板(12),所述挡弧板(12)设于所述引弧板(2)和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弧板(12)上开设有供所述动触头(5)移动的滑槽(121),且所述盖板(11)上设有隔板(111),所述隔板(111)与所述挡弧板(12)相对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1)上还设有第二引弧导向筋(112),且所述第二引弧导向筋(112)与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相对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1)靠近所述排弧口(13)处设有挡板(113)。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板(2)远离所述排弧口(13)的一侧设有载流导体(21),所述载流导体(21)与所述引弧板(2)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板(51),所述动触头(5)与所述接线板(51)通过软导线相连接,且所述接线板(51)的外侧固定有灭弧角板(6),所述灭弧角板(6)位于所述动触头(5)远离所述静触头(4)的一侧,且所述灭弧角板(6)朝向所述排弧口(13)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灭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角板(6)包括固定折弯板(61)和延伸折弯板(62),所述固定折弯板(61)用于和所述挡弧板(12)固定连接,所述延伸折弯板(62)由所述固定折弯板(61)折弯并朝向所述排弧口(13)延伸。

10.中性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7)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灭弧结构,所述第一引弧导向筋(3)直接凸设于所述壳体(7)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灭弧结构及中性极机构,设置于静触头和动触头的外侧,包括灭弧室、设于静触头或动触头一侧的引弧板、设于静触头和动触头之间的第一引弧导向筋,灭弧室远离动触头或静触头的一侧具有排弧口,引弧板和第一引弧导向筋均朝向排弧口延伸。本实用新型的灭弧结构及中性极机构,在静触头或动触头的一侧直接设置引弧板,从而将侧边的电弧引出至排弧口,第一引弧导向筋将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的电弧引出至排弧口,电弧产生的气体压力在灭弧室内产生的压差迫使其快速向排弧口方向转移,使得电弧在设计的弧道内在气压差以及引弧板和第一引弧导向筋的作用下,能快速引入排弧口方向,从而达到快速熄灭电弧的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徐方剑;许利战;王刚;俞华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1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10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