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燃气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大气式灶具燃烧器的一次空气系数一般为0.4-0.7,预混的空气达不到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加上各种因素,需要一定的二次空气补充,并且,为了降低co的排放,二次空气补充应尽可能的充分。目前,灶具燃烧器补充空气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侧进气和下进气的方式,侧进风的方式即在混气室的侧部开侧向进风口,外部空气通过该侧向进风口进行二次空气补充,下进气的方式即在基座底座开下进风口,灶具下方的空气通过该下进风口进行二次空气补充。其中,虽然侧进风的方式具有进气阻力小,进气量大的优点,但是,现有侧进气的燃烧器还是存在有问题如:由于燃烧热气流的引射作用,内、外火盖均会通过混气室侧向进风口卷吸二次空气,内环热负荷小,一次空气系数较外环高,因此卷吸的二次空气往往过剩,而外环火盖的中环火孔的二次空气卷吸却不足,为了合理分配二次空气,同时实现内、外环的充分燃烧,还需作进一步的改进。
另外,目前燃气灶的火盖大多通常包括有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其对锅体的加热方式基本都是外部环形火焰和内部环形火焰相结合的方式,外部环形火焰相对内部环形火焰距离锅底中心的间隔较远,外部环形火焰向外喷射,不能集中加热锅的底部,并且燃烧形成的烟气在锅底停留时间不够,造成效率低下,浪费资源,也需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二次空气合理分配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针对外环火盖侧进风的二次空气补充效果好、以提高热效率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均匀加热锅底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
内环火盖,设置在基座之上,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
外环火盖,也设置在基座之上,位于内环火盖的外围,并且与基座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所述中央混气室和外环混气室之间形成补气腔;所述基座上还沿周向间隔地设有多个径向的用于连通所述补气腔与外界的二次补气通道;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室在邻近所述补气腔的壁面上沿周向间隔开设有出火孔,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周壁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补气腔内的二次空气导引至所述外环混气室的出火孔区域的导流件。
为了实现导流件具有引导二次空气至外环混气室的出火孔区域,所述导流件包括有沿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周壁间隔设有多个上凸于外周壁表面的凸棱。
为了增大导流件与内环火盖的热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单个所述的凸棱与所述内环火盖的中轴线有夹角或平行。
为了实现导流件的凸棱具有导引经导流件预热后的二次空气能带着一定旋转的速度转开至外环火盖,单个所述的凸棱与所述内环火盖的中轴线有夹角,并且单个所述的凸棱的外侧缘呈弧线,整个导流件构成旋转状。
为了实现外界空气经二次补气通道旋转进入补气腔,单个所述的二次补气通道与所述外环火盖的中轴线有夹角,并与单个所述的凸棱的旋转方向相同。以增加二次空气与基座的热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提高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火盖包括有环状顶壁以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的内环壁和外环壁,所述出火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环壁上的第一出火孔以及沿所述环状顶壁周向开设的与所述第一出火孔连成凹凸结构的第二出火孔。外环火盖上第一出火孔和第二出火孔连成的凹凸结构使得出火孔整体呈“花瓣型”,此设置方式可与锅底的形状相配合,从而进一步使得锅底受热均匀,解决了锅底受热不均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顶壁具有外高内低、向内倾斜的凹台,所述凹台包括有沿所述环状顶壁外圈设置的上部,该上部为圆弧型的弧形曲面,而所述第二出火孔则设置在所述上部。凹台为向内倾斜的曲面,当锅内有液体溢出时,液体可以在重力的作用力通过内倾的曲面流入盛液盘,解决了锅内溢出的液体堵塞第一出火孔的问题,而第二出火孔位于凹台的上部则能避免被锅内溢出的液体堵塞。
为了能够将补气腔内的二次空气更快的导引至凹台,所述凹台包括有沿所述环状顶壁内圈设置的下部,该下部的最高点低于所述凸棱的最高点。
进一步地,所述内环火盖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周壁、所述外周壁以及连接内周壁和外周壁的顶部,所述内周壁、外周壁以及顶部共同围成有与所述中央混气室,所述顶部开设有内火孔。
为了实现内火孔的自稳焰,所述内火孔的轴线与所述内环火盖的轴线呈45~60°夹角。
为了实现对内火孔独立二次空气的补充,所述内环火盖的顶部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内周壁围成的中央腔体,所述基座的中心与所述中央腔体共同构成上下贯通并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的空气补充通道。
优选地,所述内环火盖的所述外周壁自下而上逐渐向外倾斜。外周壁的设置使得补气腔内的二次空气更多地导向第一出火孔和第二出火孔进行补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为了避免补气腔内的二次空气不合理分配现象,通过导流件将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使内外环均能充分燃烧,尤其适合具有两环火的外环火盖,该导流件的设置一方面能避免内环与外环之间的二次空气相互影响,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针对外环火盖两环火之靠近内环的一环出火孔有效地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入,具有定位准确,提高燃气燃烧效率,同时导流件能回收利用内环火盖的热量,可以预热二次空气,有助于提高燃烧器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基座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燃烧器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设置在基座1之上,并且与基座1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21的内环火盖2,也设置在基座1之上、位于内环火盖2的外围,并且与基座1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31,中央混气室21和外环混气室31之间形成补气腔4,而基座1上还沿周向间隔地设有多个径向的用于连通补气腔4与外界的二次补气通道40的外环火盖3,外环混气室31在邻近补气腔4的壁面上沿周向间隔开设有出火孔,内环火盖2的外周壁22设置有导流件8,导流件8能将补气腔4内的二次空气导引至外环混气室31的出火孔区域通过导流件8将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使内外环均能充分燃烧,并且导流件8的设置可避免补气腔4内的二次空气不合理分配现象,通过导流件8将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使内外环均能充分燃烧,尤其适合具有两环火的外环火盖3,该导流件8的设置一方面能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针对外环火盖3两环火之靠近内环的一环出火孔有效地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入,具有定位准确,提高燃气燃烧效率,同时导流件8能回收利用内环火盖2的热量,可以预热二次空气,有助于提高燃烧器热效率。具体地,导流件8包括有沿内环火盖2的外周壁22间隔设有多个上凸于外周壁22表面的凸棱81。为了增大导流件8与内环火盖2的热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单个凸棱81与内环火盖2的中轴线有夹角或平行,更好地,单个凸棱81与内环火盖2的中轴线有夹角,并且该单个凸棱81的外侧缘呈弧线,整个导流件8构成旋转状,以实现导流件8的凸棱81具有导引经导流件8预热后的二次空气能带着一定旋转的速度转开至外环火盖3,单个出气孔51与外环火盖3的中轴线有夹角,并与单个凸棱81的旋转方向相同,以增加二次空气与基座1的热交换路径与交换时间,提高热效率。
本实施例还解决了能均匀加热锅底的外环火盖3,该外环火盖3包括有环状顶壁30以及自该环状顶壁30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的内环壁32和外环壁33,出火孔包括设置在内环壁32上的第一出火孔91以及沿环状顶壁30周向开设的与第一出火孔91连成凹凸结构的第二出火孔92,外环火盖3上第一出火孔91和第二出火孔92连成的凹凸结构使得出火孔整体呈“花瓣型”,此设置方式可与锅底的形状相配合,从而进一步使得锅底受热均匀,解决了锅底受热不均的问题。其中,环状顶壁30具有外高内低、向内倾斜的凹台311,凹台311包括有沿环状顶壁30外圈设置的上部3111,该上部3111为圆弧型的弧形曲面,而第二出火孔92则设置在上部3111,该凹台311为向内倾斜的曲面,当锅内有液体溢出时,液体可以在重力的作用力通过内倾的曲面流入盛液盘,解决了锅内溢出的液体堵塞第一出火孔91的问题,而第二出火孔92位于凹台311的上部3111则能避免被锅内溢出的液体堵塞。为了能够将补气腔4内的二次空气更快的导引至凹台311,凹台311还包括有沿环状顶壁30内圈设置的下部3112,该下部3112的最高点低于凸棱81的最高点,能够将补气腔4内的二次空气更快的导引至凹台311。最后,为了实现内火孔231的自稳焰以及内火孔231有自身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100,该内环火盖2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周壁20、外周壁22以及连接内周壁20和外周壁22的顶部23,内周壁20、外周壁22以及顶部23共同围成有与中央混气室21,顶部23开设有内火孔231,为了实现内火孔231的自稳焰,内火孔231的轴线与内环火盖2的轴线呈45~60°夹角。并且为了实现对内火孔231独立二次空气的补充,内环火盖2的顶部23形成有出风口230,内周壁20围成的中央腔体201,基座1的中心与中央腔体201共同构成上下贯通并与出风口230相连通的空气补充通道100,内环火盖2的外周壁22自下而上逐渐向外倾斜,该外周壁22的设置使得补气腔4内的二次空气更多地导向第一出火孔91和第二出火孔92进行补充。
具体过程如下,该燃烧器工作时,两路引射管分别为外引射管200和内引射管300,喷射燃气到基座1内,其中一路燃气经气流分配后从外环燃气通道11进入外环火盖3的第一出火孔91和第二出火孔92流出,另一路燃气从中央燃气通道进入内环火盖2的内火孔231流出,其中,内环火盖2的外周壁22设置有导流件8,导流件8能将补气腔4内的二次空气导引至外环混气室31的出火孔区域,通过导流件8将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使内外环均能充分燃烧,并且导流件8的设置可避免补气腔4内的二次空气不合理分配现象,通过导流件8将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使内外环均能充分燃烧,同时空气补充通道100也能对内火孔231独立地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1);
内环火盖(2),设置在基座(1)之上,并且与基座(1)之间形成中央混气室(21);
外环火盖(3),也设置在基座(1)之上,位于内环火盖(2)的外围,并且与基座(1)之间形成外环混气室(31);所述中央混气室(21)和外环混气室(31)之间形成补气腔(4);所述基座(1)上还沿周向间隔地设有多个径向的用于连通所述补气腔(4)与外界的二次补气通道(40);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室(31)在邻近所述补气腔(4)的壁面上沿周向间隔开设有出火孔,所述内环火盖(2)的外周壁(22)设置有用于将所述补气腔(4)内的二次空气导引至所述外环混气室(31)的出火孔区域的导流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8)包括有沿所述内环火盖(2)的外周壁(22)间隔设有多个上凸于外周壁(22)表面的凸棱(8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的凸棱(81)与所述内环火盖(2)的中轴线有夹角或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的凸棱(81)与所述内环火盖(2)的中轴线有夹角,并且单个所述的凸棱(81)的外侧缘呈弧线,整个导流件(8)构成旋转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的二次补气通道与所述外环火盖(3)的中轴线有夹角,并与单个所述的凸棱(81)的旋转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3)包括有环状顶壁(30)以及自该环状顶壁(30)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的内环壁(32)和外环壁(33),所述出火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环壁(32)上的第一出火孔(91)以及沿所述环状顶壁(30)周向开设的与所述第一出火孔(91)连成凹凸结构的第二出火孔(9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顶壁(30)具有外高内低、向内倾斜的凹台(311),所述凹台(311)包括有沿所述环状顶壁(30)外圈设置的上部(3111),该上部(3111)为圆弧型的弧形曲面,而所述第二出火孔(92)则设置在所述上部(31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台(311)包括有沿所述环状顶壁(30)内圈设置的下部(3112),该下部(3112)的最高点低于所述凸棱(81)的最高点。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2)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周壁(20)、所述外周壁(22)以及连接内周壁(20)和外周壁(22)的顶部(23),所述内周壁(20)、外周壁(22)以及顶部(23)共同围成有与所述中央混气室(21),所述顶部(23)开设有内火孔(2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孔(231)的轴线与所述内环火盖(2)的轴线呈45~60°夹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2)的顶部(23)形成有出风口(230),所述内周壁(20)围成的中央腔体(201),所述基座(1)的中心与所述中央腔体(201)共同构成上下贯通并与所述出风口(230)相连通的空气补充通道(100)。
12.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火盖(2)的所述外周壁(22)自下而上逐渐向外倾斜。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