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压疮的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在颈椎及上胸椎后路手术中,患者往往需要持续数小时俯卧在手术台上,需要使用头面部支撑装置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支撑,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呼吸顺畅。
现有手术中常用的头面部支撑装置为固定支架或面罩。其中,固定支架通过杆支撑患者颧骨或者患者额骨来固定患者头部,从而使患者面部保持中空进行正常呼吸。面罩覆盖在患者的面部以抬起患者的面部。
然而这两种头部支撑装置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支架,其使得患者头部及颈椎下方无支撑力,使得患者头部呈悬空状态,增加了患者头面部所受压力,且由于是两点或三点支撑,长时间手术后,支撑点会呈现红肿等现象,使患者术后不适。如面罩,由于面罩覆盖整个面部,会使面部出现气流不通畅,导致瘙痒、过敏等症状。此外,面罩由于形状固定,不能较好地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需要在面罩和面部之间填充一定的柔软材料。
另外,对于一些长期卧床,尤其瘫痪的患者来说,足跟部、踝关节、肘关节等因无法移动,常常出现压疮。常用的方法是在相对应的部位放置一些柔软材料,如棉布等。但是这种材料没有较强的支撑作用,长时间使用,仍然会出现压疮。
因此,亟需一种对患者下颌以及四肢关节进行有效防护,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避免出现压疮的缓冲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防压疮的缓冲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由软质材料制成,所述主体包括第一放置腔和第二放置腔,所述第一放置腔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的中部,所述第二放置腔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并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腔的两侧;
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由膨胀材料制成,所述缓冲部件包括开口和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缓冲部件的内部,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缓冲部件的一侧,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缓冲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腔和所述第二放置腔内;
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调节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调节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放置腔为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第一放置腔规律性地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放置腔为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第二放置腔对称地或非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腔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放置腔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放置腔的体积。
优选地,所述主体包括:
连接槽,所述连接槽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
优选地,所述调节部件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
优选地,所述调节部件包括:
第一子调节部件,所述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体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子调节部件,所述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
优选地,所述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和/或
所述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
优选地,还包括:
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开口,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开口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主体还包括:
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放置腔和所述第二放置腔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中防压疮的缓冲装置,通过设置多个体积不同的缓冲部件,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患者的下颌形状以及足跟部、踝关节或肘关节的形状,缓冲部件能够在压力的作用下进行形状的变化,从而避免患者下颌以及足跟部、踝关节或肘关节处出现压疮;通过调节部件的长度的变化,使得主体能够较紧密地贴合患者的下颌以及足跟部、踝关节或肘关节,避免出现整个装置的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主体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缓冲部件的未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缓冲部件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调节部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主体100;第一放置腔101;第二放置腔102;限位部件103;连接槽104;
缓冲部件200;开口201;容纳腔202;
调节部件300;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第二子调节部件302;
密封部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包括主体100、缓冲部件200和调节部件300,缓冲部件200设置在主体100的内侧,调节部件300的两端分别与主体100的两端连接。
如图2所示,主体100包括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第一放置腔101设置在主体100的内侧的中部,第二放置腔102设置在主体100的内侧并对称地设置在第一放置腔101的两侧。
主体100由软质材料制成,如硅胶、橡胶等。
进一步地,第一放置腔101的数量为复数个,复数个第一放置腔101规律性地设置在主体100的内侧的中部。
进一步地,复数个第一放置腔101在主体100的内侧呈一排多列设置,或一列多排设置,或多排多列设置。
具体地,若复数个第一放置腔101呈一排多列设置时,第一放置腔101的数量为2~4个。
具体地,若复数个第一放置腔101呈一列多排设置时,第一放置腔101的数量为2~3个。
具体地,若复数个第一放置腔101呈多排多列设置时,第一放置腔101的数量为3~10个,优选的数量为4~8个,更优选的数量为4~6个。
更具体地,当复数个第一放置腔101呈多排多列设置时,第一放置腔101呈1-2(即两排两列设置),或呈1-2-1(即两排三列设置)设置,或1-3-1设置(即三排三列设置),或2-2-2设置(即两排三列设置),或2-3-2设置(即三排三列设置),或3-3-3设置(即三排三列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放置腔102的数量为复数个,第二放置腔102对称地或非对称地设置在第一放置腔101的两侧,即位于第一放置腔101两侧的第二放置腔102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进一步地,在第一放置腔101的两侧的任意一侧,即左侧和右侧,第二放置腔102可以是一排一列设置,可以是一排多列设置,可以是一列多排设置,也可以是多排多列设置。
具体地,若在第一放置腔101的两侧的任意一侧,第二放置腔102呈一列一排设置时,第二放置腔102的总数量为2个。
具体地,若在第一放置腔101的两侧的任意一侧,第二放置腔102呈一排多列设置时,第二放置腔102的总数量为4~6个。
具体地,若在第一放置腔101的两侧的任意一侧,第二放置腔102呈一列多排设置时,第二放置腔102的总数量为4~6个。
具体地,若在第一放置腔101的两侧的任意一侧,第二放置腔102呈多排多列设置时,第二放置腔102的总数量为6~20个,优选的总数量为8~16个,更优选的总数量为8~12个。
更具体地,在第一放置腔101的两侧的任意一侧,第二放置腔102的设置方式同上述第一放置腔101的设置方式。
进一步地,第一放置腔101的体积大于或等于第二放置腔102的体积。
如图3~4所示,缓冲部件200包括开口201和容纳腔202,容纳腔202设置在缓冲部件200的内部,开口201设置在缓冲部件200的一侧,并且开口201与容纳腔202连通。
缓冲部件200由膨胀材料制成,如橡胶。
通过开口201向容纳腔202内注入一定量的液体,使缓冲部件200膨胀,对开口201进行封闭后,将缓冲部件200放入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内。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缓冲部件200从第一放置腔101或第二放置腔102内脱落,主体100还包括限位部件103,限位部件103分别对应于每个第一放置腔101和每个第二放置腔102设置,限位部件103用于在缓冲部件200放入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内后,分别对对应的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进行封闭,避免缓冲部件200脱落。
进一步地,缓冲部件200充盈后的体积,即缓冲部件200的容纳腔202内充入一定量的液体后地体积,小于或等于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地体积。采用这种设置,可以使缓冲部件200能够在受到压力后能够在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内改变形状,避免出现缓冲部件200受压破损的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液体由开口201处流出,在开口201处还设置有密封部件400,用于密封开口201。
具体地,密封部件400可以是密封盖,也可以是密封塞,也可以是密封线(即扎紧开口201)。
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连接,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连接。通过改变调节部件300的长度,使主体100能够较好地贴附在患者的下颌处。
调节部件300由弹性材料制成,如弹性尼龙带、弹性绷带等。
调节部件300与主体100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扣接等。
进一步地,主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子母贴,与之相对应的,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子母贴。
具体地,仅主体100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时,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如一体式连接),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进行粘接。
同样地,仅主体100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时,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调节部件300得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如一体式连接),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进行粘接。
具体地,当主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同时设置有子母贴时,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同时设置有子母贴,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进行粘接,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进行粘接。
进一步地,调节部件300与主体100还可以是以下一种连接方式。
主体100包括连接槽104,连接槽104分别设置在主体100的至少一端,即单独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或单独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二端,或同时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具体地,当连接槽104单独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时,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与连接槽104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扣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以粘接为例进行说明。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穿过连接槽104后反向折叠,使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进行自我粘接,即可完成对主体100的固定。
同样地,当连接槽104单独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二端时,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与连接槽104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扣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以粘接为例进行说明。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穿过连接槽104后反向折叠,使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进行自我粘接,即可完成对主体100的固定。
具体地,当连接槽104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时,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的连接槽104连接,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的连接槽104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扣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以粘接为例进行说明,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子母贴,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穿过其对应的连接槽104后反向折叠,使调节部件300的第一端进行自我粘接,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穿过其对应的连接槽104后反向折叠,使调节部件300的第二端进行自我粘接,即可完成对主体100的固定。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根据患者的脸型选择具有不同数量的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的主体100;对多个缓冲部件200分别进行液体填充,通过开口201向容纳腔202内注入液体,注入完毕后,使用密封部件400对开口201进行密封,一般来说,放置于第一放置腔101的缓冲部件200的填充的液体体积大于放置于第二放置腔102地缓冲部件200的填充的液体体积;将填充液体后的缓冲部件200分别放置于对应的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内,使用限位部件103分别对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进行封闭;将主体100与患者的下颌进行贴合,使设置有缓冲部件200的主体100的一侧贴附在患者的下颌,使第一放置腔101贴附患者的下颌,第二放置腔102贴附患者的下颌的两侧;然后对调节部件300的长度进行调节,使主体100能够较好地贴附在患者下颌处,防止主体100移位;然后患者即可进行手术。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多个体积不同地缓冲部件,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患者的下颌形状,缓冲部件能够在压力的作用下进行形状的变化,从而避免患者下颌处出现压疮;通过调节部件的长度的变化,使得主体能够较紧密地贴合患者的下颌,避免出现整个装置的移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地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6所示,一种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包括主体100、缓冲部件200和调节部件300,缓冲部件200设置在主体100的内侧,调节部件300的两端分别与主体100的两端连接。
其中,除调节部件300外,本实施例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的主体100、缓冲部件200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同实施例1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7~8所示,调节部件300包括第一子调节部件301和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一端连接。
第一子调节部件301和第二子调节部件302均由弹性材料制成,如弹性尼龙带、弹性绷带等。
第一子调节部件301和第二子调节部件302与主体100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扣接等。
进一步地,主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子母贴,与之相对应的,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和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子母贴,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
具体地,仅主体100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时,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如一体式连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进行粘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一端进行粘接。
同样地,仅主体100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时,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第一调节部件301得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如一体式连接),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进行粘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一端进行粘接。
具体地,当主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同时设置有子母贴时,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进行粘接,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进行粘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一端进行粘接。
进一步地,调节部件300与主体100还可以是以下一种连接方式。
主体100包括连接槽104,连接槽104分别设置在主体100的至少一端,即单独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或单独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二端,或同时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具体地,当连接槽104单独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时,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与主体10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与连接槽104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扣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以粘接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穿过连接槽104后反向折叠,使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进行自我粘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一端进行粘接,即可完成对主体100的固定。
同样地,当连接槽104单独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二端时,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与主体1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与连接槽104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扣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以粘接为例进行说明。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穿过连接槽104后反向折叠,使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进行自我粘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一端进行粘接,即可完成对主体100的固定。
具体地,当连接槽104设置在主体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时,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与对应的连接槽104连接,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与对应的连接槽104连接。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扣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以粘接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设置有子母贴,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穿过连接槽104后反向折叠,使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一端进行自我粘接,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穿过连接槽104后反向折叠,使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二端进行自我粘接,第一子调节部件30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调节部件302的第一端进行粘接,即可完成对主体100的固定。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根据患者的足跟部或踝关节或肘关节选择具有不同数量的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的主体100;对多个缓冲部件200分别进行液体填充,通过开口201向容纳腔202内注入液体,注入完毕后,使用密封部件400对开口201进行密封,一般来说,放置于第一放置腔101的缓冲部件200的填充的液体体积大于放置于第二放置腔102地缓冲部件200的填充的液体体积;将填充液体后的缓冲部件200分别放置于对应的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内,使用限位部件103分别对第一放置腔101和第二放置腔102进行封闭;将主体100与患者的足跟部或踝关节或肘关节进行贴合,使设置有缓冲部件200的主体100的一侧贴附在患者的足跟部或踝关节或肘关节,使第一放置腔101贴附患者的足跟部或肘关节,第二放置腔102贴附患者的踝关节或肘关节的两侧;然后选择合适长度的第一子调节部件301和第二子调节部件302,使之分别与主体100进行连接,从而使主体100能够较好地贴附在患者足跟部或踝关节或肘关节处,防止主体100移位。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通过选择合适长度的第一子调节部件和第二子调节部件,能够较好地调节整个调节部件的长度,从而更好地适用于不同足跟部或踝关节或肘关节的患者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由软质材料制成,所述主体包括第一放置腔和第二放置腔,所述第一放置腔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的中部,所述第二放置腔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并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腔的两侧;
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由膨胀材料制成,所述缓冲部件包括开口和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缓冲部件的内部,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缓冲部件的一侧,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缓冲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放置腔和所述第二放置腔内;
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调节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调节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腔为复数个,复数个所述第一放置腔规律性地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
连接槽,所述连接槽设置在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包括:
第一子调节部件,所述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主体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子调节部件,所述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第一端进行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调节部件的第一端设置有子母贴;和/或
所述第二子调节部件的第二端设置有子母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设置在所述开口,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开口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压疮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
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放置腔和所述第二放置腔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