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4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上进风式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不少燃气灶具中已经开始使用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由于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在燃烧时所需的一、二次空气均来自灶具面板的上部,因而燃气灶具的底盘可以全密封,与传统的下进风结构的燃烧器相比,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不仅使用更加安全,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开关橱柜门导致灶具熄火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完全上进风的燃烧器在补充一次空气时都是通过混气室与基座间的间隙来实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混气室与基座间存在间隙,面板的安装螺钉安装上后,从燃烧器外部可以看到安装螺钉,造成燃烧器的外形不够美观。并且,在基座与混气室之间设置间隙后,溢液会通过该间隙而流入基座以及位于面板下方的圆形盆状主体即术语“底杯”堵塞喷射器,对用户的维护、保洁存在诸多不便,而且溢液若长久得不到清除,则会影响到燃烧器的正常使用。

同时,该类上进风燃烧器从面板之上补入的一次空气是利用喷嘴喷射燃气所产生的负压而进入“底杯”,容易造成一次空气的气流分布不均匀,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空气系数,从而使得外环火盖或是内环火盖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外环火盖产生的外圈火或是内环火盖产生的内圈火的火焰不均匀,燃气与一次空气的不完全混合也会造成中心火和外圈火的火焰长度不一,同时,引射管受上进风燃烧器高度的限制,不能做得太长,致使通道阻力大,功率大时易出现黄焰,特别是在小火档位时,黄焰更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有效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溢液堵塞喷射器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黄焰和火力无力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基座,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和围绕凹腔的外周腔室,所述外周腔室的顶壁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通孔,并且所述凹腔的中央位置具有开口朝上、竖向的第二引射通道,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与所述外周腔室相连通;

第一连接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之上,所述第一连接体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具有中央孔,所述中央孔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环形壁,所述环形壁围成的环形腔对应所述凹腔,并且所述板体的外周沿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向的第一燃气通道,所述第一燃气通道的下端即支承在所述通孔的孔壁顶端上;

第二喷嘴座,该第二喷嘴座的根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体的环形壁上,而所述第二喷嘴座的自由部则伸入所述环形腔的中央位置;

第二喷射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喷嘴座的自由部上,并朝向所述第二引射通道;

第二连接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体之上,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有外环体;以及

第二盖体,设置在所述连接体之上,并与所述外环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相连通的第二混气室。

本发明可以将第二引射通道和第二混气室共同限定在、沿基座轴向方向延伸、并呈收敛-扩散的管状结构如轴向文丘里管中,同时,该径向文丘里腔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射通道呈向上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下端口经所述外周腔体与所述第二混气室相连通,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上端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器相对,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下端连同所述凹腔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周腔室之间围成径向文丘里腔。第二喷射器朝向第二引射通道,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经径向文丘里腔将一次空气至第二混气室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在第二混气室中进一步混合,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第二盖体的第一主火孔和第二主火孔中流出。

由于第一引射通道与第一混气室的径向文丘里腔是直接从垂直90°过渡到水平设置,省去了其它衔接部件,以减少局部阻力损失,可以让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物喷射到第一混气室时减少阻力损失,引射的更加顺畅、平滑过渡,为了实现内环体的出火稳定,内环体的上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内火凹槽和稳火凹槽,第一火盖分别与内火凹槽和内稳焰凹槽形成内火孔和内稳焰孔,有效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

为了加强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连接,还包括有连接杆,该连接杆至少具有两个,其固定端连接在所述环形壁的内壁面,而自由端则延伸至所述环形腔的中央而连接在所述第二喷嘴座的自由部上。

为了方便用户满足燃烧器可使用内、外环火,特别是在内部,所述第二连接体于所述外环体的内围间隔地设置有内环体,所述内环体之上设置有第一火盖,并与所述内环体之间形成有第一混气室。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传输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二混气室中的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传输至所述第一混气室中。内、外环火通过传输通道将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相连通。

为了加强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于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之间沿周向、间隔地具有连接二者的至少两根连接管。

为了实现连接管在连接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作用的同时,还能构成传输通道,所述连接管中空以构成所述传输通道,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混气室相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混气室相连通。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凹腔内,还包括有位于所述连接管之下的下封板,所述下封板局部构成所述连接管的底壁,所述下封板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凹腔、所述下封板的外周沿还具有供所述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穿过的缺口。

同时为了实现一次空气通道和二次空气通道之间的分隔,防止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的补充时的相互干扰,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之间形成有一圈连通外界的空气通道,所述下封板将所述空气通道分隔成位于下封板之下的一次空气通道和位于下封板之上的二次空气通道。

一次空气通道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基座凹腔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形成,所述一次空气通道沿所述第一连接体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一次空气通道用于连通所述凹腔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的凹腔内。其中位于下封板之下的相邻第一燃气通道之间的间隔,则构成上述间隔设置的一次空气通道。

同样地,二次空气通道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补气腔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之间形成有补气腔,所述二次空气通道沿所述第二连接体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二次空气通道用于连通所述补气腔与外界以将二次空气从外界引入补气腔内。其中,位于下封板之上的相邻第二燃气通道之间的间隔则构成上述间隔设置的二次空气通道。

所述第一火盖包括有顶壁以及自该顶壁的外周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所述外环壁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的内火孔和内稳焰孔,所述顶壁向水平并向下延伸有第一凸圈,所述第一凸圈构成所述内火孔和内稳焰孔的保护伞。

同样为了外环体的内外间隔的两环火,以实现燃烧器加热锅底的均匀性,所述外环体的外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主火凹槽和第一主稳火凹槽,所述第二盖体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火凹槽和第一主稳火凹槽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一稳焰孔。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体位于内侧的内侧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主火孔。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外环体的各火孔中,所述第二盖体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第二凸圈和第三凸圈,以分别构成所述第一主火孔、第一稳焰孔以及第二主火孔的保护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具有夹层结构的基座,并且该夹层结构的外周腔室与第一连接体的第一燃气通道、第二连接体的第二燃气通道相连通,相当于增加了基座中燃气通道的长度,进一步地增加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度,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另外,第二喷射器通过第二喷嘴座连接于位于基座之上的第一连接体,而“悬置”于基座的凹腔之上、同时还朝向第二引射通道,一旦溢液进入基座的凹腔而不会发生因喷射器的堵塞而影响燃烧器的正常使用,同时第一连接体与基座为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便于用户的维护与保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中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9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可适用于传统的上进风燃烧器也可适用于如欧洲的意大利萨巴夫燃烧器,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为夹层结构的基座1,该基座1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11和围绕凹腔11的外周腔室12,外周腔室12的顶壁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通孔121,并且凹腔11的中央位置具有开口朝上、竖向的第二引射通道111,第二引射通道111与外周腔室12相连通,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第一连接体5,第一连接体5包括有板体,板体具有中央孔51,中央孔51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环形壁511,环形壁511围成的环形腔512对应凹腔11,并且板体的外周沿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向的第一燃气通道513,第一燃气通道513的下端即支承在通孔121的孔壁顶端上;第二喷嘴座9,该第二喷嘴座9的根部连接在第一连接体5的环形壁511上,而第二喷嘴座9的自由部901则伸入环形腔512的中央位置,其中第二喷嘴座9的自由部901上设置有朝向第二引射通道111的第二喷射器90,还包括有设置在第一连接体5之上的第二连接体2,该第二连接体2包括有外环体22,并在连接体之上设置有第二盖体4,该第二盖体4还与外环体22之间形成与第一燃气通道513和第二燃气通道221相连通的第二混气室41。具有夹层结构的基座1,并且该夹层结构的外周腔室12与第一连接体5的第一燃气通道513、第二连接体2的第二燃气通道221相连通,相当于增加了基座1中燃气通道的长度,进一步地增加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度,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另外,第二喷射器90通过第二喷嘴座9连接于位于基座1之上的第一连接体5,而“悬置”于基座1的凹腔11之上、同时还朝向第二引射通道111,一旦溢液进入基座1的凹腔11而不会发生因喷射器的堵塞而影响燃烧器的正常使用,同时第一连接体5与基座1为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便于用户的维护与保洁。

本实施例可以将第二引射通道111和第二混气室41共同限定在、沿基座1轴向方向延伸、并呈收敛-扩散的管状结构如轴向文丘里管中,同时,该径向文丘里腔112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的高度,具体地,第二引射通道111呈向上敞口的筒体结构,第一引射通道212的下端口经外周腔室12与第二混气室41相连通,第一引射通道212的上端口111与第二喷射器90相对,第一引射通道212的下端连同凹腔11的下表面与外周腔室12之间围成径向文丘里腔112,第二喷射器90朝向第二引射通道111,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经径向文丘里腔112将一次空气至第二混气室41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在第二混气室41中进一步混合,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第二盖体4的第一主火孔和第二主火孔224中流出。由于第一引射通道212与第一混气室31的径向文丘里腔112是直接从垂直90°过渡到水平设置,省去了其它衔接部件,以减少局部阻力损失,可以让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物喷射到第一混气室31时减少阻力损失,引射的更加顺畅、平滑过渡,为了实现内环体21的出火稳定,内环体21的上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内火凹槽和稳火凹槽,第一火盖3分别与内火凹槽和内稳焰凹槽形成内火孔331和内稳焰孔3321,有效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

为了加强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连接,还包括有连接杆7,该连接杆7具有四个,其固定端71连接在环形壁511的内壁面,而自由端72则延伸至环形腔512的中央而连接在第二喷嘴座9的自由部901上。为了方便用户满足燃烧器可使用内、外环火,特别是在内部,第二连接体2于外环体22的内围间隔地设置有内环体21,内环体21之上设置有第一火盖3,并与内环体21之间形成有第一混气室31,还包括有用于将第二混气室41中的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传输至第一混气室31中的传输通道,从而内、外环火通过传输通道将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相连通。

而为了加强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连接,第二连接体2于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之间沿周向、间隔地具有连接二者的至少两根连接管70,如四根。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连接管70在连接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作用的同时,还能构成传输通道,连接管70中空以构成传输通道,连接管70的第一端711与第一混气室31相连通,第二端712与第二混气室41相连通。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凹腔11内,还包括有位于连接管70之下的下封板8,下封板8局部构成连接管70的底壁,下封板8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凹腔11、下封板8的外周沿还具有供第一燃气通道513和第二燃气通道221穿过的缺口82。同时为了实现一次空气通道83和二次空气通道84之间的分隔,防止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的补充时的相互干扰,第一连接体5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一圈连通外界的空气通道,下封板8将空气通道分隔成位于下封板8之下的一次空气通道83和位于下封板8之上的二次空气通道84。一次空气通道83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基座1凹腔11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形成,一次空气通道83沿第一连接体5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一次空气通道83用于连通凹腔11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1的凹腔11内。其中位于下封板8之下的相邻第一燃气通道513之间的间隔,则构成上述间隔设置的一次空气通道83。同样地,二次空气通道84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补气腔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形成: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之间形成有补气腔,二次空气通道84沿第二连接体2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二次空气通道84用于连通补气腔与外界以将二次空气从外界引入补气腔内。其中,位于下封板8之上的相邻第二燃气通道221之间的间隔则构成上述间隔设置的二次空气通道84。为了实现内环体21的出火稳定,内环体21的上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内火孔331和内稳焰孔3321。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内火孔331以及内稳焰孔3321,第一火盖3包括有顶壁32以及自该顶壁32的外周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33,外环壁33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第一混气室31的内火孔331和内稳焰孔3321,顶壁32向水平并向下延伸有第一凸圈321,第一凸圈321构成内火孔331和内稳焰孔3321的保护伞。同样为了外环体22的内外间隔的两环火,以实现燃烧器加热锅底的均匀性,外环体22的外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主火凹槽222和第一主稳火凹槽223,第二盖体4分别与第一主火凹槽222和第一主稳火凹槽223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一稳焰孔。进一步地,外环体22位于内侧的内侧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主火孔224。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外环体22的各火孔中,第二盖体4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第二凸圈42和第三凸圈43,以分别构成第一主火孔、第一稳焰孔以及第二主火孔224的保护伞。

参考图6,如上所述,外周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位于基座1之外的第二引射通道111独立于第一引射通道212、经第二引射通道111、基座1的外周腔室12、第一燃气通道513和第二燃气通道221而输入至第二混气室41中,该夹层结构的外周腔室12与第一连接体5的第一燃气通道513、第二连接体2的第二燃气通道221相连通,相当于增加了基座1中燃气通道的长度,进一步地增加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度,然后借由传输通道将第二混气室41内混合后的燃气和一次空气传输至第二混气室41中,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第一火盖3的内火孔331以及内稳焰孔3321和第二盖体4的第一主火孔和第一稳焰孔中流出,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内周火和外周火,若要调节外周火和中心火的大小,调节连接在输入通道进气端的调节阀即可。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基座(1),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11)和围绕凹腔(11)的外周腔室(12),所述外周腔室(12)的顶壁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通孔(121),并且所述凹腔(11)的中央位置具有开口朝上、竖向的第二引射通道(111),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与所述外周腔室(12)相连通,

第一连接体(5),设置在所述基座(1)之上,所述第一连接体(5)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具有中央孔(51),所述中央孔(51)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环形壁(511),所述环形壁(511)围成的环形腔(512)对应所述凹腔(11),并且所述板体的外周沿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向的第一燃气通道(513),所述第一燃气通道(513)的下端即支承在所述通孔(121)的孔壁顶端上;

第二喷嘴座(9),该第二喷嘴座(9)的根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体(5)的环形壁(511)上,而所述第二喷嘴座(9)的自由部(901)则伸入所述环形腔(512)的中央位置;

第二喷射器(90),设置在所述第二喷嘴座(9)的自由部(901)上,并朝向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

第二连接体(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体(5)之上,所述第二连接体(2)包括有外环体(22);以及

第二盖体(4),设置在所述连接体之上,并与所述外环体(22)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513)和第二燃气通道(221)相连通的第二混气室(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呈向上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的下端口经所述外周腔室(12)与所述第二混气室(41)相连通,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的上端口(111)与所述第二喷射器(90)相对,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的下端连同所述凹腔(11)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周腔室(12)之间围成径向文丘里腔(1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连接杆(7),该连接杆(7)至少具有两个,其固定端(71)连接在所述环形壁(511)的内壁面,而自由端(72)则延伸至所述环形腔(512)的中央而连接在所述第二喷嘴座(9)的自由部(90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2)于所述外环体(22)的内围间隔地设置有内环体(21),所述内环体(21)之上设置有第一火盖(3),并与所述内环体(21)之间形成有第一混气室(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传输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二混气室(41)中的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传输至所述第一混气室(31)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2)于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之间沿周向、间隔地具有连接二者的至少两根连接管(7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70)中空以构成所述传输通道,所述连接管(70)的第一端(711)与所述第一混气室(31)相连通,第二端(712)与所述第二混气室(41)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位于所述连接管(70)之下的下封板(8),所述下封板(8)局部构成所述连接管(70)的底壁,所述下封板(8)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凹腔(11)、所述下封板(8)的外周沿还具有供所述第一燃气通道(513)和第二燃气通道(221)穿过的缺口(8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5)和第二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一圈连通外界的空气通道,所述下封板(8)将所述空气通道分隔成位于下封板(8)之下的一次空气通道(83)和位于下封板(8)之上的二次空气通道(8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83)沿所述第一连接体(5)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一次空气通道(83)用于连通所述凹腔(11)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1)的凹腔(11)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之间形成有补气腔,所述二次空气通道(84)沿所述第二连接体(2)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二次空气通道(84)用于连通所述补气腔与外界以将二次空气从外界引入补气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4~11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盖(3)包括有顶壁(32)以及自该顶壁(32)的外周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33),所述外环壁(33)沿周向间隔地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31)的内火孔(331)和内稳焰孔(3321),所述顶壁(32)向水平并向下延伸有第一凸圈(321),所述第一凸圈(321)构成所述内火孔(331)和内稳焰孔(3321)的保护伞。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体(22)的外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主火凹槽(222)和第一主稳火凹槽(223),所述第二盖体(4)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火凹槽(222)和第一主稳火凹槽(223)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一稳焰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体(22)位于内侧的内侧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主火孔(224)。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4)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第二凸圈(42)和第三凸圈(43),以分别构成所述第一主火孔、第一稳焰孔以及第二主火孔(224)的保护伞。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具有位于中心的凹腔和围绕凹腔的外周腔室的基座,并且凹腔的中央位置具有开口朝上、竖向的第二引射通道,第一连接体,第一连接体连接有第二喷嘴座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接体之上的第二连接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基座夹层结构中的外周腔室与第一连接体的第一燃气通道、第二连接体的第二燃气通道相连通,相当于增加了基座中燃气通道的长度,进一步地增加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度,另外,第二喷射器通过第二喷嘴座连接于位于基座之上的第一连接体,而“悬置”于基座的凹腔之上、同时还朝向第二引射通道,一旦溢液进入基座的凹腔而不会发生因喷射器的堵塞而影响燃烧器的正常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卢华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08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