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带装置。
背景技术:
led数码管需要灌封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是灌封在塑壳内,为防止环氧树脂溢出,塑壳表面需要贴一层胶带或膜片,俗称贴带。
常规塑壳一般为平面状,压轮一般对应设计成圆柱体形,贴带装置对应采用一次调节机构将塑壳压牢固,在传输机构带动下完成贴带动作。
但随着家电设备外观设计的变化,曲面,凹面,球形面,双斜面等不规则的塑壳越来越多,为了更好贴带,压轮会根据塑壳表面形状作对应设计,但依旧采用一次调节机构则会因塑壳高度不一致,影响贴带技术,导致贴不牢,压坏塑壳等问题,而且当安装塑壳的治具放置有偏差、塑壳成型有偏差或塑壳与治具间装配有偏差时,现有的一次调节机构无法完成贴带,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具有高度调节和微调功能以及缓冲作用,能有效解决非平面性塑壳高度不一、生产装配有偏差导致贴带不成功或效果不佳,提高贴带效率的贴带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贴带装置,包括,
机床,所述机床上设有可使承载塑壳的治具运动的输送机构;
立柱,所述立柱位于机床上;
主调节机构,所述主调节机构装配在立柱上;
压轮,所述压轮位于所述输送机构上方;
胶带供给机构,所述胶带供给机构设置在机床一侧,其上的胶带穿过压轮下方并经压轮下压后贴在塑壳表面;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调节机构包括在立柱上位置可调的第一调节机构、设置在第一调节机构下方并能在第一调节机构带动下沿立柱上下自由移动的第二调节机构;
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所述压轮,位于第一调节机构与第二调节机构之间的立柱上设有呈压缩状态的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两端分别套设在立柱上且能沿立柱自由滑动的第一定位板,所述压轮固定在第一定位板下方;
所述第一定位板与第一调节机构间设有螺丝杆,螺丝杆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板固定相连而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机构连接松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两端固定在立柱上端的第二固定板、位于第二固定板下方并自由套设在立柱上的第三定位板;
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端面上设有第一气缸、依次穿过第一气缸和第二固定板并与第三定位板固定相连的丝杠,所述丝杠上端设有螺帽,通过旋转螺帽并在第一气缸驱动下改变第三定位板与丝杠的连接部位以带动第三定位板在立柱上滑动进行位置调节;
所述弹簧自由套设在位于第一定位板和第三定位板之间的立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内固定有第一导向套,所述第一定位板通过第一导向套自由套设在立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定位板上设有第三穿孔,所述第三穿孔内固定有第三导向套,所述第三定位板通过第三导向套自由套设在立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成型于机床上且上下贯穿的轨道槽,所述轨道槽两边形成有导向轨,两导向轨之间的宽度与治具宽度相适配;
所述机床下方设有第二气缸和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上端形成有穿过轨道槽并伸至机床上方的推动部,所述移动板与第二气缸相连并能在第二气缸带动下沿轨道槽方向运动以通过推动部推动治具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压轮形状与塑壳形状相适配以适于与塑壳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调节机构设置成包括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并在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间设置呈压缩状态的弹簧,能在贴带时通过手动方式将压轮抬至塑壳上方,并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机构,放下压轮时使压轮将塑壳压死,而在贴带过程中遇到塑壳高低位置不一或生产装配出现偏差的情形,借助弹簧的压缩和回弹作用,自动调节第二调节机构,使压轮始终有效牢固的与塑壳表面贴合,完成贴带动作,提高贴带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贴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第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二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为本申请贴带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结构图。该贴带装置包括机床1、立柱2、主调节机构3、压轮4、胶带供给机构5,机床1上设有可使承载有塑壳6的治具7运动的输送机构11,而立柱2垂直设立于机床1上,在本实施例中该立柱2具有4根,设置在机床1的大致中间位置,如图1所示,该主调节机构3对应装配在立柱2上,压轮4位于输送机构11上方,胶带供给机构5则设置在机床一侧,上面的胶带51穿过压轮4下方并经压轮4下压后贴在塑壳6表面。
现有塑壳多为非平面性,为了保证贴带效果,压轮形状会设计成与塑壳形状相适配,但这仍无法避免塑壳高低不一致,或生产或装配过程中存在误差时导致的贴带不合格问题,本申请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改进,也即将主调节机构3设计成包括在立柱2上位置可调的第一调节机构31、设置在第一调节机构31下方并能在第一调节机构31带动下沿立柱2上下自由移动的第二调节机构32,该第二调节机构32包括前述的压轮4,更重要的是,位于第一调节机构31与第二调节机构32之间的立柱2上设有呈压缩状态的弹簧8。
压缩弹簧8能在上抬压轮,调节第一调节机构,放下压轮后通过自身压缩形变带来的缓冲作用对压轮与塑壳之间的高度进行微调,使得压轮很好的与塑壳贴合,同时在治具与塑壳装配存在偏差时,通过自身的回弹力作用对塑壳相对较低的表面部位产生作用力,从而使得塑壳表面整体受力均匀,以确保贴带效果。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弹簧压缩量为多少,需要根据具体的塑壳的高度做计算与调整。
继续参见图1-4,该第二调节机构32包括两端分别套设在立柱2上且能沿立柱2自由滑动的第一定位板321,压轮4固定在第一定位板321下方,第一定位板321与第一调节机构31间设有螺丝杆30,螺丝杆30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板321固定相连而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机构31连接松弛,这样,当塑壳表面高低不平时,基于螺丝杆30与第一调节机构31间的松弛连接作用,允许压轮4跟随塑壳6的表面起伏而自由上下运动,又得益于压缩弹簧的缓冲作用,能防止压轮上下运动过于自由,换言之,在压缩弹簧8与螺丝杆30的共同配合作用下,压轮4对塑壳整体产生的作用力大小相当,使得贴带符合要求。
当然,还需要说明的是,弹簧8虽然是压缩状态,但基于第一定位板321与螺丝杆30以及第一调节机构31间的连接关系,当第一定位板321自然下垂也即机器不工作时,该弹簧8呈轻微的压缩状态。同时,正如上文提到,弹簧具体如何选择,需要经过计算和选择,而当遇到不同的产品时,螺丝杆30和弹簧8也都需要进行更换,从而按照产品重新定制。
图1-2清楚显示,该第一调节机构31包括两端固定在立柱2上端的第二固定板311、位于第二固定板311下方并自由套设在立柱2上的第三定位板312,该第二固定板311上端面上设有第一气缸313、依次穿过第一气缸313和第二固定板311并与第三定位板312固定相连的丝杠314,丝杠314上端设有螺帽315,通过旋转螺帽315并在第一气缸313驱动下改变第三定位板312与丝杠314的连接部位以带动第三定位板312在立柱2上滑动进行位置调节,而弹簧8则自由套设在位于第一定位板321和第三定位板312之间的立柱2上,可以想象,该弹簧8的两端与第一定位板321和第三定位板312自由接触。
如图4所示,第一定位板321上设有第一穿孔322,第一穿孔322内固定有第一导向套323,第一定位板321通过第一导向套323自由套设在立柱2上;对应的,第三定位板312上设有第三穿孔316,第三穿孔316内固定有第三导向套317,第三定位板312通过第三导向套317自由套设在立柱2上。
为了能实现治具的自动化输送,该输送机构11包括成型于机床1上且上下贯穿的轨道槽111,轨道槽111两边形成有导向轨112,两导向轨112之间的宽度与治具7宽度相适配,在机床1下方设有第二气缸12和移动板13,移动板13上端形成有穿过轨道槽111并伸至机床1上方的推动部131,移动板13与第二气缸12相连并能在第二气缸12带动下沿轨道槽111方向运动以通过推动部131推动治具7运动,使其运动至压轮4下方。
本申请采用上述设计,能通过弹簧的缓冲作用以及压缩回弹力作用,确保压轮对塑壳作用时,产生的作用力均匀,同时配以螺丝杆与第三定位板间的活动连接作用,很好的实现贴带均匀问题,确保贴带质量,提高塑壳贴合合格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贴带装置,包括,
机床(1),所述机床(1)上设有可使承载塑壳(6)的治具(7)运动的输送机构(11):
立柱(2),所述立柱(2)位于机床(1)上;
主调节机构(3),所述主调节机构(3)装配在立柱(2)上;
压轮(4),所述压轮(4)位于所述输送机构(11)上方;
胶带供给机构(5),所述胶带供给机构(5)设置在机床(1)一侧,其上的胶带(51)穿过压轮(4)下方并经压轮(4)下压后贴在塑壳(6)表面;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调节机构(3)包括在立柱(2)上位置可调的第一调节机构(31)、设置在第一调节机构(31)下方并能在第一调节机构(31)带动下沿立柱(2)上下自由移动的第二调节机构(32);
所述第二调节机构(32)包括所述压轮(4),位于第一调节机构(31)与第二调节机构(32)之间的立柱(2)上设有呈压缩状态的弹簧(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调节机构(32)包括两端分别套设在立柱(2)上且能沿立柱(2)自由滑动的第一定位板(321),所述压轮(4)固定在第一定位板(321)下方;
所述第一定位板(321)与第一调节机构(31)间设有螺丝杆(30),螺丝杆(30)的一端与第一定位板(321)固定相连而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机构(31)连接松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节机构(31)包括两端固定在立柱(2)上端的第二固定板(311)、位于第二固定板(311)下方并自由套设在立柱(2)上的第三定位板(312);
所述第二固定板(311)上端面上设有第一气缸(313)、依次穿过第一气缸(313)和第二固定板(311)并与第三定位板(312)固定相连的丝杠(314),所述丝杠(314)上端设有螺帽(315),通过旋转螺帽(315)并在第一气缸(313)驱动下改变第三定位板(312)与丝杠(314)的连接部位以带动第三定位板(312)在立柱(2)上滑动进行位置调节;
所述弹簧(8)自由套设在位于第一定位板(321)和第三定位板(312)之间的立柱(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板(321)上设有第一穿孔(322),所述第一穿孔(322)内固定有第一导向套(323),所述第一定位板(321)通过第一导向套(323)自由套设在立柱(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定位板(312)上设有第三穿孔(316),所述第三穿孔(316)内固定有第三导向套(317),所述第三定位板(312)通过第三导向套(317)自由套设在立柱(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机构(11)包括成型于机床(1)上且上下贯穿的轨道槽(111),所述轨道槽(111)两边形成有导向轨(112),两导向轨(112)之间的宽度与治具(7)宽度相适配;
所述机床(1)下方设有第二气缸(12)和移动板(13),所述移动板(13)上端形成有穿过轨道槽(111)并伸至机床(1)上方的推动部(131),所述移动板(13)与第二气缸(12)相连并能在第二气缸(12)带动下沿轨道槽(111)方向运动以通过推动部(131)推动治具(7)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轮(4)形状与塑壳(6)形状相适配以适于与塑壳(6)贴合。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