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传统的燃烧器火盖大部分都是一槽铣通,即在火盖本体的顶部铣通有一条引火槽,这种燃烧器火盖由于火盖本体在引火槽处被断开,因而容易造成火盖本体变形,从而影响引火效果。如一专利号为201220464214.0(公告号为cn202813375u)的中国发明专利《具有传火装置及熄火保护功能的燃气炉头》其公开了类似的传火结构,其在外环喷火圈设有多个外环喷火孔,且在该外环喷火权上还设有外环传火装置,该外环传火装置是由装设在外环喷火圈内侧壁上的凸台、设在该凸台及外环喷火圈上的外环传火孔和外环传火槽构成,该外环传火孔与外环传火槽相连通,外环传火孔和外环传火槽与一个外环喷火孔相连通,能实现快速传火;该传火结构的传火槽为开放式,具有传火呈直线型即传火槽裸露在外环火盖表面,这样子的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传火槽内二次空气的补给很充分,开放式传火槽可以保证传火槽内火焰燃烧时二次空气的补给,有利于火焰燃烧和传火,具有传火快速的特点,但是开放式传火槽却有两个不好之处,第一、开放式传火槽很容易造成传火槽堵塞,即从锅底流下的汤水很容易流入传火槽内,堵塞后影响传火性能,这也是当前传火槽堵塞维修的主要原因;第二、开放式传火槽对灶具风门要求很高,因为风门开大后,一次空气量过多会造成气流速度过大,从而造成燃烧时离焰或者脱火,因此开放式传火槽的结构特点为稳焰特性较差,因此要保证开放式传火槽的传火性能,基本上都是将风门关的很小,但是风门关小不利于灶具的燃烧效率,也不利于烟气的排放,大大影响了灶具的性能。为此,需要对燃烧器火盖的传火槽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具有另一种传火路径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火盖引火结构强度并降低引火处被堵住机率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引火处传火效率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烧更稳定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的环状顶壁与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之间形成有混气腔,所述外环壁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混气腔的稳焰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内部沿径向设有横向引火孔,所述横向引火孔开有连通所述混气腔的通孔,所述横向引火孔的外侧开口于所述外环壁,而所述外环壁于所述稳焰孔之下周向地设有贯通所述的稳焰孔的凹槽,并且所述外环壁还具有连通所述外侧开口和所述凹槽的连接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引火孔的内侧开口于所述内环壁,所述内环壁在对应所述横向引火孔内侧开口的周壁朝火盖本体的中心径向延伸形成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外界的进气孔。该凸台可以增近横向引火孔的内侧开口与点火针的距离,同时凸台底部的进气孔可增加横向引火孔内的空气量,该缺口能针对横向引火孔的内侧进行补气,以避免引火于横向引火孔的起始处因空气不足而造成的传火不畅。
为了实现横向引火孔的外侧开口能经连接通道进入凹槽,从而传火至稳焰孔,所述横向引火孔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的、并呈“t”字型的开缝,所述开缝的水平部邻近所述横向引火孔的外侧开口设置,所述开缝的竖向部与所述连接通道相连通。
为了辅助横向传火孔的传火,所述横向引火孔的周壁上还开设有第一传火槽,所述第一传火槽的第一起点位于所述凸台的竖向端面,所述第一传火槽的第一终点位于所述开缝。
为了使得横向传火孔的第一传火槽内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均匀,所述第一传火槽为自该第一传火槽的第一起点向第一终点逐渐向下倾斜的弧形传火槽。并且第一传火槽为弧形传火槽,可延长空气和燃气混合的路径。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横向引火孔内的空气量,所述凸台的水平端面在对应所述的横向引火孔的内侧开口的下部形成有缺口。该缺口能针对横向引火孔的内侧进行补气,以避免引火于横向引火孔的起始处因空气不足而造成的传火不畅。
为了实现横向引火孔除通过稳焰孔的方式传火,还能有另一种传火方式即通过主火孔或稳焰孔或主火孔和稳焰孔之间,所述横向引火孔的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的第二传火槽,该第二传火槽的第二起点连通所述缺口而所述第二传火槽的第二终点位于所述横向引火孔的外侧开口、并朝向所述主火孔或稳焰孔或主火孔和稳焰孔之间。
同样地,为了使得横向传火孔的第二传火槽内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均匀,所述第二传火槽为自该第二传火槽的第二起点向第二终点逐渐向上倾斜的弧形传火槽。并且第二传火槽为弧形传火槽,可延长空气和燃气在横向传火孔内混合的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壁于所述稳焰孔之上、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混气腔的主火孔。
为了实现主火孔的稳焰,所述主火孔呈“y”型,该主火孔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外环壁的下端面上,所述主火孔的出气端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出气端和第二出气端并位于所述外环壁上,所述进气端与分流后的第一出气端和第二出气端共同构成“y”字型主火孔。
为了实现主火孔的第一出气端和第二出气端于水平方向上的旋火或是竖向方向上的旋火,所述第一出气端和第二出气端沿所述外环壁周向水平或竖向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了另一种传火路径,即隐藏在火盖本体内的隐藏式横向引火孔通过与火盖本体的稳焰孔相连通的凹槽向稳焰孔传火,对横向引火孔处的火焰起到很好的稳焰作用,同时横向引火孔为隐藏在火盖本体内的隐藏式传火槽结构,这样能将风门开大,使得进入通孔和横向引火孔的一次空气量增大同时速度变大,从而能更多将二次空气卷吸进入横向引火孔,对风门开度的适用性增强,即在风门开度较大的条件下也可以保证传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燃烧器火盖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燃烧器火盖底部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燃烧器火盖底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燃烧器火盖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8为图6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该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的环状顶壁与自该环状顶壁10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1、外环壁12之间形成有混气腔13,外环壁12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混气腔13的稳焰孔122,火盖本体1的内部沿径向开有横向引火孔2,横向引火孔2的底部开有连通混气腔13的通孔21,横向引火孔2的内侧开口23于内环壁11,横向引火孔2的外侧开口22于外环壁12,而外环壁12于稳焰孔122之下周向地设有贯通稳焰孔122的凹槽123,并且外环壁12还具有连通外侧开口22和凹槽123的连接通道120,隐藏在火盖本体1内的隐藏式横向引火孔2通过与火盖本体1的稳焰孔122相连通的凹槽123向稳焰孔122传火,对横向引火孔2处的火焰起到很好的稳焰作用,同时横向引火孔2为隐藏在火盖本体1内的隐藏式传火结构,这样能将风门开大,使得进入通孔21和横向引火孔2的一次空气量增大同时速度变大,从而能更多将二次空气卷吸进入横向引火孔2,对风门开度的适用性增强,即在风门开度较大的条件下也可以保证传火性能。
其中,内环壁11在对应横向引火孔2内侧开口23的周壁朝火盖本体1的中心径向延伸形成有凸台3,凸台3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外界的进气孔31。该凸台3可以增近横向引火孔2的内侧开口23与点火针的距离,同时凸台3底部的进气孔31可增加横向引火孔2内的空气量,该缺口32能针对横向引火孔2的内侧进行补气,以避免引火于横向引火孔2的起始处因空气不足而造成的传火不畅,并且横向引火孔2的底部开设有与混气腔13相连通的、并呈“t”字型的开缝25,开缝25的水平部邻近横向引火孔2的外侧开口22设置,开缝25的竖向部与连接通道120相连通,以实现横向引火孔2的外侧开口22能经连接通道120进入凹槽123,从而传火至稳焰孔122。本实施例中为了辅助横向传火孔的传火,横向引火孔2的周壁上还开设有第一传火槽24,第一传火槽24的第一起点241位于凸台3的竖向端面,第一传火槽24的第一终点242位于开缝25,为了使得横向传火孔的第一传火槽24内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均匀,第一传火槽24为自该第一传火槽24的第一起点241向第一终点242逐渐向下倾斜的弧形传火槽,并且第一传火槽24为弧形传火槽,可延长空气和燃气混合的路径。进一步地为了增加横向引火孔2内的空气量,凸台3的水平端面在对应所横向引火孔2的内侧开口23的下部形成有缺口32,该缺口32能针对横向引火孔2的内侧进行补气,以避免引火于横向引火孔2的起始处因空气不足而造成的传火不畅。为了实现横向引火孔2除通过稳焰孔122的方式传火,还能有另一种传火方式即通过主火孔121或稳焰孔122或主火孔121和稳焰孔122之间,更好地,为了能同时传火至主火孔121和稳焰孔122,本实施例以横向引火孔2能传火至主火孔121或稳焰孔122之间为例展开,具体地,优选地,通过主火孔121和稳焰孔122之间的横向引火孔2的周壁上开设有与混气腔13相连通的第二传火槽26,该第二传火槽26的第二起点261连通缺口32而第二传火槽26的第二终点262位于横向引火孔2的外侧开口22、并朝向主火孔121和稳焰孔122之间。为了使得横向传火孔的第二传火槽26内空气和燃气混合得更均匀,第二传火槽26为自该第二传火槽26的第二起点261向第二终点262逐渐向上倾斜的弧形传火槽,并且第二传火槽26为弧形传火槽,可延长空气和燃气在横向传火孔内混合的路径,外环壁12于稳焰孔122之上、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混气腔13的主火孔121。
最后,为了实现主火孔121的稳焰,主火孔121呈“y”型,该主火孔121的进气端1211位于外环壁12的下端面上,主火孔121的出气端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出气端1212和第二出气端1213并位于外环壁12上,进气端1211与分流后的第一出气端1212和第二出气端1213共同构成“y”字型主火孔121。其中,为了实现主火孔121的第一出气端1212和第二出气端1213于水平方向上的旋火,第一出气端1212和第二出气端1213沿外环壁12周向水平设置。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在于:第一出气端1212和第二出气端1213沿外环壁12竖向设置,从而实现主火孔121于竖向方向上的稳焰旋火。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的环状顶壁(10)与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1)、外环壁(12)之间形成有混气腔(13),所述外环壁(12)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混气腔(13)的稳焰孔(122),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1)的内部沿径向设有横向引火孔(2),所述横向引火孔(2)开有连通所述混气腔(13)的通孔(21),所述横向引火孔(2)的外侧开口(22)于所述外环壁(12),而所述外环壁(12)于所述稳焰孔(122)之下周向地设有贯通所述的稳焰孔(122)的凹槽(123),并且所述外环壁(12)还具有连通所述外侧开口(22)和所述凹槽(123)的连接通道(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引火孔(2)的内侧开口(23)于所述内环壁(11),所述内环壁(11)在对应所述横向引火孔(2)内侧开口(23)的周壁朝火盖本体(1)的中心径向延伸形成有凸台(3),所述凸台(3)的底部开设有连通外界的进气孔(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引火孔(2)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混气腔(13)相连通的、并呈“t”字型的开缝(25),所述开缝(25)的水平部(251)邻近所述横向引火孔(2)的外侧开口(22)设置,所述开缝(25)的竖向部(252)与所述连接通道(120)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引火孔(2)的周壁上还开设有第一传火槽(24),所述第一传火槽(24)的第一起点(241)位于所述凸台(3)的竖向端面,所述第一传火槽(24)的第一终点(242)位于所述开缝(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火槽(24)为自该第一传火槽(24)的第一起点(241)向第一终点(242)逐渐向下倾斜的弧形传火槽。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3)的水平端面在对应所述的横向引火孔(2)的内侧开口(23)的下部形成有缺口(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引火孔(2)的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混气腔(13)相连通的第二传火槽(26),该第二传火槽(26)的第二起点(261)连通所述缺口(32)而所述第二传火槽(26)的第二终点(262)位于所述横向引火孔(2)的外侧开口(22)、并朝向所述主火孔(121)或稳焰孔(122)或主火孔(121)和稳焰孔(12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火槽(26)为自该第二传火槽(26)的第二起点(261)向第二终点(262)逐渐向上倾斜的弧形传火槽。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壁(12)于所述稳焰孔(122)之上、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混气腔(13)的主火孔(121)。
10.根据权利要9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火孔(121)呈“y”型,该主火孔(121)的进气端(1211)位于所述外环壁(12)的下端面上,所述主火孔(121)的出气端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出气端(1212)和第二出气端(1213)并位于所述外环壁(12)上,所述进气端(1211)与分流后的第一出气端(1212)和第二出气端(1213)共同构成“y”字型主火孔(12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端(1212)和第二出气端(1213)沿所述外环壁(12)周向水平或竖向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