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7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灶的火盖通常包括有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其对锅体的加热方式基本都是外部环形火焰和内部环形火焰相结合的方式,外部环形火焰相对内部环形火焰距离锅底中心的间隔较远,外部环形火焰向外喷射,不能集中加热锅的底部,并且燃烧形成的烟气在锅底停留时间不够,造成效率低下,浪费资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专利申请号为cn201310295581.1(授权公告号为cn103438453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内喷式燃烧器》其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其包括基座、引射管、连接环、炉头、烟气罩,引射管与基座固连,基座自下而上设置有连接环、炉头和烟气罩,炉头内壁具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多个火孔,该火孔的火焰向内喷射,可使火焰集中加热锅底,提高热效率,但此种燃烧器的炉头内壁的火孔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往往不足,当前混气室一体式固定的结构不利于灶具的清洁,尤其是混气室内部和腰形孔内部,用户对混气室不易清洁的投诉也越来越多,还易出现加热锅底不均匀的现象。

另一方面采用外部环形火焰和内部环形火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结合方式如一专利号为zl201320675581.x(授权公告号为cn20360855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外火盖及燃气燃烧器》其公开了一种包括有顶圆环盖板、内环壁板和外环壁板,顶圆环盖板上有若干个由下表面向上表面凸的下开口的凸腔,凸腔呈圆形均匀分布,相邻二个凸腔之间有间隙,所述凸腔位于顶圆环盖板径向内侧方向的侧面为渐开线形曲面,所述相邻二个凸起之间有内环壁板上有下燃烧火孔组,渐开线形曲面上有上燃烧火孔组,虽然采用这样结构,不仅可以从轴向导入二次空气,而且从相邻二个凸腔之间的水平方向导入二次空气,二次空气充足,燃气燃烧充分,一方面此燃烧器仍然不能解决轴向导入二次空气时上燃烧火孔组和下燃烧火孔组之间合理的二次空气配比,另一方面此燃烧器的侧向引火槽由相邻二个凸腔之间的水平方向导入的二次空气进行补充,这部分二次空气会因渐开线形曲面上的上燃烧火孔组所形成的螺旋火,继而产生的卷吸作用而卷吸走,从而下燃烧火孔以及侧向引火槽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仍然不足,而此外火盖的侧向引火槽自下燃烧火孔组向上燃烧火孔组传火,此种传火方式会因二次空气的补充量不足而产生传火阻断的现象产生,为此需要对此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确保传火顺畅、以提高传火成功率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尤其适用于侧向传火。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给予二次空气合理分配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基座,该基座具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围成有用于补气的中央腔体,所述内壁与外壁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

火盖,位于所述基座之上;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连接体,设置在基座与火盖之间,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与所述中央腔体相对齐的中央孔,该中央孔的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内壁;

所述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外壁,并且所述外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外壁,并至少与所述的开环内壁形成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的开环状燃气通道,该开环状燃气通道与所述外周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相连通的补气通道,所述的火盖即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开环状燃气通道之上,并且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有混气室,所述火盖的内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内火孔;所述火盖的外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外火孔;并且,火盖在对应所述第一间隔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开设有传火孔和╱或传火槽。

优选地,为了于传火孔和╱或传火槽处形成旋火,所述开环状燃气通道相对于第一间隔的位置还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共同将所述开环状燃气通道分隔成相对设置的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相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所述第二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相连通的第二补气通道;而所述火盖包括有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第一燃气通道之上的第一火盖和设置在所述连接体的第二燃气通道之上的第二火盖,所述混气室则包括第一火盖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的第一混气室以及第二火盖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有第二混气室;其中,所述传火孔包括:

第一传火孔,设置于所述第一火盖邻近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并连通所述第一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一混气室;

第二传火孔,设置于所述第一火盖邻近所述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并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一混气室;

第三传火孔,与所述第一传火孔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火盖邻近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三侧壁,并连通所述第一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混气室;

第四传火孔,与所述第二传火孔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火盖邻近所述第二间隔的第四侧壁,并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与所述第二混气室;

第一传火孔和/或第二传火孔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并且,

第三传火孔和/或第四传火孔高于所述第一传火孔和/或第二传火孔设置,并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

其中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之间高低错位设置并且第一传火孔自内向外斜向下出气,第三传火孔自外向内斜向上出气,顺时针旋转,形成气体涡流,从而提高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之间的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向第二火盖传火,同样地,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之间高低错位设置并且第二传火孔自内向外斜向下出气,第四传火孔自外向内斜向上出气,顺时针旋转,形成气体涡流,从而提高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之间的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向第二火盖传火。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燃气通道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一内环壁和c形第一外环壁,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连接;所述第二燃气通道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二内环壁和c形第二外环壁,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七侧壁和第八侧壁连接,所述第五侧壁与第七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六侧壁与第八侧壁相对设置。该燃烧器为内、外环一体燃烧器,并左右对称,其加热锅底的均匀性较好,当然为了便于用户控制中心火和外周火,可以为内外环分别具有独立的燃气通道。

为了能给予二次空气合理分配,所述中央腔体内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能将所述中央腔体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以及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侧向传火处的传火易二次空气的补充给不足,易造成传火阻断的缺陷,本发明中分隔件可将中央腔体内的二次空气分隔成用于传火的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同时还可以补给给内、外环一体燃烧器中内壁区域充足的二次空气。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呈t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部和竖向部,所述水平部的两端至少局部沿所述第一补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竖向部位于所述中央腔体的中央,并与所述中央腔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部包括有水平隔板,所述水平隔板的外侧端伸入所述第一补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并向上翻折,所述水平隔板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以及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之下,所述水平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补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的底壁之间均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连通所述第一间隙,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外壁区域补气的的第三补气通道。第一补气通道和第二补气通道经过该分隔件的分隔作用,形成两独立补气通道,有效避免内壁区域的二次空气过剩,而外壁区域二次空气不足的二次空气不合理分配现象,通过该分隔件将二次空气进行强制分流,使燃烧器火盖的内、外壁区域均能充分燃烧以及用于传火的第一、二、三和四通孔的传火时所需的二次空气充足,尤其适合具有内外两环火的火盖,该分隔件的设置一方面能避免内壁出火区域与外壁出火区域之间的二次空气相互影响,具有提高燃气燃烧效率,同时分隔件能回收利用混气室的热量,可以预热二次空气,有助于提高燃烧器热效率。

为了增加水平隔板的第一外侧端于第一补气通道的气体紊流,所述水平隔板伸入所述第一补气通道的第一外侧端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间隙的第一通孔。其中第三补气通道可以经中央腔体向第二间隙提供二次空气,同时外界的空气也可经该第三补气通道向内补充,而第一通孔的设置可增加水平分隔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气流的紊流,可进一步增加第一传火孔和第三传火孔的传火成功率。

同样地,为了增加第二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的传火成功率,所述水平隔板伸入所述第二补气通道的第二外侧端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间隙的第二通孔。

为了更直接地补充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内壁区域的二次空气,所述水平部还包括有覆盖在所述水平隔板之上的、呈倒置u型的盖板,该盖板两端邻近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

优选地,所述盖板的两竖向臂沿水平方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竖向部的第三通孔。通过盖板两竖向臂的第三通孔流出的二次空气直接向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补充二次空气,更直接,更快速。

由于盖板的两端邻近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为此,相较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中央区域,其补充二次空气的补充较弱,为加强此处的二次空气补充力,所述盖板的中央部位具有朝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延伸,并基本呈圆形的膨大部。该膨大部更接近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的中央区域。

为了更直接地对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内壁区域中内火孔的根部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所述分隔件于所述水平部和竖向部的连接处同样具有朝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内壁区域延伸,并基本呈圆形的导引部,该导引部的截面积大于所述膨大部的截面积,所述导引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环壁和第二内环壁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更好地,所述导引部的下表面周缘具有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

为了方便拆卸分隔件,所述中央腔体的内壁面具有用于搁置所述分隔件的搁置件,所述搁置件包括有与所述竖向部相匹配的环形圈以及将该环形圈连接在所述中央腔体的内壁面的至少一根连接筋。

为了实现第一火盖的内旋火,所述第一火盖包括有第一环状顶壁及自该第一环状顶壁的内、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内圈壁和第一外圈壁,所述第一内圈壁与所述第一内环壁相抵,所述第一外圈壁与所述第一外环壁相抵,所述第一内圈壁开设有自内向外逐渐向外倾斜的第一内火孔,所述第一外圈壁上开设有第一外火孔。

为了配合第一火盖形成内旋火,所述第二火盖包括有第二环状顶壁及自该第二环状顶壁的内、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内圈壁和第二外圈壁,所述第二内圈壁与所述第二内环壁相抵,所述第二外圈壁与所述第二外环壁相抵,所述第二内圈壁开设有自外向内逐渐向内倾斜的第二内火孔,所述第二外圈壁上开设有第二外火孔,所述内火孔包括所述第一内火孔和第二内火孔,所述外火孔包括所述第一外火孔和第二外火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燃烧器为形成有第一间隔的内、外环一体燃烧器,其加热锅底的均匀性较好,而该内、外环一体设置的火盖的内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混气室的内火孔,火盖的外壁面沿周向具有少两个连通混气室的外火孔,通过火盖在对应第一间隔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开设有传火孔和╱或传火槽,以确保传火顺畅、以提高传火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略去了分隔件);

图2为图1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分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基座以及设置在基座之上的连接体二者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图2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图2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12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该基座1具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壁11和外壁12,内壁11围成有用于补气的中央腔体111,内壁11与外壁12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112;连接体2包括有板体,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与中央腔体111相对齐的中央孔21,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外壁12,并且外周沿具有竖向、并与外周腔体112连通的第一燃气通道22和第二燃气通道23,第一燃气通道22和第二燃气通道23相对设置并且两者对应的端部留有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第一间隔构成与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第一补充通道,第二间隔构成与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第二补气通道25;还包括有设置在连接体2的第一燃气通道22之上的第一火盖3,该第一火盖3与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第一混气室31;以及设置在连接体2的第二燃气通道23之上的第二火盖4,该第二火盖4与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第二混气室41。

为了实现第一火盖3向第二火盖4的有效传火,第一火盖3邻近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32设有连通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一混气室31的第一传火孔321,第一火盖3邻近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33设有连通第二补气通道25与第一混气室31的第二传火孔331,与第一传火孔321相对、并设置于第二火盖4邻近第一间隔的第三侧壁42的第三传火孔421,该第三传火孔421连通第一补气通道24与第二混气室41,以及与第二传火孔331相对,并设置于第二火盖4邻近第二间隔的第四侧壁43的第四传火孔431,并连通第二补气通道25与第二混气室41,其中第一传火孔321和/或第二传火孔331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并且,第三传火孔421和第四传火孔431均高于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二传火孔331设置,并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其中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之间高低错位设置并且第一传火孔321自内向外斜向下出气,第三传火孔421自外向内斜向上出气,顺时针旋转,形成气体涡流,从而提高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之间的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3向第二火盖4传火,同样地,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之间高低错位设置并且第二传火孔331自内向外斜向下出气,第四传火孔431自外向内斜向上出气,顺时针旋转,形成气体涡流,从而提高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之间的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3向第二火盖4传火。

本实施例中燃烧器为内、外环一体燃烧器,并左右对称,其加热锅底的均匀性较好,当然也可以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其它结构,以c型为例,第一燃气通道22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一内环壁221和c形第一外环壁222,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五侧壁223和第六侧壁224连接;第二燃气通道23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二内环壁231和c形第二外环壁232,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七侧壁233和第八侧壁224连接,第五侧壁223与第七侧壁233相对设置,第六侧壁224与第八侧壁224相对设置,当然为了便于用户控制中心火和外周火,可以为内外环可以能通过隔板分隔成分别具有独立的燃气通道。另外,为了能给予二次空气合理分配,中央腔体111内设置有分隔件5,分隔件5能将中央腔体111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别连通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以及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侧向传火处的传火易二次空气的补充给不足,易造成传火阻断的缺陷,本发明中分隔件5可将中央腔体111内的二次空气分隔成用于传火的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同时还可以补给给内、外环一体燃烧器中内壁区域充足的二次空气。本实施例中分隔件5呈t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部51和竖向部52,水平部51的两端少局部沿第一补气通道24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的长度方向布置,竖向部52位于中央腔体111的中央,并与中央腔体111的内壁11之间留有第一间隙6,第一间隙6连通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水平部51包括有水平隔板511,水平隔板511的外侧端伸入第一补气通道24和第二补气通道25并向上翻折,水平隔板511的上表面位于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以及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之下,水平隔板511的下表面与第一补气通道24和第二补气通道25的底壁之间均具有第二间隙7,第二间隙7连通所述第一间隙6,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外壁12区域补气的的第三补气通道71,第一补气通道24和第二补气通道25经过该分隔件5的分隔作用,形成两独立补气通道,有效避免内壁区域的二次空气过剩,而外壁12区域二次空气不足的二次空气不合理分配现象,通过该分隔件5将二次空气进行强制分流,使燃烧器火盖的内、外壁12区域均能充分燃烧以及用于传火的第一、二、三和四通孔的传火时所需的二次空气充足,尤其适合具有内外两环火的火盖,该分隔件5的设置一方面能避免内壁11出火区域与外壁12出火区域之间的二次空气相互影响,具有提高燃气燃烧效率,同时分隔件5能回收利用混气室的热量,可以预热二次空气,有助于提高燃烧器热效率。为了增加水平隔板511的第一外侧端512于第一补气通道24的气体紊流,水平隔板511伸入第一补气通道24的第一外侧端512上开设有连通第二间隙7的第一通孔5121,其中第三补气通道71可以经中央腔体111向第二间隙7提供二次空气,同时外界的空气也可经该第三补气通道71向内补充,而第一通孔5121的设置可增加水平分隔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气流的紊流,可进一步增加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的传火成功率。同样地,为了增加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的传火成功率,水平隔板511伸入第二补气通道25的第二外侧端513上开设有连通第二间隙7的第二通孔5131。

为了更直接地补充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内壁区域的二次空气,水平部51还包括有覆盖在水平隔板511之上的、呈倒置u型的盖板8,该盖板8两端邻近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其中,盖板8的两竖向臂81沿水平方向具有多个连通竖向部52的第三通孔811,通过盖板8两竖向臂81的第三通孔811流出的二次空气直接向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补充二次空气,更直接,更快速。由于盖板8的两端邻近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为此,相较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中央区域,其补充二次空气的补充较弱,为加强此处的二次空气补充力,盖板8的中央部位具有朝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延伸,并基本呈圆形的膨大部82,该膨大部82更接近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的中央区域。另外,为了更直接地对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内壁区域中内火孔的根部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分隔件5于水平部51和竖向部52的连接处同样具有朝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延伸,并基本呈圆形的导引部83,该导引部83的截面积大于膨大部82的截面积,导引部83分别与第一内环壁221和第二内环壁231之间具有第三间隙84。而更好地借助导引部83将中央腔体111内的二次空气导引至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导引部83的下表面周缘具有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831。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卸分隔件5,中央腔体111的内壁11面具有用于搁置分隔件5的搁置件,搁置件包括有与竖向部52相匹配的环形圈以及将该环形圈连接在中央腔体111的内壁11面的两根连接筋。最后,为了实现第一火盖3和第二火盖4内壁区域的内旋火,第一火盖3包括有第一环状顶壁30及自该第一环状顶壁30的内、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内圈壁301和第一外圈壁302,第一内圈壁301与所述第一内环壁221相抵,第一外圈壁302与第一外环壁222相抵,第一内圈壁301开设有自内向外逐渐向外倾斜的第一内火孔3011,第一外圈壁302上开设有第一外火孔3021。为了配合第一火盖3形成内旋火,第二火盖4包括有第二环状顶壁40及自该第二环状顶壁40的内、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内圈壁401和第二外圈壁402,第二内圈壁401与第二内环壁231相抵,第二外圈壁402与第二外环壁232相抵,第二内圈壁401开设有自外向内逐渐向内倾斜的第二内火孔4011,第二外圈壁402上开设有第二外火孔4021。

综上所述,该燃烧器为内、外环一体燃烧器,其加热锅底的均匀性较好,而第一火盖3上设有向第二火盖4传火的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二传火孔331,第二火盖4上设有向第一火盖3传火的第三传火孔421和第四传火孔431,其中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之间高低错位设置并且第一传火孔321自内向外斜向下出气,第三传火孔421自外向内斜向上出气,顺时针旋转,形成气体涡流,从而提高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之间的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3向第二火盖4传火,同样地,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之间高低错位设置并且第二传火孔331自内向外斜向下出气,第四传火孔431自外向内斜向上出气,顺时针旋转,形成气体涡流,从而提高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之间的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3向第二火盖4传火,同时为了解决第一传火孔321、第二传火孔331、第三传火孔421以及第四传火孔431的二次空气的补充,不因第一火盖3的第一内火孔3011以及第二火盖4的第二内火孔4011形成的旋转火对二次空气卷吸的影响,通过位于中央腔体111的分隔件5将中央腔体111内的二次空气独立地进行补充,确保二次空气补充的独立性以及充足性,在此基础上,分隔件5中水平隔板511的第一外侧端512上的第一通孔5121于第一补气通道24还增加了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的气体紊流,水平隔板511的第二外侧端513上的第二通孔5131于第二补气通道25还增加了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的气体紊流,更进一步地提高传火成功率。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火盖仅有一个,并呈开环状,具有第一间隔,该第一间隔构成与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补气通道,火盖即设置在连接体2的开环状燃气通道之上,并且与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混气室,火盖的内壁面沿周向具有多个连通混气室的内火孔,火盖的外壁面沿周向具有多个连通混气室的外火孔;并且,火盖在对应第一间隔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开设有传火孔和╱或传火槽。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1),该基座(1)具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壁(11)和外壁(12),所述内壁(11)围成有用于补气的中央腔体(111),所述内壁(11)与外壁(12)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112);

火盖,位于所述基座(1)之上;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连接体(2),设置在基座(1)与火盖之间,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对齐的中央孔(21),该中央孔(21)的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内壁;

所述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外壁(12),并且所述外周沿具有竖向的开环外壁,并至少与所述的开环内壁形成具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隔的开环状燃气通道,该开环状燃气通道与所述外周腔体(112)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补气通道,所述的火盖即设置在所述连接体(2)的开环状燃气通道之上,并且与所述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混气室,所述火盖的内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内火孔;所述火盖的外壁面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室的外火孔;并且,火盖在对应所述第一间隔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开设有传火孔和╱或传火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环状燃气通道相对于第一间隔的位置还具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共同将所述开环状燃气通道分隔成相对设置的第一燃气通道(22)和第二燃气通道(23),所述第一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第一补气通道(24),所述第二间隔构成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相连通的第二补气通道(25);而所述火盖包括有设置在所述连接体(2)的第一燃气通道(22)之上的第一火盖(3)和设置在所述连接体(2)的第二燃气通道(23)之上的第二火盖(4),所述混气室则包括第一火盖(3)与所述连接体(2)之间形成的第一混气室(31)以及第二火盖(4)与所述连接体(2)之间形成有第二混气室(41);其中,所述传火孔包括:

第一传火孔(321),设置于所述第一火盖(3)邻近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一侧壁(32),并连通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与所述第一混气室(31);

第二传火孔(331),设置于所述第一火盖(3)邻近所述第二间隔的第二侧壁(33),并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与所述第一混气室(31);

第三传火孔(421),与所述第一传火孔(321)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火盖(4)邻近所述第一间隔的第三侧壁(42),并连通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与所述第二混气室(41);

第四传火孔(431),与所述第二传火孔(331)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火盖(4)邻近所述第二间隔的第四侧壁(43),并连通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与所述第二混气室(41);

第一传火孔(321)和/或第二传火孔(331)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并且,

第三传火孔(421)和/或第四传火孔(431)高于所述第一传火孔(321)和/或第二传火孔(331)设置,并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2)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一内环壁(221)和c形第一外环壁(222),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五侧壁(223)和第六侧壁(224)连接;所述第二燃气通道(23)包括内外间隔设置的c形第二内环壁(231)和c形第二外环壁(232),两者对应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七侧壁(233)和第八侧壁(224)连接,所述第五侧壁(223)与第七侧壁(233)相对设置,所述第六侧壁(224)与第八侧壁(224)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腔体(111)内设置有分隔件(5),所述分隔件(5)能将所述中央腔体(111)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以及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5)呈t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部(51)和竖向部(52),所述水平部(51)的两端至少局部沿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竖向部(52)位于所述中央腔体(111)的中央,并与所述中央腔体(111)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6),所述第一间隙(6)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51)包括有水平隔板(511),所述水平隔板(511)的外侧端伸入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并向上翻折,所述水平隔板(511)的上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传火孔(321)和第三传火孔(421)以及第二传火孔(331)和第四传火孔(431)之下,所述水平隔板(51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和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的底壁之间均具有第二间隙(7),所述第二间隙(7)连通所述第一间隙(6),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外壁区域补气的的第三补气通道(7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板(511)伸入所述第一补气通道(24)的第一外侧端(512)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间隙(7)的第一通孔(51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隔板(511)伸入所述第二补气通道(25)的第二外侧端(513)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间隙(7)的第二通孔(513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51)还包括有覆盖在所述水平隔板(511)之上的、呈倒置u型的盖板(8),该盖板(8)两端邻近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8)的两竖向臂(81)沿水平方向具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竖向部(52)的第三通孔(8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8)的中央部位具有朝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延伸,并基本呈圆形的膨大部(82)。

12.根据权利要求4~11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5)于所述水平部(51)和竖向部(52)的连接处同样具有朝所述第一混气室(31)和第二混气室(41)的内壁区域延伸,并基本呈圆形的导引部(83),该导引部(83)的截面积大于所述膨大部(82)的截面积,所述导引部(83)分别与所述第一内环壁(221)和第二内环壁(231)之间具有第三间隙(8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83)的下表面周缘具有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的斜面(831)。

14.根据权利要求2~11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盖(3)包括有第一环状顶壁(30)及自该第一环状顶壁(30)的内、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内圈壁(301)和第一外圈壁(302),所述第一内圈壁(301)与所述第一内环壁(221)相抵,所述第一外圈壁(302)与所述第一外环壁(222)相抵,所述第一内圈壁(301)开设有自内向外逐渐向外倾斜的第一内火孔(3011),所述第一外圈壁(302)上开设有第一外火孔(302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盖(4)包括有第二环状顶壁(40)及自该第二环状顶壁(40)的内、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二内圈壁(401)和第二外圈壁(402),所述第二内圈壁(401)与所述第二内环壁(231)相抵,所述第二外圈壁(402)与所述第二外环壁(232)相抵,所述第二内圈壁(401)开设有自外向内逐渐向内倾斜的第二内火孔(4011),所述第二外圈壁(402)上开设有第二外火孔(4021),所述内火孔包括所述第一内火孔(3011)和第二内火孔(4011),所述外火孔包括所述第一外火孔(3021)和第二外火孔(4021)。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基座,该基座具有内外间隔设置的内壁和外壁,内壁围成有用于补气的中央腔体,内壁与外壁共同围成有外周腔体以及覆盖在基座之上的连接体、第一、二火盖,该连接体构成有第一补气通道和第二补气通道,并且第一、二火盖对应于第一补气通道和第二补气通道具有能产生气体紊流的传火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燃烧器为内、外环一体燃烧器,其加热锅底的均匀性较好,而第一火盖上设有向第二火盖传火的第一传火孔和第二传火孔,第二火盖上设有向第一火盖传火的第三传火孔和第四传火孔能形成气体涡流,传火成功率,以便于第一火盖向第二火盖传火。

技术研发人员:苏慧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07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