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0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上进风式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不少燃气灶具中已经开始使用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由于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在燃烧时所需的一、二次空气均来自灶具面板的上部,因而燃气灶具的底盘可以全密封,与传统的下进风结构的燃烧器相比,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不仅使用更加安全,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开关橱柜门导致灶具熄火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完全上进风的燃烧器在补充一次空气时都是通过混气室与基座间的间隙来实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混气室与基座间存在间隙,面板的安装螺钉安装上后,从燃烧器外部可以看到安装螺钉,造成燃烧器的外形不够美观。并且,在基座与混气室之间设置间隙后,溢液会通过该间隙而流入基座以及位于面板下方的圆形盆状主体即术语“底杯”堵塞喷射器,对用户的维护、保洁存在诸多不便,而且溢液若长久得不到清除,则会影响到燃烧器的正常使用。

同时,该类上进风燃烧器从面板之上补入的一次空气是利用喷嘴喷射燃气所产生的负压而进入“底杯”,容易造成一次空气的气流分布不均匀,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空气系数,从而使得外环火盖或是内环火盖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外环火盖产生的外圈火或是内环火盖产生的内圈火的火焰不均匀,燃气与一次空气的不完全混合也会造成中心火和外圈火的火焰长度不一,同时,引射管受上进风燃烧器高度的限制,不能做得太长,致使通道阻力大,功率大时易出现黄焰,特别是在小火档位时,黄焰更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有效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溢液堵塞喷射器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在保火位置具有充足燃气,以提高保火成功率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黄焰和火力无力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基座,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和围绕凹腔的外周腔室,所述外周腔室的顶部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通孔,并且所述凹腔的中央位置具有开口朝上、竖向的第二引射通道,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与所述外周腔室相连通;

第一连接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之上,所述第一连接体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具有中央孔,所述中央孔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环形壁,所述环形壁围成的环形腔对应所述凹腔,并且所述板体的外周沿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向的第一燃气通道,所述第一燃气通道的下端即支承在所述通孔的孔壁顶端上;

第二连接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体之上,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环体和外环体,所述内环体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通道,所述外环体沿周向具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相连通的第二燃气通道;

第一盖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体之上,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体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相连通的第一混气室;以及

第二盖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体之上,并与所述外环体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混气室外围、并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相连通的第二混气室;

连接杆,至少具有两个,其固定端连接在所述环形壁的内壁面,而自由端则延伸至所述环形壁的中央;

第一喷射器,位于所述自由端之上,并朝向所述第一引射通道;以及

第二喷射器,位于所述自由端之下,并朝向所述第二引射通道。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一喷嘴座,该第一喷嘴座的第一根部连接在所述环形壁的内壁面,而所述第一喷嘴座的第一自由部则延伸至所述环形腔的中央以连接所述第一喷射器。第一喷嘴座连接在第一连接体的环形壁内,并与基座为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可方便用户清洁。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二喷嘴座,该第二喷嘴座的第二根部连接在所述环形壁的内壁面上,而所述第二喷嘴座的第二自由部则延伸至所述环形腔的中央以连接所述第二喷射器。第二喷嘴座连接在第一连接体的环形壁内,并与基座为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同样可方便用户清洁。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射通道呈向上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下端口经所述外周腔体与所述第二混气室相连通,所述第二引射通道的上端口与所述第二喷射器相对,所述第二引射通道的下端连同所述凹腔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周腔室之间围成第二径向文丘里腔。该第二径向文丘里腔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的高度,由于第二引射通道与第二混气室的径向文丘里腔是直接从垂直90°过渡到水平设置,省去了其它衔接部件,以减少局部阻力损失,可以让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物喷射到第二混气室时减少阻力损失,引射的更加顺畅、平滑过渡。

本发明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而提供如下解决方案:所述第二混气室里设置有与之相对隔离的导流室,还包括有用于将一次空气和燃气从所述第一混气室传输至导流室的传输通道。通过在第二混气室内相对隔离地设有导流室,使得热电偶个有相对独立的“保火腔”,能确保热电偶与火苗接触的受热面积不过大也不过小,热电偶不仅受热充足,以产生足够的热电势,也不会因与保火孔的出火火苗接触太大,烧坏热电偶,同时还能确保热电偶具有充足的燃气,有效地提高了保火成功率,同时通过能将一次空气和燃气从第一混气室传输至导流室的传输通道,而使得热电偶安装时能外移于第二混气室外,以避免因热电偶安装于内环火盖时因散热慢的原因,而造成热电偶的保火灵敏度下降,

为了加强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于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之间沿周向、间隔地具有连接二者的至少两根连接筋。

巧妙地为在实现连接管在连接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作用的同时,所述连接筋中的一根即第一连接筋呈中空以构成所述传输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筋的第一端与所述导流室相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混气室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射通道呈上下均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下端入口与所述基座的凹腔相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喷射器相对,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上端出口与所述的第一混气室相连通;所述筒体的外壁面与所述内环体之间围成有外周腔体,所述外周腔体的上端封闭为盲端,所述外周腔体的下端开口与所述凹腔相连通。在第一喷射器的作用下能更好地使第一喷射器喷出的燃气更直接地与经外周腔室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

进一步地,所述外周腔体的上端封闭的盲端低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上端出口设置,所述外周腔室的下端缘低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周壁下端缘。该设计能使得外周腔体的下游先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再借助于第一引射通道自身中获得的文丘里效应所造成的低压,预混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被吸入至第一混气室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混合,有效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凹腔内,还包括有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筋之下的下封板,所述下封板局部构成所述第一连接筋的底壁,所述下封板的中央位置具有中央孔,所述下封板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凹腔、所述下封板的外周沿还具有供所述第一燃气通道和第二燃气通道穿过的缺口。

同时为了实现一次空气通道和二次空气通道之间的分隔,防止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的补充时的相互干扰,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之间形成有一圈连通外界的空气通道,所述下封板将所述空气通道分隔成位于下封板之下的一次空气通道和位于上封板之上的二次空气通道。

一次空气通道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基座凹腔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形成,所述一次空气通道沿所述第一连接体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一次空气通道用于连通所述凹腔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的凹腔内。其中位于下封板之下的相邻第一燃气通道之间的间隔,则构成上述间隔设置的一次空气通道。

同样地,二次空气通道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补气腔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之间形成有补气腔,所述二次空气通道沿所述第二连接体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二次空气通道用于连通所述补气腔与外界以将二次空气从外界引入补气腔内。其中,位于上封板之上的相邻第二燃气通道之间的间隔则构成上述间隔设置的二次空气通道。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的混合均匀度,所述第一盖体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所述第一引射通道伸入的凹槽,该凹槽与所述内环体共同围设构成所述第一混气室,所述凹槽顶壁下表面与第一引射通道的上端之间围成第一径向文丘里腔。同时,该第一径向文丘里腔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的高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同样具有文丘里效应腔的混气室,如轴向文丘里腔。

为了实现内环体的出火稳定,所述内环体的上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内火凹槽和稳火凹槽,所述第一盖体分别与所述内火凹槽和内稳焰凹槽形成内火孔和内稳焰孔。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内火孔以及内稳焰孔,所述第一盖体向水平并向下延伸有第一凸圈,所述第一凸圈构成所述内火孔和内稳焰孔的保护伞。

同样为了外环体的内外间隔的两环火,以实现燃烧器加热锅底的均匀性,所述外环体的外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主火凹槽和第一主稳火凹槽,所述第二盖体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火凹槽和第一主稳火凹槽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一稳焰孔。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体位于内侧的内侧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主火孔,并且所述外环体的内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主稳火凹槽,所述第二盖体分别与所述第二主稳火凹槽形成第二稳焰孔。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外环体的各火孔中,所述第二盖体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第二凸圈和第三凸圈,以分别构成第一主火孔、第一稳焰孔以及第二主火孔和第二主稳火凹槽的保护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具有夹层结构的基座,并且该夹层结构的外周腔室与第一连接体的第一燃气通道、第二连接体的第二燃气通道相连通,相当于增加了基座中燃气通道的长度,进一步地增加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度,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另外,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背靠背”地通过连接杆连接于位于基座之上的第一连接体,而“悬置”于基座的凹腔之上、同时还分别与第一引射通道和第二引射通道处于同一轴线,一旦溢液进入基座的凹腔而不会发生因喷射器的堵塞而影响燃烧器的正常使用,同时第一连接体与基座为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便于用户的维护与保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中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中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可适用于传统的上进风燃烧器也可适用于如欧洲的意大利萨巴夫燃烧器,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为夹层结构的基座1,该基座1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11和围绕凹腔11的外周腔室12,外周腔室12的顶部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通孔121,并且凹腔11的中央位置具有开口朝上、竖向的第二引射通道111,第二引射通道111与外周腔室12相连通,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第一连接体2,该第一连接体2包括有具有中央孔21的板体,中央孔21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环形壁211,该环形壁211围成的环形腔212对应凹腔11,并且板体的外周沿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如四个竖向的第一燃气通道213,第一燃气通道213的下端即支承在通孔121的孔壁顶端上;还包括有设置在第一连接体2之上的第二连接体3,第二连接体3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环体31和外环体32,内环体31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通道311,外环体32沿周向具与第一燃气通道213相连通的第二燃气通道321;其中第二连接体3之上还设置有第一盖体4,该第一盖体4与第二连接体3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与第一引射通道311相连通的第一混气室41;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体3之上的第二盖体5,该第二盖体5与外环体32之间形成有位于第一混气室41外围、并与第一燃气通道213和第二燃气通道321相连通的第二混气室51;为了实现第一喷射器70和第二喷射器80“悬置”于基座1的凹腔11之上、以防止溢液堵塞第一喷射器70和第二喷射器80,第一连接体2的环形壁211的内壁面连接有至少两个连接杆6,如四个,各个连接杆6的固定端61连接在环形壁211的内壁面,而自由端62则延伸至环形壁211的中央,为了实现第一喷射器70和第二喷射器80“背靠背”地分别朝向第一引射通道311和第二引射通道111并处于同一轴线,第一喷射器70和第二喷射器80“背靠背”地位于自由端62之下和自由端62之下,此种设置方式能减少二者的阻力损失,

进一步地,第一喷射器70可通过第一喷嘴座7连接在第一连接体2的环形壁211内,该第一喷嘴座7的第一根部71连接在环形壁211的内壁面,而第一喷嘴座7的第一自由部72则延伸至环形腔212的中央以连接第一喷射器70,由于第一连接体2与基座1为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从而第一喷嘴座7连通第一喷射器70与基座1为可拆卸连接,可方便用户清洁。同样地,第二喷射器80可通过第二喷嘴座8连接在第一连接体2的环形壁211内,该第二喷嘴座8的第二根部81连接在环形壁211的内壁面上,而第二喷嘴座8的第二自由部82则延伸至环形腔212的中央以连接第二喷射器80。具体地,第二引射通道111呈向上敞口的筒体结构,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下端口3111经外周腔体300与第二混气室51相连通,第二引射通道111的上端与第二喷射器80相对,第二引射通道111的下端连同凹腔11的下表面与外周腔室12之间围成第二径向文丘里腔3113。该第二径向文丘里腔3113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的高度,由于第二引射通道111与第二混气室51的径向文丘里腔是直接从垂直90°过渡到水平设置,省去了其它衔接部件,以减少局部阻力损失,可以让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物喷射到第二混气室51时减少阻力损失,引射的更加顺畅、平滑过渡。

本实施例的另一重点还在于:第二混气室51里设置有与之相对隔离的导流室511,还包括有用于将一次空气和燃气从第一混气室41传输至导流室511的传输通道,通过在第二混气室51内相对隔离地设有导流室511,使得热电偶个有相对独立的“保火腔”,能确保热电偶与火苗接触的受热面积不过大也不过小,热电偶不仅受热充足,以产生足够的热电势,也不会因与保火孔的出火火苗接触太大,烧坏热电偶,同时还能确保热电偶具有充足的燃气,有效地提高了保火成功率,同时通过能将一次空气和燃气从第一混气室41传输至导流室511的传输通道,而使得热电偶安装时能外移于第二混气室51外,以避免因热电偶安装于内环火盖时因散热慢的原因,而造成热电偶的保火灵敏度下降,为了加强第一混气室41和第二混气室51的连接,第二连接体3于第一混气室41和第二混气室51之间沿周向、间隔地具有连接二者的至少两根连接筋9。巧妙地为在实现连接管在连接第一混气室41和第二混气室51作用的同时,连接筋9中的一根即第一连接筋90呈中空以构成传输通道,第一连接筋90的第一端901与导流室511相连通,第二端902与第一混气室41相连通。而第一引射通道311呈上下均敞口的筒体结构,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下端入口与基座1的凹腔11相连通且与第一喷射器70相对,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上端出口与第一混气室41相连通;筒体的外壁面与内环体31之间围成有外周腔体300,外周腔体300的上端封闭为盲端,外周腔体300的下端开口与凹腔11相连通。在第一喷射器70的作用下能更好地使第一喷射器70喷出的燃气更直接地与经外周腔室12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而外周腔体300的上端封闭的盲端低于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上端出口设置,外周腔室12的下端缘低于第一引射通道311的周壁下端缘。该设计能使得外周腔体300的下游先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再借助于第一引射通道311自身中获得的文丘里效应所造成的低压,预混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被吸入至第一混气室41后再进行第二次的混合,有效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凹腔11内,还包括有位于第一连接筋90之下的下封板10,下封板10局部构成第一连接筋90的底壁,所述下封板10的中央位置具有中心孔101,下封板10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凹腔11、下封板10的外周沿还具有供第一燃气通道213和第二燃气通道321穿过的缺口102。同时为了实现一次空气通道103和二次空气通道104之间的分隔,防止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的补充时的相互干扰,第一连接体2和第二连接体3之间形成有一圈连通外界的空气通道,所述下封板10将所述空气通道分隔成位于下封板10之下的一次空气通道103和位于下封板10之上的二次空气通道104。一次空气通道103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基座1凹腔11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形成,一次空气通道103沿第一连接体2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一次空气通道103用于连通凹腔11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1的凹腔11内。其中位于下封板10之下的相邻第一燃气通道213之间的间隔,则构成上述间隔设置的一次空气通道103。同样地,二次空气通道104的设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何一种连通外界与补气腔100的管道,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混气室41和第二混气室51之间形成有补气腔100,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04沿所述第二连接体3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二次空气通道104用于连通所述补气腔100与外界以将二次空气从外界引入补气腔100内。其中,位于下封板10之上的相邻第二燃气通道321之间的间隔则构成上述间隔设置的二次空气通道104。

具体地,第一混气室41的设置优选地为在第一盖体4内部形成,为了进一步地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的混合均匀度,第一盖体4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第一引射通道311伸入的凹槽40,该凹槽40与内环体31共同围设构成第一混气室41,凹槽40顶壁下表面与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上端之间围成第一径向文丘里腔401。同时,该第一径向文丘里腔401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的高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同样具有文丘里效应腔的混气室,如轴向文丘里腔。由于第一引射通道311与第一混气室41的径向文丘里腔是直接从垂直90°过渡到水平设置,省去了其它衔接部件,以减少局部阻力损失,可以让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物喷射到第一混气室41时减少阻力损失,引射的更加顺畅、平滑过渡,为了实现内环体31的出火稳定,内环体31的上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内火凹槽312和稳火凹槽313,第一盖体4分别与内火凹槽312和稳火凹槽313形成内火孔和内稳焰孔。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内火孔以及内稳焰孔,第一盖体4向水平并向下延伸有第一凸圈44,第一凸圈44构成内火孔和内稳焰孔的保护伞。同样为了外环体32的内外间隔的两环火,以实现燃烧器加热锅底的均匀性,外环体32的外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主火凹槽322和第一主稳火凹槽323,第二盖体5分别与第一主火凹槽322和第一主稳火凹槽323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一稳焰孔。外环体32位于内侧的内侧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主火孔324,并且外环体32的内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主稳火凹槽325,第二盖体5分别与第二主稳火凹槽325形成第二稳焰孔。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外环体32的各火孔中,第二盖体5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第二凸圈52和第三凸圈53,以分别构成第一主火孔、第一稳焰孔以及第二主火孔324和第二主稳火凹槽325的保护伞。

参考图6,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喷射器70到第一引射通道311和具有第一径向文丘里效应的第一混气室41中的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经过一次空气通道103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吸入基座1的凹腔11中,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吸入至第一引射通道311,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在第一混气室41进一步混合,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第一盖体4的内火孔和内稳焰孔中流出、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内周火。而第二连接体3还包括有能使用户单独控制的外周火,外周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位于基座1之外的第二引射通道111独立于第一引射通道311、经基座1的第二引射通道111、第二径向文丘里腔3113、第一燃气通道213和第二燃气通道321而输入至第二混气室51中作最后的混合,同时,第二混气室51与第一混气室41相分离,以此方式实现第二混气室51和第一混气室41的流体分离,外周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位于基座1凹腔11中央的第二引射通道111独立于第一引射通道311、经第二引射通道111、基座1的外周腔室12、第一燃气通道213和第二燃气通道321而输入至第二混气室51中,该夹层结构的外周腔室12与第一连接体2的第一燃气通道213、第二连接体3的第二燃气通道321相连通,相当于增加了基座1中燃气通道的长度,进一步地增加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度,然后可以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以允许用户单独控制进入第一引射通道311和第二引射通道111中燃料混合物的流入,若要调节外周火和中心火的大小,调节连接在输入通道进气端的调节阀即可。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基座(1),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11)和围绕凹腔(11)的外周腔室(12),所述外周腔室(12)的顶部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通孔(121),并且所述凹腔(11)的中央位置具有开口朝上、竖向的第二引射通道(111),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与所述外周腔室(12)相连通;

第一连接体(2),设置在所述基座(1)之上,所述第一连接体(2)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具有中央孔(21),所述中央孔(21)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环形壁(211),所述环形壁(211)围成的环形腔(212)对应所述凹腔(11),并且所述板体的外周沿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向的第一燃气通道(213),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13)的下端即支承在所述通孔(121)的孔壁顶端上;

第二连接体(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体(2)之上,所述第二连接体(3)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环体(31)和外环体(32),所述内环体(31)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通道(311),所述外环体(32)沿周向具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13)相连通的第二燃气通道(321);

第一盖体(4),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体(3)之上,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体(3)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相连通的第一混气室(41);以及

第二盖体(5),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体(3)之上,并与所述外环体(32)之间形成有位于所述第一混气室(41)外围、并与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13)和第二燃气通道(321)相连通的第二混气室(51);

连接杆(6),至少具有两个,其固定端(61)连接在所述环形壁(211)的内壁面,而自由端(62)则延伸至所述环形壁(211)的中央;

第一喷射器(70),位于所述自由端(62)之上,并朝向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以及

第二喷射器(80),位于所述自由端(62)之下,并朝向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喷嘴座(7),该第一喷嘴座(7)的第一根部(71)连接在所述环形壁(211)的内壁面,而所述第一喷嘴座(7)的第一自由部(72)则延伸至所述环形腔(212)的中央以连接所述第一喷射器(7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二喷嘴座(8),该第二喷嘴座(8)的第二根部(81)连接在所述环形壁(211)的内壁面上,而所述第二喷嘴座(8)的第二自由部(82)则延伸至所述环形腔(212)的中央以连接所述第二喷射器(80)。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呈向上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下端口(3111)经所述外周腔体与所述第二混气室(51)相连通,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喷射器(80)相对,所述第二引射通道(111)的下端连同所述凹腔(11)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周腔室(12)之间围成第二径向文丘里腔(3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气室(51)里设置有与之相对隔离的导流室(511),还包括有用于将一次空气和燃气从所述第一混气室(41)传输至导流室(511)的传输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3)于所述第一混气室(41)和第二混气室(51)之间沿周向、间隔地具有连接二者的至少两根连接筋(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9)中的一根即第一连接筋(90)呈中空以构成所述传输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筋(90)的第一端(901)与所述导流室(511)相连通,第二端(902)与所述第一混气室(41)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呈上下均敞口的筒体结构,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下端入口与所述基座(1)的凹腔(11)相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喷射器(70)相对,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上端出口与所述的第一混气室(41)相连通;所述筒体的外壁面与所述内环体(31)之间围成有外周腔体(300),所述外周腔体(300)的上端封闭为盲端,所述外周腔体(300)的下端开口与所述凹腔(11)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腔体(300)的上端封闭的盲端低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上端出口设置,所述外周腔室(12)的下端缘低于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的周壁下端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筋(90)之下的下封板(10),所述下封板(10)局部构成所述第一连接筋(90)的底壁,所述下封板(10)的中央位置具有中心孔(101),所述下封板(10)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覆盖住所述凹腔(11)、所述下封板(10)的外周沿还具有供所述第一燃气通道(213)和第二燃气通道(321)穿过的缺口(10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2)和第二连接体(3)之间形成有一圈连通外界的空气通道,所述下封板(10)将所述空气通道分隔成位于下封板(10)之下的一次空气通道(103)和位于下封板(10)之上的二次空气通道(10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103)沿所述第一连接体(2)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一次空气通道(103)用于连通所述凹腔(11)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1)的凹腔(11)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气室(41)和第二混气室(51)之间形成有补气腔(100),所述二次空气通道(104)沿所述第二连接体(3)周向地、间隔设置,该二次空气通道(104)用于连通所述补气腔(100)与外界以将二次空气从外界引入补气腔(100)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4)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所述第一引射通道(311)伸入的凹槽(40),该凹槽(40)与所述内环体(31)共同围设构成所述第一混气室(41),所述凹槽(40)顶壁下表面与第一引射通道(311)的上端之间围成第一径向文丘里腔(40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体(31)的上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内火凹槽(312)和稳火凹槽(313),所述第一盖体(4)分别与所述内火凹槽(312)和稳火凹槽(313)形成内火孔和内稳焰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4)向水平并向下延伸有第一凸圈(44),所述第一凸圈(44)构成所述内火孔和内稳焰孔的保护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体(32)的外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主火凹槽(322)和第一主稳火凹槽(323),所述第二盖体(5)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火凹槽(322)和第一主稳火凹槽(323)形成第一主火孔和第一稳焰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体(32)位于内侧的内侧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主火孔(324),并且所述外环体(32)的内端面围绕圆周方向径向成型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主稳火凹槽(325),所述第二盖体(5)分别与所述第二主稳火凹槽(325)形成第二稳焰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5)的内侧边缘和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有第二凸圈(52)和第三凸圈(53),以分别构成第一主火孔、第一稳焰孔以及第二主火孔(324)和第二主稳火凹槽(325)的保护伞。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该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和围绕凹腔的外周腔室,所述外周腔室的顶部沿周向具有至少两个通孔,并且所述凹腔的中央位置具有开口朝上、竖向的第二引射通道,所述第二引射通道与所述外周腔室相连通;以及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具有夹层结构的基座,并且该夹层结构的外周腔室与第一连接体的第一燃气通道、第二连接体的第二燃气通道相连通,相当于增加了基座中燃气通道的长度,进一步地增加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度。

技术研发人员:卢华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07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