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梭织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梭壳尾部磨r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对梭壳进行磨r角的加工一般依靠手工砂磨、抛光,但是这种手工磨r角的方式对手法要求较高,且尺寸难以统一把握。另一方面,手工砂磨、抛光容易造成灰尘较大,对操作者有一定的危害,且加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机床对梭壳进行磨r角加工的工装。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梭壳尾部磨r工装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梭壳尾部磨r工装,包括底座,底座的两端设有被机床顶针抵住的孔槽,所述底座外周固定有梭壳夹具,所述梭壳夹具呈圆柱形,所述梭壳夹具外周均匀开有若干用于容放梭壳的凹槽,所述凹槽长度方向与底座长度方向相平行,梭壳夹具上凹槽与凹槽之间的弧面上开有螺纹孔,所述梭壳夹具外侧设有压盖,所述压盖开有螺纹通孔,螺纹孔与螺纹通孔相配合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压盖与梭壳夹具接触的压面至少压覆一个梭壳,所述梭壳夹具的一端设有定位挡盖,所述定位挡盖限制梭壳的滑移。
具体的,所述压盖的两端分别压覆相邻梭壳的一半。两个压盖对同一个梭壳进行压覆,保证了更优良的压紧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用于夹持梭壳,使得机床能够对梭壳进行机械化的磨r角。梭壳夹具上多个凹槽的设置,能固定多个梭壳,使得在梭壳夹具旋转的情况下,机床能够连续加工,免去了单个梭壳进行加工的繁琐,便捷高效;同时,梭壳由压盖、定位挡盖能保证梭壳的紧固,使得梭壳无法移动,保证梭壳的表面不会划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三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底座,11孔槽,20梭壳夹具,21凹槽,22螺纹孔,30梭壳,40压盖,41螺纹通孔,50定位挡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梭壳尾部磨r工装,包括底座10,底座10的两端设有被机床顶针抵住的孔槽11,所述底座10外周固定有梭壳夹具20,所述梭壳夹具20呈圆柱形,所述梭壳夹具20外周均匀开有若干用于容放梭壳30的凹槽21,所述凹槽长度方向与底座长度方向相平行,梭壳夹具上凹槽与凹槽之间的弧面上开有螺纹孔22,所述梭壳夹具外侧设有压盖40,所述压盖开有螺纹通孔41,螺纹孔与螺纹通孔相配合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压盖与梭壳夹具接触的压面至少压覆一个梭壳,所述梭壳夹具的一端设有定位挡盖50,所述定位挡盖限制梭壳30的滑移。所述压盖的两端分别压覆相邻梭壳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与原理:将若干梭壳置于梭壳夹具的凹槽内,使用压盖将梭壳压覆,使用螺栓将压盖与梭壳夹具固定紧,由于定位挡盖、压盖的存在,梭壳被完全夹紧,将底座两端置于机床的顶针之间,底座会随着顶针的旋转而旋转,使得梭壳需要磨r角的部分能对着机床的磨头,在一个梭壳r角磨完之后,底座旋转,使得磨头对下一个梭壳进行工作,工作便捷高效。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的能涵盖的范围内。
1.一种梭壳尾部磨r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底座的两端设有被机床顶针抵住的孔槽,所述底座外周固定有梭壳夹具,所述梭壳夹具呈圆柱形,所述梭壳夹具外周均匀开有若干用于容放梭壳的凹槽,所述凹槽长度方向与底座长度方向相平行,梭壳夹具上凹槽与凹槽之间的弧面上开有螺纹孔,所述梭壳夹具外侧设有压盖,所述压盖开有螺纹通孔,螺纹孔与螺纹通孔相配合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压盖与梭壳夹具接触的压面至少压覆一个梭壳,所述梭壳夹具的一端设有定位挡盖,所述定位挡盖限制梭壳的滑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梭壳尾部磨r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的两端分别压覆相邻梭壳的一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