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场采用高压旋喷成孔工艺或干作业成孔进行抗浮锚杆施工,对于抗浮锚杆采用两根或两根以上钢筋组成时,因其重量过大导致无法进行人工下放。现场采用挖掘机吊装配合施工,成本过高且施工不方便,并有可能因挖掘机过于笨重发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以解决在抗浮锚杆的重量较大时,安装抗浮锚杆要采用大型工程器械进而导致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包括:
桩孔护管,设置于桩孔中;
支架,包括支承梁和用于将所述支承梁架设于所述桩孔护管正上方的多根支撑杆,每一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桩孔护管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限位杆;
定滑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承梁上;以及
用于绑缚抗浮锚杆的吊索,缠绕于所述定滑轮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插杆,所述支承梁的侧壁连接有套管,所述第一插杆插设于所述套管中。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有垫块,所述限位杆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桩孔护管的上端和所述垫块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设有第二插杆,所述垫块连接有弧形锁杆,所述弧形锁杆与所述垫块之间围合形成锁附孔,所述第二插杆插设于所述锁附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桩孔护管的顶端形成有翼缘板,所述翼缘板沿所述桩孔护管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圈,所述限位杆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翼缘板。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杆的端部弯折形成弯钩,所述翼缘板上开设有吊孔,所述弯钩勾设于所述吊孔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卷扬机,所述吊索具有用于绑缚所述抗浮锚杆的第一端和连接于所述卷扬机的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将桩孔护管安装于桩孔中,在抗浮锚杆下放的时候以保护桩孔不被抗浮锚杆撞击破坏,再通过支撑杆将支承梁架设于桩孔护管的上方,利用缠绕在定滑轮吊索绑缚抗浮锚杆并逐渐下放至桩孔护管中。本实用新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既避免了使用大小工程器械吊装抗浮锚杆,降低了施工成本;又利用桩孔护管保护桩孔,提高了抗浮锚杆的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承梁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承梁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杆的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承梁的主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承梁的仰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杆的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包括:支承梁1、定滑轮2、桩孔护管3和限位杆4。
具体的,支承梁1安装有至少三支撑杆1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的数量为三根。
桩孔护管3安装于待安装抗浮锚杆的桩孔中。
支架,包括支承梁1和支撑杆11。支撑杆11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支撑杆11将支承梁1架设于桩孔护管3的正上方。每一根支撑杆11与桩孔护管3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限位杆4。定滑轮2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承梁1上。吊索(附图中未示出)用于绑缚抗浮锚杆。吊索缠绕于定滑轮2上。定滑轮2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承梁1的下方。
在吊装抗浮锚杆时,先将桩孔护管下放安装到待安装抗浮锚杆的桩孔内。再将多根支撑杆架设于桩孔护管的周围并撑开,使得支承梁架设于桩孔护管的正上方。将吊索的一端绑缚于抗浮锚杆上,通过施工人员或驱动机械牵引吊索的另一端,使得抗浮锚杆悬于桩孔护管的正上方。在抗浮锚杆悬于桩孔护管的正上方,通过调整吊索的另一端的长度,使得抗浮锚杆缓慢下放至桩孔护管中
本实用新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将桩孔护管安装于桩孔中,在抗浮锚杆下放的时候以保护桩孔不被抗浮锚杆撞击破坏,再通过支撑杆将支承梁架设于桩孔护管的上方,利用缠绕在定滑轮吊索绑缚抗浮锚杆并逐渐下放至桩孔护管中。本实用新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既避免了使用大小工程器械吊装抗浮锚杆,降低了施工成本;又利用桩孔护管保护桩孔,提高了抗浮锚杆的施工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三根支撑杆11以定滑轮2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具体的,支撑杆的位置分配为支承梁的一侧设置一根支撑杆。支承梁的另一侧设置两根支撑杆。定滑轮设置于支承梁的中间位置。支承梁的单侧设置一根支撑杆,该支撑杆连接于支承梁的中部位置,并且该支撑杆与支承梁垂直设置。支承梁的当初设置两根支撑杆的,该两根支撑杆分别与支承梁呈45°~60°的角度设置,使得三根支撑杆以支承梁的中部(即定滑轮)为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1的上端设有第一插杆111。支承梁1的两侧侧的侧壁分别连接有套管12。支撑杆的上端的第一插杆111插设于套管12中。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支撑杆的上端连接于第一插杆的中部。支承梁的两侧连接有六只套管,第一插杆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一套管中。
为了便于在安装支承梁上,避开底面障碍物,第一插杆111可转动地插设于套管12中。套管的内径大于第一插杆的外径。
为了适用于软地基的施工现场,支撑杆11的下端连接有垫块113。限位杆4可拆卸地连接于桩孔护管3的上端和垫块113之间。
具体的,支撑杆11的下端设有第二插杆112。垫块113连接有弧形锁杆114。弧形锁杆114与垫块113之间围合形成锁附孔。第二插杆112插设于锁附孔中。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支撑杆的稳固,支撑杆的下端连接于第二插杆的中部,垫块上设有两根弧形锁杆,两个弧形锁杆与垫块围合形成的两个锁附孔相对。第二插杆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锁附孔中。
同样的,为了便于调整支承梁的高度,第二插杆可转动地插设于锁附孔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插杆的外径小于锁附孔的内径。
为了方便桩孔护管的拆除和吊运,桩孔护管3的顶端形成有翼缘板31。翼缘板31沿桩孔护管3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圈。限位杆4可拆卸地连接于翼缘板31。
具体的,限位杆4的端部弯折形成弯钩。翼缘板31上开设有吊孔。在吊装桩孔护管下放至桩孔内时,通过吊装机械的吊钩勾设于吊孔中以方便吊装桩孔护管。在桩孔护管安装到位后,将限位杆的弯钩勾设于吊孔中以固定三根支撑杆。
垫块上设有耳板,耳板铰接于限位杆的远离桩孔护管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还包括卷扬机(附图中未显示)。吊索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吊索的第一端用于绑缚于抗浮锚杆。吊索的第二端连接于卷扬机。利用卷扬机可以加快抗浮锚杆的吊装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1.一种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桩孔护管,设置于桩孔中;
支架,包括支承梁和用于将所述支承梁架设于所述桩孔护管正上方的多根支撑杆,每一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桩孔护管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限位杆;
定滑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承梁上;以及
用于绑缚抗浮锚杆的吊索,缠绕于所述定滑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插杆,所述支承梁的侧壁连接有套管,所述第一插杆插设于所述套管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有垫块,所述限位杆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桩孔护管的上端和所述垫块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设有第二插杆,所述垫块连接有弧形锁杆,所述弧形锁杆与所述垫块之间围合形成锁附孔,所述第二插杆插设于所述锁附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孔护管的顶端形成有翼缘板,所述翼缘板沿所述桩孔护管的圆周方向设置一圈,所述限位杆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翼缘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的端部弯折形成弯钩,所述翼缘板上开设有吊孔,所述弯钩勾设于所述吊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锚杆的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卷扬机,所述吊索具有用于绑缚所述抗浮锚杆的第一端和连接于所述卷扬机的第二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