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122


本发明属于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



背景技术:

湖泊生态系统的调控包括对湖泊水利(水文及水动力等)、理化环境因子(氮、磷输入及水体溶氧等)的调控和对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生物多样性、鱼类及各种水生生物等)的调控、功能(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路径)的调控,以及对所有这些因素不同组合或全部因素的综合调控。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持技术则是指对在开展上述各种调控的基础上,使生态系统的各种输入、输出(如水量、营养物等)更趋于平衡、生物多样性增加、食物网结构更加完善,水体的水文过程、水动力过程、理化因子的变动与生物、生态过程相协调,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和回复力(resilience)达到最大化。

目前国内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调控主要有以下几种调控技术:

1)对湖泊水文和水动力过程的调控;

湖泊的生态过程受水体的流态、滞留时间、湖流大小及其方向等都有关系,通常湖水的滞留时间长,流速小,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但在没有水生植物的湖泊,这种水动力过程的减少,反而不利于水体对污染物的净化。因此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调控手段,通过引入外部水流,成为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如杭州西湖,通过引入钱塘江水后,水质出现了显著的改善,该技术,将在太湖的环境治理中即将得到应用,“引江济太”工程在近年得到建设和加强。湖泊的水动力过程的改变,也会使湖泊的各种营养物输入、输出格局发生改变,同时外部水流引入及其在湖泊中的流动路线,将对湖泊的生态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湖泊水文、水动力的调控,必须要充分考虑湖泊自身的生态系统特点,从而尽可能使水动力调控与湖泊的生态调控相协调。

此外,还可通过各种工程对入湖河流的流速进行调控,如通过修建引流导板等改变水流的流向、流态和最终的流速,可望改变水流在湖泊中的滞留时间等。

2)对湖泊溶氧、氮-磷输入输出格局等的调控;

由于富营养化湖泊普遍存在着有机质在湖泊底部积累、从而导致底层出现低氧、缺氧等状况,不但危及各种底层水生生物如底栖动物、底层鱼类、水生植物等生长,也会加快沉积于底泥中营养物的释放,因此改善水体底层溶氧条件也是生态改善的常用手段,如英国泰晤士河的治理、日本琵琶湖的治理等都曾用过对水体的曝气技术,以改善水体的溶氧条件。

此外,对理化条件的调控还可能包括对水体氮、磷输入、输出的调控。如在河流入口修建各种前置库、在流域的主要入湖河流两侧修建各种生态拦污工程等等。这些工程都能起到对输入水体总氮、总磷的拦截。如在江苏天目湖的治理中,科学家们在流域中大量使用类似的拦污生态林,对削减污染物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对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控;

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控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方面的技术主要有:增加初级生产者的水生植被修复技术,目前该技术在浅水湖泊中被广泛应用,尽管目前大规模修复水生植被的技术在极富营养型湖泊中的修复尚未取得全面的突破,但在一些富营养化程度较轻的湖泊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上海崇明的明珠湖,通过人工种植、移栽多种沉水植物,并通过食物网结构的调控,结果使整个湖泊的水生植被覆盖率从修复前的不足20%,经两年时间达到90%以上,从而为维持明珠湖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和水质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通过修复水生植物从而对初级生产者结构作出调控外,还可通过增加初级消费者来调控初级生产者和对整个食物网结构作出调整。目前,这方面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如国内非常重视利用多种淡水贝类如三角帆蚌、褶缝冠蚌、背角无齿蚌等来进行水环境的治理,通过投放各种淡水贝类,可有效地增加对各种浮游植物的牧食,从而也会对生产者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虽然各种单一调控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生态系统的各种结构和生态过程并非如这些技术所假设的那样理想化,实际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其生物结构还是生态过程,都存在巨大的复杂性,即以往这种单一技术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因此,开发一种整合各种调控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调控的方法极具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生态系统复杂、单一调控技术效果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整合各种调控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调控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步骤如下:

(1)对待调控浅水湖泊进行评估,获取该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营养级分配、各营养级功能强弱及不同功能组生物量大小,进而分析评估该湖泊是否营养失衡及失衡因子的类别和影响;

(2)多营养级生物增殖调控:

根据失衡因子的类别,确定各类失衡因子所处营养级的位置,采用增殖放流技术,加强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物质循环通路;

(3)恢复浅水区植被并重建湿地:

对浅水区及湿地植被组成、分布、生物量及类型进行调查,确定植物功能类群,评估植物功能群中相对薄弱功能组,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针对植物功能群中相对薄弱功能组的缺失及数量不足,在浅水区及湿地进行合理划分区域,针对不同地形合理种植,其,水生植物的种类及数量缺失,按照整个湖区的面积大小、草食性生物的生物量及湖泊规划面积进行选择与分配种植密度;

(4)一段时间后,重复步骤(1)、(2)和(3)的操作;

(5)对待调控浅水湖泊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调控:

检测所述湖泊所在地区的降雨量并监测所述的湖泊的库容更替,根据水动力模型,获得水域特征、营养失衡状况及水生生物群落功能群组成,定期检测并验证水体理化指标。

本发明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一方面采用增殖放流的方法在生态系统中引入不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加强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物质循环通路;另一方面恢复浅水区植被并重建湿地,对低营养级的植物系统进行恢复,其中,浅水区的植被和湿地的植被是湖泊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其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既能为湖泊的生态系统提供生物能,还能净化湖泊的水质,增殖放流能够丰富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在水体中进行增殖放流,实施非经典生物操纵,也将起到对初级生产者——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结构)和数量的调控,两种手段的相互配合将湖泊的水质、水环境参数等控制到一定平衡范围内,而通过湖泊水文和水动力过程的调控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即通过对浅水湖泊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调控(同时能够检测前述手段是否奏效,进行动态调控),确保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能够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本发明的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浅水湖泊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可在湖泊中养殖经济水产品,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所述增殖放流技术是指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工具种并计算出增殖放流该功能组生物所占比例,进行立体放养,以多种生物联合、水平及垂直方向共同作用,加强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物质循环通路,对多种营养级的生物同时增殖放流能够避免单一营养级的生物增殖放流对生态系统影响过大(增殖放流过多初级消费者)或过于缓慢(增殖放流顶级消费者)的问题,增大生态系统的容错率。

如上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所述生态修复工具种包括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蚌类、碎屑食性鱼类和刮食性螺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工具种,本发明仅列举部分有效的生态修复工具种。

如上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所述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工具种是被标记的,在增殖放流一定时间后,通过标志重捕法回捕,即可通过滤食性鱼类渔获量评估浮游植物去除率,从而评估增殖放流生态效益。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对增殖放流生态效益进行评估,本发明仅以此为例,其实际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如上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所述增殖放流技术中,增殖放流鲢鳙20~40g/m3,其中鲢鱼与鳙鱼的数量比为3:7~4:6;鲴类5~15g/m3;蚌类15~25g/m3;螺类30~45g/m3。通过放养和调控滤食性鱼类和蚌类、碎屑食性鱼类如鯝鱼及刮食性螺类的生物量,增加对浮游和附着藻类的控制能力以及死有机质的分解能力,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对水体氮磷的泵吸作用,促进对水质的净化。本发明的鲢鳙(滤食性鱼类)、鲴类、蚌类及螺类(底栖鱼类)的增殖放流的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幅度不易过大,鲢鳙鱼增殖放流量过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构造,其对原水体水草侵食较高,且对大型浮游植物有极大的抑制作用,进而造成小型藻类的爆发,促使原水生态由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演替;增殖放流量过小,增对原水体中食物链及食物网组成成分起不到调控作用,无法降低原水体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低营养级生物量,从而水生态不能得到有效生物治理效果;鲴类、螺类和蚌类,增殖放流过大:其在觅食或活动过程发生沉积物扰动,使之回复悬浮状态或在消化过程中释放了,大大增加了水柱中氮、磷含量,进而促使藻类获得大量营养物质而得到大量爆发,并且其过度运动也会对原水体水生植物根系等造成影响,影响其正常生长,因而大量增殖放流增易发生藻类爆发;增殖放流量过小:底栖鱼类的存在也是对沉积物中营养盐释放及底泥疏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存在可大大降低湖泊出现贫营养状态,而使水生态保持健康状态。

如上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步骤(5)中的所述水体理化指标包括营养盐水平、ph、水温、水深、溶氧、透明度、浊度、电导率、tds以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指标。

如上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步骤(1)和步骤(3)的评估是使用ecopath模型进行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估,本发明仅列举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采用增殖放流的方法在生态系统中引入不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加强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物质循环通路,增殖放流能够丰富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在水体中进行增殖放流,实施非经典生物操纵,也将起到对初级生产者——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结构)和数量的调控;

(2)本发明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恢复浅水区植被并重建湿地,对低营养级的植物系统进行恢复,其中,浅水区的植被和湿地的植被是湖泊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其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既能为湖泊的生态系统提供生物能,还能净化湖泊的水质;

(3)本发明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两种手段的相互配合将湖泊的水质、水环境参数等控制到一定平衡范围内,而通过湖泊水文和水动力过程的调控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即通过对浅水湖泊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调控(同时能够检测前述手段是否奏效,进行动态调控),确保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能够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

(4)本发明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浅水湖泊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可在湖泊中养殖经济水产品,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浅水湖泊生态治理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极具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本发明方法的示范区域与对比水域的叶绿素a比较图。

图2为采用本发明方法的示范区域与对比水域的tp含量比较图。

图3为采用本发明方法的示范区域对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图4为采用本发明方法的示范区域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图5a~5b为采用本发明方法的示范区域对大型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图6a~6b为采用本发明方法的示范区域对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阐述。

以下以滆湖为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方法步骤如下:

(1)使用ecopath模型对滆湖进行评估,获取该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营养级分配、各营养级功能强弱及不同功能组生物量大小,进而分析评估该湖泊是否营养失衡及失衡因子的类别和影响,具体如下:

滆湖2010年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

功能组设置如下:

表1滆湖生态系统各功能组名称及其包含物种

通过功能组设置,生物量、生产量/生物量(p/b系数)、摄食量/生物量系数(q/b)、未同化生物量(gs)的计算或估计与输入,模型平衡调试后运行ecopath,即可得到一系列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参数,如食物链、营养级以及能量沿着食物链和在营养级间的流动模式、混合营养作用、生态系统再循环特征和总体特征等,从而对湖泊生态系统层面的结构和功能现状及及其失衡因子开展分析与评估;

将如表1所示的数据输入ecopath软件并经过预运算、参数调整之后,最终输入2010年滆湖生态系统模型的参数如表2所示;各功能组在不同营养级的分布如表3所示;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如表4所示;生态系统成熟度如表5所示;

表2滆湖生态系统最终数据输入结果

表3滆湖生态系统各功能组在不同营养级的分布

表4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

表5滆湖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特征(生态系统成熟度)比较

构建了上世纪80年代和2010年ecopath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以得到,2010年滆湖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1.06×108cell/l,处于极度富营养化状态,因此浮游植物处于超标状态,而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表明滤食性动物鲢鳙密度很低,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力很低,mti图表明软体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需要往滆湖生态系统投入滤食性动物如鲢鳙、蚌等生物对其进行控制。过高的氮磷和藻类暴发导致水生植物覆盖率急剧下降,其生物量很低,从而导致起点于水生植物的食物链很弱。因此,需要对水生植物进行修复;

(2)多营养级生物增殖调控:

根据失衡因子的类别,确定各类失衡因子所处营养级的位置,采用标记增殖放流技术即标记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工具种(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蚌类、碎屑食性鱼类和刮食性螺类)并计算出增殖放流该功能组生物所占比例,进行立体放养,加强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物质循环通路,并在增殖放流一定时间后,通过标志重捕法回捕,即可通过滤食性鱼类渔获量评估浮游植物去除率;

具体为:

运行参数:鲢鳙生物量20.7g/m3,比例为2.51:1,鲢规格0.19~3.99kg/尾,鳙规格0.45~3.86kg/尾,鯝鱼生物量约5.3kg/m3,规格271~891g/尾,螺类约33.1g/m3,蚌类约16.2g/m3

经过一系列实验室小试试验、鱼蚌螺草控藻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的原位围隔试验,构建多营养级生物操纵技术;

在滆湖北部湖区14km3的水域开展了工程示范,第三方监测结果表明,叶绿素a去除率为62.0%,总磷削减率为27.4%,水生生物各类群多样性增加35.7%~140.4%;

采用体内标(如金属线码标志仪)或体外标等对一定比例的增殖放流个体进行标志,同时抽样对增殖放流和标志个体进行体长体重测量,一段时间后对标志个体进行回捕以及渔业捕捞量调查,测量体长体重和氮磷含量。根据标志回捕方法计算种群数量、存活率和生长率,渔业捕捞经济收益减去增殖放流成本即可得到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种群数量乘以藻类日摄食量即可得到滤食性动物藻类日摄食量,渔业捕捞量乘以捕捞物种氮磷含量即可得到捕捞氮磷移除量,将藻类年摄食量和捕捞氮磷移除量转换成通货便可获得增殖放流的生态效益;

标志放流鲢鳙鲴规格50~250g/尾,标志比例为增殖放流数量的5~10%.标志鱼用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5min,夏花标志放流4个月后开始回捕,一直延续到翌年和/或第3年年底,冬片标志放流8个月后开始回捕,一直延续到翌年年底,采用内网为4、6、8、10、12cm的刺网进行标志鱼类的回捕监测;

(3)恢复浅水区植被并重建湿地:

使用ecopath模型对浅水区及湿地植被组成、分布、生物量及类型进行调查,确定植物功能类群,评估植物功能群中相对薄弱功能组,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针对植物功能群中相对薄弱功能组的缺失及数量不足,在浅水区及湿地进行合理划分区域,针对不同地形合理种植;

(4)一段时间后,重复步骤(1)、(2)和(3)的操作;

(5)对待调控浅水湖泊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调控:

检测湖泊所在地区的降雨量并监测湖泊的库容更替,根据水动力模型,获得水域特征、营养失衡状况及水生生物群落功能群组成,定期检测并验证水体理化指标(营养盐水平、ph、水温、水深、溶氧、透明度、浊度、电导率、tds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指标)。

步骤(5)用于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其中步骤1~4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水质、水环境参数等控制到一定平衡范围内,步骤5主要对步骤1~4使用后效果的检测;是对后续水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做保障与铺垫;

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步骤(1)是获得整个湖泊的生态系统概况,步骤(2)是通过各营养级之间的联合效应除去水体中的藻类,进而降低水体中由于n、p浓度,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由于藻类生物量的降低,藻类生态位出现缺失,所以通过步骤(3)增加水生植物的种类与密度,补充生态位的缺失及对n、p浓度的调控,进而从藻型湖泊向草型湖泊的转变,步骤(5)主要检测与控制水体中n、p的输入,结合步骤(3)共同调控水体中n、p浓度。

采用本发明方法后,对滆湖生态系统使用ecopath模型进行重新评估,具体方法如步骤(1)所示,先获得该生态系统的各功能组,将数据输入ecopath软件并经过预运算、参数调整之后,获得最终输入2015年滆湖生态系统模型的参数、各功能组在不同营养级的分布、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等,其中生态系统成熟度如表6所示。

表6滆湖修复前后生态系统特征比较

采用本发明方法的示范区域的持续监测结果如下。

图1为连续7个月叶绿素a监测结果,与对比水域叶绿素a比较,示范区域水域叶绿素a均有明显的降低,去除率在19.97%~94.05%之间,平均去除率为61.98%。

图2为连续7个月tp监测结果,示范区域水域tp均明显低于对比水域,去除率在15.4~61.7%之间,平均去除率为27.39%。

图3a~6b显示示范区域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监测效果,其中图3a~3b为浮游植物影响,示范区域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物种数及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比水域,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加幅度在23.8~135.9%之间,平均为79.85%;物种数增加幅度在10.3~61.1%之间,平均为35.7%;图4a~4b为对鱼类多样性影响,示范工程鱼类群落物种数及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比水域,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加幅度为36.94%;物种数增加幅度为42.95%;图5a~5b为对桡足类动物多样性影响,示范工程大型桡足类动物群落物种数及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比水域,shannon多样性指数增加幅度在58.4~222.4%之间,平均为140.4%;物种数增加幅度在62.5~66.7%之间,平均为64.6%。图6a~6b为针对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示范工程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及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比水域,平均shannon多样性增加率在37.1~88.5%之间波动,平均值为62.8%;物种数增加幅度在60.0~75.0%之间,平均为67.5%。

经验证,本发明的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采用增殖放流的方法在生态系统中引入不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加强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物质循环通路,增殖放流能够丰富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在水体中进行增殖放流,实施非经典生物操纵,也将起到对初级生产者——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结构)和数量的调控;对低营养级的植物系统进行恢复,其中,浅水区的植被和湿地的植被是湖泊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其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既能为湖泊的生态系统提供生物能,还能净化湖泊的水质;两种手段的相互配合将湖泊的水质、水环境参数等控制到一定平衡范围内,而通过湖泊水文和水动力过程的调控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即通过对浅水湖泊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调控(同时能够检测前述手段是否奏效,进行动态调控),确保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能够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不仅能够改善浅水湖泊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可在湖泊中养殖经济水产品,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浅水湖泊生态治理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极具应用前景。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在不违背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


技术特征:

1.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对待调控浅水湖泊进行评估,获取该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营养级分配、各营养级功能强弱及不同功能组生物量大小,进而分析评估该湖泊是否营养失衡及失衡因子的类别和影响;

(2)多营养级生物增殖调控:

根据失衡因子的类别,确定各类失衡因子所处营养级的位置,采用增殖放流技术,加强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物质循环通路;

(3)恢复浅水区植被并重建湿地:

对浅水区及湿地植被组成、分布、生物量及类型进行调查,确定植物功能类群,评估植物功能群中相对薄弱功能组,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针对植物功能群中相对薄弱功能组的缺失及数量不足,在浅水区及湿地进行合理划分区域,针对不同地形合理种植;

(4)一段时间后,重复步骤(1)、(2)和(3)的操作;

(5)对待调控浅水湖泊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调控:

检测所述湖泊所在地区的降雨量并监测所述的湖泊的库容更替,根据水动力模型,获得水域特征、营养失衡状况及水生生物群落功能群组成,定期检测并验证水体理化指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放流技术是指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工具种并计算出增殖放流该功能组生物所占比例,进行立体放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修复工具种包括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蚌类、碎屑食性鱼类和刮食性螺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工具种是被标记的,在增殖放流一定时间后,通过标志重捕法回捕,即可通过滤食性鱼类渔获量评估浮游植物去除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放流技术中,增殖放流鲢鳙20~40g/m3,其中鲢鱼与鳙鱼的数量比为3:7~4:6;鲴类5~15g/m3;蚌类15~25g/m3;螺类30~45g/m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的所述水体理化指标包括营养盐水平、ph、水温、水深、溶氧、透明度、浊度、电导率、tds以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指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3)的评估是使用ecopath模型进行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方法,步骤为:(1)评估待调控浅水湖泊,获取该湖泊的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营养级分配、各营养级功能强弱及不同功能组生物量大小,进而分析评估该湖泊是否营养失衡及失衡因子的类别和影响;(2)多营养级生物增殖调控;(3)恢复浅水区植被并重建湿地;(4)一段时间后,重复步骤(1)、(2)和(3)的操作;(5)对待调控浅水湖泊的水质水量进行联合调控,检测湖泊所在地区的降雨量并监测湖泊的库容更替,根据水动力模型,获得水域特征、营养失衡状况及水生生物群落功能群组成,定期检测并验证水体理化指标。本发明的方法,对生态系统调控效果好,能使生态系统长时间维持动态平衡。

技术研发人员:胡忠军;王亚坤;刘其根;孔优佳;朱勇;花少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海洋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2.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06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