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湖泊治理领域,具体是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湖泊治理中的一个重要操作是除去水底的底泥,底泥船行驶在湖泊上,通过吸头将水底的底泥吸取上来,不过由于吸上来的底泥带有大量的水分,而且,由于经过了抽泥泵,泥与水是充分混合在一起的,大含水量的泥水混合物直接往后续的底泥处理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输送水,完全没必要,所以,一般将底泥抽吸上来后进行初步的沉淀去水。
现有技术中,沉淀池只是使用了一个大池子,在进行底部的底泥收集和泥水混合物进入时,都会搅动沉淀池,造成沉淀不充分或者已经沉淀的底泥被搅动上来影响收集,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处理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包括池体和底泥推送装置,池体包括底板、侧板、隔板,底板和侧板围成水池形,隔板置于池内将池体分隔为沉淀仓和浓缩仓,隔板底部带有孔洞将沉淀仓和浓缩仓连接起来,沉淀仓和浓缩仓内设有底泥推送装置。
池体的沉淀仓内流进投入了的絮凝剂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仓内进行沉淀过程,沉淀仓较大,保证泥水混合物的流速很低,保证沉淀效果,沉淀后水浮于上层,底泥沉积在沉淀仓底部,被底泥推送装置推送到浓缩仓内进行堆积与处理,例如通过抽泥泵抽送走或者将装置置于高位,然后通过重力势能自然流往后续处理。
进一步的,底泥推送装置为旋转绞龙,底泥推送装置包括横向绞龙,横向绞龙主段位于沉淀仓底部且一端穿过隔板底部孔洞位于浓缩仓内。
旋转绞龙送泥效率高,不易粘连在叶片表面,结构件少,从而不易损坏,横向绞龙旋转后,将沉淀仓底部的底泥螺旋推送,穿过隔板底部的孔洞到达浓缩仓,横向绞龙是空心管外焊接螺旋形的叶片制成的标准长度的节段,使用时,根据池体的长度,将若干节绞龙拼接起来,拼接时,在接头位置使用一根外径等于绞龙轴中心管内径的杆作为连接杆,然后使用销钉沿垂直于绞龙轴线方向的角度穿入中心管与连接杆,然后将销钉固定即可。
进一步的,底泥推送装置还包括纵向绞龙,纵向绞龙置于浓缩仓内底部,纵向绞龙轴线沿浓缩仓长度方向,浓缩仓底部还设有凹坑,凹坑内设置有泥浆泵。
在浓缩仓的底部设置泥浆泵将浓缩后的底泥泵送走以便容纳新进的底泥,浓缩仓虽然比起沉淀仓而言要小很多,但是,还是存有较大空间,纵向绞龙将其推送往泥浆泵,以便底泥在浓缩仓内充分流动与被运送走。
进一步的,纵向绞龙为螺旋方向相反的双节绞龙,旋转后的鼓送方向为朝向中间位置。
中间位置设置凹坑并放至泥浆泵,有利于充分泵送走底泥,不让底泥在角落积聚。
进一步的,底板截面为连续的v形,横向绞龙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底板v形槽底部。v形并设置的沉淀仓底部,让底泥与横向绞龙充分接触,并被输送走,从而不存在底泥在沉淀仓内积聚的死角。
进一步的,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还包括进流槽,进流槽用于泥水混合物往沉淀仓的添加,进流槽置于沉淀仓的上方,进流槽包括分流槽和下水槽,分流槽数量与底板v形槽数量相同并分别位于底板v形槽的上方,下水槽倾斜往下并在端部均分进入分流槽,分流槽的出水口处设有挡流板,挡流板顶沿与池体外沿等高。
进流槽可以让泥水混合物流入沉淀仓是较为平稳,与v形槽数量相同的分流槽将来流均匀地分配为若干股,分别在分流槽的端部溢出挡流板进入到沉淀仓内,来流越过挡流板时,流动方向带有一个向上的趋势,从而消耗掉一部分来流的速度势能,进入沉淀仓是平稳地进入,防止高速水流冲入沉淀仓搅动水体影响沉淀效果。
进一步的,侧板顶部位置设有溢流口。溢流口让多余的水分溢流出去,原本沉淀仓的水位是保持平稳的,来流的混合物在沉淀仓进行沉淀,一部分质量是沉淀为底泥并被推送浸入浓缩仓内,一部分质量是存留为上层清水,上层的清水被清水泵抽送走,从而保持流量平衡,在来流波动时,可能会有较多的水进入到沉淀仓内,需要有溢流口进行溢流,否则,水从池体边沿冒出脏乱周围的环境。
进一步的,横向绞龙和纵向绞龙为双端支撑结构,两端通过轴承进行旋转支撑,横向绞龙和纵向绞龙的驱动为链轮驱动。双端支撑稳定,链轮驱动的绞龙可靠性好,不会发生带传动式的打滑或者底泥进入到传动部位而造成卡阻损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进流槽将泥水混合物引流下来并平稳的送入沉淀仓内,流下来的流体被挡流板遮挡进行了一个往上的流动行为,使得流体对于沉淀仓内的水体冲击力大大减小,不会对沉淀行为产生影响;绞龙式的底泥推送装置,使用简便,可靠性好,结构设置简洁,链轮驱动的绞龙不易发生故障;底泥经过一次沉淀后,可以简便后续的处理工艺,上层水体在沉淀过程就被分离走,减小后续底泥处理时的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略去进流槽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以垂直于池体长度方向的截面剖切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进流槽在池体上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进流槽侧视图。
图中:1-池体、11-底板、12-侧板、13-隔板、101-沉淀仓、102-浓缩仓、2-横向绞龙、3-纵向绞龙、4-进流槽、41-分流槽、411-挡流板、42-下水槽、9-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包括池体1和底泥推送装置,池体1包括底板11、侧板12、隔板13,底板11和侧板12围成水池形,隔板13置于池内将池体1分隔为沉淀仓101和浓缩仓102,隔板13底部带有孔洞将沉淀仓101和浓缩仓102连接起来,沉淀仓101和浓缩仓102内设有底泥推送装置。
池体1的沉淀仓101内流进投入了的絮凝剂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仓101内进行沉淀过程,沉淀仓101较大,保证泥水混合物的流速很低,保证沉淀效果,沉淀后水浮于上层,底泥沉积在沉淀仓101底部,被底泥推送装置推送到浓缩仓102内进行堆积与处理,例如通过抽泥泵抽送走或者将装置置于高位,然后通过重力势能自然流往后续处理。
底泥推送装置为旋转绞龙,底泥推送装置包括横向绞龙2,横向绞龙2主段位于沉淀仓101底部且一端穿过隔板13底部孔洞位于浓缩仓102内。
旋转绞龙送泥效率高,不易粘连在叶片表面,结构件少,从而不易损坏,横向绞龙2旋转后,将沉淀仓101底部的底泥螺旋推送,穿过隔板13底部的孔洞到达浓缩仓102,横向绞龙2是空心管外焊接螺旋形的叶片制成的标准长度的节段,使用时,根据池体1的长度,将若干节绞龙拼接起来,拼接时,在接头位置使用一根外径等于绞龙轴中心管内径的杆作为连接杆,然后使用销钉沿垂直于绞龙轴线方向的角度穿入中心管与连接杆,然后将销钉固定即可。
如图1、2所示,底泥推送装置还包括纵向绞龙3,纵向绞龙3置于浓缩仓102内底部,纵向绞龙3轴线沿浓缩仓102长度方向,浓缩仓102底部还设有凹坑,凹坑内设置有泥浆泵。
在浓缩仓的底部设置泥浆泵将浓缩后的底泥泵送走以便容纳新进的底泥,浓缩仓102虽然比起沉淀仓101而言要小很多,但是,还是存有较大空间,纵向绞龙3将其推送往泥浆泵,以便底泥在浓缩仓102内充分流动与被运送走。
如图2所示,纵向绞龙3为螺旋方向相反的双节绞龙,旋转后的鼓送方向为朝向中间位置。
中间位置设置凹坑并放至泥浆泵,有利于充分泵送走底泥,不让底泥在角落积聚。
如图3所示,底板11截面为连续的v形,横向绞龙2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底板11v形槽底部。v形并设置的沉淀仓102底部,让底泥与横向绞龙2充分接触,并被输送走,从而不存在底泥在沉淀仓101内积聚的死角。
如图4、5所示,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还包括进流槽4,进流槽4用于泥水混合物往沉淀仓101的添加,进流槽4置于沉淀仓101的上方,进流槽4包括分流槽41和下水槽42,分流槽41数量与底板11v形槽数量相同并分别位于底板11v形槽的上方,下水槽42倾斜往下并在端部均分进入分流槽41,分流槽41的出水口处设有挡流板411,挡流板411顶沿与池体1外沿等高。
进流槽4可以让泥水混合物流入沉淀仓101是较为平稳,与v形槽数量相同的分流槽41将来流均匀地分配为若干股,分别在分流槽41的端部溢出挡流板411进入到沉淀仓101内,来流越过挡流板411时,流动方向带有一个向上的趋势,从而消耗掉一部分来流的速度势能,进入沉淀仓102是平稳地进入,防止高速水流冲入沉淀仓101搅动水体影响沉淀效果。
侧板12顶部位置设有溢流口。溢流口让多余的水分溢流出去,原本沉淀仓101的水位是保持平稳的,来流的混合物在沉淀仓101进行沉淀,一部分质量是沉淀为底泥并被推送浸入浓缩仓102内,一部分质量是存留为上层清水,上层的清水被清水泵抽送走,从而保持流量平衡,在来流波动时,可能会有较多的水进入到沉淀仓101内,需要有溢流口进行溢流,否则,水从池体1边沿冒出脏乱周围的环境。
横向绞龙2和纵向绞龙3为双端支撑结构,两端通过轴承进行旋转支撑,横向绞龙2和纵向绞龙3的驱动为链轮驱动。双端支撑稳定,链轮驱动的绞龙可靠性好,不会发生带传动式的打滑或者底泥进入到传动部位而造成卡阻损坏。
本装置的主要使用过程是:泥水混合物从下水槽42流下,在分流槽41处分为若干股然后分别流入沉淀仓101内,泥水混合物在沉淀仓101进行沉淀,底泥在沉淀仓101底部被横向绞龙2推送至浓缩仓102内,而上层水被抽送走,底泥进入浓缩仓102后,再被纵向绞龙3往中间位置推送,被凹坑内的泥浆泵泵送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1.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包括池体(1)和底泥推送装置,所述池体(1)包括底板(11)、侧板(12)、隔板(13),所述底板(11)和侧板(12)围成水池形,所述隔板(13)置于池内将池体(1)分隔为沉淀仓(101)和浓缩仓(102),隔板(13)底部带有孔洞将沉淀仓(101)和浓缩仓(102)连接起来,所述沉淀仓(101)和浓缩仓(102)内设有底泥推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推送装置为旋转绞龙,底泥推送装置包括横向绞龙(2),所述横向绞龙(2)主段位于沉淀仓(101)底部且一端穿过隔板(13)底部孔洞位于浓缩仓(10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推送装置还包括纵向绞龙(3),所述纵向绞龙(3)置于浓缩仓(102)内底部,纵向绞龙(3)轴线沿浓缩仓(102)长度方向,所述浓缩仓(102)底部还设有凹坑,凹坑内设置有泥浆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绞龙(3)为螺旋方向相反的双节绞龙,旋转后的鼓送方向为朝向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截面为连续的v形,所述横向绞龙(2)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底板(11)v形槽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还包括进流槽(4),所述进流槽(4)用于泥水混合物往沉淀仓(101)的添加,所述进流槽(4)置于沉淀仓(101)的上方,进流槽(4)包括分流槽(41)和下水槽(42),所述分流槽(41)数量与底板(11)v形槽数量相同并分别位于底板(11)v形槽的上方,所述下水槽(42)倾斜往下并在端部均分进入分流槽(41),所述分流槽(41)的出水口处设有挡流板(411),挡流板(411)顶沿与池体(1)外沿等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2)顶部位置设有溢流口。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沉淀浓缩一体化的低扰动底泥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绞龙(2)和纵向绞龙(3)为双端支撑结构,两端通过轴承进行旋转支撑,横向绞龙(2)和纵向绞龙(3)的驱动为链轮驱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