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厨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
背景技术:
在家用灶具技术领域,由于灶具燃气燃烧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燃气燃烧热值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由于公众的喜好,灶具趋向于高功率化,功率由3.0kw,逐步提升到5.0kw以及5.0kw以上,从而使得灶具使用中的余热损失量日益增大。以4.5kw的单眼灶具为例,按照每餐食物烹饪等用时30分钟,损失的余热量约为:4.5*(1-63%)*(0.5*3600)=1584kj,水的比热容为4.2kj/kg·℃,假定水的初温为25℃,损失的余热能量能将5kg的水加热到开水(100℃)状态。可见,灶具余热的利用前景相当诱人!同时,节能与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因此有效利用灶具燃烧损失的余热成为现有灶具存在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结构简单,可有效减少灶具燃烧时对周周环境的热对流与热辐射,从而提高灶具余热的利用和减少热能损失。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包括灶具本体,所述灶具本体具有燃烧器本体,还包括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锅支架和底架,其中所述锅支架设置于所述底架上以用于支承锅具,所述底架设置于所述灶具本体上且环绕设置于所述燃烧器本体的外围,烹饪过程中,所述燃烧器本体产生热量对所述锅具进行加热,同时,所述燃烧器本体往外侧散发的热量被所述底架吸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底架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以用于支承所述底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脚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脚沿所述底架底部的周长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的两所述支撑脚之间形成二次进风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盛液盘,所述盛液盘设置于所述灶具本体上且套设于所述燃烧器本体的外侧,所述底架通过所述支撑脚设置于所述盛液盘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架具有容纳腔,所述燃烧器本体的火焰对所述容纳腔内所盛放的液体进行辐射加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架具有底板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两侧的内侧板、外侧板,所述内侧板位于所述底板在接近于所述燃烧器本体的一侧,通过所述内侧板、所述底板和所述外侧板依次连接以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锅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锅支架间隔设置于所述内侧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锅支架顶部的高度高于所述底架顶部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结构简单,可有效减少灶具燃烧时对周周环境的热对流与热辐射,从而提高灶具余热的利用和减少热能损失。
2.其设计合理,可有效提升热效率,进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灶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灶具的侧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灶具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
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包括灶具本体1,灶具本体1具有燃烧器本体2,还包括支架组件,支架组件包括锅支架4和底架5,其中锅支架4设置于底架5上以用于支承锅具,底架5设置于灶具本体1上且环绕设置于燃烧器本体2的外围,烹饪过程中,燃烧器本体2产生热量对锅具进行加热,同时,燃烧器本体2往外侧散发的热量被底架5吸收。
在本实施例中,在灶具本体1上设置有燃烧器本体2及支架组件,其中燃烧器本体2与外部供气连接以产生火焰对锅具进行燃烧,底架5环绕设置于燃烧器本体2的外围,在底架5上设置有锅支架4以将烹饪时所用的锅具支承在燃烧器本体2的上方位置处,烹饪过程中,燃烧器本体2产生热量对锅具进行加热,同时,燃烧器本体2还会往外围散发热量,这部分的热量大部分通过热辐射、传导以及对流等方式被底架5吸收,底架5将燃烧器本体2产生的热量与外界隔离开来,燃烧时对周围产生的热辐射及热对流被底架5吸收,如此即可实现余热的再次利用,其结构简单,可有效减少灶具燃烧时对周周环境的热对流与热辐射,从而提高灶具余热的利用和减少热能损失底架5用于吸收火焰往外侧散发的热量,此外,还可通过将支架组件独立安装在普通的灶具上以使普通灶具同样具备余热利用的功能,如此进一步提高支架组件的适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灶具可以为燃气灶具,也可以为全预混燃烧灶具,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其它类型的灶具,本实施的灶具以燃气灶具举例进行描述,其它类型的灶具不再赘述。当灶具为燃气灶具时,烹饪过程中燃烧器本体2产生火焰加热锅具以实现烹饪食物,同时,火焰往外侧散发的热量被底架5吸收从而实现余热的再次利用;或者当灶具为全预混燃烧灶具时,烹饪过程中燃烧器本体2产生红外线加热锅具以实现烹饪食物,同时,红外线往外侧散发的热量被底架5吸收从而实现余热的再次利用。
进一步地,在底架5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51以用于支承底架5,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提高底架5安装的稳定性。
优选地,支撑脚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脚51沿底架5底部的周长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的两支撑脚51之间形成二次进风通道,其设计合理、巧妙,可有效保证燃烧器本体2燃烧时的可靠性。
具体地,还包括盛液盘6,盛液盘6设置于灶具本体1上且套设于燃烧器本体2的外侧,底架5通过支撑脚51设置于盛液盘6上,其结构简单、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在燃烧器本体2下方的外侧套设有盛液盘6,在底架5的底部凸设有支撑脚51以用于将底架5固定放置在灶具本体1上或者盛液盘6上,支撑脚51的底部与盛液盘6相抵接,多个支撑脚51沿底架5底部的周长方向间隔设置,通过相邻的两支撑脚51与盛液盘6的表面之间以共同形成利于燃气燃烧时的二次进风通道,从而以进一步保证燃烧器本体2燃烧时的可靠性。
优选地,底架5具有容纳腔52,燃烧器本体2的火焰对容纳腔52内所盛放的液体进行辐射加热,其设计合理,可使灶具最大限度地利用燃烧器本体2的余热,进而提升热效率。
进一步地,还包括盖板7,盖板7可拆卸地设置于容纳腔52上,其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底架5具有底板53和分别设置于底板53两侧的内侧板54、外侧板55,内侧板54位于接近燃烧器本体2的一侧,通过内侧板54、底板53和外侧板55依次连接以共同限定出容纳腔52,其结构简单、紧凑,可使底架5有效地吸收燃烧器本体2往外侧散发出的热量,从而有效提升热效率,进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
具体地,锅支架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锅支架4间隔设置于内侧板54上,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进一步提高支承锅具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底架5具有底板53和分别设置于底板53两侧的内侧板54、外侧板55,其中内侧板54位于底板53在接近于燃烧器本体2的一侧,外侧板55位于底板53在远离于燃烧器本体2的一侧,通过内侧板54、底板53和外侧板55依次连接以共同限定出顶端呈敞开的容纳腔52,盖板7与容纳腔52的敞开端配套连接以使盖板7可拆卸地设置在容纳腔52对的顶部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件的横截面优选为圆环形,但不限于圆环形,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它更为合适的外形,当支架组件的横截面为圆环形时,燃烧器本体2环设于支架组件的内侧。
在烹饪过程中,用户可将盖板7往外取出以将常温状态的冷水倒入容纳腔52里面,然后在灶具点火燃烧后,火焰对锅支架4上方的锅具进行加热,同时,火焰往外侧散发的热量被底架5吸收以将容纳腔52里面的冷水加热从而实现余热的再次利用。此外,通过将锅支架4设置在底架5的内侧板54上,烹饪时,燃烧器本体2的火焰对锅具进行加热,锅支架4吸收热量后产生的热辐射、热对流及热传导被底架5吸收。
特别地,锅支架4顶部的高度高于底架5顶部的高度,其设计合理,可利于排出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52内装满冷水且在容纳腔52上盖上盖板7后,锅支架4顶面的高度高于放置到位后的底架5顶面的高度,即当锅具放置于锅支架4上时,锅具底部与底架5顶部之间形成有间隙,进而以利于燃烧时产生的烟气经间隙往外排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包括灶具本体(1),所述灶具本体(1)具有燃烧器本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锅支架(4)和底架(5),其中所述锅支架(4)设置于所述底架(5)上以用于支承锅具,所述底架(5)设置于所述灶具本体(1)上且环绕设置于所述燃烧器本体(2)的外围,烹饪过程中,所述燃烧器本体(2)产生热量对所述锅具进行加热,同时,所述燃烧器本体(2)往外侧散发的热量被所述底架(5)吸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架(5)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51)以用于支承所述底架(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脚(51)沿所述底架(5)底部的周长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的两所述支撑脚(51)之间形成二次进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盛液盘(6),所述盛液盘(6)设置于所述灶具本体(1)上且套设于所述燃烧器本体(2)的外侧,所述底架(5)通过所述支撑脚(51)设置于所述盛液盘(6)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5)具有容纳腔(52),所述燃烧器本体(2)的火焰对所述容纳腔(52)内所盛放的液体进行辐射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7),所述盖板(7)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容纳腔(5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5)具有底板(53)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53)两侧的内侧板(54)、外侧板(55),所述内侧板(54)位于所述底板(53)在接近于所述燃烧器本体(2)的一侧,通过所述内侧板(54)、所述底板(53)和所述外侧板(55)依次连接以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腔(5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锅支架(4)间隔设置于所述内侧板(54)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一种余热利用的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4)顶部的高度高于所述底架(5)顶部的高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