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撑架及电子标牌。
背景技术:
在一些会议上,通常会将桌面上放置一些会议标牌,以公示对应位置上人员的名称或其他信息,该会议标牌一般是双面的。如图1所示,常规的会议标牌是用支撑架10加上一张折纸11制作而成的,折纸11的两部分均写有名称(此名称可位于图1中的虚线框内)、并分别对应粘合在支撑架10的两侧,这样便于参会人员对号入座,也便于相互认识。从单个会议标牌来说,其成本低,更换方便,但是如果参会人员较多,则需要打印每个人员的名称,并一个个进行更换,浪费非常大的人力,且容易摆放出错。
目前,为改善上述情况,通常采用双面显示的电子标牌来代替常规的会议标牌,这样通过电控方式即可将电子标牌中显示的内容进行更换,更换速度快,且减少了纸张的使用,但该电子标牌中存在单屏不便于拆装或容易脱落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架及电子标牌,能够便于显示结构拆装,且显示结构不易脱落。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架,其包括具有弹性的底座、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卡扣部;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端分别与所述底座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端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并呈分离设置;
所述第一卡扣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面上;所述第二卡扣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面上;且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分别能够与一显示结构相卡合。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底座具有底板、第一缓冲板及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的底端、所述第二缓冲板的底端分别与所述底板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板的顶端与所述第二缓冲板的顶端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缓冲板的顶端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缓冲板的顶端与所述底板之间均呈间隔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缓冲板的顶端、所述第二缓冲板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端连接;
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
所述第二缓冲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关于所述底板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所述第二缓冲板关于所述底板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均形成有卡合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位于所述第一卡扣部的卡合空间处的面为磨砂面;
所述第二支撑板上位于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卡合空间处的面为磨砂面。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标牌,其包括:
支撑架,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架;
第一显示结构,所述第一显示结构包括第一显示屏及安装于所述第一显示屏背面的第一供电部,所述第一供电部用于为所述第一显示屏供电,且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卡扣部相卡合;
第二显示结构,所述第二显示结构包括第二显示屏及安装于所述第二显示屏背面的第二供电部,所述第二供电部用于为所述第二显示屏供电,且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相卡合;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顶端相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顶端相接触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顶端之间为面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顶端和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一防滑膜,所述第一显示屏上的第一防滑膜与所述第二显示屏上的第一防滑膜之间面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均形成有卡合空间;
所述第一供电部卡合在所述第一卡扣部的卡合空间内,且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间隙配合;
所述第二供电部卡合在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卡合空间内,且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为间隙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供电部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面、以及所述第二供电部远离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面均设置有第二防滑膜;
所述第一供电部的第二防滑膜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贴合,所述第二供电部的第二防滑膜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贴合。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显示屏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相互平行。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通过将支撑架中第一支撑板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的顶端设计呈分离设置,可增大支撑架中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的变形能力,这样便于将两个显示结构分别与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相卡合,以组装成电子标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会议标牌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电子标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电子标牌中第一显示结构安装于第一支撑部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电子标牌中第一显示结构或第二显示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相关技术中所述的电子标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电子标牌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1中的附图标记:
10、支撑架;11、折纸;
图2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
20、支撑架;201、第一支撑板;202、第二支撑板;203、第一卡扣部;204、第二卡扣部;205、卡合空间;207、磨砂面;208、底板;209、第一缓冲板;210、第二缓冲板;30、第一显示结构;301、第一显示屏;302、第一供电部;31、第二显示结构;311、第二显示屏;312、第二供电部;32、第一防滑膜;33、第二防滑膜;
图5和图6中的附图标记:
501、第一支撑板;502、第二支撑板;503、第一显示屏;504、第二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标牌,该电子标牌属于显示设备。如图2所示,此电子标牌可包括支撑架20、第一显示结构30及第二显示结构31,此第一显示结构30和第二显示结构31可安装在支撑架20的相对两侧,以使得该电子标牌具有双面显示功能。该电子标牌可应用于会议中作为会议标牌,但不限于此,也可应用于公共场合(例如:商场、超市、影院)中,用于发布商业、财经、娱乐信息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电子标牌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该第一显示结构30可包括第一显示屏301及安装于第一显示屏301背面的第一供电部302,该第一供电部302用于为第一显示屏301供电。举例而言,第一显示屏301与第一供电部302可采用外壳组装在一起,此外壳可为塑料外壳,以降低第一显示结构30的重量,但不限于此。其中,此第一供电部302可为电池组件;而第一显示屏301可为电子墨水屏,该电子墨水屏可采用电器系统控制,具体可在外设终端(例如:电脑)上操作以将电子墨水屏上显示的内容进行更换。由于电子墨水屏只会在切换画面时才损耗电能,正常显示的时候几乎不损耗电能,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电子墨水屏作为显示主体,这样在方便更换显示内容的同时,还可降低电子标牌的能耗,降低成本。
如图2所示,第二显示结构31可包括第二显示屏311及安装于第二显示屏311背面的第二供电部312,此第二供电部312用于为第二显示屏311供电。需要说明的是,此第二显示结构31可与第一显示结构30的规格可完全相同;其中,第二显示屏311及第二供电部312可采用外壳组装在一起,第一供电部302可为电池组件,且第二显示屏311可为电子墨水屏。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提到的显示屏背面指的是与显示屏的显示面相背设置的面。
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架20可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在保证支撑架20的支撑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保证支撑架20具有一定的弹性记忆能力,便于其变形或回弹。具体地,该支撑架20可包括具有弹性的底座、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可包括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一卡扣部203,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板202和第二卡扣部204,其中: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撑板201的底端、第二支撑板202的底端分别与底座的相对两端连接;第一支撑板201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202的顶端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并呈分离设置;第一卡扣部203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01背离第二支撑板202的面上;第二卡扣部204设置在第二支撑板202背离第一支撑板201的面上;且第一卡扣部203和第二卡扣部204分别能够与一显示结构相卡合,例如,第一卡扣部203可与第一显示结构30中的第一供电部302相卡合,以使第一显示结构30安装于第一支撑部上;第二卡扣部204可与第二显示结构31中的第二供电部312相卡合,以使第二显示结构31安装于第二支撑部上。
由于第一供电部302和第二供电部312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是需要更换的,或者第一显示屏301和第二显示屏311使用寿命到时或其他原因等,第一显示结构30和第二显示结构31需要从支撑架20上取下来进行更换,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供电部与卡扣部相卡合的方案,以使显示结构安装于支撑架20,相比于采用螺丝、胶粘等连接方式将显示结构安装于支撑架20的方案,便于显示结构与支撑架20之间进行拆装,提高了显示结构与支撑架20之间的拆装效率。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将支撑架20中第一支撑板201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202的顶端设计呈分离设置,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第一支撑板501的顶端与第二支撑板502的顶端相连接的方案(如图6所示),可增大支撑架20中第一支撑板201及第二支撑板202的变形及回弹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便于第一显示结构30和第二显示结构31与支撑架20之间进行拆装,而且还可保证支撑架20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卡扣部203和第二卡扣部204均形成有卡合空间205,第一供电部302可卡合在第一卡合部的卡合空间205内,第二供电部312可卡合在第二卡合部的卡合空间205内。其中,为了保证第一供电部302与第一卡合部、第二供电部312与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可在第一供电部302与第一显示屏301相接处设置与第一卡扣部203的卡勾相卡合的卡槽,在第二供电部312与第二显示屏311相接处设置与第二卡扣部204的卡勾相卡合的卡槽。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提到第一显示屏301和第一供电部302可通过外壳连接在一起,第二显示屏311和第二供电部312可通过外壳连接在一起,因此,前述提到的卡槽可形成在外壳中与显示屏和供电部相接处对应的部位上。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撑板201上位于第一卡扣部203的卡合空间205处的面为磨砂面207,以增加其摩擦附着力;同理,第二支撑板202上位于第二卡扣部204的卡合空间205处的面为磨砂面207(经磨砂处理过的面),以增加其摩擦附着力,这样在第一供电部302卡合在第一卡扣部203的卡合空间205内时,该第一供电部302通过与第一支撑板201上的磨砂面207接触,以增大第一供电部302与第一支撑板20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缓解第一供电部302从第一卡扣部203的卡合空间205中脱出的情况,保证了第一显示结构30与第一支撑部之间的装配稳定性。同理,在第二供电部312卡合在第二卡扣部204的卡合空间205内时,该第二供电部312通过与第二支撑板202上的磨砂面207接触,以增大第二供电部312与第二支撑板20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缓解第二供电部312从第二卡扣部204的卡合空间205中脱出的情况,保证了第二显示结构31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装配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架20中底座具有底板208、第一缓冲板209及第二缓冲板210。此底板208可为矩形板,以方便支撑架20对称设计,但不限于此。而第一缓冲板209的底端、第二缓冲板210的底端分别与底板208的相对两端连接,第一缓冲板209的顶端与第二缓冲板210的顶端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且第一缓冲板209的顶端与底板208之间、第二缓冲板210的顶端与底板208之间均呈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缓冲板209与底板208之间、第二缓冲板210与底板208之间均形成有缓冲空间,这样可增大支撑架20底座的弹性。
其中,第一缓冲板209的顶端、第二缓冲板210的顶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201的底端、第二支撑板202的底端连接;该第一缓冲板209与底板208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支撑板201与底板208之间的夹角;第二缓冲板210与底板208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支撑板202与底板208之间的夹角,这样在保证支撑架20的弹性的同时,还可保证支撑架20的支撑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可关于底板208的中心线a呈对称设置;第一缓冲板209与第二缓冲板210可关于底板208的中心线a呈对称设置,应当理解的是,由于前述提到第一显示结构30和第二显示结构31的规格可完全相同,因此,在第一显示结构30和第二显示结构31分别安装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时,该第一显示结构30和第二显示结构31也可关于底板208的中心线a呈对称设置,以保证整个电子标牌为对称结构,这样可保证整个电子标牌的重心位于底板208的中心线a上,从而保证整个电子标牌的结构稳定性,避免电子标牌容易倾倒的情况。
还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支撑架20可为一体式结构,以保证真个支撑架20的结构稳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一供电部302与第一卡扣部203相卡合、第二供电部312与第二卡扣部204相卡合后,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与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相接触,这样相比于第一显示屏503的顶端与第二显示屏504的顶端之间呈分离设置的方案(如图5和图6所示),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显示屏301及第二显示屏311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以避免第一显示结构30、第二显示结构31容易从支撑架20上脱落的情况,保证整个电子标牌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与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相接触时,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二支撑板202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此时,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二支撑板202均会产生回弹力,在回弹力的作用下,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和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能够紧密接触,以保证电子标牌的结构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为了使得在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与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相接触时,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二支撑板202能够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在支撑架20上组装单个显示结构时,例如,在将第一显示结构30组装在第一支撑部上时,如图3所示,第一显示结构30中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应超过底板208的中心线a,这样在将第二显示结构31组装在第二支撑部上时,首先需要向第二支撑板202施加拉力,以将第二支撑板202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的方向拉开,即:第二支撑板202向远离第一支撑板201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避免第二供电部312与第二卡扣部204卡合的过程中,第二显示屏311与第一显示屏301发生干涉的情况,从而利于第二显示结构31装配在第二支撑部上;在第二显示结构31装配在第二支撑部上之后,撤掉第一支撑板201所受的拉力,该第一支撑板201在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二支撑板202的方向运动;在第一支撑板201回弹过程中,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会向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施加推动力,以推动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向远离第二支撑板202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板201的顶端向远离第二支撑板202的方向运动,即:向远离第二支撑板202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此时,第一支撑板201会产生回弹力,且第二支撑板202的顶端并未复位至初始位置,因此,第二支撑板202仍具有一部分回弹力。
其中,在第一支撑板201的回弹力与第二支撑板202的回弹力相同时,第一显示屏301与第二显示屏311达到平衡状态;且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和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在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二支撑板202的回弹力作用下能够紧密接触,如图2所示,底板208的中心线a可经过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与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相接触的位置,以保证电子标牌的对称性,从而保证电子标牌的稳定性,避免电子标牌易倾倒的情况。
此外,不仅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和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在第一支撑板201和第二支撑板202的回弹力作用下能够紧密接触,如图2所示,第一供电部302、第二供电部312也可分别与第一支撑板201上的磨砂面207、第二支撑板202上的磨砂面207紧密接触,从而实现相互限位,以提高第一显示结构30和第二显示结构31的装配稳定性。基于此方案,本实施例的第一供电部302与第一卡扣部203、第二供电部312与第二卡扣部204不需要进行干涉设计,即:第一供电部302可与第一卡扣部203为间隙配合;第二供电部312与第二卡扣部204可与为间隙配合,这样可以将第一供电部302轻易插入第一卡扣部203的卡合空间205内,将第二供电部312轻易插入第二卡扣部204的卡合空间205内。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与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之间可为面接触,以增大第一显示屏301和第二显示屏31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和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一防滑膜32,第一显示屏301上的第一防滑膜32与第二显示屏311上的第一防滑膜32之间面接触,这样可增大第一显示屏301与第二显示屏31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保证第一显示屏301和第二显示屏311之间稳定地接触。
其中,第一供电部302远离第一显示屏301的面、以及第二供电部312远离第二显示屏311的面均设置有第二防滑膜33。该第一供电部302的第二防滑膜33可与第一支撑板201相贴合,具体与第一支撑板201的磨砂面207相贴合,以增大第一供电部302与第一支撑板201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保证第一显示结构30稳定地安装在第一支撑部上;该第二供电部312的第二防滑膜33可与第二支撑板202相贴合,具体与第二支撑板202的磨砂面207相贴合,以增大第二供电部312与第二支撑板20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保证第二显示结构31稳定地安装在第二支撑部上。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防滑膜32、第二防滑膜33可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作而成,以使的该第一防滑膜32、第二防滑膜33具有耐磨,耐冲击,耐腐蚀,并且可以实现自润滑和吸收冲击等优点。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一显示结构30和第二显示结构31的外观质感,可在前述提到外壳上与显示屏的顶端相对的部位及外壳上与供电部相对的部位开设凹槽,该第一防滑膜32、第二防滑膜33可分别位于凹槽内,且该第一防滑膜32、第二防滑膜33的厚度可等于或略大于凹槽的深度。
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显示结构30、第二显示结构31分别安装于第一支撑结构、第二支撑结构时,且第一显示屏301的顶端与第二显示屏311的顶端相接触时,该第一支撑板201与第一显示屏301相互平行,第二支撑板202与第二显示屏311相互平行,以保证整个电子标牌的结构稳定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1.一种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弹性的底座、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卡扣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卡扣部;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端分别与所述底座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端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并呈分离设置;
所述第一卡扣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面上;所述第二卡扣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面上;且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分别能够与一显示结构相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具有底板、第一缓冲板及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的底端、所述第二缓冲板的底端分别与所述底板的相对两端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板的顶端与所述第二缓冲板的顶端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缓冲板的顶端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缓冲板的顶端与所述底板之间均呈间隔设置,其中,
所述第一缓冲板的顶端、所述第二缓冲板的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端、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端连接;
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
所述第二缓冲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关于所述底板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所述第二缓冲板关于所述底板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均形成有卡合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位于所述第一卡扣部的卡合空间处的面为磨砂面;
所述第二支撑板上位于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卡合空间处的面为磨砂面。
6.一种电子标牌,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架;
第一显示结构,所述第一显示结构包括第一显示屏及安装于所述第一显示屏背面的第一供电部,所述第一供电部用于为所述第一显示屏供电,且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卡扣部相卡合;
第二显示结构,所述第二显示结构包括第二显示屏及安装于所述第二显示屏背面的第二供电部,所述第二供电部用于为所述第二显示屏供电,且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相卡合;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顶端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标牌,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顶端相接触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标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顶端之间为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标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顶端和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顶端均设置有第一防滑膜,所述第一显示屏上的第一防滑膜与所述第二显示屏上的第一防滑膜之间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标牌,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均形成有卡合空间;
所述第一供电部卡合在所述第一卡扣部的卡合空间内,且所述第一供电部与所述第一卡扣部为间隙配合;
所述第二供电部卡合在所述第二卡扣部的卡合空间内,且所述第二供电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为间隙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标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部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屏的面、以及所述第二供电部远离所述第二显示屏的面均设置有第二防滑膜;
所述第一供电部的第二防滑膜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贴合,所述第二供电部的第二防滑膜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相贴合。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标牌,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显示屏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显示屏相互平行。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