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气液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在气液相分离,比如蒸汽回收,尾气处理等工作环境中,特别是抽除易燃、易爆、有毒等气体的回工作环境中,气体必须到指定的管路、绝对不允许外泄及排到其它管路中去,因此就需要使用到气液分离器使气相物质与液相物质分离后,再使气相物质进入到指定的管路内收集,而本申请的气液分离器是针对于泵体使用的一种利用重力沉降的气液分离器。
由于是通过重力沉降的原理进行气液分离的,因此,现有的泵体使用的气液冷却系统,在启动及档位切换的过程中,会出现气体流速加快,气液分离不彻底的问题,另一方面气液分离器内的压力也会出现波动,使得气液分离器内的工作液因压力变大溢出,导致气液分离器内工作液量不断减少。
专利号为cn201610752389.4的专利文献公开了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及具有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或热泵装置,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冷媒进口管、气态冷媒出口管、液态冷媒出口管以及流量调节装置,该流量调节装置用来调节气态冷媒出口管或液态冷媒出口管的冷媒流量。
但是上述专利无法解决在泵体进行启动及档位切换过程中,气液流速瞬间增大带来的气体与液体分离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其通过利用在分离罐内部设置滞液装置,使滞液装置正对分离罐的气液混合物的气液进口,在泵体进行启动或者由低档切换至高档的过程中,分离罐内的气液混合物的流速瞬间增大,气压变大,利用气压的变化控制由柔性吸附材料制成的滞液片的展开,利用滞液片对气压混合物内的液体进行吸附,解决气液混合物流速加大后仅紧靠重力沉降难以彻底分离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罐,
所述分离罐内通过设置第一分隔板及第二分隔板,使该分离罐沿轴向依次划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且该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分隔板及第二分隔板底部设置的流通口连通,所述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及所述第三腔室的连通管,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部设置有气液进口,所述第三腔室的顶部设置有排出废气的排气口;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滞液装置,该滞液装置包括面向所述气液进口设置的导向板及设置于所述连通管端部上的滞液片,所述导向板上端部与所述分离罐铰接,其通过弹性联动组件与所述滞液片的下端部联动设置,所述滞液片由柔性吸附材料制成,其上端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受所述气液进口的压力向下摆动时,所述滞液片自所述连通管的顶部向下移动覆盖该连通管;以及
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溢流管及与该溢流管连接的浮动装置,所述溢流管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工作液面下方,其另一端穿透所述分离罐位于该分料罐的外部,所述浮动装置控制所述溢流管的重心随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工作液面上升而下降。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腔室及第三腔室的体积之和小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体积。
作为改进,所述弹性联动组件包括:
连接方管,所述连接方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向板的下端部上,其中空设置;
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插设于所述连接方管内,其与所述连接方管相对滑动设置;
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所述伸缩杆位于所述连接方管外的端部铰接,且其沿竖直设置于第一分隔板上的导向杆滑动设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其位于所述滑动块的下方;以及
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上端部与所述滞液片的下端部固定连接,其下端部与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连通管倾斜设置,其低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其高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腔室内的设置有溢流管,该溢流管包括竖直管部、u型管部及l型管部,所述竖直管部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工作液面下方,所述u型管部位于所述竖直管部及所述l型管部之间,其两端部分别通过支架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且其一端与所述竖直管部的上端部转动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l型管部转动密封连接,所述l型管部穿透所述方形罐体与外部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u型管部中部位置处连接设置有浮动装置,所述浮动装置包括:
浮板,所述浮板由密度小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工作液的材料制成;
杠杆,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u型管部转动套设,其另一端与所述浮板转动铰接,且其铰接所述浮板的一端设置有腰形孔;以及
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部设置于所述腰形孔内,其与所述杠杆相对滑动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腔室上部开设有与外部供液系统相连通的补液孔,其底部一侧设置有回液孔,该回液孔与所述分离罐外的泵体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分离罐内设置有冷却器,该冷却器横跨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设置,且该冷却器靠近所述回液孔设置,其冷却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工作液。
作为改进,所述冷却器包括:
冷却管,若干的所述冷却管水平设置于第二腔室内,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及第二分隔板上对应的流通孔连接;
端盖,所述端盖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其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连接,且其覆盖罩设所述第一分隔板上的流通孔;
管程筒体,所述管程筒体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其与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连接,且其覆盖罩设所述第二分隔板上的流通孔;以及
管程隔板,所述管程隔板竖直位于所述管程筒体内,其分隔所述管程筒体形成靠近所述回液孔的进水程及远离所述回液孔出水程,且所述进水程上设置有冷却液的进水管,所述出水程上设置有冷却液的出水管。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且所述分离罐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液位计,该液位计显示所述第二腔室内工作液的液位。
本发明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利用在分离罐内部设置滞液装置,使滞液装置正对分离罐的气液混合物的气液进口,在泵体进行启动或者由低档切换至高档的过程中,分离罐内的气液混合物的流速瞬间增大,气压变大,利用气压的变化控制由柔性吸附材料制成的滞液片的展开,利用滞液片对气液混合物内的液体进行吸附,而气体则从滞液片的孔隙内透出,避免因气液混合物流速加快带来的气液分离不彻底的情况发生;
(2)本发明通过在气液进口的正下方设置倾斜的可以摆动的导向板,在气液进口的气压混合物流速变大时,导向板会因受到的气液混合物的压力变大而向下摆动,通过导向板的摆动带动滞液片展开进行液体的吸附,同时在滞液片吸附饱和后,滞液片可以作为气液混合物分离的过滤片,对气体进行过滤,过滤掉水分;
(3)本发明通过在每次滞液片展开吸附液体后,滞液片回复时,利用弹性件的压缩,对滞液片进行挤压使滞液片内的液体通过挤压拧出可以反复进行使用,同时配合倾斜设置的连通管,使挤出的工作液流入到第一腔室内,不会随气体流出;
(4)本发明通过在第二腔室内设置浮动装置,利用浮动装置配合第二腔室内的工作液的液面位置,调整溢流管的u型管部的重心,使u型管部的重心随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工作液面上升而下降,避免第二腔室内的工作液在量少时随泵体的启动压力被压出第二腔室,导致工作液的量更少,同时在第二腔室的工作液量多时,又能从溢流管内流出,避免工作液量过多;
(5)本发明可以通过在分离罐内设置冷却器,利用冷却器使得气液分离器可以在进行气液分离的同时利用工作液的循环回用对泵体进行冷却,且冷却器位于靠近工作液回流的回液孔一侧,能更好的对从回液孔流出的工作液进行更好的冷却;
(6)本发明在设置冷却器时,使冷却器的进水程靠近回液孔,出水程远离回液孔,使冷却器冷却效果最佳的一段靠近回液孔设置,有效的对工作液进行降温,形成靠近回液孔的工作液温度最低的冷却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气液分离效果好、工作液留存效果好且冷却效果佳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泵体气液分离与冷却液冷设备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局部断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滞液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滞液装置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溢流管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溢流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冷却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冷却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罐1,所述分离罐1内通过设置第一分隔板11及第二分隔板12,使该分离罐1沿轴向依次划分为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及第三腔室15,且该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及第三腔室15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分隔板11及第二分隔板12底部设置的流通口111连通,所述第一分隔板11与第二分隔板12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3及所述第三腔室15的连通管112,所述第一腔室13的顶部设置有气液进口131,所述第三腔室15的顶部设置有排出废气的排气口151;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13内的滞液装置2,该滞液装置2包括面向所述气液进口131设置的导向板21及设置于所述连通管112端部上的滞液片22,所述导向板21上端部与所述分离罐1铰接,其通过弹性联动组件23与所述滞液片22的下端部联动设置,所述滞液片22由柔性吸附材料制成,其上端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11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21受所述气液进口131的压力向下摆动时,所述滞液片22自所述连通管112的顶部向下移动覆盖该连通管112。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联动组件23包括:
连接方管231,所述连接方管231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向板21的下端部上,其中空设置;
伸缩杆232,所述伸缩杆232插设于所述连接方管231内,其与所述连接方管231相对滑动设置;
滑动块233,所述滑动块233与所述伸缩杆232位于所述连接方管231外的端部铰接,且其沿竖直设置于第一分隔板11上的导向杆234滑动设置;
弹性件235,所述弹性件235套设于所述导向杆234上,其位于所述滑动块233的下方;以及
连接臂236,所述连接臂236的上端部与所述滞液片22的下端部固定连接,其下端部与所述滑动块233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连通管112倾斜设置,其低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3内,其高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腔室15内。
在泵体启动瞬间及泵体由低档切换至高档的过程中,通过气液进口131排入分离罐1的气液混合物的流速加大,仅通过重力沉降,无法使气液混合物内的液体分离时,通过利用导向板21感应气液进口131的气压与气液混合物的流速的变化,使导向板21进行摆动,在向下摆动的过程中,通过连接方管231与伸缩杆232的滑动配合,使弹性件235压缩,将滞液片22展开,利用滞液片22的液体吸附性能,将工作液从气液混合物中吸出,而气体仍能通过滞液片22上的孔隙穿透过去,使气体能通过连通管112流通到第三腔室15的排气口151排出。
进一步说明的是,滞液片22在展开吸液的过程中,滞液片22在吸附到饱和时,滞液片22作为气液混合物分离的过滤片,利用滞液片22的孔隙穿透气体,将液体阻拦下来,过滤掉,提高气体与液体的分离效率。
更进一步的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滞液片22优选为海绵,工作液为蒸馏水,利用海绵进行蒸馏水的吸附处理,去除气体中的蒸馏水。
值得说明的是,在泵体停止工作时,或者是切换至低档工作时,滞液片22会重新压缩,利用弹性件235的弹性力对滞液片22进行压缩,使滞液片22吸附的蒸馏水被挤出,使滞液片22重新恢复吸附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腔室14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143,且所述分离罐1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室14连通的液位计6,该液位计6显示所述第二腔室14内工作液的液位。
需要说明的是,液位计6的上部与下部分别与第二腔室14连通,液位计6显示第二腔室14内液面的液位,而排液管143则是为了方便检修过程中,将工作液快速的从分离罐内排出。
实施例二:
图6为本发明一种气液分离器的实施例二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6与图7所示,所述第二腔室14内设置有溢流管3,该溢流管3包括竖直管部31、u型管部32及l型管部33,所述竖直管部31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4的工作液面下方,所述u型管部32位于所述竖直管部31及所述l型管部33之间,其一端与所述竖直管部31的上端部转动密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l型管部33转动密封连接,所述l型管部33穿透所述分离罐1与外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u型管部32的两端部通过支架321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14内,其中部位置处连接设置有浮动装置4,并通过该浮动装置4控制所述u型管部32的重心随所述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面上升而下降。
其中,所述浮动装置4包括:
浮板41,所述浮板41由密度小于所述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的材料制成;
杠杆42,所述杠杆42的一端与所述u型管部32转动套设,其另一端与所述浮板41转动铰接,且其铰接所述浮板41的一端设置有腰形孔421;以及
支撑柱43,所述支撑柱43的上端部设置于所述腰形孔421内,其与所述杠杆42相对滑动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腔室14内设置有溢流管3,溢流管3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分离罐1内的工作液在量过多的情况下可以有排出的路径,避免分离罐1内的工作液过多。
进一步说明的是,分离罐1通过第一分隔板11及第二分隔板12分隔为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及第三腔室15,第一分隔板11、第二分隔板12与分离罐1的罐壁之间满焊,仅底部留有的1-3cm的流通口111进行连通,而分离罐1内的工作液会始终淹没流通口111,使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及第三腔室15分隔开,避免气体流窜到第二腔室14内,导致气体泄漏,而如此设置是为了避免泵体启动时,瞬间产生的压力,使分离罐1内的工作液从溢流管排出,导致分离罐1内的工作液不断的减少,随着工作液的不断减少,溢流管的下端部会暴露,导致气体泄漏。
因为,在泵体启动的瞬间,分离罐1内的气压瞬间增大,会使第一腔室13与第三腔室15内的工作液通过流通口111进入到第二腔室14内,而第二腔室14的体积远大于第一腔室13及第三腔室15的和,因此其液面也大于第一腔室13及第三腔室15的液面,在工作液汇入到第二腔室14内时,其液面的液位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避免了每次泵体启动时,工作液大量的从分离罐1内排出。
更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泵体启动的瞬间,第一腔室13内瞬间产生的气压,会使第二腔室14的液面瞬间上升,而为了避免在工作液量少的情况下还从溢流管溢出,本发明通过将溢流管3分体设置,利用u型管部32提高溢流管3整体的重心高度,在工作液量少情况下,泵体启动瞬间产生的压力,使工作液很难从溢流管3溢出。
而在工作液量多时,第二腔室14内的液面会通过漂浮的浮板41,使u型管部32逐渐接近第二腔室14的液面位置,降低溢流管3整体的重心高度,降低工作液从溢流管3溢出的难度,使工作液更易的从溢流管3排出,避免工作液过多,影响分离器气液分离的工作效率。
其中,浮板41优先为密度低的泡沫板制作,且其面积与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面之间的浮力足以支撑杠杆42发生角度改变,并且,杠杆42安装浮板41的一端通过设置配重块,使其质量大于杠杆42套设u型管部32的一端。
实施例三:
图8为本发明一种气液分离器的实施例三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三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8与图9所示,所述第二腔室14上部开设有与外部供液系统相连通的补液孔141,其底部一侧设置有回液孔142,该回液孔142与所述分离罐1外的泵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分离罐1内设置有冷却器5,该冷却器5横跨所述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及第三腔室15设置,且该冷却器5靠近所述回液孔142设置,其冷却所述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
其中,所述冷却器5包括:
冷却管51,若干的所述冷却管51水平设置于第二腔室14内,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隔板11及第二分隔板12上对应的流通孔113连接;
端盖52,所述端盖52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3内,其与所述第一分隔板11固定连接,且其覆盖罩设所述第一分隔板11上的流通孔113;
管程筒体53,所述管程筒体53位于所述第三腔室15内,其与所述第二分隔板12固定连接,且其覆盖罩设所述第二分隔板12上的流通孔113;以及
管程隔板54,所述管程隔板54竖直位于所述管程筒体53内,其分隔所述管程筒体53形成靠近所述回液孔142的进水程541及远离所述回液孔142出水程542,且所述进水程541上设置有冷却液的进水管543,所述出水程542上设置有冷却液的出水管544。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还可以在分离罐1内设置冷却器5,利用冷却器5对分流罐1内工作液进行冷却,使工作液回流到泵体内作为冷却液使用,对泵体进行降温处理。
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冷却效果,冷却器5设置于靠近工作液回流至泵体内的回液孔142的一侧,并且冷却器5内冷却液的进水管543位于靠近回液孔142的一侧。
工作过程:
泵体启动,将气液混合物通过气液进口131输入到第一腔室13内,第一腔室13内的导向板21通过受到的气液混合物的压力进行摆动,使滞液片22展开,对通过滞液片22进入到连通管112内的气液混合物进行液体的吸附,去除液体后的气体通过连通管112进入到第三腔室15内,通过排气口151排出,并且在第二腔室14内设置有分段式的溢流管3,其中溢流管3的u型管部32上连接设置有浮动装置4,在第二腔室14内的液面下降时,浮动装置4通过杠杆42的角度转变,使u型管部32竖起,提高溢流管3整体的重心高度,使的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难以因泵体启动的瞬间压力越过溢流管3溢出,保证分离罐1内的工作液不会低于泵体使用的最低液位,而在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面抬升时,浮动装置4通过杠杆42的角度转变,使u型管部32平躺,降低溢流管3整体的重心高度,使的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更容易从溢流管3溢出,保证分离罐1内的工作液不会高于泵体使用的最高液位,自动进行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罐(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罐(1)内通过设置第一分隔板(11)及第二分隔板(12),使该分离罐(1)沿轴向依次划分为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及第三腔室(15),且该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及第三腔室(15)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分隔板(11)及第二分隔板(12)底部设置的流通口(111)连通,所述第一分隔板(11)与第二分隔板(12)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3)及所述第三腔室(15)的连通管(112),所述第一腔室(13)的顶部设置有气液进口(131),所述第三腔室(15)的顶部设置有排出废气的排气口(151);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13)内的滞液装置(2),该滞液装置(2)包括面向所述气液进口(131)设置的导向板(21)及设置于所述连通管(112)端部上的滞液片(22),所述导向板(21)上端部与所述分离罐(1)铰接,其通过弹性联动组件(23)与所述滞液片(22)的下端部联动设置,所述滞液片(22)由柔性吸附材料制成,其上端部与所述第一分隔板(11)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板(21)受所述气液进口(131)的压力向下摆动时,所述滞液片(22)自所述连通管(112)的顶部向下移动覆盖该连通管(1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13)及第三腔室(15)的体积之和小于所述第二腔室(14)的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联动组件(23)包括:
连接方管(231),所述连接方管(231)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向板(21)的下端部上,其中空设置;
伸缩杆(232),所述伸缩杆(232)插设于所述连接方管(231)内,其与所述连接方管(231)相对滑动设置;
滑动块(233),所述滑动块(233)与所述伸缩杆(232)位于所述连接方管(231)外的端部铰接,且其沿竖直设置于第一分隔板(11)上的导向杆(234)滑动设置;
弹性件(235),所述弹性件(235)套设于所述导向杆(234)上,其位于所述滑动块(233)的下方;以及
连接臂(236),所述连接臂(236)的上端部与所述滞液片(22)的下端部固定连接,其下端部与所述滑动块(233)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112)倾斜设置,其低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3)内,其高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三腔室(15)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4)内的设置有溢流管(3),该溢流管(3)包括竖直管部(31)、u型管部(32)及l型管部(33),所述竖直管部(31)的下端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4)的工作液面下方,所述u型管部(32)位于所述竖直管部(31)及所述l型管部(33)之间,其两端部分别通过支架(321)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14)内,且其一端与所述竖直管部(31)的上端部转动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l型管部(33)转动密封连接,所述l型管部(33)穿透所述分离罐(1)与外部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部(32)中部位置处连接设置有浮动装置(4),所述浮动装置(4)包括:
浮板(41),所述浮板(41)由密度小于所述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的材料制成;
杠杆(42),所述杠杆(42)的一端与所述u型管部(32)转动套设,其另一端与所述浮板(41)转动铰接,且其铰接所述浮板(41)的一端设置有腰形孔(421);以及
支撑柱(43),所述支撑柱(43)的上端部设置于所述腰形孔(421)内,其与所述杠杆(42)相对滑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4)上部开设有与外部供液系统相连通的补液孔(141),其底部一侧设置有回液孔(142),该回液孔(142)与所述分离罐(1)外的泵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罐(1)内设置有冷却器(5),该冷却器(5)横跨所述第一腔室(13)、第二腔室(14)及第三腔室(15)设置,且该冷却器(5)靠近所述回液孔(142)设置,其冷却所述第二腔室(14)内的工作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5)包括:
冷却管(51),若干的所述冷却管(51)水平设置于第二腔室(14)内,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隔板(11)及第二分隔板(12)上对应的流通孔(113)连接;
端盖(52),所述端盖(52)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3)内,其与所述第一分隔板(11)固定连接,且其覆盖罩设所述第一分隔板(11)上的流通孔(113);
管程筒体(53),所述管程筒体(53)位于所述第三腔室(15)内,其与所述第二分隔板(12)固定连接,且其覆盖罩设所述第二分隔板(12)上的流通孔(113);以及
管程隔板(54),所述管程隔板(54)竖直位于所述管程筒体(53)内,其分隔所述管程筒体(53)形成靠近所述回液孔(142)的进水程(541)及远离所述回液孔(142)出水程(542),且所述进水程(541)上设置有冷却液的进水管(543),所述出水程(542)上设置有冷却液的出水管(54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4)的底部设置有排液管(143),且所述分离罐(1)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室(14)连通的液位计(6),该液位计(6)显示所述第二腔室(14)内工作液的液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