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集成电路静电放电(esd-electrostaticdischarge)保护领域,具体为一种单向esd保护器件。
背景技术:
静电放电(esd)现象是引起集成电路产品损伤甚至失效的重要原因。集成电路产品在其生产、制造、装配以及工作过程中极易受到esd的影响,造成产品内部损伤、可靠性降低。因此,研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esd防护器件对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esd保护器件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esd保护器件要能够泄放大电流;二是esd保护器件具有特定的触发电压及低保持电压。三是esd防护器件需要超低的寄生电容。
现有常规的单向esd保护器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n 衬底材料102,在n 衬底材料102上设p-缓冲层110,在p-缓冲层110中形成p 埋层区103,在p-外延层区105中形成p 扩散区108、n 扩散区106。金属层107、金属层101分别表示单向esd保护器件的两个电极端口,即为阳极、阴极。该结构的二极管单元由n 衬底材料102、p-缓冲层110、p-外延层105、p 扩散区108组成,三极管单元由n 衬底材料102、p 埋层区103、p-外延层105、n 扩散区106组成,三极管单元的电压主要取决于n 衬底材料102与p 埋层区103的浓度,二极管单元的电压主要取决于n 衬底材料102与p-缓冲层110的浓度,由于p 埋层区103的浓度高于p-缓冲层110的浓度,所以该结构的电压由三极管单元决定。p 埋层区103是在p-缓冲层110中注入高剂量的硼,并通过高温(一般为1100-1200℃)长时间(一般为120-240分钟)的扩散形成的。在p-外延层105生长过程中,p 埋层103由于其浓度高于p-外延层105,因此其向p-外延层105反扩的尺寸较大(一般为3-5um),这样就需要更厚的p-外延层105。因此该结构在制造难度与成本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p 埋层103向p-外延层105反扩的尺寸会对p 埋层103的浓度分布形成较大的影响,三极管单元的电压也将产生较大的变化。由于三极管单元的电压主要取决于n 衬底材料102与p 埋层区103的浓度,因此该结构在参数一致性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加工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向esd保护器件,包含n 衬底材料区,n 衬底材料区上方设p-外延层一区和p-调整区;p-外延层一区上方设p-外延层二区ⅰ,p-调整区上方设p-外延层二区ⅱ;p-外延层二区ⅰ顶部设n 扩散区,p-外延层二区ⅱ顶部设p 扩散区;p-外延层二区ⅰ和p-外延层二区ⅱ上方分开设表面钝化层,使n 扩散区和p 扩散区顶面的中间部位露出;n 扩散区、p 扩散区中间露出的部位和表面钝化层上方设金属层ⅰ;n 衬底材料区底部设金属层ⅱ;n 衬底材料区上设槽区;槽区向上直线延伸,经p-外延层一区和p-调整区之间的空隙,直至p-外延层二区ⅰ顶部边沿。金属层ⅰ、金属层ⅱ分别表示单向esd保护器件的两个电极端口,即为阳极、阴极。表面钝化层起到介质隔离的作用。
进一步的,p 扩散区、p-外延层二区ⅱ、p-调整区、n 衬底材料区组成diode单元;n 扩散区、p-外延层二区ⅰ、p-外延层一区、n 衬底材料区组成npn单元;diode单元与npn单元的电学隔离由槽区形成。
进一步的,p-调整区通过引入磷注入退火的补偿工艺,使p-调整区的浓度低于p-外延层一区,保证当金属层ⅱ接高电位,金属层ⅰ接低电位时,电流通过npn单元,表现为三极管的浅回扫击穿特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在制造上的难度和参数一致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的单向esd保护器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向esd保护器件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单向esd保护器件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单向esd保护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中,201.金属层ⅱ,202.n 衬底材料区,203.p-外延层一区,204.槽区,205.p-外延层二区ⅰ,206.n 扩散区,207.金属层ⅰ,208.p 扩散区,209.p-调整区,210.表面钝化层,211.p-外延层二区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高通流能力的单向esd保护器件,包含n 衬底材料区202,位于n 衬底材料区上方的是p-外延层一区203、p-调整区209。p-外延层一区203上方设p-外延层二区ⅰ205,p-调整区209上方设p-外延层二区ⅱ211;p-外延层二区ⅰ205顶部设n 扩散区206,p-外延层二区ⅱ211顶部设p 扩散区208;p-外延层二区ⅰ205和p-外延层二区ⅱ211上方分开设表面钝化层210,使n 扩散区206和p 扩散区208顶面的中间部位露出;n 扩散区206、p 扩散区208中间露出的部位和表面钝化层210上方设金属层ⅰ207;n 衬底材料区202底部设金属层ⅱ201;n 衬底材料区202上设槽区204;槽区204向上直线延伸,经p-外延层一区203和p-调整区209之间,直至p-外延层二区ⅰ205顶部边沿。金属层ⅰ207、金属层ⅱ201分别表示单向esd保护器件的两个电极端口,即为阳极、阴极。表面钝化层210起到介质隔离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等效电路图如图3所示,diode单元由p 扩散区208、p-外延层二区ⅱ211、p-调整区209、n 衬底材料区202组成,npn单元由n 扩散区206、p-外延层二区ⅰ205、p-外延层一区203、n 衬底材料区202组成。diode单元与npn单元的电学隔离由槽区204形成。
本实用新型伏安特性曲线图如图4所示,当金属层ⅰ207接高电位,金属层ⅱ201接低电位时,电流通过diode单元,表现为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特性,当金属层ⅱ201接高电位,金属层ⅰ207接低电位时,电流通过npn单元,表现为三极管的浅回扫击穿特性。本实用新型esd保护器件保护结构为bjt三极管,相比于二极管结构,三极管结构可以引入更强的电导调制效应,同时该三极管为纵向结构,击穿电压取决于p-外延层一区203与n 衬底材料区201的浓度分布,击穿点发生在体内,从而相比于一般的二极管结构,可以获得高通流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三极管单元电压主要取决于n 衬底材料202与p-外延层一区203的浓度,二极管单元的电压主要取决于n 衬底材料202与p-调整区209的浓度。p-调整区是在p-外延一区203中通过注入一定剂量的磷,并通过低温(一般为950-1050℃)短时间(一般为30-90min)的扩散补偿形成的。对于常规的单向esd保护器件而言,p 埋层区103的浓度通过高剂量的硼注入扩散形成,浓度分布呈现高斯分布。由于p-外延一区203的浓度是通过外延加工形成,浓度分布一致,其与p-外延二区205的浓度梯度相较于常规结构明显减小,减少成本,解决了制造困难的问题。因此,在p-外延二区205的生长过程中,p-外延一区203向p-外延层二区ⅰ205反扩的尺寸较小(一般为1-2um)。p-外延一区203的浓度分布一致稳定,使三极管单元的电压在参数一致性方面得到了提升。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1.一种单向esd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包含n 衬底材料区(202),n 衬底材料区(202)上方设p-外延层一区(203)和p-调整区(209);所述p-外延层一区(203)上方设p-外延层二区ⅰ(205),p-调整区(209)上方设p-外延层二区ⅱ(211);所述p-外延层二区ⅰ(205)顶部设n 扩散区(206),p-外延层二区ⅱ(211)顶部设p 扩散区(208);所述p-外延层二区ⅰ(205)和p-外延层二区ⅱ(211)上方分开设表面钝化层(210),将n 扩散区(206)和p 扩散区(208)顶面的中间部位露出;所述n 扩散区(206)、p 扩散区(208)中间露出的部位和表面钝化层(210)上方设金属层ⅰ(207);所述n 衬底材料区(202)底部设金属层ⅱ(201);所述n 衬底材料区(202)上设槽区(204),槽区(204)向上直线延伸,经p-外延层一区(203)和p-调整区(209)之间,直至p-外延层二区ⅰ(205)顶部边沿。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esd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 扩散区(208)、p-外延层二区ⅱ(211)、p-调整区(209)、n 衬底材料区(202)组成diode单元。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esd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 扩散区(206)、p-外延层二区ⅰ(205)、p-外延层一区(203)、n 衬底材料区(202)组成npn单元。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向esd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diode单元与npn单元的电学隔离由槽区(204)形成。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esd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调整区(209)通过引入磷注入退火的补偿工艺,使p-调整区(209)的浓度低于p-外延层一区(203),保证当金属层ⅱ(201)接高电位,金属层ⅰ(207)接低电位时,电流通过npn单元。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