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晶体管结构。
背景技术:
光电二极管作为光电探测器能检测出入射在其上面的光功率,并完成光/电信号的转换功能,在指纹识别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中pin结构的光电二极管是目前最常用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
目前光电二极管为改善pn结耗尽层只有几微米,长波长的穿透深度比耗尽层宽度还大,大部分入射光被中性区吸收的问题,在pn结中设置一层掺杂浓度很低的本征半导体,称为i型区,这种结构便是pin光电二极管。但由于pin结构的光电二极管的光转换效率不高,存在光电流较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晶体管结构,以解决pin结构的光电二极管的光转换效率不高,存在光电流较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晶体管结构,包括:光电二极管和三极管;
光电二极管包括p型区和n型区,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和n型区为重掺杂区域,三极管的发射区为重掺杂区域;
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或n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
进一步地,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或n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共用。
进一步地,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或n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通过金属联结或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三极管的发射区为n型掺杂或p型掺杂;
光电二极管的n型区为n型掺杂,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为p型掺杂。
进一步地,n型掺杂为掺杂磷;p型掺杂为掺杂硼。
进一步地,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
进一步地,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
光电二极管的n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
进一步地,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包括:
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具有第一导电类型;
第一层,第一层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且具有第二导电类型;
第一沟槽,第一沟槽形成在第一层中;
第二层,第二层形成在第一沟槽内,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
绝缘层,绝缘层覆盖半导体衬底、第一层和第二层;
第二沟槽,第二沟槽形成在绝缘层和第二层中;
第三层,第三层形成在第二层中的第二沟槽内,且具有第二导电类型,且比第二层有更重的掺杂;
耗尽层,耗尽层形成在绝缘层中的第二沟槽内,且在第三层上,且比第三层具有更轻的掺杂;
第四层,第四层形成在绝缘层中的第二沟槽内,且在耗尽层上,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且比耗尽层有更重的掺杂。
进一步地,所述的晶体管结构还包括:
导电层,导电层形成在绝缘层中的第二沟槽内,且在第四层上;
导电层为金属层或透明导电层。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或者,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晶体管结构包括光电二极管和三极管,光电二极管包括p型区和n型区,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和n型区为重掺杂区域,三极管的发射区为重掺杂区域,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或n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通过将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或n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将光电二极管产生的微弱的光电流经过三极管放大后输出,实现放大光电流,提高光电二极管的光电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的pin结构的光电二极管的光转换效率不高,存在光电流较小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有的pin结构的光电二极管虽然增加了耗尽层,提高了光的吸收能力,由于长波长的光的穿透深度比耗尽层的宽度还大,导致大部分入射光被中性区吸收,使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同时,由于器件尺寸和制作工艺的限制,通过增加耗尽层不能满足光电二极管对光电转换效率的需求,存在光电二极管输出的光电流较小的问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晶体管结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晶体管结构100包括光电二极管1和三极管2,光电二极管1包括p型区11和n型区12,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和n型区12为重掺杂区域,三极管2的发射区21为重掺杂区域,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联结。
具体地,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和n型区12为重掺杂区域,可以尽可能的拉长光电二极管1的耗尽层的长度,入射光进入光电二极管1被充分地吸收而产生大量的电子-空穴对,提高光的吸收效率,大幅提高了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转换效率,三极管2的发射区21为重掺杂区域,三极管2的发射区21有浓度大的掺杂会使得进入集电区的载流子更多,从而提高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联结,通过三极管2的放大作用可以达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进行1到100倍的放大作用,从而放大光电二极管1输出的光电流,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例性地画出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联结的情况,图1中带填充的区域为重掺杂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三极管2的放大作用可以达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进行1到100倍的放大作用,根据实际应用场合的需要,本实施例提供的晶体管结构的三极管2也可以达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进行一定倍数的缩小,因此,三极管2可以达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进行0.1到100倍的变换,以满足不同的应用情况。
本实施例提供的晶体管结构包括光电二极管和三极管,光电二极管包括p型区和n型区,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和n型区为重掺杂区域,三极管的发射区为重掺杂区域,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或n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通过将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或n型区与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将光电二极管产生的微弱的光电流经过三极管放大后输出,实现放大光电流,提高光电二极管的光电转换效率。
可选地,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2,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共用。
具体地,由于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n型区12为重掺杂区域,三极管2的发射区21为重掺杂区域,将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共用,在进行离子注入的时候可以简化离子注入的掺杂工艺,同时可以节约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n型区12或三极管2的发射区21的空间,减小晶体管结构100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图2示例性地画出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共用的情况。
可选地,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3,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通过金属联结或电性连接。
具体地,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通过金属联结或电性连接,通过三极管2的放大作用可以达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进行1到100倍的放大作用,从而放大光电流,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同时,通过金属联结或电性连接工艺简单,方便制作,容易实现。图3示例性地画出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电性连接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三极管2的放大作用可以达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进行1到100倍的放大作用,根据实际应用场合的需要,三极管2也可以达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进行一定倍数的缩小,因此,三极管2也可以达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进行0.1到100倍的变换,以满足不同的应用情况。
可选地,三极管2的发射区21为n型掺杂或p型掺杂,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为n型掺杂,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为p型掺杂。
具体地,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为n型掺杂,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为p型掺杂,p型掺杂可以产生高浓度的空穴,n型掺杂可以产生高浓度的电子,由入射光产生的空穴向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移动,入射光产生的电子向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的移动,使得形成由p型区11向n型区12的光电流生成,当三极管2为pnp型三极管2时,三极管2的发射区21为p型掺杂,当三极管2为npn型三极管2时,三极管2的发射极为n型掺杂,示例性地,npn型三极管2的基区为p型区,发射区21为n型区,集电区为n型区,当基区输入一个正电压,由于电场作用,发射区21的电子被基区空穴吸引出来涌向基区,因为基区做的很薄,所以只有一部分电子与基区的空穴碰撞产生基区电流,另一部分电子则在集电结附近聚集,由于电场作用聚集在集电结的电子穿过集电结,到达集电区后与聚集在集电区的空穴碰撞产生集电区电流,在发射区21和基区输入一个小的光电流,集电区可以输出一个大的光电流,实现对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的放大作用。
可选地,n型掺杂可以为掺杂磷,p型掺杂可以为掺杂硼。
具体地,掺杂磷后的n型掺杂可以产生高浓度的电子,掺杂硼后的p型掺杂可以产生高浓度的空穴,增加电子和空穴的浓度,可以提高电子的迁移速度,提高光电二极管1从n型区12向p型区11电子的迁移速率,提高光电二极管将入射光转换为电流的效率,提高三极管的放大倍数,进一步将光电二极管输出的光电流放大。需要说明的是,n型掺杂可以为掺杂磷,但不限于此,p型掺杂可以为掺杂硼,但不限于此。
可选地,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4,三极管2为pnp型三极管,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联结。
具体地,三极管2为pnp型三极管,发射区21为p型区,对应电极e,在光电二极管1的pn结中设置一层掺杂浓度很低的本征半导体,即为i型区13,这种结构便是pin光电二极管1,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对应电极a,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即p型区联结,由于p型区掺杂的粒子相同,能在进行离子注入的时候可以简化离子注入的掺杂工艺,同时可以节约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或三极管2的发射区21的空间,减小晶体管结构100的尺寸。继续参见图4,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i1的方向为由p型区11流向n型区12,三极管2的电流流向为从发射区21的p型区向基区b的n型区,大小为i1,三极管2的集电区c的电流i2的大小等于βi1,其中,β为三极管2的放大倍数,β大于0.1小于100,优选的,β大于1小于100,以满足晶体管结构100对光电流的放大作用。晶体管结构100的光电二极管1将入射光信号转换为光电流i1,经过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联结,使得光电流i1经过三极管2的放大作用,由集电区c输出放大后的光电流i2,进一步提高将光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的效率。
可选地,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5,三极管2为npn型三极管,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联结。
具体地,三极管2为npn型三极管,发射区21为n型区,对应电极e,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对应电极a,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与三极管2的发射区21,即n型区联结,由于n型区掺杂的粒子相同,能在进行离子注入的时候可以简化离子注入的掺杂工艺,同时可以节约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或三极管2的发射区21的空间,减小晶体管结构100的尺寸。继续参见图4,npn型三极管2的发射区21为n型区,基区b为p型区,集电区c为n型区,光电二极管1可以为pin光电二极管1,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有大量电子聚集,形成负电荷区域,p型区11有大量的空穴聚集,形成正电荷区域,当入射光照射到光电二极管1上时,大量的入射光被i型区13吸收,i型区13产生的空穴-电子对中的电子向p型区11移动,i型区13产生的空穴-电子对中的空穴向n型区12移动,将光信号转换为由p型区11向n型区12的光电流i1,由于i型区13的宽度有限,因此光电流i1较小,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与npn型三极管2的发射区21即n型区联结,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流i1的大小为三极管2的发射区21到基区b的电流大小,经过npn型三极管2的放大作用,由集电区c输出放大后的光电流i2等于βi1,从而提高了光电二极管1的光电转换效率。
可选地,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6,晶体管结构100包括:半导体衬底61,半导体衬底61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层62,第一层62形成在半导体衬底61上,且具有第二导电类型;第一沟槽63,第一沟槽63形成在第一层62中;第二层64,第二层64形成在第一沟槽63内,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绝缘层65,绝缘层65覆盖半导体衬底61、第一层62和第二层64;第二沟槽66,第二沟槽66形成在绝缘层65和第二层64中;第三层67,第三层67形成在第二层64中的第二沟槽66内,且具有第二导电类型,且比第二层64有更重的掺杂;耗尽层68,耗尽层68形成在绝缘层65中的第二沟槽66内,且在第三层67上,且比第三层67具有更轻的掺杂;第四层69,第四层69形成在绝缘层65中的第二沟槽66内,且在耗尽层68上,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且比耗尽层68有更重的掺杂。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6,所述的晶体管结构100还包括导电层60,导电层60形成在绝缘层65中的第二沟槽66内,且在第四层69上,导电层60为金属层或透明导电层。
可选地,第一导电类型可以为p型,第二导电类型可以为n型;或者,第一导电类型可以为n型,第二导电类型可以为p型。需要说明的是,图6示例性地画出第一导电类型可以为p型,第二导电类型可以为n型的情况,图6所示的晶体管结构100与图5所示的晶体管结构100对应,第一层62具有第二导电类型对应图5中的集电区c;第二层64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对应图5中的基区b;第三层67具有第二导电类型对应图5中的发射区21即电极e,和光电二极管1的n型区12共用的区域;耗尽层68对应图5中的i型区13;第四层69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对应图5中的p型区11,导电层60对应图5中的电极a。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晶体管结构的示意图。参见图7,图7示例性地画出第一导电类型可以为n型,第二导电类型可以为p型的情况,图7所示的晶体管结构100与图4所示的晶体管结构100对应,第一层62具有第二导电类型对应图4中的集电区c;第二层64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对应图4中的基区b;第三层67具有第二导电类型对应图4中的发射区21即电极e,和光电二极管1的p型区11共用的区域;耗尽层68对应图4中的i型区13;第四层69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对应图4中的n型区12,导电层60对应图4中的电极a。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1.一种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电二极管和三极管;
所述光电二极管包括p型区和n型区,所述光电二极管的所述p型区和所述n型区为重掺杂区域,所述三极管的发射区为重掺杂区域;
所述光电二极管的所述p型区或所述n型区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电二极管的所述p型区或所述n型区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区共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电二极管的所述p型区或所述n型区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区通过金属联结或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极管的发射区为n型掺杂或p型掺杂;
所述光电二极管的n型区为n型掺杂,所述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为p型掺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n型掺杂为掺杂磷;所述p型掺杂为掺杂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所述光电二极管的p型区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
所述光电二极管的n型区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区联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第一导电类型;
第一层,所述第一层形成在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且具有第二导电类型;
第一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形成在所述第一层中;
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形成在所述第一沟槽内,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
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形成在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层中;
第三层,所述第三层形成在所述第二层中的所述第二沟槽内,且具有第二导电类型,且比所述第二层有更重的掺杂;
耗尽层,所述耗尽层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中的所述第二沟槽内,且在所述第三层上,且比所述第三层具有更轻的掺杂;
第四层,所述第四层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中的所述第二沟槽内,且在所述耗尽层上,且具有第一导电类型,且比所述耗尽层有更重的掺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中的所述第二沟槽内,且在所述第四层上;
所述导电层为金属层或透明导电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或者,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n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