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降噪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噪音源及一种噪音源的降噪方法。
背景技术:
虽然空调使得房间温度更加舒适,但也带来了噪音的副作用。这种噪音甚至可能影响邻里之间的和谐,因此一些政府不得不限制空调的噪音水平及其安装位置。例如,西澳大利亚州政府已设定了空调的噪音限制,夜间最高噪音水平为35db,违规者罚款高达5,000澳元,这已在1986年环境保护法中实施。由于住宅空调的出现,噪音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2015年的一项客户调查显示,当客户选择空调时,静音程度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通常,家用电器公司依靠吸音和隔音技术来降低空调的噪音,尤其是压缩机的噪音。然而,具有常规的声学衰减和减振结构的窗式和分体式空调的噪音水平仍然可以达到50-70db。
已经提出了若干解决方案来解决空调的噪音问题。
一种解决方案是使用毛毡和聚氯乙烯(pvc)作为空调压缩机的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形成为片材,然后切成合适的模切件。最后,通过手动操作将模切件包裹在压缩机上以将其固定到压缩机上。这种解决方案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样的安装过程很难实现自动化。其次,由于模切件不能完全覆盖压缩机的壳体,模切件与压缩机之间存在间隙。这些间隙降低了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的效果。而且,毛毡材料吸收水分,这会容易引起压缩机的管子和壳体生锈。此外,来自毛毡材料的灰尘可能对工人有害。毛毡材料包括各种颗粒,例如阻燃化学品和纤维。pvc的单体是氯乙烯,这是一种致癌物质。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使用箱体结构以通过将压缩机放置在箱体结构内来降低压缩机的噪音,其中箱体结构的内表面上具有吸音材料和隔音材料。这种解决方案更加昂贵,因为它需要更多的钢板。并且,对于不同尺寸的压缩机,需要不同设计的箱体结构。
因此,需要改进压缩机的现有的降噪结构和降噪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改进噪音源的现有的降噪结构和降噪方法,并提供一种新型噪音源及一种噪音源的降噪方法。这种噪音源及噪音源的降噪方法易于实现,并具有良好的降噪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噪音源、具体为压缩机,其包括具有外表面的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降噪层。所述降噪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使得所述降噪层附着到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在所述降噪层和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之间没有间隙。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通过喷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吸音层,并且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隔音层,并且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至少一层吸音层和至少一层隔音层。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所述一层吸音层上;或者,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所述一层隔音层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吸音层上,或者,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隔音层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第一吸音层、第二吸音层、第一隔音层和第二隔音层。所述第一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一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吸音层上,所述第二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隔音层上,并且所述第二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二吸音层上;或者,所述第一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隔音层上,所述第二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吸音层上,并且所述第二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二隔音层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音层由聚氨酯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音层由聚脲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音层的厚度大于2mm且小于200mm。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音层的厚度大于0.2mm且小于10mm。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噪音源的、具体为压缩机的降噪方法,包括:提供噪音源,所述噪音源包括具有外表面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设置降噪层。所述降噪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使得所述降噪层附着到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在所述降噪层和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之间没有间隙。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通过喷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吸音层,并且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隔音层,并且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至少一层吸音层和至少一层隔音层。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所述一层吸音层上;或者,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所述一层隔音层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吸音层上,或者,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隔音层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噪层包括第一吸音层、第二吸音层、第一隔音层和第二隔音层。所述第一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一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吸音层上,所述第二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隔音层上,并且所述第二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二吸音层上;或者,所述第一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隔音层上,所述第二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吸音层上,并且所述第二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二隔音层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音层由聚氨酯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音层由聚脲制成。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音层的厚度大于2mm且小于200mm。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音层的厚度大于0.2mm且小于10mm。根据本公开的噪音源及噪音源的降噪方法的技术效果如下:
1.易于通过在噪音源的壳体的外表面上涂覆、或更具体地喷涂降噪层来实施噪音源和噪音源的降噪方法。
2.噪音源的壳体的外表面能够被完全覆盖,使得噪音不能从壳体外表面的任何未覆盖区域传播。
3.通过在噪音源的壳体的外表面上涂覆、或更具体地喷涂降噪层,能够将降噪层附着到噪音源的壳体的外表面上,从而不需要额外的粘结材料或层。
4.能够实现对噪音源的良好降噪性能。
5.材料和应用是环境友好的。
6.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噪音源。
从以下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上述优点和其他优点及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具体描述本公开。
图1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的压缩机的壳体的横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两层吸音层和两层隔音层的压缩机的壳体的横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压缩机的sac(吸声系数)的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压缩机的stl(传声损失)的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压缩机的sac的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压缩机的stl的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压缩机的sac与现有技术的sac的对比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压缩机的stl与现有技术的stl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关于任一附图示出和描述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其他附图中示出的特征组合以产生其他未明确示出或描述的实施例。所示的特征组合提供了用于典型应用的代表性实施例。然而,根据本公开的教导,对于特定的应用或实施而言,特征的各种组合和变型是可能的。
在本说明书中,词语“上”、“下”、“左”、“右”等仅为方便起见,而不是限制性的。
定义
吸音层
吸音层设计用于吸收声能,其由吸声材料构成。吸声材料是指多孔材料,如泡沫、纤维等。参数sac(吸声系数)反映了吸声性能,其被定义为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表面的声能之比。吸声原理是穿过材料的声能的热损耗和粘性损耗。吸音体的性能取决于微观结构,如微孔尺寸或纤维尺寸、纤维长度、纤维直径等。
隔音层
隔音层设计用于阻隔从材料一侧到另一侧的声能传播。参数stl(传声损失)反映了隔声性能,其被定义为传播到材料另一侧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表面上的声能之比。材料的质量定律阻止入射声波传播穿过材料,并使声波向另一侧的传播最少化。
空调的压缩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外表面。图1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的压缩机的壳体的横截面图。在所示的图中,空调的壳体1呈金属壳的形式。在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降噪层。降噪层涂覆在壳体的外表面上,使得降噪层附着到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且在降噪层和壳体的外表面之间没有间隙。
在所示的图中,降噪层包括一层吸音层2和一层隔音层3。吸音层2涂覆在壳体1的外表面上,并且隔音层3涂覆在吸音层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层同样包括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但是隔音层涂覆在壳体的外表面上,而吸音层涂覆在隔音层上。
应当理解的是,吸音层的数量和隔音层的数量不限于一层。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层包括至少一层吸音层和至少一层隔音层。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且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该层吸音层上,或者,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且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至少一层隔音层的该层隔音层上。
图2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两层吸音层和两层隔音层的压缩机的壳体的横截面图。在所示的图中,降噪层包括两层吸音层和两层隔音层。更具体地,降噪层包括第一吸音层4、第二吸音层5、第一隔音层6和第二隔音层7。第一吸音层4涂覆在壳体1的外表面上,第一隔音层6涂覆在第一吸音层4上,第二吸音层5涂覆在第一隔音层6上,并且第二隔音层7涂覆在第二吸音层5上。应当理解的是,吸音层和隔音层的顺序不是限制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音层涂覆在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且第一吸音层涂覆在第一隔音层上,第二隔音层涂覆在第一吸音层上并且第二吸音层上涂覆在第二隔音层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层包括单个层。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层包括吸音层,并且吸音层涂覆在壳体的外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降噪层包括隔音层,并且隔音层涂覆在壳体的外表面上。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降噪层的涂覆、吸音层的涂覆和隔音层的涂覆可以通过喷涂实现。
在上述所有实施例中,吸音层的材料和隔音层的材料是商购可得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示的图中,吸音层的材料是由聚氨酯制成的泡沫材料。聚氨酯由包括多羟基化合物部分与异氰酸酯部分的反应性配制剂制成。制造软质聚氨酯泡沫的工艺通过喷涂设备实现,该喷涂设备可以将混合的液体材料喷涂到压缩机基体的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且在原处发泡以形成软质泡沫。泡沫的密度为20kg/m3到100kg/m3,这样可以提供不同的吸音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聚氨酯通过在室温下将多羟基化合物部分与异氰酸酯部分以2:1的比例混合而制成。多羟基化合物部分呈白色粘性液体外观,具有500~2000mpa.s的粘度和1.05±0.2g/cm3的密度,而异氰酸酯部分呈黄棕色液体外观,具有100~600mpa.s的粘度和1.22±0.2g/cm3的密度。固化后的聚氨酯是软质泡沫并呈乳白色外观。它具有10~100g/cm3的密度和大于或等于55%的回弹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示的图中,隔音层的材料是由聚脲制成的非泡沫材料。聚脲由两种反应性原料(异氰酸酯与胺类)制成。由于聚脲具有快速的反应速度和固化速度,聚脲通常通过喷涂工艺涂覆。固化的聚脲层因其高密度和结构而可用作隔音层。聚脲的密度通常为900kg/m3至1200kg/m3。
在一个实施例中,聚脲通过在室温下将异氰酸酯与胺类以1:1的比例混合而制成。异氰酸酯部分呈黑色液体外观,具有1500~3000mpa.s的粘度和0.90~1.25g/cm3的密度,而胺类部分呈棕色液体外观,具有100~500mpa.s的粘度和0.90~1.25g/cm3的密度。固化后的聚脲是硬质隔音体并呈黑灰色外观。它具有3至5分钟的表干时间(tackyfreetime)和肖氏硬度a60至肖氏硬度d60的硬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呈聚氨酯泡沫形式的吸音层和呈聚脲形式的隔音层组合成的新降噪层具有以下优点:喷涂工艺可以使降噪层和压缩机壳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自粘合效果;聚氨酯泡沫与聚脲之间的界面也具有非常好的粘合力;没有间隙从而使得声音或噪音必须穿过降噪层后才能继续传播,声学衰减或降噪性能更好。
如图1所示,在所示的图中,吸音层的厚度大于2mm且小于200mm,而隔音层的厚度大于0.2mm且小于10mm。如图2所示,在所示的图中,第一吸音层的厚度和第二吸音层的厚度分别大于2mm且小于200mm,而第一隔音层的厚度和第二隔音层的厚度分别大于0.2mm且小于10mm。应当理解的是,吸音层的厚度和隔音层的厚度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定制。
实施例1
降噪层包括一层吸音层。该吸音层由聚氨酯制成,并通过喷涂工艺涂覆在压缩机的壳体的外表面上。吸音层的厚度为4mm、8mm和12mm。
图3是sac(吸声系数)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吸音层的吸声系数随其厚度增加而增加。由于4mm吸音层的吸声系数在所有频段中都低于0.5,因此它的吸声系数是低的。8mm吸音层和12mm吸音层的吸声系数曲线在高频段中均接近1。
图4是stl(传声损失)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隔音层的传声损失随其厚度增加而增加。并且三种厚度隔音层的传声损失曲线是一致的。
实施例2
降噪层包括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该吸音层由聚氨酯制成,并通过喷涂工艺涂覆在压缩机壳体的外表面上。该隔音层由聚脲制成,并通过喷涂工艺涂覆在该吸音层上。这样的组合在本文中称为先吸音再隔音的组合。为了比较,提供了另一种组合,该另一种组合在本文中称为先隔音再吸音的组合,该另一种组合中,隔音层由聚脲制成并通过喷涂工艺涂覆在压缩机的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且吸音层由聚氨酯制成并通过喷涂工艺涂覆在该隔音层上。吸音层的厚度为12mm。隔音层的厚度为0.8mm、1.2mm和1.9mm。
图5是sac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实线的sac曲线明显优于虚线的sac曲线,因而先吸音再隔音的组合的吸声性能优于先隔音再吸音的组合的吸声性能。隔音层的厚度越大,降噪层的吸声性能越好。
图6是stl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虚线的stl曲线明显优于实线的stl曲线,先吸音再隔音的组合的隔声性能优于先隔音再吸音的组合的隔声性能。通过比较图6和图4可以看出,具有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的降噪层的隔声性能优于具有一层隔音层的降噪层的隔声性能。当隔音层的厚度更大时,降噪层的隔声性能更好。吸音层厚度对降噪层的隔声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图7是sac的图,并且图8是stl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先吸音再隔音的组合具有比现有技术更好的吸声性能,但具有与现有技术相当的隔声性能。
压缩机的降噪方法包括提供包括具有外表面的壳体的压缩机、在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降噪层;其中,降噪层涂覆在壳体的外表面上,使得降噪层附着到壳体的外表面上,并且在降噪层和壳体的外表面之间没有间隙。如上所述,降噪层可以包括吸音层和/或隔音层。降噪层的涂覆、吸音层的涂覆和隔音层的涂覆可以通过喷涂实现。
从上述描述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了解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和压缩机降噪方法的解决方案和优点。易于通过在压缩机壳体的外表面上涂覆、或更具体地喷涂降噪层来实施压缩机和压缩机的降噪方法。压缩机壳体的外表面能够完全被覆盖,使得噪音不能从壳体外表面的任何未覆盖区域传播。通过在压缩机壳体的外表面上涂覆、或更具体地喷涂降噪层,能够将降噪层附着到压缩机壳体的外表面上,从而不需要额外的粘结材料或层。能够实现对压缩机的良好降噪性能。材料和应用是环境友好的。其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压缩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认识到,可以在不违背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真实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
1.一种噪音源、具体为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噪音源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外表面,
降噪层,所述降噪层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其中,所述降噪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使得所述降噪层附着到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在所述降噪层和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之间没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通过喷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吸音层,并且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隔音层,并且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至少一层吸音层和至少一层隔音层;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所述一层吸音层上;或者,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所述一层隔音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吸音层上,或者,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隔音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第一吸音层、第二吸音层、第一隔音层和第二隔音层;所述第一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一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吸音层上,所述第二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隔音层上,并且所述第二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二吸音层上;或者,所述第一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隔音层上,所述第二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吸音层上,并且所述第二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二隔音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3、5、6或7所述的噪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层的厚度大于2mm且小于200mm。
9.根据权利要求4、5、6或7所述的噪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层的厚度大于0.2mm且小于10mm。
10.一种噪音源的、具体为压缩机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包括:
提供噪音源,所述噪音源包括具有外表面的壳体,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设置降噪层;
其中,所述降噪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使得所述降噪层附着到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在所述降噪层和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之间没有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通过喷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吸音层,并且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隔音层,并且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至少一层吸音层和至少一层隔音层;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所述一层吸音层上,或者,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一层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至少一层吸音层中的一层吸音层涂覆在所述至少一层隔音层中的所述一层隔音层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一层吸音层和一层隔音层;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吸音层上,或者,所述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并且所述吸音层涂覆在所述隔音层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层包括第一吸音层、第二吸音层、第一隔音层和第二隔音层;所述第一吸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一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吸音层上,所述第二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隔音层上,并且所述第二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二吸音层上;或者,所述第一隔音层涂覆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隔音层上,所述第二隔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一吸音层上,并且所述第二吸音层涂覆在所述第二隔音层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2、14、15或16所述的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层的厚度大于2mm且小于20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3、14、15或16所述的噪音源的降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层的厚度大于0.2mm且小于10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