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升降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升降装置是装配机器人时的一种智能设备,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搭设的外围防护设施,高层施工升降装置的拼装全部在地面进行,安全快捷,整体一次性吊装就位,省时、省力,快速装配,高层施工升降装置内外防护全封闭,安全、规范、美观,堆放、运输占用空间少,易于保管;现有的升降装置放置在一定的位置根据地面不平稳不便于调节支撑脚的高度,导致升降装置操作不稳定,在经常性操作时不便于对上表面台板防护,易造成台板损坏,同时物体碰撞时易砸坏防护板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升降装置放置在一定的位置根据地面不平稳不便于调节支撑脚的高度,导致升降装置操作不稳定,在经常性操作时不便于对上表面台板防护,易造成台板损坏,同时物体碰撞时易砸坏防护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端部固定安装有台板,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两端均焊接固定有板座,所述板座的两端通过连接销转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端部通过连接销连接有滑头,所述滑头的内部贯穿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位于所述滑头的两端旋合连接有手轮,所述螺纹杆的下表面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有支撑脚,且所述滑头与所述螺纹杆通过所述手轮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台板的两端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台板的上表面放置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两端均焊接固定有卡头,所述防护板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弹簧,且所述防护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台板的上表面通过所述弹簧弹性紧压连接,所述防护板的两端与所述台板的两端通过所述卡头与所述卡槽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头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卡头的端部嵌入所述卡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防护板与所述台板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台板的前表面位于所述防护板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与所述滑头的内部均为环形结构,且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与所述滑头的内表面结构相吻合。
优选的,所述手轮与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通过螺纹结构旋合连接,且所述螺纹杆贯穿于所述手轮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板座嵌入所述底座的内部,且所述滑头与所述板座通过所述支撑板与连接销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板座的两端设计支撑板,和在支撑板的端部设计滑头,避免放置在一定的位置根据地面不平稳不便于调节支撑脚的高度,可以根据地面的情况调节支撑脚的高度,手握手轮通过螺纹结构在螺纹杆的外表面转动进行调节滑头处于螺纹杆外表面的位置并固定,同时支撑板处于一定的倾斜角度,将支撑脚处于一定的高度,装置稳定放置,解决了不便于调节支撑脚的高度,放置不稳定的问题。
(2)通过在台板的上表面设计防护板,避免经常性操作时不便于对上表面台板防护,易造成台板损坏,同时物体碰撞时易砸坏防护板,可以通过卡头卡合在卡槽的内部将防护板固定在台板的上表面,通过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防护板紧压在台板的上表面,由防护板进行保护,当物体碰撞在防护板的上表面时由弹簧起到缓冲作用进行保护,解决了不便于对上表面防护和砸坏防护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弹簧;2、防护板;3、台板;4、气缸;5、底座;6、板座;7、支撑脚;8、卡槽;9、卡头;10、支撑板;11、手轮;12、滑头;13、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5,底座5的上表面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气缸4,气缸4的端部固定安装有台板3,底座5的下表面两端均焊接固定有板座6,板座6的两端通过连接销转动连接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的端部通过连接销连接有滑头12,滑头12的内部贯穿有螺纹杆13,螺纹杆13的外表面位于滑头12的两端旋合连接有手轮11,螺纹杆13的下表面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有支撑脚7,且滑头12与螺纹杆13通过手轮11固定连接,可以手握手轮11通过螺纹结构在螺纹杆13的外表面转动进行调节滑头12处于螺纹杆13外表面的位置并固定,同时支撑板10处于一定的倾斜角度,将支撑脚7处于一定的高度,装置稳定放置。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台板3的两端均开设有卡槽8,台板3的上表面放置有防护板2,防护板2的两端均焊接固定有卡头9,防护板2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弹簧1,且防护板2的下表面与台板3的上表面通过弹簧1弹性紧压连接,防护板2的两端与台板3的两端通过卡头9与卡槽8卡合连接,可以通过卡头9卡合在卡槽8的内部将防护板2固定在台板3的上表面,通过弹簧1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防护板2紧压在台板3的上表面,由防护板2进行保护,当物体碰撞在防护板2的上表面时由弹簧1起到缓冲作用进行保护。
为了便于通过卡头9卡合在卡槽8的内部将防护板2固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卡槽8与卡头9均为矩形结构,且卡头9的端部嵌入卡槽8的内部。
为了便于将由台板3对防护板2的上表面防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防护板2与台板3均为矩形结构,且台板3的前表面位于防护板2的内部。
为了便于滑头12在螺纹杆13的外表面滑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螺纹杆13与滑头12的内部均为环形结构,且螺纹杆13的外表面与滑头12的内表面结构相吻合。
为了便于调节手轮11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手轮11与螺纹杆13的外表面通过螺纹结构旋合连接,且螺纹杆13贯穿于手轮11的内部。
为了便于调节支撑脚7的高度,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板座6嵌入底座5的内部,且滑头12与板座6通过支撑板10与连接销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在使用前,首先通过卡头9卡合在卡槽8的内部将防护板2固定在台板3的上表面,通过弹簧1发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将防护板2紧压在台板3的上表面,由防护板2进行保护,当物体碰撞在防护板2的上表面时由弹簧1起到缓冲作用进行保护,然后根据地面的情况调节支撑脚7的高度,手握手轮11通过螺纹结构在螺纹杆13的外表面转动进行调节滑头12处于螺纹杆13外表面的位置并固定,同时支撑板10处于一定的倾斜角度,将支撑脚7处于一定的高度,使得底座5处于一定的平面位置稳定放置,最后打开电源开关由气缸4调节台板3的高度进行机器人装配操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5),所述底座(5)的上表面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气缸(4),所述气缸(4)的端部固定安装有台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的下表面两端均焊接固定有板座(6),所述板座(6)的两端通过连接销转动连接有支撑板(10),所述支撑板(10)的端部通过连接销连接有滑头(12),所述滑头(12)的内部贯穿有螺纹杆(13),所述螺纹杆(13)的外表面位于所述滑头(12)的两端旋合连接有手轮(11),所述螺纹杆(13)的下表面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有支撑脚(7),且所述滑头(12)与所述螺纹杆(13)通过所述手轮(1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板(3)的两端均开设有卡槽(8),所述台板(3)的上表面放置有防护板(2),所述防护板(2)的两端均焊接固定有卡头(9),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弹簧(1),且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与所述台板(3)的上表面通过所述弹簧(1)弹性紧压连接,所述防护板(2)的两端与所述台板(3)的两端通过所述卡头(9)与所述卡槽(8)卡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8)与所述卡头(9)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卡头(9)的端部嵌入所述卡槽(8)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2)与所述台板(3)均为矩形结构,且所述台板(3)的前表面位于所述防护板(2)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杆(13)与所述滑头(12)的内部均为环形结构,且所述螺纹杆(13)的外表面与所述滑头(12)的内表面结构相吻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轮(11)与所述螺纹杆(13)的外表面通过螺纹结构旋合连接,且所述螺纹杆(13)贯穿于所述手轮(11)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装配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座(6)嵌入所述底座(5)的内部,且所述滑头(12)与所述板座(6)通过所述支撑板(10)与连接销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