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8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专家预言,21世纪太阳能光伏绿色环保能源将成为人类主要使用能源。高效背接触光伏产品关键技术的开发成功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发电的发展。

mwt技术是金属缠绕穿透技术,是无主栅和背接触电极技术。mwt技术有多项优势,首先,银浆的耗量减低;第二,遮光减少了3%-4%,无论是单晶还是多晶电池,效率提升了0.4-0.6%;第三,可以做订制化图形,可以订制电池表面的图案,十分美观,此外,经过认证机构测试对比,mwt组件功率衰减远低于常规组件,使mwt组件发电能力表现更为优异。

但是,入射光在光伏组件表面必然会产生反射,减少了光伏组件对光的吸收,影响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由下向上依次包括导电背板、绝缘层、电池片层和eva,所述电池片层包括若干个均匀排布的电池片,所述电池片上开设有导电通孔,所述电池片的背面设置有正电极栅线和负电极栅线,所述电池片的正面设置有正面导电栅线,且所述正面导电栅线通过所述导电通孔与所述负电极栅线连接,还包括位于所述光伏组件两侧的反光板,所述反光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光伏组件的侧面铰接,所述第一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铰接,使所述第一板体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均可调,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朝向光伏组件的一侧均设置为反光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板体可平行贴合于所述eva的上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当两块所述第二板体均平行贴合于所述eva的上端面时,两块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对接,且将所述eva的上端面完全覆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任意一块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设置有子卡扣,另一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对应设置有母卡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板体包括若干块依次铰接的第三板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光伏组件的两侧均设置反光板,使经光伏组件反射的光线可再由反光板反射至光伏组件上,实现光伏组件对光的多次吸收,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反光板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且第一板体的另一端与光伏组件的侧面铰接,使第一板体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均可调,从而可根据入射光的角度来调节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位置和朝向,在不影响入射至光伏组件表面入射光数量同时,增加反射至光伏组件的反射光的量;

(3)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板体由若干块依次铰接的第三板体组成,使反光板的结构、朝向的可调性大大提高,进一步反射至光伏组件的反射光的量,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调节第一板体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夹角,可使第二板体平行贴合于光伏组件的表面,在不使用光伏组件发电时,可将第二板体作为光伏组件的保护罩,盖合在光伏组件上,对光伏组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在任意一块第二板体的端部设置子卡扣,在另一第二板体上对应设置母卡扣,当两块第二板体均贴合于光伏组件的表面时,两块第二板体的端部可对接,并通过子母卡扣相扣合,将光伏组件完全包覆在内,保证了对光伏组件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的展开示意图;

其中:1、导电背板;2、绝缘层;3、电池片层;4、eva;5、反光板;6、第一板体;7、第二板体;8、子卡扣;9、母卡扣;10、第三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入射光在光伏组件表面必然会产生反射,减少了光伏组件对光的吸收,影响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参见图1、图2,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组件以及安装在光伏组件左右两侧的反光板5,通过反光板5实现光伏组件对光的多次吸收,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具体的,光伏组件由下向上依次包括导电背板1、绝缘层2、电池片层3和eva4,其中,电池片层3包括若干个均匀排布的电池片。其中,电池片的正面设置有正面导电栅线,电池片的背面设置有正电极栅线和负电极栅线,在电池片上还开设有连通电池片正面及背面的导电通孔,电池片正面的正面导电栅线通过导电通孔连接至电池片背面的负电极栅线,使电池的正负电极点都分布在电池片的背面,有效减少了正面栅线的遮光,提高了转化效率。

反光板5有两块,分别安装在光伏组件的左右两侧。每块反光板5均包括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其中,第一板体6的一端铰接于光伏组件的侧面,铰接轴沿前后方向设置,第一板体6的另一端与第二板体7铰接,铰接轴也沿前后方向设置,使第一板体6与光伏组件侧面的夹角以及第一板体6与第二板体7之间的夹角均可调。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朝向光伏组件的端面均设置为反光面。在使用时,根据入射至光伏组件上的入射光的角度,调节第一板体6与光伏组件侧面的夹角以及第一板体6与第二板体7之间的夹角,使经光伏组件反射的光线可再由反光板5反射至光伏组件上,实现光伏组件对光的多次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板体6贴合于光伏组件的侧面时,第二板体7可平行贴合于光伏组件的上端面。

另外,当两块第二板体7均平行贴合于光伏组件的上端面时,两块第二板体7的端部可对接,且将光伏组件的上端面完全覆盖,对光伏组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较佳的,位于左侧的第二板体7的右端设置有子卡扣8,位于右侧的第二板体7的左端对应设置有母卡扣9,当两块第二板体7的端部对接时,子卡扣8可与母卡扣9扣合,实现两块第二板体7的稳定对接。

优选的,每块第二板体7均由两块第三板体10铰接组成,铰接轴也沿前后方向设置,使反光板5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板体6以及两块第三板体10,且相邻两块板体之间的夹角均可调,使反光板5的结构、朝向的可调性大大提高,进一步反射至光伏组件的反射光的量,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块板体之间夹角的调节难度可通过夹紧螺栓来调节,夹紧螺栓可调节两个铰接部之间的摩擦力,使相邻板体之间的夹角不会受重力影响改变。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由下向上依次包括导电背板(1)、绝缘层(2)、电池片层(3)和eva(4),所述电池片层(3)包括若干个均匀排布的电池片,所述电池片上开设有导电通孔,所述电池片的背面设置有正电极栅线和负电极栅线,所述电池片的正面设置有正面导电栅线,且所述正面导电栅线通过所述导电通孔与所述负电极栅线连接,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位于所述光伏组件两侧的反光板(5),所述反光板(5)包括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所述第一板体(6)的一端与所述光伏组件的侧面铰接,所述第一板体(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7)铰接,使所述第一板体(6)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一板体(6)与所述第二板体(7)之间的夹角均可调,

所述第一板体(6)和所述第二板体(7)朝向光伏组件的一侧均设置为反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7)可平行贴合于所述eva(4)的上端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当两块所述第二板体(7)均平行贴合于所述eva(4)的上端面时,两块所述第二板体(7)的端部对接,且将所述eva(4)的上端面完全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块所述第二板体(7)的端部设置有子卡扣(8),另一所述第二板体(7)的端部对应设置有母卡扣(9)。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7)包括若干块依次铰接的第三板体(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MWT背接触式高效光伏组件,由下向上依次包括导电背板、绝缘层、电池片层和EVA,所述电池片层包括若干个均匀排布的电池片,还包括位于所述光伏组件两侧的反光板,所述反光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与所述光伏组件的侧面铰接,所述第一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铰接,使所述第一板体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均可调,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朝向光伏组件的一侧均设置为反光面。本实用新型在光伏组件的两侧均设置反光板,使经光伏组件反射的光线可再由反光板反射至光伏组件上,实现光伏组件对光的多次吸收,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高顺标;马涛;唐磊;王磊;蔡玉莲;王东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荣马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98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