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及应用其的助听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67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听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及应用其的助听设备。



背景技术:

人类所接触到声音包括语言声,音乐声以及噪声等各种类型的声音,这些声音具有不同的频响特征及频宽。而人类听觉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听力损失,进而导致感知声音的功能衰退,由于听力损失因人而异,其感知声音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对传入耳朵的声音进行调控或修饰,以符合个体听觉状态。目前可以通过听力检测掌握听力损失的程度,并使用助听器弥补损失的听力。

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听力损失并不严重,并没有达到听力障碍(即耳聋)的程度,例如隐匿性听损,还有大多数耳鸣患者以及日常就诊于耳科的患者,他们越来越多的是出于保健的目的或者轻微的症状而就诊的,这些群体的听力处于正常与耳聋之间,可以称之为“不完全听力损失”。“不完全听力损失”的患者感知不同频率声音的状态十分复杂,一部分听力需要补偿(增加传入音量),而一些频段则需要衰减声音(减少传入音量)。这部分人群实际上是十分庞大的,他们的听力情况已经是需要干预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一般的助听器使用起来会让他们十分难受,他们根本不愿意接受佩戴,另一种可能是,普通的助听器本来就是为那些耳聋的人群而研制的,对于“不完全听力损失”的人群,其输出参数可能并不适用。研究表明,长时间过度的声音刺激会引起听力损伤,如此下去,这部分人群要不就是干预滞后,要不就是干预过度,最终耳聋人群的发病率变高。

而为什么说目前的助听器不适合“不完全听力损失”的人群呢,那是因为,目前助听器接收声音的麦克风通常都是裸露于环境中,接收四面八方的声音,通过各种电子开关进行联通或断开来控制麦克风开启或关闭的工作状态。现有的助听器产品是一种常见的“麦克风(拾音器) 喇叭(扬声器)”的声音传播系统。通过音量控制旋钮控制喇叭的输出声压(音量大小)。这种方式最终是通过控制喇叭实现控制音量或聆听响度。现有的助听器产品的“麦克风 喇叭”系统已由固定型号或性能的部件组合成固定的配套设备,这时麦克风只有两个状态:开和关。这种麦克风无法调节声音的流量状态,只能控制喇叭输出音量来实现音量调节,而规格喇叭的输出是专为耳聋人群设计的,即使是最小的输出声音强度也有可能超过“不完全听力损失”人群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拾音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地控制传入耳朵的声音流量及改善声音的频响特性,为提高聆听体验、保护听觉、预防听力损伤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还提供了一种应用该拾音装置的助听设备,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包括外壳体、麦克风壳体、麦克风以及驱动机构,麦克风安装于麦克风壳体内,外壳体套装于麦克风壳体的外周,驱动机构安装于外壳体,外壳体上开设有第一传声孔,麦克风壳体上开设有与麦克风连接的第二传声孔,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相配合,麦克风壳体通过驱动机构可活动地安装于外壳体,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麦克风壳体能够沿着外壳体的内壁活动,使得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完全连通、部分连通或者完全错开。

由此,当麦克风壳体相对外壳体活动时,麦克风壳体的第二传声孔便与外壳体的第一传声孔产生接触,由于转动的角度或移动的距离不同,使得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连接处的交叉截面积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完全相通、部分相通或者完全错开,实现对最终进入麦克风的声音流量的控制和调节,进而有效地控制传入耳朵的声音流量及改善声音的频响特性,大大提高聆听体验,既能有效保护听觉,又能预防听力损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声孔和第二传声孔的数量至少为一个。由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传声孔和第二传声孔的数量进行调整,比如:一个第一传声孔对应一个第二传声孔;多个第一传声孔对应一个第二传声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声孔为多个,多个第一传声孔靠近第二传声孔的一端沿麦克风壳体的运动方向开设且与第二传声孔处于同一高度。由此,第一传声孔靠近第二传声孔的一端沿麦克风壳体的运动方向开设,才可以保证麦克风壳体的运动实现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连接处的交叉截面积发生变化,使得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完全相通、部分相通或者完全错开。当然,第一传声孔远离第二传声孔的一端既可以开设在外壳体外表面与第二传声孔处于同一高度的位置,也可以开设在外壳体外表面的任意位置,与第二传声孔处于不同高度或者水平面。第一传声孔远离第二传声孔的一端与第二传声孔处于不同高度或者水平面时,每个第一传声孔的长度(或者倾斜度)均不相同。如果外壳体上开设有多个长度(或者倾斜度)不同的第一传声孔,那么通过调节使得麦克风壳体上的第二传声孔与外壳体上不同长度的第一传声孔连接,就可以改变传入声音的频响特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安装于外壳体内,麦克风壳体安装于传动组件的上方。由此,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组件可以为转盘、旋转轴、直线电机、直线驱动模组等结构。通过手动、电动或者自动等方式对传动组件进行控制,可以实现麦克风壳体的活动,进而实现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连接处的交叉截面积的变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件,驱动件与传动组件动力连接,用于驱动传动组件工作。由此,驱动件的设置能够实现对传动组件的电动或者自动驱动,操作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还包括承载板,麦克风壳体固定安装于承载板,承载板可滑动地安装于传动组件,传动组件为直线驱动模组,直线驱动模组包括直线导轨、滑块、螺母和丝杆,直线导轨固定安装于外壳体且位于麦克风壳体的底部,麦克风壳体通过滑块滑动安装于直线导轨,丝杆安装于直线导轨,螺母的上端与滑块固定连接,下端套装于丝杆,驱动件的一端与丝杆动力连接,用于驱动丝杆旋转。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组件为直线驱动模组,驱动件可以为伺服电机,由此,能够实现对麦克风壳体的自动控制,进而实现得接口处得交叉截面积自动调整,最终使得传声孔完全相通、部分相同或者闭合,此时,利用内外传声孔不同的交叉截面积就可以自动调节最终进入麦克风的声音流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动组件为转盘,麦克风壳体固定安装于转盘的上方,转盘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体,转盘套装于驱动件驱动端的外周。由此,传动组件为转盘,通过转动转盘可以实现麦克风壳体与外壳体的相对运动,调节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体内开设有一与麦克风壳体相匹配的内腔,第一传声孔从外壳体的外壁连通至内腔,麦克风壳体可滑动地安装于内腔,麦克风壳体为棱柱体、棱锥体或者棱台体中的一种,麦克风壳体的至少两个侧面与内腔的内壁相贴合,与内腔的内壁相贴合的所述侧面上至少开设一个第二传声孔。由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本实用新型的拾音装置设置为常用的外形,提高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体内开设有一与麦克风壳体相匹配的内腔,第一传声孔从外壳体的外壁连通至内腔,麦克风壳体可转动地安装于内腔,麦克风壳体为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或者球体中的一种,麦克风壳体的外壁与内腔的内壁相贴合,麦克风壳体的外壁上至少开设一个第二传声孔。由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本实用新型的拾音装置设置为常用的外形,提高美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助听设备,包括上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还包括耳机,耳机与拾音装置连接,拾音装置还包括dsp芯片和控制器,控制器与dsp芯片均安装于外壳体内部,麦克风与dsp芯片连接,dsp芯片与控制器连接,耳机与控制器连接。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设备应用了上述拾音装置,声音从第一传声孔进入第二传声孔,再传递至麦克风,然后再经dsp芯片以及控制器进行信号的分析、比对和处理,提供更完整的信息,最后经耳机传入人耳。

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设备有效解决了现有流行款式的助听器(耳背式或者耳道式)完全暴露的麦克风导致的各种问题和缺陷。完全暴露麦克风采集所有环境声,利用在麦克风和喇叭之间的dsp处理芯片对来自麦克风的信号进行降噪、压缩、最大声输出控制或削峰等处理,然后通过喇叭(耳机)输出,这种方式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就是dsp芯片处理效果达不到嘈杂环境聆听语言的目的,“听得到但听不清”是目前所有流行款助听器的通病。

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设备体积小,使用时可以把整个拾音装置挂在胸前,调整第一传声孔指向对面(面对面交流的场景),然后调整麦克风壳体的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的交叉接触面积以及对应连通不同长度的第一传声孔,实现对传入声音的流量以及频响特征的控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麦克风被麦克风壳体以及外壳体包裹,被包裹的麦克风能够有效地接收来自第一传声孔指向的方向的声音,而削减其它方向的声音,因此,本设备可在嘈杂环境中减少麦克风采集声音的流量,并提高部分频率的共振峰,提高所指向的声音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嘈杂环境的聆听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体和麦克风壳体均具有一定的厚度且均由高密度材料制成。由此,壳体密度大、隔音好,壳体内收集的声音不容易互相传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麦克风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孔状接口。由此,当将麦克风嵌入麦克风壳体内部后,麦克风可通过该孔状接口与dsp芯片、电源等部件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拾音装置的麦克风壳体可活动,当麦克风壳体相对外壳体活动时,麦克风壳体的第二传声孔便与外壳体的第一传声孔产生接触,由于转动的角度或移动的距离不同,使得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连接处的交叉截面积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完全相通、部分相通或者完全错开,实现对最终进入麦克风的声音流量的控制和调节,进而有效地控制传入耳朵的声音流量及改善声音的频响特性,大大提高聆听体验,既能有效保护听觉,又能预防听力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设备体积小,使用时可以把整个拾音装置挂在胸前,调整第一传声孔指向对面(面对面交流的场景),然后调整麦克风壳体的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的交叉接触面积以及对应连通不同长度的第一传声孔,实现对传入声音的流量以及频响特征的控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麦克风被麦克风壳体以及外壳体包裹,被包裹的麦克风能够有效地接收来自第一传声孔指向的方向的声音,而削减其它方向的声音,因此,本设备可在嘈杂环境中减少麦克风采集声音的流量,并提高部分频率的共振峰,提高所指向的声音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嘈杂环境的聆听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的麦克风壳体与驱动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助听设备的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4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5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6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中的附图标记:1-耳机;2-拾音装置;11-蓝牙接收模块;20-电源模块;21-外壳体;22-麦克风壳体;23-麦克风;24-驱动机构;25-dsp芯片;26-控制器;27-蓝牙发射模块;28-d/a转化器;29-放大器;211-第一传声孔;212-内腔;221-第二传声孔;222-孔状接口;241-传动组件;242-承载板;241a-直线导轨;241b-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实施例1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

如图1~3所示,该可调节的拾音装置2包括外壳体21、麦克风壳体22、麦克风23以及驱动机构24。麦克风23安装于麦克风壳体22内,外壳体21套装于麦克风壳体22的外周。驱动机构24安装于外壳体21。外壳体21上开设有第一传声孔211,麦克风壳体22上开设有与麦克风23连接的第二传声孔221。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传声孔221可通过塑料或者金属制成的蛇形或者螺旋形的拾音管与麦克风23连接。在驱动机构24的驱动下,麦克风壳体22能够沿着外壳体21的内壁活动,使得第二传声孔221与第一传声孔211完全连通、部分连通或者完全错开。

驱动机构24包括传动组件241,传动组件241安装于外壳体21内,麦克风壳体22安装于传动组件241的上方。传动组件241可以为转盘、旋转轴、直线电机、直线驱动模组等结构,麦克风壳体22通过滑块241b等套装于旋转轴、直线电机或者直线驱动模组,也可以直接固定于转盘。传动组件241的具体结构需要根据实际的克风壳体以及外壳体21的形状进行设置。由此,通过手动、电动或者自动等方式对传动组件241进行控制,可以实现麦克风壳体22的活动,进而实现第一传声孔211与第二传声孔221连接处的交叉截面积的变化。

本实施方式以电动式的半自动化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4还可以包括驱动件和承载板242。驱动件与传动组件241动力连接,用于驱动传动组件241工作。麦克风壳体22固定安装于承载板242,承载板242可滑动地安装于传动组件241。传动组件241为直线驱动模组。如图2所示,直线驱动模组包括直线导轨241a、滑块241b、螺母和丝杆。直线导轨241a固定安装于外壳体21且位于麦克风壳体22的底部,麦克风壳体22通过滑块241b滑动安装于直线导轨241a。丝杆两端通过轴承等安装于直线导轨241a,螺母的上端与滑块241b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连接,下端套装于丝杆。驱动件的一端与丝杆动力连接,用于驱动丝杆旋转。本实施方式的传动组件241为直线驱动模组,驱动件可以为伺服电机,由此,能够实现对麦克风壳体22的自动控制,进而实现得接口处得交叉截面积自动调整,最终使得传声孔完全相通、部分相同或者闭合,此时,利用内外传声孔不同的交叉截面积就可以自动调节最终进入麦克风23的声音流量。

外壳体21内开设有一与麦克风壳体22相匹配的内腔212,第一传声孔211从外壳体21的外壁连通至内腔212,麦克风壳体22可滑动地安装于内腔212。麦克风壳体22为棱柱体、棱锥体或者棱台体中的一种,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外壳体21均为长方体。麦克风壳体22滑动方向的两个侧面与内腔212的内壁相贴合,与内腔212的内壁相贴合的侧面上至少开设一个第二传声孔221。由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本实用新型的拾音装置2设置为常用的外形,提高美观性。

第一传声孔211和第二传声孔22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由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传声孔211和第二传声孔221的数量进行调整,比如:一个第一传声孔211对应一个第二传声孔221;多个第一传声孔211对应一个第二传声孔221。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的每个侧面上的第二传声孔221的数量均为一个,第一传声孔211对应也只有一个。

如图1所示,第一传声孔211靠近第二传声孔221的一端沿麦克风壳体22的运动方向开设且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同一高度。由此,第一传声孔211靠近第二传声孔221的一端沿麦克风壳体22的运动方向开设,才可以保证麦克风壳体22的运动实现第一传声孔211与第二传声孔221连接处的交叉截面积发生变化,使得第一传声孔211与第二传声孔221完全相通、部分相通或者完全错开。第一传声孔211远离第二传声孔221的一端既可以开设在外壳体21外表面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同一高度的位置,也可以开设在外壳体21外表面的任意位置,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不同高度或者水平面。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传声孔211远离第二传声孔221的一端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不同高度。

本实施方式的外壳体21和麦克风壳体22均具有一定的厚度且均可以由高密度材料制成。该高密度材料可以为高密度的塑料、金属或者木材等,由此,壳体密度大、隔音好,壳体内收集的声音不容易互相传递。

本实施方式的拾音装置2的工作原理为:

当麦克风壳体22在驱动机构24的驱动下相对外壳体21活动时,麦克风壳体22的第二传声孔221便与外壳体21的第一传声孔211产生接触,由于移动的距离不同,使得第一传声孔211与第二传声孔221连接处的交叉截面积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第一传声孔211与第二传声孔221完全相通、部分相通或者完全错开,实现对最终进入麦克风23的声音流量的控制和调节,进而有效地控制传入耳朵的声音流量及改善声音的频响特性,大大提高聆听体验,既能有效保护听觉,又能预防听力损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助听设备,包括上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2,还包括耳机1,耳机1与拾音装置2连接。拾音装置2还包括dsp芯片25和控制器26,控制器26与dsp芯片25均安装于外壳体21内部,麦克风23与dsp芯片25连接,dsp芯片25与控制器26连接,耳机1与控制器26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拾音装置2还包括d/a转化器28、放大器29、电源模块20以及蓝牙发射模块27。麦克风23的声信号输入端与第二传声孔221连接,电信号输出端与dsp芯片25连接。dsp芯片25与控制器26通讯连接,蓝牙发射模块27与dsp芯片25的音频输出端连接。耳机1内设置有蓝牙接收模块11,蓝牙接收模块11与蓝牙发射模块27通信配合。d/a转化器28的一端与dsp芯片25连接,另一端与蓝牙发射模块27连接。放大器29的一端与d/a转化器28连接,另一端与蓝牙发射模块27连接。

麦克风23通过第一传声孔211和第二传声孔221采集外界声音信号,并将其转化成电信号;

dsp芯片25用于对麦克风23传递的信号进行处理;本实施方式的dsp芯片25可以采用ti公司的pcm4204芯片。可以通过集成安装在pcb板等电路板上。

控制器26用于控制dsp芯片25,对麦克风23采集的声音数据进行分析等。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26为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单元)。

蓝牙发射模块27用于与耳机1单侧或双侧的蓝牙接收模块11蓝牙连接。

d/a转化器28用于将dsp芯片25传递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放大器29的作用是将d/a转化器28传递过来的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并传至蓝牙发射模块27。

电源模块20与控制器26、d/a转化器28以及蓝牙发射模块27连接,用于对各组件进行供电。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26、dsp芯片25、d/a转化器28、放大器29、蓝牙接收模块11与蓝牙发射模块27等均为常用的市售产品;蓝牙发射模块27可与控制器26一起集成于同一电路板上,蓝牙接收模块11可集成于耳机1的控制电路板上。本实施方式的拾音装置2与耳机1之间为蓝牙连接,可以分开配合使用,操作方便。

本实施方式可以将控制器26、dsp芯片25、d/a转化器28、放大器29、蓝牙发射模块27等部件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然后将该电路板安装于外壳体21内,麦克风23嵌入式安装于麦克风壳体22内。

麦克风壳体22的底部开设有孔状接口222。由此,当将麦克风23嵌入麦克风壳体22内部后,麦克风23可通过该孔状接口222与dsp芯片25、电源等部件连通。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设备应用了上述拾音装置2,声音从第一传声孔211进入第二传声孔221,再传递至麦克风23,然后再经dsp芯片25以及控制器26进行信号的分析、比对和处理,提供更完整的信息,最后经耳机1传入人耳。

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设备有效解决了现有流行款式的助听器(耳背式或者耳道式)完全暴露的麦克风导致的各种问题和缺陷。完全暴露麦克风采集所有环境声,利用在麦克风和喇叭之间的dsp处理芯片对来自麦克风的信号进行降噪、压缩、最大声输出控制或削峰等处理,然后通过喇叭(耳机)输出,这种方式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就是dsp芯片处理效果达不到嘈杂环境聆听语言的目的,“听得到但听不清”是目前所有流行款助听器的通病。

本实用新型的助听设备体积小,使用时可以把整个拾音装置2挂在胸前,调整第一传声孔211指向对面(面对面交流的场景),然后调整麦克风壳体22的第二传声孔221与第一传声孔211的交叉接触面积以及对应连通不同长度的第一传声孔211,实现对传入声音的流量以及频响特征的控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麦克风23被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包裹,被包裹的麦克风23能够有效地接收来自第一传声孔211指向的方向的声音,而削减其它方向的声音,因此,本设备可在嘈杂环境中减少麦克风23采集声音的流量,并提高部分频率的共振峰,提高所指向的声音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嘈杂环境的聆听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拾音装置2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得小巧轻便,类似于mp3装置,那么也可以让那些“不完全听力损伤”的人群在使用这种助听器的时候,不同于原有的观念(助听器戴在耳朵上,让别人一看到就知道自己耳朵有残障),可以更容易地接受,有利于听力的保护和预防。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2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传声孔211为多个。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传声孔211为三个,三个第一传声孔211靠近第二传声孔221的一端沿麦克风壳体22的运动方向开设且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同一高度。三个第一传声孔211远离第二传声孔221的一端既可以开设在外壳体21外表面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同一高度的位置,也可以开设在外壳体21外表面的任意位置,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不同高度或者水平面。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传声孔211远离第二传声孔221的一端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不同高度且三个第一传声孔211的高度均不相同,由此,每个第一传声孔211的长度(或者倾斜度)均不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外壳体21上设有多个长度不同的第一传声孔211,通过改变麦克风壳体22上第二传声孔221与外壳体21上不同长度的第一传声孔211连接,就可以改变传入声音的频响特征。例如,其中一个第一传声孔211的传声通道的长度为2cm,另一个第一传声孔211的传声通道的长度为4cm,那么通过驱动机构24的调节,便可以将与第二传声孔221对接的第一传声孔211从2cm改变为4cm,而传声通道内声音的共振峰就会从4000hz变为2000hz。这样,可以模拟人的外耳道改变传声频响特征的方式,让带有各种“麦克风23 喇叭”系统的装置具有更多的调控方式,更灵活满足不同听觉状态人群在不同场景的聆听需求。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2与实施例1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1)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为圆柱体;(2)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4只包括传动组件241,且传动组件241为转盘。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为圆柱体,麦克风壳体22的底部可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安装于转盘的上方,转盘可通过旋转轴或者销轴等结构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体21。由此,传动组件241为转盘,通过手动转动转盘可以实现麦克风壳体22与外壳体21的相对运动,调节方便。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2与实施例3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1)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为圆锥体;(2)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4包括传动组件241和驱动件(图中未画出)。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为圆锥体,麦克风壳体22的底部可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安装于转盘的上方,转盘套装于驱动件驱动端的外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件可以为普通电机或者伺服电机。由此,传动组件241为转盘,通过电动转动转盘可以实现麦克风壳体22与外壳体21的相对运动,调节方便。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2与实施例4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1)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为圆台体;(2)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24只包括传动组件241。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为圆台体,麦克风壳体22的底部可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安装于转盘的上方,转盘可通过旋转轴或者销轴等结构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体21。由此,传动组件241为转盘,通过手动转动转盘可以实现麦克风壳体22与外壳体21的相对运动,调节方便。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2与实施例3中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为球体。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为不规则的球面体。麦克风壳体22的底部可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安装于转盘的上方,转盘可通过旋转轴或者销轴等结构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体21。由此,传动组件241为转盘,通过手动转动转盘可以实现麦克风壳体22与外壳体21的相对运动,调节方便。

本实施方式的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均分为上下两部分,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的上部分为球形,麦克风壳体22以及外壳体21的底部为平面,方便将整个拾音装置2放置于桌上或者其他平面上。

沿外壳体21的中部球面周向开设有两个第一传声孔211。

由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本实用新型的拾音装置2设置为常用的外形,提高美观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21)、麦克风壳体(22)、麦克风(23)以及驱动机构(24),所述麦克风(23)安装于麦克风壳体(22)内,所述外壳体(21)套装于麦克风壳体(22)的外周,所述驱动机构(24)安装于外壳体(21),所述外壳体(21)上开设有第一传声孔(211),所述麦克风壳体(22)上开设有与麦克风(23)连接的第二传声孔(221),所述第二传声孔(221)与第一传声孔(211)相配合,所述麦克风壳体(22)通过驱动机构(24)可活动地安装于外壳体(21),在所述驱动机构(24)的驱动下,所述麦克风壳体(22)能够沿着外壳体(21)的内壁活动,使得第二传声孔(221)与第一传声孔(211)完全连通、部分连通或者完全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声孔(211)和第二传声孔(22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声孔(2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传声孔(211)靠近第二传声孔(221)的一端沿麦克风壳体(22)的运动方向开设且与第二传声孔(221)处于同一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4)包括传动组件(241),所述传动组件(241)安装于外壳体(21)内,所述麦克风壳体(22)安装于传动组件(241)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4)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传动组件(241)动力连接,用于驱动传动组件(241)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24)还包括承载板(242),所述麦克风壳体(22)固定安装于承载板(242),所述承载板(242)可滑动地安装于传动组件(241),所述传动组件(241)为直线驱动模组,所述直线驱动模组包括直线导轨(241a)、滑块(241b)、螺母和丝杆,所述直线导轨(241a)固定安装于外壳体(21)且位于麦克风壳体(22)的底部,所述麦克风壳体(22)通过滑块(241b)滑动安装于直线导轨(241a),所述丝杆安装于直线导轨(241a),所述螺母的上端与滑块(241b)固定连接,下端套装于丝杆,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丝杆动力连接,用于驱动丝杆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241)为转盘,所述麦克风壳体(22)固定安装于转盘的上方,所述转盘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体(21),所述转盘套装于驱动件驱动端的外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21)内开设有一与麦克风壳体(22)相匹配的内腔(212),所述第一传声孔(211)从外壳体(21)的外壁连通至内腔(212),所述麦克风(23)壳体(22)可活动地安装于内腔(212),所述麦克风壳体(22)为棱柱体、棱锥体或者棱台体中的一种,所述麦克风壳体(22)的至少两个侧面与内腔(212)的内壁相贴合,与内腔(212)的内壁相贴合的所述侧面上至少开设一个第二传声孔(22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21)内开设有一与麦克风壳体(22)相匹配的内腔(212),所述第一传声孔(211)从外壳体(21)的外壁连通至内腔(212),所述麦克风壳体(22)可活动地安装于内腔(212),所述麦克风壳体(22)为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或者球体中的一种,所述麦克风壳体(22)的外壁与内腔(212)的内壁相贴合,所述麦克风壳体(22)的外壁上至少开设一个第二传声孔(221)。

10.助听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的拾音装置(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耳机(1),所述耳机(1)与拾音装置(2)连接,所述拾音装置(2)还包括dsp芯片(25)和控制器(26),所述控制器(26)与dsp芯片(25)均安装于外壳体(21)内部,所述麦克风(23)与dsp芯片(25)连接,所述dsp芯片(25)与控制器(26)连接,所述耳机(1)与控制器(26)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调节的拾音装置及应用其的助听设备,拾音装置包括外壳体、麦克风壳体、麦克风以及驱动机构,麦克风安装于麦克风壳体内,外壳体套装于麦克风壳体,驱动机构安装于外壳体,外壳体上开设有第一传声孔,麦克风壳体上开设有第二传声孔,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相配合,麦克风壳体通过驱动机构可活动地安装于外壳体,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麦克风壳体能够沿外壳体的内壁活动,使得第二传声孔与第一传声孔完全连通、部分连通或者完全错开。当麦克风壳体相对外壳体活动时,第一传声孔与第二传声孔完全相通、部分相通或者完全错开,实现对最终进入麦克风的声音流量的控制和调节,进而有效地控制传入耳朵的声音流量及改善声音的频响特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天翔;姜鸿彦;赵非;李华伟;文卫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博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9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