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3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



背景技术:

透析是医疗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用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置换缓冲体系、粗纯化、浓缩、脱盐等。透析技术的核心部件是透析膜,遍布微孔的透析膜允许小于微孔直径的分子扩散到透析膜另一侧,透析因此得以进行。在透析过程中需要用到透析装置。

如图1所示,现有专利号为cn10217247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该透析装置包括固定座1和夹套2,固定座1为中空柱状体,夹套2卡箍于固定座1的外侧壁,固定座1外侧壁和夹套2上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孔4,使用时透析膜3被展开夹持于固定座1外侧壁与夹套2之间,固定座1的内底部安装有磁力搅拌子10。在透析实验中,向固定座1内部加入样品液,并将整个透析装置放入透析液中,启动磁力搅拌子10,使固定座1内各部分样品浓度保持均匀,以利于提高透析效率。

上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缺陷:由于透析膜3被夹持在固定座1的外侧壁与夹套2之间,透析膜3在使用时整体呈筒状,其中,透析膜3的透析面积过小,仍具有提升的空间,以进一步提高透析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主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增大透析膜的透析面积,以提高透析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包括环形槽和透析膜;所述环形槽包括底壁、以及凸出于底壁的第一环形侧壁和所述第二环形侧壁;所述第一环形侧壁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相对,第一环形侧壁位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的内侧,所述第一环形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环形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底壁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透析膜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均呈筒状,第二段呈环状;所述第一段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上,所述第二段覆盖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三段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上;其中,所述第一段和第三段两者靠近第二段的一端均套设有环形卡圈;所述环形卡圈是由弹性条的两端连接而成,所述弹性条一端的侧壁设有卡凸,另一端的侧壁设有凹槽,凹槽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弹性条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所述卡凸用于与凹槽卡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透析时呈筒状的透析膜,本发明中透析膜呈环形槽状,其透析面积更大,透析效率更高;

2、环形槽的体积可调,当较小体积的环形槽足以容纳样品液时,优选的可以缩小第一环形侧壁与第二环形侧壁之间的间距,如此可以增大样品液与透析膜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透析效率;

3、端盖上的定位按钮可以插入第二环形侧壁上,以对端盖进行固定,从而提拉端盖上的把手时,端盖不会松脱。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的底座、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三者所形成的环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环形卡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环形槽;2、透析膜;3、端盖;4、振动发生器;5、环形卡圈;6、支撑脚;7、第二支撑杆;8、第一支撑杆;9、定位按钮;11、第一环形侧壁;12、底座;13、第二环形侧壁;10、第一通孔;20、第二通孔;30、第三通孔;21、第一段;22、第二段;23、第三段;31、注液口;32、把手;33、盖沿;51、弹性条;81、第一缩杆;120、第二连接孔;130、第一连接孔;121、外支撑环;122、连接臂;123、内支撑环;511、卡凸;512、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其包括环形槽1和透析膜2。环形槽1包括底壁、以及凸出于底壁的第一环形侧壁11和第二环形侧壁13。第一环形侧壁11与第二环形侧壁13相对。第一环形侧壁11位于第二环形侧壁13的内侧。如图5所示,第一环形侧壁11上设有第一通孔10,第二环形侧壁13上设有第二通孔20,底壁上设有第三通孔30。其中,透析膜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1、第二段22和第三段23。第一段21和第三段23均呈筒状,第二段22呈环状。第一段21套设在第一环形侧壁11上,第二段22覆盖于底壁,第三段23套设在第二环形侧壁13上。

在上述示例中,由于透析膜2在环形槽1的槽壁上均进行覆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透析时呈筒状的透析膜2,本申请中的透析膜2呈环形槽1形状,从而其透析面积更大,透析效率更高。另外,上述的第一段21、第二段22和第三段23三者可以依次缝合而成,以形成一张完整的透析膜2,从而将透析膜2覆盖在环形槽1的槽壁上后密封性较佳,不会出现泄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述透析膜2覆盖在环形槽1的槽壁上后从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20和第三通孔30中显露的部分即为实际进行透析的部分。前述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20和第三通孔30三者的数量可以均为多个,以进一步增大实际的透析面积,提高透析效率。

优选的,前述第一环形侧壁11与第二环形侧壁13之间的间距可调,以使环形槽1的体积可调。比如当需要容纳更多的样品液时,可以增大第一环形侧壁11与第二环形侧壁13之间的间距,以增大环形槽1的体积。其中,当较小体积的环形槽1足以容纳样品液时,优选的可以缩小第一环形侧壁11与第二环形侧壁13之间的间距,如此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对于同样体积的样品液,较小间距的第一环形侧壁11和第二环形侧壁13可以提高样品液与透析膜2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增大透析膜2的透析面积,如此有利于提高样品液的透析面积。

如图4和图5所示,前述的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可以包括底座12和第一支撑杆8。第一支撑杆8设置在底座12上、且数量为多个。该多个第一支撑杆8在底座12上呈圆形分布,以围成前述的第一环形侧壁11。其中,相邻的两第一支撑杆8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前述的第一通孔10。前述的第二环形侧壁13设置在底座12上,且底座12上位于第一环形侧壁11与第二环形侧壁13之间的部分构成前述的底壁。在本示例中,通过在底座12上安装第一支撑杆8的方式形成第一环形侧壁11,无需单独加工前述的第一通孔10,从而至少省去了加工第一通孔10的工序,节省了加工成本。

为了提高第一环形侧壁11的稳固性,优先的,相邻的两第一支撑杆8之间可以连接有加强筋,各第一支撑杆8与加强筋配合形成筒形网状结构的第一环形侧壁11。

前述的各第一支撑杆8可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二环形侧壁13,以实现前述第一环形侧壁11与第二环形侧壁13两者之间间距可调的目的。

为了实现各第一支撑杆8可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二环形侧壁13的功能,如图4和图5所示,前述的底座12上设有多组第一连接孔,每组内第一连接孔130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呈圆形分布。第一连接孔130用于供第一支撑杆8插入,且两者能够保持相对固定,比如两者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支撑杆8插入第一连接孔130后,两者过渡配合。其中,相邻的两组第一连接孔中,一组第一连接孔位于另一组第一连接孔的内侧。各组第一连接孔的排布类似于同心圆的结构形式,每组内第一连接孔130沿同心圆中的一个圆进行排布。在本示例中,当各第一支撑杆8插接在不同组的第一连接孔130内时,各第一支撑杆8所形成的第一环形侧壁11与第二环形侧壁13之间的间距均不相同,从而可以实现第一环形侧壁11与第二环形侧壁13之间的间距可调的目的。

如图6所示,前述各第一支撑杆8的一端均设有第一缩杆81,以通过第一缩杆81插入第一连接孔130内。具体来说,通过在第一支撑杆8的一端设置第一缩杆81,第一缩杆81与第一支撑杆8配合可以形成台阶,该台阶可以限制第一支撑杆8插入第一连接孔130的深度,使各第一支撑杆8插入第一连接孔130的深度相同,以形成高度一致的第一环形侧壁11。

为了提高第一支撑杆8与底座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优选的,各第一缩杆81均设有外螺纹,各第一连接孔130均设有用于与第一缩杆81上的外螺纹相啮合的内螺纹,如此,使各第一支撑杆8可以螺接在第一连接孔130内,从而方便了第一支撑杆8的拆卸和安装,具有方便加工的优点。

如图5所示,前述的底座12可以包括内支撑环123、外支撑环121和连接臂122。连接臂122连接在内支撑环123和外支撑环121之间。连接臂12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两连接臂122之间形成前述的第三通孔30。前述的各第一连接孔130分别设置在内支撑环123和连接臂122上。

如图5所示,前述的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还包括第二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7设置在底座12上、且数量为多个。该多个第二支撑杆7在底座12上呈圆形分布,以围成前述的第二环形侧壁13。其中,相邻的两第二撑杆之间具有间隔,以形成前述的第二通孔20。在本示例中,通过在底座12上安装第二支撑杆7的方式形成第二环形侧壁13,无需单独加工前述的第二通孔20,从而至少省去了加工第二通孔20的工序,节省了加工成本。

如图4所示,前述的底座12上可以设有第二连接孔120,第二连接孔1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呈圆形分布。第二连接孔120设有内螺纹。前述各第二支撑杆7的一端均设有第二缩杆,第二缩杆上设有用于与内螺纹相啮合的外螺纹。其中,第二缩杆与第二支撑杆7配合可以形成台阶,该台阶可以限制第二支撑杆7插入第二连接孔120的深度,使各第二支撑杆7插入第二连接孔120的深度相同,以形成高度一致的第二环形侧壁13。另外,由于第二支撑杆7与底座12螺接,从而方便了第二支撑杆7的拆卸和安装,具有方便加工的优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支撑杆7的结构可以与第一支撑杆8的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图6中第一支撑杆8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前述的底座12上可以设有多个呈圆形分布的支撑脚6,以对底座12提供稳定的支撑,且在将本申请的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放入透析液中进行透析实验时,支撑脚6的设置使底座12与透析容器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隙,如此有利于覆盖在底座12上的透析膜2参与透析过程。

如图2所示,前述透析膜2的第一段21和第三段23两者靠近第二段22的一端可以均套设有环形卡圈5。其中,透析膜2安装到环形槽1内后,第一段21的靠近第二段22的一端可以称为第一段21的底端,第三段23靠近第二段22的第一段21可以称为第三段23的底端。在本示例中,第一段21底端套设的环形卡圈5可以与第一环形侧壁11配合对透析膜2夹持固定,以提高透析膜2套设在第一环形侧壁11上的稳定性。第三段23底端套设的环形卡圈5可以与第二环形侧壁13配合对透析膜2夹持固定,以提高透析膜2套设在第二环形侧壁13上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前述第一段21和第三段23两者远离第二段22的一端也可以均套设有环形卡圈5。具体来说,第一段21可以具有翻过第一环形侧壁11顶端的第一翻边,环形卡圈5套设在该第一翻边上。在本示例中,通过在第一段21和第三段23两者的顶端套设环形卡圈5,具有进一步夹持固定透析膜2的效果。

优选的,前述的环形卡圈5的圈径可调,环形卡圈5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至合适的圈径大小,以套设在前述的各个不同的位置,比如套设在第一段21的顶端和底端,以及套设在第三段23的顶端和底端。

为了实现环形卡圈5的圈径可调的功能,如图7所示,环形卡圈5可以是由弹性条51的两端连接而成。弹性条51一端的侧壁设有卡凸511,另一端的侧壁设有凹槽512,凹槽512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弹性条5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卡凸511用于与凹槽512卡接。其中,当卡凸511卡接在不同的凹槽512内时,可以使环形卡圈5具有不同的圈径,操作起来相对较方便。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前述的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还可以包括端盖3。端盖3用于将第一段21的背离第二段22的一段抵压在第一环形侧壁11的顶端、且将第三段23的背离第二段22的一端抵压在第二环形侧壁13的顶端。在本示例中,通过端盖3对透析膜2的两端进行抵压,可以进一步固定透析膜2,提高透析膜2安装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前述的端盖3可以设有凸出的盖沿33。盖沿33上设有定位按钮9。定位按钮9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定位按钮9具有按压端和插入端。第二环形侧壁13上设有供插入端插入的第一连接孔130。具体在使用时,盖合好端盖3,并将端盖3上的定位按钮9旋转至与第一连接孔130相对的位置,然后按压定位按钮9,使定位按钮9的插入端插入第一连接孔130内,如此可以将端盖3固定在第二环形侧壁13上,防止端盖3发生松脱。

前述的端盖3上还设有把手32,因为端盖3固定在第二环形侧壁13上,从而使用者可以通过提拉把手32,将前述的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移动至所需位置,而不用担心端盖3发生松脱。

端盖3上还可以设有可开合的注液口31,从而使用者可以通过该注液口31向环形槽1内部注入样品液,而无需来回开合端盖3,使得样品液的添加和倒出都较方便。

端盖3上还可以设有振动发生器4,振动发生器4工作时,可以使环形槽1内部的样品液发生振动,以使样品液在透析过程中各处的浓度可以保持相对一致,防止样品液浓度不均匀所导致的透析效率降低的现象。

下面介绍一下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首先组装本发明的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具体来说,分别将各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7螺接在底座12上,以分别形成第一环形侧壁11和第二环形侧壁13;然后将透析膜2覆盖在第一环形侧壁11、底壁和第二环形侧壁13上;通过环形卡圈5将透析膜2进行固定;然后盖合端盖3,端盖3将透析膜2的一端抵压固定在第一环形侧壁11的顶端,且将透析膜2的另一端抵压固定在第二环形侧壁13的顶端;然后提拉把手32,将本发明的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移动到透析溶液内;打开注液口31,向环形槽1内添加样品液。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各示例中相关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具体对于各种组合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槽(1)和透析膜(2);

所述环形槽(1)包括底壁、以及凸出于底壁的第一环形侧壁(11)和所述第二环形侧壁(13);所述第一环形侧壁(11)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13)相对,第一环形侧壁(11)位于所述第二环形侧壁(13)的内侧,所述第一环形侧壁(11)上设有第一通孔(10),第二环形侧壁(13)上设有第二通孔(20),底壁上设有第三通孔(30);

所述透析膜(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1)、第二段(22)和第三段(23),第一段(21)和第三段(23)均呈筒状,第二段(22)呈环状;所述第一段(21)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形侧壁(11)上,所述第二段(22)覆盖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三段(23)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13)上;

其中,所述第一段(21)和第三段(23)两者靠近第二段(22)的一端均套设有环形卡圈(5);所述环形卡圈(5)是由弹性条(51)的两端连接而成,所述弹性条(51)一端的侧壁设有卡凸(511),另一端的侧壁设有凹槽(512),凹槽(512)的数量为多个、且沿弹性条(5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布,所述卡凸(511)用于与凹槽(512)卡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医疗透析实验结构,主要包括环形槽和透析膜;环形槽包括底壁、以及凸出于底壁的第一环形侧壁和第二环形侧壁;第一环形侧壁与第二环形侧壁相对,第一环形侧壁位于第二环形侧壁的内侧,第一环形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环形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底壁上设有第三通孔;透析膜在展开呈平面状时呈环形形状、且在该平面状时由内向外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一段套设在第一环形侧壁上,第二段覆盖于底壁,第三段套设在第二环形侧壁上。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透析时呈筒状的透析膜,本发明中透析膜呈环形槽状,其透析面积更大,透析效率更高。

技术研发人员:谷昌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谷昌德
技术研发日:2020.04.0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91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