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廊工程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管廊台车。
背景技术:
管廊,即管道的走廊,是一种用于集中布置管道的通道。在城市地下建造管廊,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管廊中,以便于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现有的管廊是现场预制,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设备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管廊台车,能够有效地提升管廊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管廊台车,包括外模板、外模台车、内侧模板、内顶模板、内模台车;所述外模台车包括外模门架、手拉葫芦与外模行走装置,所述外模门架的底部与所述外模行走装置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外模板分别通过手拉葫芦连接于所述外模门架的两侧;
所述内模台车包括内模门架、平移装置、上侧模调节装置、下侧模调节装置、铰链与内模行走装置,所述内模门架的底部与内模行走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内顶模板通过所述平移装置左右滑动连接于所述内模门架的顶部,两个所述内侧模板分别位于所述内顶模板的两端,每个所述内侧模板的顶部都通过所述铰链与所述内顶模板铰接,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内顶模板铰接,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的移动端与所述铰链铰接,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门架铰接,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的移动端与所述内侧模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模台车还包括升降装置与支撑套台,所述升降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装置的移动端与所述支撑套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套台与所述内模门架滑动连接,所述支撑套台的下端与所述内模行走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模台车还包括内模支撑机构,所述内模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套筒、转动座、支撑丝杆、支座,所述支座与所述内侧模板铰接,所述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支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丝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撑套筒的一端,所述支撑套筒的另一端与内模门架铰接,所述转动座与所述支撑丝杆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支撑套筒。
进一步地,所述平移装置包括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铰接,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内顶模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包括第二油缸,所述第二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顶模板铰接,所述第二油缸的活塞与所述铰链铰接;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包括第三油缸,所述第三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铰接,所述第三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内侧模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四油缸,所述第四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油缸的活塞与所述支撑套台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模台车还包括复数个顶部拉杆机构,所述顶部拉杆机构包括定位套管、拉杆、螺母,所述定位套管位于两个所述外模板之间,所述拉杆穿过所述定位套管以及两个所述外模板且通过所述螺母锁紧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千斤顶,复数个所述第一千斤顶设置于所述内模门架的底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千斤顶,复数个所述第二千斤顶设置于所述内侧模板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内模台车有两个,两个所述内模门架的宽度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外模台车控制外模板,内模台车控制内侧模板以及内顶模板,快速地形成管廊的浇筑容腔壁;通过行走装置能够接续地制造管廊;在浇筑混凝土时,设置的内模支撑机构与顶部拉杆机构能有效地加强内侧模板与外模板,提高施工稳定性,有效地提升管廊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管廊台车的实施状态示意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3中b-b方向的示意剖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中内侧模板通过铰链与内顶模板的位置变化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中内模支撑机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图1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拉葫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外模板、手拉葫芦、外模门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顶部拉杆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管廊台车的实施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外模台车、内模台车与管廊基座的位置示意图。
图11是俯视图10的外模台车与内模台车的位置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外模板、内侧模板以及内顶模板形成浇筑容腔的位置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管廊台车施工完成后得到的管廊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外模板1,外模调节块11,钩孔12,外模台车2,外模门架21,吊孔211,外模行走装置22,外模驱动电机221,外模主动轮222,外模从动轮223,顶部拉杆机构23,定位套管231,拉杆232,螺母233,手拉葫芦24,第一吊钩241,第二吊钩242,链条243,内侧模板3,第二千斤顶31,内侧模调节块32,内顶模板4,内顶模调节块41,内模台车5,内模门架51,第一千斤顶511,平移装置52,第一油缸521,上侧模调节装置53,第二油缸531,下侧模调节装置54,第三油缸541,铰链55,内模行走装置56,内模驱动电机561,内模主动轮562,内模从动轮563,升降装置57,第四油缸571,支撑套台58,内模支撑机构59,支撑套筒591,转动座592,支撑丝杆593,支座594,管廊基座6,外模轨道61,内模轨道62,管廊体7,前堵头模8,后堵头模9。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13,一种管廊台车,包括外模板1、外模台车2、内侧模板3、内顶模板4、内模台车5;所述外模台车2包括外模门架21、手拉葫芦24与外模行走装置22,所述外模门架21的底部与所述外模行走装置2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外模板1分别通过手拉葫芦24连接于所述外模门架21的两侧。其中手拉葫芦24是现有技术产品,再参阅图6与图7,手拉葫芦24的第一吊钩241钩住外模门架21的吊孔211,手拉葫芦24的第二吊钩242钩住外模板1的钩孔12;当工作人员手动顺时针拽动手拉葫芦24的链条243时,手拉葫芦24向上提升重物,即将外模板1拉向外模门架21,从而外模板1脱离管廊体7,此时外模行走装置22移动时,外模门架21带动外模板1移动;当工作人员手动逆时针拽动该链条243时,手拉葫芦24向下移动重物,即将外模板1远离外模门架21,在外模板1处于预定位置时,与内侧模板3形成管廊体7的浇筑容腔壁。
所述内模台车5包括内模门架51、平移装置52、上侧模调节装置53、下侧模调节装置54、铰链55与内模行走装置56,所述内模门架51的底部与内模行走装置56固定连接,所述内顶模板4通过所述平移装置52左右滑动连接于所述内模门架51的顶部,进一步地,所述平移装置52包括第一油缸521,所述第一油缸521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51铰接,所述第一油缸521的活塞与所述内顶模板4铰接;第一油缸521的活塞的伸缩,使内顶模板4在内模门架51的顶部左右滑动。
再参阅图1,图4与图4a,两个所述内侧模板3分别位于所述内顶模板4的两端,每个内侧模板3的顶部都通过所述铰链55与所述内顶模板4铰接,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53的固定端与所述内顶模板4铰接,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53的移动端与所述铰链55铰接,进一步地,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53包括第二油缸531,所述第二油缸531的缸筒与所述内顶模板4铰接,所述第二油缸531的活塞与所述铰链55铰接;第二油缸531有复数个;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54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门架51铰接,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54的移动端与所述内侧模板3铰接,进一步地,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54包括第三油缸541,所述第三油缸541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51铰接,所述第三油缸541的活塞与所述内侧模板3铰接;第三油缸541有复数个。第二油缸531与第三油缸541进行伸缩时,两边内侧模板3发生相应平移。
所述内模台车5还包括升降装置57与支撑套台58,所述升降装置57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门架51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装置57的移动端与所述支撑套台58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套台58与所述内模门架51滑动连接,所述支撑套台58的下端与所述内模行走装置56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57包括第四油缸571,所述第四油缸571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5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油缸571的活塞与所述支撑套台58固定连接。第四油缸571有复数个,当需要调整内模门架51的高度时,第四油缸571进行伸缩,内模门架51进行上下移动。
所述内模台车5还包括内模支撑机构59,所述内模支撑机构59包括支撑套筒591、转动座592、支撑丝杆593、支座594,所述支座594与所述内侧模板3铰接,所述支撑丝杆593的一端与所述支座594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丝杆593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撑套筒591的一端,所述支撑套筒591的另一端与内模门架51铰接,所述转动座592与所述支撑丝杆593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支撑套筒591。内模支撑机构59有多个,请再参阅图4与图4b;通过旋转转动座592或支撑丝杆593,调整支撑丝杆593与支撑套筒591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改变内模支撑机构59对内侧模板3施加的作用力。在平移装置52、上侧模调节装置53与下侧模调节装置54内侧模板3调整完内顶模板4与内侧模板3的位置之后,工作人员将内模支撑机构59安装在预定的位置,并调整各个转动座592或支撑丝杆593,加强支撑内侧模板3,与外模板1配合形成浇筑容腔壁。
再参阅图5与图8,所述外模台车2还包括复数个顶部拉杆232机构23,所述顶部拉杆232机构23包括定位套管231、拉杆232、螺母233,所述定位套管231位于两个所述外模板1之间,所述拉杆232穿过所述定位套管231以及两个所述外模板1且通过所述螺母233锁紧固定连接。顶部拉杆232机构23起加固外模板1的作用,提高其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的承受力。
再参阅图2,还包括第一千斤顶511,复数个所述第一千斤顶511设置于所述内模门架51的底部。内模行走装置56将内模门架51移动至指定位置后,沿着内模门架51的前进方向,将第一千斤顶511设置于内模门架51的底部并顶起内模门架51。内模行走装置56包括内模驱动电机561、内模主动轮562、内模从动轮563,其中内模驱动电机561用于驱动内模主动轮562;内模主动轮562与内模从动轮563放置于内模轨道62上,该内模轨道62铺设于管廊基座6的内模底部。而外模行走装置22包括外模驱动电机221、外模主动轮222、外模从动轮223,其中外模驱动电机221用于驱动外模主动轮222;外模主动轮222与外模从动轮223放置于外模轨道61上,该外模轨道61铺设于管廊基座6的外模底部。
再参阅图1与图4,还包括第二千斤顶31,复数个所述第二千斤顶31设置于所述内侧模板3的底部。在内侧模板3的位置调整完后,沿着内侧模板3的长度方向,将第二千斤顶31设置于内侧模板3的底部并顶起内侧模板3。
再参阅图11至图13,所述内模台车5有两个,两个所述内模门架51的宽度不同。对应的每个内模台车5都配有一个内顶模板4与两个内侧模板3,这样形成的管廊就有两个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管廊台车还包括控制系统与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各个驱动电机以及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用于控制各个油缸。
本实用新型的管廊台车的工作原理与具体使用:根据制造的管廊规格,预先准备好管廊基座6,并在管廊基座6上铺设内模轨道62与外模轨道61;将本实用新型的管廊台车的外模行走装置22放置在外模轨道61上,其内模行走装置56放置在内模轨道62上,控制系统控制各个驱动电机,使外模台车2与内模台车5沿着对应轨道上行走至指定位置;液压系统控制各个油缸,调整内模门架51的高度以及内侧模板3与内顶模板4的位置,工作人员调节手拉葫芦24,从而将外模板1由外模门架21上移动至预定位置,内侧模板3与内顶模板4与外模板1形成浇筑容腔壁,然后设置第一千斤顶511与第二千斤顶31,并安装内模支撑机构59与顶部拉杆232机构23;工作人员用外模调节块11、内侧模调节块32、内顶模调节块41固设于浇筑容腔的前端口或后端口,使端口平齐;再用前堵头模8封住浇筑容腔的前端口,用后堵头模9封住浇筑容腔的后端口;最后往浇筑容腔里浇筑混凝土,凝固后形成管廊体7。在一段管廊体7完成后,拆卸前堵头模8、后堵头模9、外模调节块11、内侧模调节块32、内顶模调节块41、内模支撑机构59、顶部拉杆232机构23、第一千斤顶511、第二千斤顶31,通过上侧模调节装置53以及下侧模调节装置54使内侧模板3脱离管廊体7,通过升降装置57调节内模门架51的高度使内顶模板4脱离管廊体7,工作人员通过调节手拉葫芦24将外模板1脱离管廊体7,移动内模台车5与外模台车2至下一段施工位置,进行管廊体7的接续制造。在管廊体7接续的制造中,只需用前堵头模8或后堵头模9封住浇筑容腔的一个端口即可,其另一个端口由上一段的管廊体7封住,进行混凝土浇筑,这样就一段接一段地进行管廊制造;有效地提升管廊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1.一种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板、外模台车、内侧模板、内顶模板、内模台车;所述外模台车包括外模门架、手拉葫芦与外模行走装置,所述外模门架的底部与所述外模行走装置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外模板分别通过手拉葫芦连接于所述外模门架的两侧;
所述内模台车包括内模门架、平移装置、上侧模调节装置、下侧模调节装置、铰链与内模行走装置,所述内模门架的底部与内模行走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内顶模板通过所述平移装置左右滑动连接于所述内模门架的顶部,两个所述内侧模板分别位于所述内顶模板的两端,每个所述内侧模板的顶部都通过所述铰链与所述内顶模板铰接,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内顶模板铰接,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的移动端与所述铰链铰接,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门架铰接,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的移动端与所述内侧模板铰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台车还包括升降装置与支撑套台,所述升降装置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门架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装置的移动端与所述支撑套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套台与所述内模门架滑动连接,所述支撑套台的下端与所述内模行走装置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台车还包括内模支撑机构,所述内模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套筒、转动座、支撑丝杆、支座,所述支座与所述内侧模板铰接,所述支撑丝杆的一端与所述支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丝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支撑套筒的一端,所述支撑套筒的另一端与内模门架铰接,所述转动座与所述支撑丝杆螺纹连接、且抵住所述支撑套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装置包括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铰接,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内顶模板铰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模调节装置包括第二油缸,所述第二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顶模板铰接,所述第二油缸的活塞与所述铰链铰接;所述下侧模调节装置包括第三油缸,所述第三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铰接,所述第三油缸的活塞与所述内侧模板铰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四油缸,所述第四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内模门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油缸的活塞与所述支撑套台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台车还包括复数个顶部拉杆机构,所述顶部拉杆机构包括定位套管、拉杆、螺母,所述定位套管位于两个所述外模板之间,所述拉杆穿过所述定位套管以及两个所述外模板且通过所述螺母锁紧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千斤顶,复数个所述第一千斤顶设置于所述内模门架的底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千斤顶,复数个所述第二千斤顶设置于所述内侧模板的底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廊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台车有两个,两个所述内模门架的宽度不同。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