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及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60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及结构。



背景技术:

以下内容仅为实用新型人对相关技术领域知识的认知,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汽车侧脸是整车外观品质主观评价的关重区域,而侧脸区域最重要的是前门/后门与翼子板,目前多数车型受制于前门、后门零件精度及装配方案的影响,而导致前门与翼子板间隙不均匀,面差高低不平,直接影响客户对车型外观评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一种方便安装的车门装配工装及结构方便车门准确地安装在车身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一方面,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包括工装主体、第一夹持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与定位机构设置在主体上,所述主体通过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固定在车身上,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车门定位机构,所述车门定位机构与车门相匹配,所述主体上设有若干前后贯通的第一通孔。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车门定位结构包括导向底座、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五固定件,导向底座上设有与第一定位件相匹配的导向孔,第五固定件用于将第一定位件固定在导向底座上;

优选地,所述第五固定件为螺栓结构,导向底座上设有与第五固定件相匹配的螺栓孔,所述第一定位件上设有导向通孔,所述第五固定件穿过导向通孔与导向底座的螺栓孔配合来固定第一定位件。应理解所述第一定位件与车门的定位孔相匹配。工人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定位件的位置(将第一定位件沿导向孔前后移动)来调节车门与工装的间隙,以最终实现对车门与车框位置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一端设有定位销,所述定位销与车门的定位孔相匹配。而且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上设有手柄。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辅定位机构,所述辅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凸台,凸台上设有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活动安装在凸台上。

优选地,所述凸台位于主体与第二定位件之间,所述凸台上与第二定位件相对的表面为第一平面,且第二定位件的活动方向与第一平面相垂直;优选地,所述第一平面与主体的前表面相平行;优选地,所述凸台为圆柱形结构;更准确地说,所述凸台为正圆柱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凸台上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定位件活动设置在导向杆上。

更加优选地,所述导向杆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定位件设有与导向杆相匹配的螺纹;

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二定位件与凸台之间设有垫片。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主体左右两侧的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具包括第一底座、与第一底座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臂以及第一夹板;第一旋转臂上设有第一压臂,所述第一压臂的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一旋转臂上,第二压臂的另一端抵靠在第一夹板上;所述第一底座安装在主体上,所述第一夹板也安装在主体上。

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一压臂上设有压头;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具包括第二底座,与第二底座转动连接的第二旋转臂以及第二夹板,第二旋转臂上设有第二压臂,所述第二压臂的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二旋转臂上,第二压臂的另一端抵靠在第二夹板上;所述第二底座安装在主体上,所述第二夹板也安装在主体上。

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一压臂上设有压头;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上设有手柄,更加优选地,第一旋转臂上设有手柄,第二旋转臂上设有手柄。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臂上设有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和/或所述第一压臂上设有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

第一压臂通过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在第一旋转臂上沿左右方向调节位置并固定,第一压臂通过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在第一旋转臂上沿上下方向调节位置并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旋转臂上的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导向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可以为卡扣结构、螺栓结构或者磁接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活动设置在第一压臂上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第一旋转臂的上方,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一旋转臂的下方,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将第一压臂固定在第一旋转臂上;

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与第二为螺栓结构;最优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为螺母;

同样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垫片,所述垫片位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一旋转臂之间和/或位于第二固定件与第一旋转臂之间。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设有底部支撑结构,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包括支撑部与连接部,所述支撑部用于在车门底部支撑车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工装主体连接,另一端与支撑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折弯连接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所述第一平面用于在车门底部支撑车门。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设有底部卡口结构,所述底部卡口结构用于与车身(更准确地说为底门框)配合,使得主体固定在车上。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车门装配工装还包括若干托柱,所述托柱用于支撑固定车门,所述托柱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上,优选地,所述若干托柱设有第一固定结构,通过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一通孔的配合将托柱固定在主体上。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用于限制车门的位置。

另一方面,一种车门装配结构,包括车身以及上述的车门装配工装,所述车身包括车门框,所述车门框包括位于左侧的左门框,位于右侧的右门框以及位于底部的底门框,所述左门框、右门框以及底门框都设置在车身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机构通过与左门框以及右门框配合将主体与车身固定;

优选地,所述底部卡口结构与底门框相匹配。

相比起现有技术,上述方案的优势在于:

(1)上述方案通过在工装上设置有若干通孔,一方面减少了工装的重量,方便运输以及安装,另一方面使得附件(如托柱)可以通过若干通孔安装在工装上。

(2)由于若干通孔分布在整个工装上,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旋转安装附件的位置,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组装工装。

(3)通过工装上设置第一夹持机构与底部卡口结构,使得工装能更加稳定地安装在车身上。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底部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车门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的车门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的托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的辅定位机构与车身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截面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旋转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1与车身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截面a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截面b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辅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1、主体;11、第一通孔;2、第一夹具;21、第一底座;22、第一旋转臂;23、第一夹板;24、第一压臂;25、第一导向凹槽;3、第二夹具;4、车门定位机构;41、导向底座;42、第一定位件;43、第五固定件;5、辅定位机构;51、凸台;52、第二定位件;6、底部支撑结构;61、支撑部;62、连接部;63、底部卡口结构;64、托柱;7、车身;8、第二固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如图1、2和4所示,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包括工装主体1、第一夹持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与定位机构设置在主体1上,所述主体1通过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固定在车身7上,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车门定位机构4,所述主体1上设有若干前后贯通的第一通孔11。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部分或全部均匀地分布在主体1上;

优选地,主体1为框架结构。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不止一个车门定位机构4,优选两个,分别设置在主体1的左右两侧。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车门定位结构除了可以为上述的包括导向底座41、第一定位件42以及第五固定件43的结构外,还能为只设有一个固定销的简单结构,所述定位销沿前后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11分布在主体1上。

优选地,所述主体1为框架结构。

如图5和6所示,所述车门定位机构4包括导向底座41、第一定位件42以及第五固定件43,导向底座41上设有与第一定位件42相匹配的导向孔,第五固定件43用于将第一定位件42固定在导向底座41上;

优选地,所述第五固定件43为螺栓结构,导向底座41上设有与第五固定件43相匹配的螺栓孔,所述第一定位件42上设有导向通孔,所述第五固定件43穿过导向通孔与导向底座41的螺栓孔配合来固定第一定位件42。应理解所述第一定位件42为销结构,且沿前后方向设置。更准确地说,第一定位件42的前端部设有固定销,后端部设有手柄。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辅定位机构5,所述辅定位机构5包括设置在主体1上的凸台51,凸台51上设有第二定位件52,所述第二定位件52活动安装在凸台51上。应理解本实施例中,通过凸台51与第二定位件52来限制车身7与上述方案中的工装的相对位置,使得工装与车身7不能向上下左右方向进行移动,只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调整车门安装的前后位置。应理解在车身上设有与第二定位件52以及凸台51相匹配的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凸台51位于主体1与第二定位件52之间,所述凸台51上与第二定位件52相对的表面为第一平面,且第二定位件52的活动方向与第一平面相垂直;优选地,所述第一平面与主体1的前表面相平行;优选地,所述凸台51为圆柱形结构;更准确地说,所述凸台51为正圆柱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凸台51上设有导向杆(没在图中画出),所述导向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定位件52活动设置在导向杆上。

更加优选地,所述导向杆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定位件52设有与导向杆相匹配的螺纹;第二定位件52可以通过螺纹(第二定位件52与导向杆的螺纹)配合在导向杆上前后移动。所述第二定位件52在本实施例中为定位销结构。

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二定位件52与凸台51之间设有垫片(未在图中画出)。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第二定位件52受到挤压后不会往回移动,所以当第二定位件52向前移动一段距离后,在第二定位件52与第一平面之间需要加入垫片来提高第二定位件52的安装稳固程度。

如图15所示,优选地,所述辅定位机构5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1,更加优选地,所述辅定位机构5通过螺栓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1上。更准确地说,所述凸台51通过连接板与螺栓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1上。

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主体1左右两侧的第一夹具2与第二夹具3;

优选地,如图9-11所示,所述第一夹具2包括第一底座21、与第一底座21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臂22以及第一夹板23;第一旋转臂22上设有第一压臂24,所述第一压臂24的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一旋转臂22上,第一压臂的另一端正常情况下抵靠在第一夹板23上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夹板23的另一端固定在主体1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旋转臂22与第一底座21之间设有复位件,通过复位件使得第一旋转臂22转动后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让第一压臂24抵靠在第一夹板23上。所述复位件优选为弹簧。

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一压臂24上设有压头;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具2与第二夹具3上设有手柄,更加优选地,第一旋转臂22上设有手柄,第二旋转臂上设有手柄。用户可以通过旋转手柄,带动第一旋转臂22转动,从而带动安装在第一旋转臂22上的压臂24转动,实现第一夹具2的开合。

所述第一旋转臂22上设有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和/或所述第一压臂24上设有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

第一压臂24通过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在第一旋转臂22上沿左右方向调节位置并固定,第一压臂24通过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在第一旋转臂22上沿上下方向调节位置并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旋转臂22上的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导向凹槽25;

优选地,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可以为卡扣结构、螺栓结构或者磁接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活动设置在第一压臂24上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第一旋转臂22的上方,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一旋转臂22的下方,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将第一压臂24固定夹持在第一旋转臂22上,使得第一压臂24不能自由地沿第一旋转臂22上下移动。

更加优选地,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与第二为螺栓结构;最优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为螺母;优选为调节螺母。

同样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垫片,所述垫片位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一旋转臂22之间和/或位于第二固定件与第一旋转臂22之间。更准确地说,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两片垫片,一片位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一旋转臂22之间,另一片位于第二固定件与第一旋转臂22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具3包括第二底座,与第二底座转动连接的第二旋转臂以及第二夹板,第二旋转臂上设有第二压臂,所述第二压臂的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二旋转臂上,第二压臂的另一端正常情况下抵靠在第二夹板的一端上;第二夹板的另外一端与本体螺栓连接,第二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旋转臂与第二底座之间设有复位件,通过复位件使得第二旋转臂转动后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让第二压臂抵靠在第二夹板上。所述复位件优选为弹簧。

更加优选的,第二压臂上设有压头。

所述第二旋转臂上设有第三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和/或所述第二压臂上设有第四位置调节固定装置;

第二压臂通过第三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在第二旋转臂上沿左右方向调节位置并固定,第二压臂通过第四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在第一旋转臂22上沿上下方向调节位置并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三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旋转臂上的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二导向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四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可以为卡扣结构、螺栓结构或者磁接结构,优选地,所述第四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活动设置在第一压臂24上的第三固定件与第四固定件,所述第三固定件位于第二旋转臂的上方,所述第四固定件位于第二旋转臂的下方,通过第三固定件与第四固定件将第二压臂固定夹持在第二旋转臂上,使得第二压臂不能自由地沿第二旋转臂上下移动。

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件与第四固定件为螺栓结构;最优地,所述第三固定件与第四固定件为螺母;优选为调节螺母。

同样更加优选地,所述第四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垫片,所述垫片位于第三固定件与第二旋转臂之间和/或位于第四固定件与第二旋转臂之间。更准确地说,所述第四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两片垫片,一片位于第三固定件与第二旋转臂之间,另一片位于第四固定件与第二旋转臂之间。

如图3所示,所述主体1还设有底部支撑结构6,所述底部支撑结构6包括支撑部61与连接部62,所述支撑部61用于在车门底部支撑车门,所述连接部62一端与工装主体1连接,另一端与支撑部61连接。应理解所述车门通过底部支撑结构6放置在主体1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61包括折弯连接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一端与连接部6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所述第一平面用于在车门底部支撑车门。

所述主体1上设有底部卡口结构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卡口结构63设置在连接部62上),所述底部卡口结构63用于与车身7配合,使得主体1固定在车上。优选地,所述底部卡口结构63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车身7配合,使得主体1可以更加牢固地放置在底部卡口结构63上。

所述车门装配工装还包括若干托柱64,如图7所示,所述托柱64用于支撑固定车门,所述托柱64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1上,优选地,所述若干托柱64设有第一固定结构,通过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一通孔11的配合将托柱64固定在主体1上。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为螺栓结构,优选地,包括螺栓与螺母,所述托柱64设有第一固定通孔,螺栓的螺杆穿过通孔后与螺母配合将托柱64固定在主体1上。优选地,所述托柱64设有两个或以上的第一固定通孔。

所述主体1上设有第二固定结构8,所述第二固定结构8用于限制车门的位置。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结构8转动连接在第二固定结构8上;更加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结构8包括手柄与夹持部,手柄与夹持部固定连接,且手柄或夹持部转动连接在第二固定结构8上,更准确地说,手柄或夹持部铰接在第二固定结构8上。

在与车门配合时,先转动第二固定结构8,使得第二固定结构水平放置,并让车门位于第二固定结构下方,然后再松开第二固定结构,使得夹持部掉下来,将车门夹持在夹持部与本体的空隙间。

优选地,所述主体上设有标识牌。更加优选地,所述标识牌通过第一通孔11固定在主体上。

实施例2

一种车门装配结构,包括车身7以及上述的车门装配工装,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车身7包括车门框,所述车门框包括位于左侧的左门框(即左侧止口边),位于右侧的右门框(即右侧止口边)以及位于底部的底门框(即底部止口边),所述左门框、右门框以及底门框都设置在车身7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第一夹具2和第二夹具3)通过与左门框以及右门框配合将主体1与车身7固定;

优选地,所述底部卡口结构63与底门框相匹配。本申请通过底部卡口结构63与底门框配合使得主体1与车身7固定连接。应理解上述固定提供一个辅助固定作用,使得主体1与车身7更加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优选地,可以通过调节辅定位机构5中第二定位件52的前后位置(在第二定位件52与凸台51之间加入垫片来实现调节),实现调节主体1与车身7之间的前后位置调节。

同时,在安装车门时,通过车门定位机构4来调节车门与主体1之间的前后位置,实现对车门位置的调节,实现精确调整。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包括工装主体、第一夹持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与定位机构设置在主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通过第一夹持机构固定在车身上,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车门定位机构,所述主体上设有若干前后贯通的第一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主体左右两侧的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具包括第一底座、与第一底座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臂以及第一夹板;第一旋转臂上设有第一压臂,所述第一压臂的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一旋转臂上,第一压臂的另一端抵靠在第一夹板上,所述第一夹板安装在主体上,所述第一底座安装在主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臂上设有压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具包括第二底座,与第二底座转动连接的第二旋转臂以及第二夹板,第二旋转臂上设有第二压臂,所述第二压臂的一端活动安装在第二旋转臂上,第二压臂的另一端抵靠在第二夹板上,所述第二底座安装在主体上,所述第二夹板安装在主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臂上设有压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上设有手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第一旋转臂上设有手柄,第二旋转臂上设有手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臂上设有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和/或所述第一压臂上设有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

第一压臂通过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在第一旋转臂上沿左右方向调节位置并固定,第一压臂通过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在第一旋转臂上沿上下方向调节位置并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旋转臂上的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一导向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可以为卡扣结构、螺栓结构或者磁接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活动设置在第一压臂上的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第一旋转臂的上方,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一旋转臂的下方,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将第一压臂固定在第一旋转臂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包括垫片,所述垫片位于第一固定件与第一旋转臂之间和/或位于第二固定件与第一旋转臂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定位机构包括导向底座、第一定位件以及第五固定件,导向底座上设有与第一定位件相匹配的导向孔,第五固定件用于将第一定位件固定在导向底座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固定件为螺栓结构,导向底座上设有与第五固定件相匹配的螺栓孔,所述第一定位件上设有导向通孔,所述第五固定件穿过导向通孔与导向底座的螺栓孔配合固定第一定位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辅定位机构,所述辅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体上的凸台,凸台上设有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活动安装在凸台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位于主体与第二定位件之间,所述凸台上与第二定位件相对的表面为第一平面,且第二定位件的活动方向与第一平面相垂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与主体的前表面相平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为圆柱形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上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定位件活动设置在导向杆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定位件设有与导向杆相匹配的螺纹。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与凸台之间设有垫片。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设有底部支撑结构,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包括支撑部与连接部,所述支撑部用于在车门底部支撑车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工装主体连接,另一端与支撑部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折弯连接的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平面连接,所述第一平面用于在车门底部支撑车门。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底部卡口结构,所述底部卡口结构用于与车身配合,使得主体固定在车上。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托柱,所述托柱用于支撑固定车门,所述托柱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上,所述若干托柱设有第一固定结构,通过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一通孔的配合将托柱固定在主体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二固定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用于限制车门的位置。

28.一种车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车门装配工装,所述车身包括车门框,所述车门框包括位于左侧的左门框,位于右侧的右门框以及位于底部的底门框,所述左门框、右门框以及底门框都设置在车身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一种车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通过与左门框以及右门框配合将主体与车身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装配工装,包括工装主体、第一夹持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与定位机构设置在主体上,所述主体通过第一夹持机构用于固定在车身上,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车门定位结构和辅定位结构,所述主体上设有若干前后贯通的第一通孔。上述方案通过在工装上设置有若干通孔,一方面减少了工装的重量,方便运输以及安装,另一方面使得附件(如托柱)可以通过若干通孔安装在工装上。由于若干通孔分布在整个工装上,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旋转安装附件的位置,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组装工装。

技术研发人员:徐茂林;李成杰;叶小军;熊建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0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88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