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领域,特别是一种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防滑功能的板材,常常在其表面设有防滑突起,其中突起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各异,所产生的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突起两侧面都设有棱角结构,会对接触物的表面会带来损伤,有的突起突起两侧面都是平缓的弧形过渡,这样就会导致防滑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所述突起呈米粒状,且由中间向两边逐渐收缩;所述突起包括上底面、下底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左侧面为上底面到下底面的凸向弧形过渡,所述右侧面沿径向方向开设截面为弧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突起的高度在0.6mm至1.2mm之间。
优选地,所述突起的径向长度在7mm至9mm之间,所述突起的轴向长度在2mm至3mm之间。
优选地,若干个所述突起平行排列组成突起单元,所述突起单元相互垂直交错排列在所述板材表面。
优选地,所述突起单元由3个相互平行的突起排列而成。
优选地,相邻两突起之间的距离在2.5mm至3.5mm之间。
优选地,相邻两突起单元之间的距离在3mm至4mm之间。
优选地,所述突起单元与所述板材的长度方向呈45°或135°倾斜排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由于突起的一侧面具有弧形凹槽,使得突起的该侧具有棱角结构;又由于突起单元的交错排列,这样不仅使具有该突起的板材不仅有很好的防滑效果,同时也使得其突起有很好的耐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突起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突起单元的排列图。
图中:1突起、11截面为弧形的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所述突起呈米粒状,且由中间向两边逐渐收缩于点,使得突起具有棱角结构;所述突起包括上底面、下底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上底面的截面积少于下底面的截面积,所述左侧面为上底面到下底面的凸向弧形过渡,所述右侧面沿径向方向开设截面为弧形的凹槽11,使得突起具有棱角结构,增强其防滑功能;所述突起的高度0.8mm,所述突起的径向长度9mm,所述突起的轴向长度2.5mm,3个相互平行的突起排列而成突起单元,所述突起单元相互垂直交错排列在所述板材表面。相邻两突起之间的距离2.8mm,相邻两突起单元之间的距离3.5mm,所述突起单元与所述板材的长度方向呈45°或135°倾斜排列。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所述突起呈米粒状,且由中间向两边逐渐收缩;所述突起包括上底面、下底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左侧面为上底面到下底面的凸向弧形过渡,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面沿径向方向开设截面为弧形的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高度在0.6mm至1.2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径向长度在7mm至9mm之间,所述突起的轴向长度在2mm至3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突起平行排列组成突起单元,所述突起单元相互垂直交错排列在所述板材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单元由3个相互平行的突起排列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突起之间的距离在2.5mm至3.5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相邻两突起单元之间的距离在3mm至4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具有突起的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单元与所述板材的长度方向呈45°或135°倾斜排列。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