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压加热器,尤其涉及一种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给水回热系统是电厂热力系统的核心,它的连接布置方式和运行状况的优劣对机组热经济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凝结水流经回热系统被加热的程度与加热器的抽汽压力和温度、加热器的结构布置方式等因素有关。而低压加热器疏水的连接方式直接影响整个热力循环的状态,影响机组的热经济性。
为及时可靠地将加热器的疏水排出,以维持加热器内水位稳定和汽侧压力的稳定,在每个加热器的疏水管道上必须安装调节装置,用来对疏水的流量加以调节。一般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采用u型水封管或者电子调节系统。利用u形管段水柱的静压力来平衡低压加热器与疏水收集器之间的压力差。u形管存在布置困难(挖深坑布置)、停运后有残留疏水,影响水质。
电子调节系统是在低压加热器疏水部位设置调节阀,每个低压加热器配有2个双室平衡容器,低压加热器水位的变化由平衡容器输出,经差压变送器转变为4~20ma的电信号进dcs,在操作台显示出低压加热器的实时液位,并且由dcs控制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阀的开度,以控制低压加热器的水位在正常的水位波动范围内。
每个低压加热器配一个磁翻板就地液位显示器,此类磁式液位显示器的测量筒内装有磁浮球,测量筒通过上、下平衡连通管与低加相连,磁浮球随被测容器内液面的变化而上、下浮动,吸引显示支架内的磁式翻板翻转,红色一面翻出表示有液位,红色面的上边缘指示液位,明亮金属色翻出表示无液位。在磁式液位显示器的适当位置配有数个磁动开关,可作为低加水位的远传联锁和报警信号用。
上述电子调节系统存在成本高、疏水调节阀频繁动作造成电机过热、调节部件卡涩、电器元件易老化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包括与低压加热器本体固定且连通的疏水管,其结构特点在于:还包括浮球、连杆、调速管、密封件、侧壁孔洞、限位块和底部孔洞;所述底部孔洞设置在疏水管的底部,所述调速管安装在底部孔洞上,所述侧壁孔洞设置在调速管的侧壁,所述密封件安装在调速管的一端,所述限位块安装在调速管的另一端,所述浮球与调速管通过连杆连接。无电气元件,不耗电,成本较低,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运行比较可靠,停运后可人为疏水,不会残留疏水,不影响水质。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位于低压加热器本体的内部,所述限位块位于低压加热器本体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浮球位于水位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孔洞和底部孔洞的数量均为多个。
进一步地,每个底部孔洞内各安装有一个调速管。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孔洞的内径比调速管的外径大1mm。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与疏水管的底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为橡胶密封垫。
进一步地,所述疏水管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疏水管并排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孔洞的总面积为底部孔洞的总面积的110%。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此种疏水调节装置采用浮球、调速管等装置,不使用电气元件,依靠浮力拉动调速管,进而控制调速管上的孔洞数量调节冷凝水的排放速度,及时可靠地将加热器的疏水排出,以维持加热器内水位稳定和汽侧压力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压加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压加热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疏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速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低压加热器本体1、疏水管2、水位3、浮球4、连杆5、调速管6、密封件7、侧壁孔洞8、限位块9、底部孔洞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若用引用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施例中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包括与低压加热器本体1固定且连通的疏水管2,以及括浮球4、连杆5、调速管6、密封件7、侧壁孔洞8、限位块9和底部孔洞10,浮球4位于水位3以上。
本实施例中的底部孔洞10设置在疏水管2的底部,调速管6安装在底部孔洞10上,侧壁孔洞8设置在调速管6的侧壁,密封件7安装在调速管6的一端,限位块9安装在调速管6的另一端,浮球4与调速管6通过连杆5连接,密封件7位于低压加热器本体1的内部,限位块9位于低压加热器本体1的外部,限位块9与疏水管2的底部接触,密封件7为橡胶密封垫。
本实施例中的疏水管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疏水管2并排布置,侧壁孔洞8和底部孔洞10的数量均为多个,侧壁孔洞8的总面积为底部孔洞10的总面积的110%,每个底部孔洞10内各安装有一个调速管6,底部孔洞10的内径比调速管6的外径大1mm。
具体的说,低压加热器本体1设置两个疏水管2,当水位3超过疏水管2的上端时冷凝水进入疏水管2,在疏水管2的底部设计数量为a的底部孔洞10,调速管6通过连杆5与浮球4相连,调速管6的侧壁设计数量为b的侧壁孔洞8,调速管6上端设计有密封件7,下端设计有限位块9,当低压加热器本体1内水位3上升至限定高度h1(低压加热器本体1设计高水位报警水位)时,浮球4产生的浮力通过连杆5带动调速管6上升,冷凝水通过调速管6上的侧壁孔洞8流入疏水管2,最终冷凝水的产生与排放形成平衡。
疏水管2的底部孔洞10的数量a根据底部孔洞10的内径d、冷凝水产生的最大速度e计算得到,计算原则是底部孔洞10的总面积能保证冷凝水在最大产生速度情况下不超过水位h2(低压加热器本体1设计高水位切除水位)。
浮球4的直径大小的选取根据连杆5和调速管6的重量进行计算得出,计算原则是可以将连杆5和调速管6拉起。
疏水管2的底部孔洞10的内径d比调速管6的外径c大1mm,以保证调速管6能正常升起、下降。
调速管6上侧壁孔洞8的数量b根据侧壁孔洞8的内径f和底部孔洞10的内径d计算得出,计算原则是侧壁孔洞8的总面积为底部孔洞10的总面积的110%,以防止部分侧壁孔洞8堵塞,增强装置可靠性。
限位块9的作用是浮球4将调速管6拉离底部孔洞10。
工作原理,当发电负荷上升时,冷凝水的产生速度增大,冷凝水的水位3升高,浮球4的浮力增大,调速管6的抬起高度增加,暴露在冷凝水中的侧壁孔洞8的数量增加,冷凝水的排放速度也随之增加,最终形成新的产生与排放平衡。
当发电负荷下降时,冷凝水的产生速度降低,冷凝水的水位3下降,浮球4的浮力减小,调速管6的抬起高度减小,暴露在冷凝水中的侧壁孔洞8的数量减少,冷凝水的排放速度也随之减少,当冷凝水水位低于限定高度h1时,密封件7与疏水管2底部密封,截断疏水。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包括与低压加热器本体(1)固定且连通的疏水管(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球(4)、连杆(5)、调速管(6)、密封件(7)、侧壁孔洞(8)、限位块(9)和底部孔洞(10);所述底部孔洞(10)设置在疏水管(2)的底部,所述调速管(6)安装在底部孔洞(10)上,所述侧壁孔洞(8)设置在调速管(6)的侧壁,所述密封件(7)安装在调速管(6)的一端,所述限位块(9)安装在调速管(6)的另一端,所述浮球(4)与调速管(6)通过连杆(5)连接;所述密封件(7)位于低压加热器本体(1)的内部,所述限位块(9)位于低压加热器本体(1)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4)位于水位(3)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孔洞(8)和底部孔洞(10)的数量均为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底部孔洞(10)内各安装有一个调速管(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孔洞(10)的内径比调速管(6)的外径大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9)与疏水管(2)的底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7)为橡胶密封垫。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管(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疏水管(2)并排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压加热器疏水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孔洞(8)的总面积为底部孔洞(10)的总面积的11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