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卸油作业中的栈桥作业,传统的铁路油槽车接卸作业,是现代化程度最低、人力投入最密集的作业环节,而其作业环境复杂,作业过程中无法实施监控,无任何传感器、电动设备,全部作业任务均须员工手动完成,人工巡视频率2次/小时,作业员工频繁上下槽车,占用大量人力资源,且作业人员存在跌落风险、不可避免会吸入油蒸汽,设备运行风险、人员健康危害均较大,还有传统水环式真空泵内的水在夏季长时间使用可能温度过高,导致水汽蒸发,影响抽真空效率,冬季如保暖措施不到位,可能冻坏设备,而且大量水资源消耗,不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集槽车液位实时观测、自动报警、调控阀门和附加真空泵水循环的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包括栈桥卸油模块、真空泵水循环模块、自来水供水口、止回阀、汽水分离罐、排水收水口、真空压力变送器、聚水槽、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第九电磁阀、第十电磁阀、第十一电磁阀、真空罐、油库、第一油泵、第二油泵、通气管、手持端和自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栈桥卸油模块包括主油管、真空油管、主吸管、真空吸管、第一流量开关、电动阀、第二流量开关、第十二电磁阀、第一横管、支管、第十三电磁阀、第一手动阀、排底胶管、第二横杆、固定架、液压缸、转管、无线雷达液位器、导波管、吸油鹤管、第二手动阀、第三手动阀、栈桥、连接管、旋转管和报警器;所述真空泵水循环模块包括储水罐、油水分离池、蓄水池、抽水泵、第一冷却池、第二冷却池、第三冷却池、第四冷却池、第五冷却池、第六冷却池、第七冷却池、配电柜、投入式温度计、真空泵、投入式液位计、低液位开关和旋涡阻断板;所述真空吸管下端与所述真空油管密封连接,所述主吸管下端与所述主油管密封连接,所述主吸管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一流量开关,所述第一流量开关上方设置有所述电动阀,所述电动阀密封安装在所述主吸管上,所述电动阀上方设置有所述第一横管,所述第一横管中间部位与所述真空吸管形成四通管结构,所述第一横管一端与所述主吸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横管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所述支管,所述第一横管上靠近所述支管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十二电磁阀,所述第一横管上靠近所述主吸管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十三电磁阀,所述真空吸管上位于所述第一横管下方位置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二流量开关,所述栈桥固定安装在地面,所述主吸管穿出所述栈桥上表面密封安装有第二手动阀,所述第二手动阀上方设置有所述第二横管,所述第二横管中间部位与所述真空吸管形成三通管结构,所述第二横管一端与所述主吸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横管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所述支管和所述排底胶管,所述第二横管、所述支管和所述排底胶管形成三通管结构,所述第二横管上靠近所述排底胶管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一手动阀,所述第二横管上靠近所述主吸管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三手动阀,所述栈桥上固定安装有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主油管和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所述报警器,所述连接管上端与所述旋转管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管与所述转管转动连接,所述转管上通过铰链连接有所述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移动端与所述连接管通过铰链连接,所述转管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转动连接有所述吸油鹤管,所述吸油鹤管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所述导波管,所述导波管上部密封连接有所述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延伸出所述吸油鹤管,所述导波管上端穿出所述吸油鹤管固定安装有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上固定安装有无线发射天线,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内设有蓄电池;所述主油管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油泵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油泵通过管道与所述油库密封连接,所述真空油管与所述真空罐进油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八电磁阀,所述真空罐出油口与所述第一油泵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九电磁阀,所述第一油泵与所述油库通过管道密封连接,所述真空罐出气口与所述真空压力变送器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七电磁阀,所述真空压力变送器与所述真空泵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六电磁阀,所述真空泵出气口与所述汽水分离罐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所述汽水分离罐出气口与所述真空罐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汽水分离罐与所述储水罐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储水罐出水口与所述真空泵进水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真空泵出水口与所述排水收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储水罐出水口与所述排水收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并联的所述第十电磁阀和所述第十一电磁阀,所述真空泵进水口与所述自来水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五电磁阀,所述真空泵、所述储水罐和所述汽水分离罐设置在所述聚水槽圈内,所述聚水槽与所述排水收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排水收水口与所述油水分离池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油水分离池内部依次分为第一油水分离池、第二油水分离池和第三油水分离池,所述油水分离池出水口与所述蓄水池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蓄水池底部一侧固定安装有所述旋涡阻断板和所述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上方设置有所述低液位开关,所述蓄水池上部设置有所述投入式液位计,所述抽水泵与所述第一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池与所述第二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池与所述第三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三冷却池与所述第四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四冷却池与所述第五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五冷却池与所述第六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六冷却池与所述第七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七冷却池内设置有所述投入式温度计和所述供水泵,所述供水泵与所述储水罐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止回阀,所述蓄水池与所述自来水供水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六电磁阀、所述第七电磁阀、所述第八电磁阀和所述第九电磁阀均并联有手动阀;所述手持端和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分别与所述自控室通过无线信号连接,所述配电柜与所述自控室通过电性连接,所述真空压力变送器、所述抽水泵、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五电磁阀、所述第六电磁阀、所述第七电磁阀、所述第八电磁阀、所述第九电磁阀、所述第十电磁阀、所述第十一电磁阀、所述真空泵、所述第一油泵、所述第二油泵、所述第一流量开关、所述电动阀、所述第二流量开关、所述第十二电磁阀、所述第十三电磁阀和所述报警器分别与所述配电柜通过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聚水槽的深度为5cm,宽度为10cm。
优选的:所述第二油泵为四台并联使用,所述真空罐为两台并联使用,所述真空泵为两台并联使用。
优选的:所述手持端为内设置有移动控制器和无线发射器。
优选的:所述栈桥卸油模块的数量为24个。
优选的:所述真空泵水循环模块设置在地下,所述第一冷却池、所述第二冷却池、所述第三冷却池、所述第四冷却池、所述第五冷却池、所述第六冷却池和所述第七冷却池的深度均为0.8-1米,所述油水分离池和所述蓄水池的深度均为1.2米。
优选的: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的无线发射讯号频率为1分钟2-3次。
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无线雷达液位器、第一流量开关和第二流量开关采集油槽车的液位值、流量信号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减少操作工的巡视次数;设置自控室根据液位变化情况与数值,进行相应的报警、人工操作提示,有效减轻了作业强度,节约了人力资源配置;设置真空泵水循环模块避免真空泵内水温过高产生蒸汽影响抽真空效率和温度过低冻坏泵体,同时水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设置手持端和报警器,使出现故障时操作工可以第一时刻启动急停、发起报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的栈桥卸油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的真空泵水循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的第一冷却池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的第一冷却池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的吸油鹤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自来水供水口;2、储水罐;3、止回阀;4、汽水分离罐;5、排水收水口;6、真空压力变送器;7、油水分离池;8、蓄水池;9、抽水泵;101、第一冷却池;102、第二冷却池;103、第三冷却池;104、第四冷却池;105、第五冷却池;106、第六冷却池;107、第七冷却池;11、配电柜;12、投入式温度计;13、聚水槽;141、第一电磁阀;142、第二电磁阀;143、第三电磁阀;151、第四电磁阀;152、第五电磁阀;161、第六电磁阀;162、第七电磁阀;171、第八电磁阀;172、第九电磁阀;18、第十电磁阀;19、第十一电磁阀;20、真空罐;21、真空泵;22、油库;231、第一油泵;232、第二油泵;24、主油管;25、真空油管;26、主吸管;27、真空吸管;28、第一流量开关;29、电动阀;30、第二流量开关;31、第十二电磁阀;32、第一横管;33、支管;34、第十三电磁阀;35、第一手动阀;36、排底胶管;37、第二横杆;38、固定架;39、液压缸;40、转管;41、无线雷达液位器;42、导波管;43、吸油鹤管;44、第二手动阀;45、第三手动阀;46、栈桥;47、连接管;48、旋转管;49、投入式液位计;50、低液位开关;51、旋涡阻断板;52、通气管;53、报警器;54、手持端;55、自控室;56、供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6所示,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包括栈桥卸油模块、真空泵21水循环模块、自来水供水口1、止回阀3、汽水分离罐4、排水收水口5、真空压力变送器6、聚水槽13、第一电磁阀141、第二电磁阀142、第三电磁阀143、第四电磁阀151、第五电磁阀152、第六电磁阀161、第七电磁阀162、第八电磁阀171、第九电磁阀172、第十电磁阀18、第十一电磁阀19、真空罐20、油库22、第一油泵231、第二油泵232、通气管52、手持端54和自控室55,其特征在于:栈桥卸油模块包括主油管24、真空油管25、主吸管26、真空吸管27、第一流量开关28、电动阀29、第二流量开关30、第十二电磁阀31、第一横管32、支管33、第十三电磁阀34、第一手动阀35、排底胶管36、第二横杆37、固定架38、液压缸39、转管40、无线雷达液位器41、导波管42、吸油鹤管43、第二手动阀44、第三手动阀45、栈桥46、连接管47、旋转管48和报警器53;真空泵21水循环模块包括储水罐2、油水分离池7、蓄水池8、抽水泵9、第一冷却池101、第二冷却池102、第三冷却池103、第四冷却池104、第五冷却池105、第六冷却池106、第七冷却池107、配电柜11、投入式温度计12、真空泵21、投入式液位计49、低液位开关50和旋涡阻断板51;真空吸管27下端与真空油管25密封连接,主吸管26下端与主油管24密封连接,主吸管26上密封安装有第一流量开关28,第一流量开关28用来检测主吸管26内的油液,第一流量开关28上方设置有电动阀29,电动阀29密封安装在主吸管26上,电动阀29上方设置有第一横管32,第一横管32中间部位与真空吸管27形成四通管结构,第一横管32一端与主吸管26密封连接,第一横管32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支管33,第一横管32上靠近支管33密封安装有第十二电磁阀31,第一横管32上靠近主吸管26密封安装有第十三电磁阀34,真空吸管27上位于第一横管32下方位置密封安装有第二流量开关30,第二流量开关30用来检测真空吸管27内的油液,栈桥46固定安装在地面,栈桥46用来支撑,主吸管26穿出栈桥46上表面密封安装有第二手动阀44,第二手动阀44上方设置有第二横管,第二横管中间部位与真空吸管27形成三通管结构,第二横管一端与主吸管26密封连接,第二横管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支管33和排底胶管36,排底胶管36用来吸取余油,第二横管、支管33和排底胶管36形成三通管结构,第二横管上靠近排底胶管36密封安装有第一手动阀35,第二横管上靠近主吸管26密封安装有第三手动阀45,栈桥46上固定安装有固定架38,固定架38用来固定,固定架38与主油管24和连接管47固定连接,固定架38上固定安装有报警器53,报警器53用来报警警示,连接管47上端与旋转管48转动连接,旋转管48与转管40转动连接,转管40上通过铰链连接有液压缸39,液压缸39用来拉扯转管40,液压缸39移动端与连接管47通过铰链连接,转管40远离连接管47一端转动连接有吸油鹤管43,吸油鹤管43用来卸油,吸油鹤管43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导波管42,导波管42上部密封连接有通气管52,通气管52用来平衡气压,通气管52延伸出吸油鹤管43,导波管42上端穿出吸油鹤管43固定安装有无线雷达液位器41,无线雷达液位器41用来检测油槽车液位,无线雷达液位器41上固定安装有无线发射天线,无线雷达液位器41内设有蓄电池;主油管24通过管道与第二油泵232密封连接,第二油泵232用来抽油,第二油泵232通过管道与油库22密封连接,油库22用来储油,真空油管25与真空罐20进油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八电磁阀171,真空罐20出油口与第一油泵231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九电磁阀172,第一油泵231与油库22通过管道密封连接,第一油泵231用来转油,真空罐20出气口与真空压力变送器6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七电磁阀162,真空压力变送器6与真空泵21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六电磁阀161,真空泵21出气口与汽水分离罐4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汽水分离罐4用来将气体和蒸汽分离,汽水分离罐4出气口与真空罐20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一电磁阀141,汽水分离罐4与储水罐2通过管道连接,储水罐2出水口与真空泵21进水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三电磁阀143,真空泵21出水口与排水收水口5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二电磁阀142,储水罐2出水口与排水收水口5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并联的第十电磁阀18和第十一电磁阀19,真空泵21进水口与自来水供水口1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五电磁阀152,真空泵21、储水罐2和汽水分离罐4设置在聚水槽13圈内,聚水槽13用来收水,聚水槽13与排水收水口5通过管道连接;排水收水口5与油水分离池7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油水分离池7用来将油和水分离,油水分离池7内部依次分为第一油水分离池7、第二油水分离池7和第三油水分离池7,油水分离池7出水口与蓄水池8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蓄水池8底部一侧固定安装有旋涡阻断板51和抽水泵9,旋涡阻断板51用来防止水旋影响抽水泵9使用,抽水泵9用来抽水,抽水泵9上方设置有低液位开关50,低液位开关50用来检测液位,保护抽水泵9不进气,蓄水池8上部设置有投入式液位计49,投入式液位计49用来检测循环水液位,抽水泵9与第一冷却池101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冷却池101与第二冷却池102通过管道连接,第二冷却池102与第三冷却池103通过管道连接,第三冷却池103与第四冷却池104通过管道连接,第四冷却池104与第五冷却池105通过管道连接,第五冷却池105与第六冷却池106通过管道连接,第六冷却池106与第七冷却池107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冷却池101、第二冷却池102、第三冷却池103、第四冷却池104、第五冷却池105、第六冷却池106和第七冷却池107用来平衡水温,第七冷却池107内设置有投入式温度计12和供水泵56,投入式温度计12用来检测水温,供水泵56用来供水,供水泵56与储水罐2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止回阀3,止回阀3用来单向导通,蓄水池8与自来水供水口1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第四电磁阀151;第一电磁阀141、第二电磁阀142、第三电磁阀143、第六电磁阀161、第七电磁阀162、第八电磁阀171和第九电磁阀172均并联有手动阀,用来出现电路故障时手动调节;手持端54和无线雷达液位器41分别与自控室55通过无线信号连接,配电柜11与自控室55通过电性连接,真空压力变送器6、抽水泵9、第一电磁阀141、第二电磁阀142、第三电磁阀143、第四电磁阀151、第五电磁阀152、第六电磁阀161、第七电磁阀162、第八电磁阀171、第九电磁阀172、第十电磁阀18、第十一电磁阀19、真空泵21、第一油泵231、第二油泵232、第一流量开关28、电动阀29、第二流量开关30、第十二电磁阀31、第十三电磁阀34和报警器53分别与配电柜11通过电性连接;聚水槽13的深度为5cm,宽度为10cm,便于排水;第二油泵232为四台并联使用,真空罐20为两台并联使用,真空泵21为两台并联使用,提高卸油效率;手持端54为内设置有移动控制器和无线发射器,方便员工发现问题及时急停;栈桥卸油模块的数量为24个,同时对油槽车卸油,提高效率;真空泵21水循环模块设置在地下,第一冷却池101、第二冷却池102、第三冷却池103、第四冷却池104、第五冷却池105、第六冷却池106和第七冷却池107的深度均为0.8-1米,油水分离池7和蓄水池8的深度均为1.2米,防止循环水温度过低或过高;无线雷达液位器41的无线发射讯号频率为1分钟2-3次,满足防爆需求。
工作原理:油槽车卸油时,通过手持端54控制,液压缸39收缩,提起吸油鹤管43,转动吸油鹤管43,液压缸39伸长,将吸油鹤管43插入油槽车,自控室55控制,第三电磁阀143导通,将储水罐2中水注入真空泵21,第六电磁阀161和第七电磁阀162导通,真空压力变送器6检测气压,启动真空泵21对真空罐20进行抽真空,真空泵21将气体排进汽水分离罐4,汽水分离后的水排进储水罐2,打开第八电磁阀171、第十三电磁阀34和第二手动阀44,通过真空吸管27将吸油鹤管43内气体抽走,第二流量开关30检测抽到油液时,关闭第十三电磁阀34,启动第二油泵232,电动阀29导通,通过吸油鹤管43将油液抽到油库22,无线雷达液位器41检测油槽车内油液液位,检测到液位异常时,报警器53报警,可通过手持端54控制管路的通断和泵的急停,当吸油鹤管43抽不到油液时,将排底胶管36放入油槽车,第十二电磁阀31导通,真空吸管27将剩余油液抽至真空罐20内,当真空罐20装满时,第一电磁阀141导通,进气平衡真空罐20内气压,启动第一油泵231,第九电磁阀172导通,将真空罐20内油液抽到油库22;同理,通过第一手动阀35、第二手动阀44和第三手动阀45手动操作,也可完成卸油操作;卸油完成时,第二电磁阀142导通,将真空泵21中水排入排水收水口5,第十电磁阀18、第十一电磁阀19导通,将储水罐2内的水排入排水收水口5,聚水槽13收集的水排入排水收水口5,排入排水收水口5的水经过油水分离池7分离处理排入蓄水池8,启动抽水泵9将水抽出,经过第一冷却池101、第二冷却池102、第三冷却池103、第四冷却池104、第五冷却池105和第六冷却池106流进第七冷却池107,投入式温度计12检测循环水的温度,卸油时,启动供水泵56通过止回阀3给储水罐2供水使用,通过投入式液位计49检测蓄水池8中循环水液位,当循环水过少时,通过导通第四电磁阀151由自来水供水口1补水,也可直接导通第五电磁阀152直接给真空泵21补水;第一电磁阀141、第二电磁阀142、第三电磁阀143、第六电磁阀161、第七电磁阀162、第八电磁阀171和第九电磁阀172均并联有手动阀,方便出现电路故障时手动调节。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1.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包括栈桥卸油模块、真空泵水循环模块、自来水供水口、止回阀、汽水分离罐、排水收水口、真空压力变送器、聚水槽、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第七电磁阀、第八电磁阀、第九电磁阀、第十电磁阀、第十一电磁阀、真空罐、油库、第一油泵、第二油泵、通气管、手持端和自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栈桥卸油模块包括主油管、真空油管、主吸管、真空吸管、第一流量开关、电动阀、第二流量开关、第十二电磁阀、第一横管、支管、第十三电磁阀、第一手动阀、排底胶管、第二横杆、固定架、液压缸、转管、无线雷达液位器、导波管、吸油鹤管、第二手动阀、第三手动阀、栈桥、连接管、旋转管和报警器;所述真空泵水循环模块包括储水罐、油水分离池、蓄水池、抽水泵、第一冷却池、第二冷却池、第三冷却池、第四冷却池、第五冷却池、第六冷却池、第七冷却池、配电柜、投入式温度计、真空泵、投入式液位计、低液位开关、旋涡阻断板和供水泵;所述真空吸管下端与所述真空油管密封连接,所述主吸管下端与所述主油管密封连接,所述主吸管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一流量开关,所述第一流量开关上方设置有所述电动阀,所述电动阀密封安装在所述主吸管上,所述电动阀上方设置有所述第一横管,所述第一横管中间部位与所述真空吸管形成四通管结构,所述第一横管一端与所述主吸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横管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所述支管,所述第一横管上靠近所述支管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十二电磁阀,所述第一横管上靠近所述主吸管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十三电磁阀,所述真空吸管上位于所述第一横管下方位置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二流量开关,所述栈桥固定安装在地面,所述主吸管穿出所述栈桥上表面密封安装有第二手动阀,所述第二手动阀上方设置有第二横管,所述第二横管中间部位与所述真空吸管形成三通管结构,所述第二横管一端与所述主吸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横管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所述支管和所述排底胶管,所述第二横管、所述支管和所述排底胶管形成三通管结构,所述第二横管上靠近所述排底胶管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一手动阀,所述第二横管上靠近所述主吸管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三手动阀,所述栈桥上固定安装有所述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主油管和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所述报警器,所述连接管上端与所述旋转管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管与所述转管转动连接,所述转管上通过铰链连接有所述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移动端与所述连接管通过铰链连接,所述转管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转动连接有所述吸油鹤管,所述吸油鹤管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所述导波管,所述导波管上部密封连接有所述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延伸出所述吸油鹤管,所述导波管上端穿出所述吸油鹤管固定安装有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上固定安装有无线发射天线,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内设有蓄电池;所述主油管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油泵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油泵通过管道与所述油库密封连接,所述真空油管与所述真空罐进油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八电磁阀,所述真空罐出油口与所述第一油泵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九电磁阀,所述第一油泵与所述油库通过管道密封连接,所述真空罐出气口与所述真空压力变送器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七电磁阀,所述真空压力变送器与所述真空泵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六电磁阀,所述真空泵出气口与所述汽水分离罐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所述汽水分离罐出气口与所述真空罐进气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汽水分离罐与所述储水罐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储水罐出水口与所述真空泵进水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真空泵出水口与所述排水收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储水罐出水口与所述排水收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并联的所述第十电磁阀和所述第十一电磁阀,所述真空泵进水口与所述自来水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五电磁阀,所述真空泵、所述储水罐和所述汽水分离罐设置在所述聚水槽圈内,所述聚水槽与所述排水收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排水收水口与所述油水分离池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油水分离池内部依次分为第一油水分离池、第二油水分离池和第三油水分离池,所述油水分离池出水口与所述蓄水池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蓄水池底部一侧固定安装有所述旋涡阻断板和所述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上方设置有所述低液位开关,所述蓄水池上部设置有所述投入式液位计,所述抽水泵与所述第一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池与所述第二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池与所述第三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三冷却池与所述第四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四冷却池与所述第五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五冷却池与所述第六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六冷却池与所述第七冷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七冷却池内设置有所述投入式温度计和所述供水泵,所述供水泵与所述储水罐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止回阀,所述蓄水池与所述自来水供水口通过管道密封连接且该管道上密封安装有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六电磁阀、所述第七电磁阀、所述第八电磁阀和所述第九电磁阀均并联有手动阀;所述手持端和所述无线雷达液位器分别与所述自控室通过无线信号连接,所述配电柜与所述自控室通过电性连接,所述真空压力变送器、所述抽水泵、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五电磁阀、所述第六电磁阀、所述第七电磁阀、所述第八电磁阀、所述第九电磁阀、所述第十电磁阀、所述第十一电磁阀、所述真空泵、所述第一油泵、所述第二油泵、所述第一流量开关、所述电动阀、所述第二流量开关、所述第十二电磁阀、所述第十三电磁阀和所述报警器分别与所述配电柜通过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水槽的深度为5cm,宽度为1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泵为四台并联使用,所述真空罐为两台并联使用,所述真空泵为两台并联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端为内设置有移动控制器和无线发射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栈桥卸油模块的数量为24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路油槽车卸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泵水循环模块设置在地下,所述第一冷却池、所述第二冷却池、所述第三冷却池、所述第四冷却池、所述第五冷却池、所述第六冷却池和所述第七冷却池的深度均为0.8-1米,所述油水分离池和所述蓄水池的深度均为1.2米。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