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扳手,特别涉及一种多节式内六角扳手。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内六角扳手大多为l形,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扳手臂,这样的扳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固定,在拆装操作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无法将内六角扳手与内六角螺栓准确对接,拆装不便,容易对内六角螺栓造成损坏;
其二,两个扳手臂的长度均无法调节,受操作环境的影响较大,需配备多种规格的内六角扳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节式内六角扳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扳手臂、第二扳手臂、第三扳手臂和第四扳手臂,所述第一扳手臂和第四扳手臂均为六棱柱状;所述第一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一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之间夹角的第一角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二扳手臂与第三扳手臂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二扳手臂与第三扳手臂之间夹角的第二角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三扳手臂与第四扳手臂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三扳手臂与第四扳手臂之间夹角的第三角度调节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扳手臂的一端通过第一铰轴与第二扳手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扳手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轴与第三扳手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扳手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与第四扳手臂的一端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角度调节组件、第二角度调节组件和第三角度调节组件均包括限位套、限位轴、限位滑块、环状拨片和限位挡片,所述限位套的内壁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限位槽,所述限位轴的纵向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限位滑块同轴套设于限位轴外侧并与限位轴滑动配合,所述限位滑块的外侧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与所述限位槽适配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挡片的一端与所述限位轴的一端同轴连接,所述环状拨片与所述限位滑块靠近限位挡片的一端连接;
第一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远离限位挡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轴同轴连接,第一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外侧且一端与所述第一扳手臂连接;第二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远离限位挡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铰轴同轴连接,第二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外侧且一端与所述第二扳手臂连接;第三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远离限位挡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铰轴同轴连接,第三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外侧且一端与所述第三扳手臂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扳手臂与所述第二扳手臂等长设置,所述第三扳手臂与所述第四扳手臂等长设置,所述第四扳手臂的长度为第一扳手臂长度的2-3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扳手臂靠近第二扳手臂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一槽口,以使得所述第一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扳手臂靠近第一扳手臂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二槽口,以使得所述第一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扳手臂靠近第四扳手臂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三槽口,以使得所述第三扳手臂与第四扳手臂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四扳手臂靠近第三扳手臂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四槽口,以使得所述第三扳手臂与第四扳手臂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扳手臂靠近第三扳手臂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五槽口,以使得所述第三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扳手臂靠近第二扳手臂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六槽口,以使得所述第三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本实用新型每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均可调节,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操作环境来调节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的前端可与内六角螺栓形成准确对接,内六角螺栓拆装起来方便省力,同时也避免了对内六角螺栓造成损坏。
其二、本实用新型每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均可调节,通过调节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可将本实用新型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调整为不同规格的内六角扳手,适用范围较广;例如:规格一:将第一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调整至相互垂直,将第二扳手臂、第三扳手臂和第四扳手臂调整至同一直线上,此时,第一扳手臂既可以作为操作部(与内六角螺栓对接段),又可以作为手持部(相当于手柄);规格二:将第二扳手臂与第三扳手臂调整至相互垂直,将第一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调整至同一直线上,将第三扳手臂与第四扳手臂调整至同一直线上,此时,第一扳手臂与第二扳手臂形成的整体既可以作为操作部(与内六角螺栓对接段),又可以作为手持部(相当于手柄);通过调节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可将上述操作部和手持部调整为不同的长度,解决了现有内六角扳手的两个扳手臂的长度无法调节的问题;当然,操作人员还可以在以上两种规格的基础上进行调节,以使得上述操作部与手持部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形成另一规格的内六角扳手,适用于不同的操作环境,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扳手臂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扳手臂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扳手臂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扳手臂的结构图。
图中:1、第一扳手臂;11、第一铰轴;12、第一槽口;2、第二扳手臂;21、第二铰轴;22、第二槽口;23、第五槽口;3、第三扳手臂;31、第三铰轴;32、第三槽口;33、第六槽口;4、第四扳手臂;41、第四槽口;51、限位套;511、限位槽;52、限位轴;53、限位滑块;531、限位凸起;54、环状拨片;55、限位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一种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扳手臂1、第二扳手臂2、第三扳手臂3和第四扳手臂4,第一扳手臂1和第四扳手臂4均为六棱柱状;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第一角度调节组件,第二扳手臂2与第三扳手臂3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二扳手臂2与第三扳手臂3之间夹角的第二角度调节组件,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之间夹角的第三角度调节组件。
其中,第一扳手臂1的一端通过第一铰轴11与第二扳手臂2的一端铰接,第二扳手臂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轴21与第三扳手臂3的一端铰接,第三扳手臂3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31与第四扳手臂4的一端铰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角度调节组件、第二角度调节组件和第三角度调节组件均包括限位套51、限位轴52、限位滑块53、环状拨片54和限位挡片55,限位套51的内壁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限位槽511,限位轴52的纵向截面为正六边形,当然,限位轴52的纵向截面并不仅仅只限于正六边形,还可以是正五边形、正八边形或其它的正多边形,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限位滑块53同轴套设于限位轴52外侧并与限位轴52滑动配合,限位滑块53的外侧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与限位槽511适配的限位凸起531,限位挡片55的一端与限位轴52的一端同轴连接,环状拨片54与限位滑块53靠近限位挡片55的一端连接,环状拨片54的设置避免了限位滑块53插入限位套51后拔不出来的情况出现,在调节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时操作起来方便省力。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铰轴11与第二扳手臂2固定连接,第一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远离限位挡片55的一端与第一铰轴11同轴连接,第一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51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52外侧且一端与第一扳手臂1连接,在调节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的夹角时,第一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与第一铰轴11同步转动,当第一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滑块53插入限位套51内部时,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形成固定;第二铰轴21与第三扳手臂3固定连接,第二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远离限位挡片55的一端与第二铰轴21同轴连接,第二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51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52外侧且一端与第二扳手臂2连接,在调节第二扳手臂2与第三扳手臂3之间的夹角时,第二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与第二铰轴21同步转动,当第二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滑块53插入限位套51内部时,第二扳手臂2与第三扳手臂3形成固定;第三铰轴31与第四扳手臂4固定连接,第三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远离限位挡片55的一端与第三铰轴31同轴连接,第三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51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52外侧且一端与第三扳手臂3连接,在调节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之间的夹角时,第三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与第三铰轴31同步转动,当第三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滑块53插入限位套51内部时,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形成固定。
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操作环境来调节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的前端可与内六角螺栓形成准确对接,内六角螺栓拆装起来方便省力,同时也避免了对内六角螺栓造成损坏。
通过调节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可将本实用新型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调整为不同规格的内六角扳手;例如:规格一:将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调整至相互垂直,将第二扳手臂2、第三扳手臂3和第四扳手臂4调整至同一直线上,此时,第一扳手臂1既可以作为操作部(与内六角螺栓对接段),又可以作为手持部(相当于手柄);规格二:将第二扳手臂2与第三扳手臂3调整至相互垂直,将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调整至同一直线上,将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调整至同一直线上,此时,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形成的整体既可以作为操作部(与内六角螺栓对接段),又可以作为手持部(相当于手柄);通过调节相邻两个扳手臂之间的夹角可将上述操作部和手持部调整为不同的长度,解决了现有内六角扳手的两个扳手臂的长度无法调节的问题;当然,操作人员还可以在以上两种规格的基础上进行调节,以使得上述操作部与手持部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形成另一规格的内六角扳手,适用于不同的操作环境,实用性好。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并不仅仅只限于规格一和规格二,本实用新型所组合成的内六角扳手的操作部(与内六角螺栓对接段)的长度可以为:第一扳手臂1的长度,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的长度之和,第一扳手臂1、第二扳手臂2与第三扳手臂3的长度之和,第一扳手臂1、第二扳手臂2、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的长度之和。当第一扳手臂1、第二扳手臂2、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本实用新型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需配合棘轮扳手来进行使用,以提供足够的力矩来带动多节式内六角扳手转动。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等长设置,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等长设置,第四扳手臂4的长度为第一扳手臂1长度的2倍。当然,第四扳手臂4的长度也可为第一扳手臂1长度的3倍或4倍,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扳手臂1、第二扳手臂2、第三扳手臂3、第四扳手臂4的长度关系也可以是依次递增、依次递减或互不相同的关系,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扳手臂1靠近第二扳手臂2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一槽口12,以使得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扳手臂2靠近第一扳手臂1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二槽口22,以使得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扳手臂3靠近第四扳手臂4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三槽口32,以使得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四扳手臂4靠近第三扳手臂3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四槽口41,以使得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扳手臂2靠近第三扳手臂3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五槽口23,以使得第三扳手臂3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扳手臂3靠近第二扳手臂2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六槽口33,以使得第三扳手臂3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1.一种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铰接的第一扳手臂(1)、第二扳手臂(2)、第三扳手臂(3)和第四扳手臂(4),所述第一扳手臂(1)和第四扳手臂(4)均为六棱柱状;所述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第一角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二扳手臂(2)与第三扳手臂(3)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二扳手臂(2)与第三扳手臂(3)之间夹角的第二角度调节组件,所述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的铰接处设有用于调节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之间夹角的第三角度调节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扳手臂(1)的一端通过第一铰轴(11)与第二扳手臂(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扳手臂(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轴(21)与第三扳手臂(3)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扳手臂(3)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31)与第四扳手臂(4)的一端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调节组件、第二角度调节组件和第三角度调节组件均包括限位套(51)、限位轴(52)、限位滑块(53)、环状拨片(54)和限位挡片(55),所述限位套(51)的内壁上等间距设置有若干限位槽(511),所述限位轴(52)的纵向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限位滑块(53)同轴套设于限位轴(52)外侧并与限位轴(52)滑动配合,所述限位滑块(53)的外侧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与所述限位槽(511)适配的限位凸起(531),所述限位挡片(55)的一端与所述限位轴(52)的一端同轴连接,所述环状拨片(54)与所述限位滑块(53)靠近限位挡片(55)的一端连接;
第一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远离限位挡片(5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轴(11)同轴连接,第一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51)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52)外侧且一端与所述第一扳手臂(1)连接;第二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远离限位挡片(5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铰轴(21)同轴连接,第二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51)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52)外侧且一端与所述第二扳手臂(2)连接;第三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轴(52)远离限位挡片(55)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铰轴(31)同轴连接,第三角度调节组件上的限位套(51)同轴套设于对应限位轴(52)外侧且一端与所述第三扳手臂(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扳手臂(1)与所述第二扳手臂(2)等长设置,所述第三扳手臂(3)与所述第四扳手臂(4)等长设置,所述第四扳手臂(4)的长度为第一扳手臂(1)长度的2-3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扳手臂(1)靠近第二扳手臂(2)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一槽口(12),以使得所述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扳手臂(2)靠近第一扳手臂(1)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二槽口(22),以使得所述第一扳手臂(1)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扳手臂(3)靠近第四扳手臂(4)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三槽口(32),以使得所述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扳手臂(4)靠近第三扳手臂(3)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四槽口(41),以使得所述第三扳手臂(3)与第四扳手臂(4)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扳手臂(2)靠近第三扳手臂(3)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五槽口(23),以使得所述第三扳手臂(3)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节式内六角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扳手臂(3)靠近第二扳手臂(2)一端的两侧相对设置有第六槽口(33),以使得所述第三扳手臂(3)与第二扳手臂(2)之间夹角的可调范围更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