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7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车用空调系统选用环保制冷剂成为行业内发展趋势,其中,co2作为制冷剂,具有价格低廉和环保等优势,可以替代一般制冷剂。

采用co2作为制冷剂的空调系统,其工作压力较高,一般需要增加换热装置的零部件厚度来增强换热装置的耐压强度,但换热装置的重量也随之增加,尺寸也随之增大,给汽车零部件的空间布局增加难度。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在满足换热需求的基础上,耐压性高且结构紧凑,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装置,承压能力较高,且结构紧凑。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芯体和壳体,所述芯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件之间设有扁管部件;

所述扁管部件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和所述第二扁管组均包括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件;

所述壳体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件固接,所述扁管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芯体之间形成冷却液流动空间;

所述第二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

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包括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之间设有隔板;所述第一扁管组的多个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的多个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通过所述第一扁管组、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所述第二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由于在换热装置中,将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设计为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的形式,将第一集流部件设计为包括两个并列布置且相互不连通的集流部的形式,这样,形成各集流流道的壁部用于承担压力,对于同样尺寸的集流部件而言,能够提高承压能力,并且第一集流部通过第一扁管组、第二集流部件、第二扁管组与第二集流部连通,可以提高co2的流程,从而有助于提高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换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中扁管部件与集流部件连接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标记制冷剂流动方向;

图4a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标记冷却液流动方向;

图5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芯体100,第一流体接口100a,第二流体接口100b;

第一集流部件110a,第二集流部件110b,第一壁板部111,第二壁板部112,插孔1121,侧板部113,第一端板114a,第二端板114b,插槽115,集流流道1101;

第一扁管组120a,第二扁管组120b,扁管121,流通孔1211;

壳体200,冷却液接口210;

第一接口座310,第一接管座311,第一转接座312,第二接口座320,第二接管座321,第二转接座322;

第一冷却液接管部件410,第一接管座体411,第一接管412,第二冷却液接管部件420,第二接管座体421,第二接管422;

隔挡板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换热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中扁管部件与集流部件连接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换热装置包括芯体100和壳体200。

芯体100包括两个并列设置的集流部件,两个集流部件之间设有扁管部件;下文为方便描述和理解,将两个集流部件分别称之为第一集流部件110a和第二集流部件110b。

其中,扁管部件包括多个扁管121,每个扁管12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流部件110a和第二集流部件110b。

壳体200外套于芯体100,具体地,壳体200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和第二集流部件110b固接,扁管部件位于壳体200内部,壳体200与芯体100之间形成冷却液流动空间;可以理解,冷却液的流动空间实际为壳体200与扁管121之间形成的空间。

芯体100的扁管121内部连通的流道为制冷剂流动空间。

其中,第一集流部件110a具有集流腔,第一集流部件110a包括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之间设有隔板,以使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互不连通;扁管部件的一部分扁管121能够连通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扁管部件的另一部分扁管121能够连通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也就是说,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能够通过一部分扁管121、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另一部分扁管121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其中,第二集流部件110b具有集流腔,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1101。

如上,在换热装置中,将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设计为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1101的形式,将第一集流部件110a设计为包括两个并列布置且相互不连通的集流部的形式,这样,形成各集流流道1101的壁部用于承担压力,对于同样尺寸的集流部件而言,能够提高承压能力,并且第一集流部通过与第一集流部对应的扁管121、第二集流部件、与第二集流部对应的扁管121与第二集流部连通,如此能够提高制冷剂如co2的流程,从而有助于提高换热性能。第一集流部件110a和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主体部分结构基本一致,为描述简洁,下面针对两者相同的结构部分统一说明,两者的差别之处单独说明。

具体的方案中,集流部件包括主体部件、第一端板114a和第二端板114b,集流部件的集流腔位于主体部件内,第一端板114a和第二端板114b封盖集流部件的集流腔的两端。

为便于说明,参考图2,定义图中x轴方向为集流部件的长度方向,z轴方向为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

具体的,主体部件包括第一壁板部111、第二壁板部112和两个侧板部113;第一壁板部111和第二壁板部112相对设置,第一壁板部111和第二壁板部112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侧板部113连接,这样,第一壁板部111、第二壁板部112和两个侧板部113形成集流部件的主体部件,在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上,主体部件的两端为开口,第一端板114a和第二端板114b用以封堵主体部件的两端开口。

该方案中,第一壁板部111相对远离扁管121,第二壁板部112相对靠近扁管121。

该实施例中,对于第一集流部件110a而言,其第一壁板部111的内壁设有朝向第二壁板部112延伸且与第二壁板部112抵接的一个隔板,该隔板将第一集流部件110a分为前述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隔板可以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主体部件为一体结构,也可以单独设置隔板,再将隔板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主体部件固定连接。

该实施例中,对于第二集流部件110b而言,其第一壁板部111的内壁设有朝向第二壁板部112延伸的至少一个挡板,通过挡板将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分为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1101。

图示方案中,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各集流流道1101的轴线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也就是说,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各集流流道1101沿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长度方向排布,可以理解,相应地,各挡板也沿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长度方向排布,以使分隔形成的集流流道1101的轴线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长度方向相垂直。还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各集流流道1101的轴线也可不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长度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1101,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1101。

具体地,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一壁板部111的内壁在对应于第一集流部的位置设有朝向第二壁板部112延伸的至少一个挡板,以通过挡板将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分为两个以上的集流流道1101;类似地,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一壁板部111的内壁在对应于第二集流部的位置也设有朝向第二壁板部112延伸的至少一个挡板,以通过挡板将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分为两个以上的集流流道1101。

图示方案中,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各集流流道1101的轴线也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当然,实际设置时,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各集流流道1101的轴线也可不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集流部件的第二壁板部112具有多个与扁管121适配的插孔1121,具体地,扁管121的两端分别插装于两个集流部件的两个第二壁板部112,如此,扁管121连通两个集流部件的集流腔。

具体的方案中,为确保各集流流道1101的相互连通,挡板可以整体与第二壁板部112保持一定距离,当然,也可在挡板的内端开设槽结构或缺口等形式,这样,挡板可与第二壁板部112相抵,通过开设的槽结构或缺口等使挡板分隔的相邻两集流流道1101连通;另外,也可在挡板上开设通孔结构,这样,挡板仍可与第二壁板部112相抵,通过开设的通孔结构使挡板分隔的相邻两集流流道1101连通。

具体的方案中,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一集流部对应的多个扁管121形成至少一个扁管组,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二集流部对应的多个扁管121也形成至少一个扁管组,每个扁管组的多个扁管121沿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层叠布置,各扁管组沿集流部件的长度方向排布。

如图所示,图示方案中,沿x轴所在方向,扁管部件的多个扁管121只分为两个扁管组,即第一扁管组120a和第二扁管组120b,第一扁管组120a的各扁管121连通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第二扁管组120b的各扁管121连通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也就是说,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通过第一扁管组120a、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第二扁管组120b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相应地,集流部件的第二壁板部112上具有两个插孔组,分别与第一扁管组120a和第二扁管组120b对应,每个插孔组的多个插孔1121沿z轴方向排布,每个插孔组的插孔1121数目与对应的扁管组的扁管121的数目对应。

该实施例中,在第一集流部件110a分为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的基础上,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一端板114a上设置有第一流体接口100a和第二流体接口100b,其中,第一流体接口100a与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第二流体接口100b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参考图4,图示中,第一端板114a上靠左侧的流体接口为第一流体接口100a,对应的,第一集流部件110a靠左侧的部分为第一集流部,第一端板114a上靠右侧的流体接口为第二流体接口100b,对应的,第一集流部件110a靠右侧的部分为第二集流部。

以图示中靠左侧的第一流体接口100a为制冷剂进口,以靠右侧的第一流体接口100b为制冷剂出口为例说明制冷剂的流动路径,图4中的箭头标记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当制冷剂从第一流体接口100a流入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后,由于第一集流部件110a内隔板的分隔,制冷剂只能经第一扁管组120a的各扁管121流向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内,因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内未设置隔板,所以,制冷剂流入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腔后,再经第二扁管组120b的各扁管121流向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最后经第二流体接口100b流出。

具体设置时,隔板可以设于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中部,以将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集流腔对称分隔,当然,根据需要,隔板也可以不设于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中部,分隔的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的长度可不等。

具体设置时,上述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均可对应设置两个以上的扁管组,各集流部对应的扁管组的数目可以不同设置,每个扁管组的扁管121的数目可相同设置也可不同设置,具体可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

具体的方案中,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集流流道1101的数量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集流流道1101的数量相同;每个集流部件的集流流道1101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比如优选为2~10个,该实施例中,因集流流道1101沿集流部件的长度方向排布,所以,集流流道1101相对设计为较多的数目。当然,实际中可结合集流部件的具体尺寸和制冷剂的具体类型等实际需求来确定。

进一步的方案中,集流部件的第一壁板部111包括两个以上向外凸出的曲线段,相邻两曲线段之间圆滑过渡,前述挡板设置于相邻两曲线段之间;这样设计后,每个曲线段形成集流流道1101的外侧壁面,该种结构形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各集流流道1101的承压能力,从而在同等尺寸下提高集流部件的承压能力,使得芯体100能够适用对耐压强度要求高的制冷剂,比如co2。

具体地,第一壁板部111的各曲线段为弧形结构,优选为半圆弧,结构对称,加工方便,更利于提高承压能力。

具体的方案中,集流部件的第一壁板部111、两侧板部113和各挡板为一体结构,以减少集流部件的连接点,确保集流部件的强度。

更具体地,如果加工条件允许,集流部件的第一壁板部111、两侧板部113、各挡板和第二壁板部112设为一体结构。

具体的方案中,集流部件的各集流流道1101的横截面的当量直径可在5~25mm之间选取。当然,实际中也可根据需求设为其他。

该实施例中,集流流道1101的外壁呈弧形结构,实际设置时,集流流道1101的横截面可以近似呈圆形或长圆形或椭圆形等结构。

参考图2,可以理解,集流部件的第一壁板部111、两侧板部113和第二壁板部112形成集流部件的主体部件,具体的方案中,在主体部件的靠近两端的位置处均开设有开口朝外的插槽115,第一端板114a和第二端板114b的形状与插槽115相适配,第一端板114a和第二端板114b插装于插槽115且连接处密封设置。

如上,第一端板114a和第二端板114b通过插装的方式对集流部件的开口进行封堵,能够提高第一端板114a、第二端板114b与集流部件的主体部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与直接在开口端面进行封堵的方式相比,该种方式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进一步提高集流部件的承压能力。

以图示方案为例,具体地,第一流体接口100a和第二流体接口100b均形成于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第一端板114a上,显然,第一流体接口100a和第二流体接口100b分设于第一集流部件110a内部的隔板两侧。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流体接口100a和第二流体接口100b形成于同一端板,即第一端板114a,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两个流体接口可以分别形成于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两个端板上。

该实施例中,换热装置还包括流体接口座部件,以便于安装与流体接口连通的管件。

仍以图1和图2为例说明,该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接口座310和第二接口座320,分别与第一流体接口100a和第二流体接口100b配合。

具体地,第一接口座310包括第一转接座312和第一接管座311,第一转接座312与壳体200和第一集流部件110a连接,其具有与第一流体接口100a连通的通孔,第一接管座311卡扣于第一转接座312上,并通过焊接固定,其具有用于与接管配合的第一接口,其第一接口与第一转接座312的通孔连通,以使插装于其上的接管能够连通第一流体接口100a,也就是说,第一接管座311通过第一转接座312与第一端板114a固定,第一接管座311的第一接口能够通过第一流体接口100a与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第二接口座320与第一接口座310的结构相似,包括第二转接座322和第二接管座321,第二接管座321设有第二接口,第二接管座321通过第二转接座322与第一端板114a固定,第二接口通过第二流体接口100b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请一并参考图5,图5示出了具体实施例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扁管部件的各扁管121具有两个以上的流通孔1211,各流通孔1211沿扁管的宽度方向排布,也就是说,一个扁管121是通过其内部的两个以上的流通孔1211连通两个集流部件。这样,将扁管121的流通腔分为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流通孔1211的结构设计,使得形成每个流通孔1211的孔壁承担该孔内流体压力,对于同样尺寸的扁管而言,能够提高扁管121的承压能力,避免加大扁管121的尺寸,为芯体100轻量化和小型化设计进一步提供有利条件。

与前述集流部件的结构相结合,该芯体100的结构设计能够在不增大尺寸的基础上适用co2等类似制冷剂,既满足了环保需求,又能够适应汽车轻量化的发展需求。

图示方案中,扁管121的流通孔1211呈圆形孔,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流通孔1211也设计为椭圆形、多边形等其他形状。

具体地,流通孔1211的当量孔径的范围可在0.3mm~1.5mm内选取,相邻两流通孔1211的孔心距可优先为0.5mm~2.5mm。

上文详细介绍了换热装置的芯体100的具体结构,说明了制冷剂流动空间的详细结构,下文介绍冷却液的流动空间。

如前提及,冷却液流动空间形成于壳体200与芯体100之间。

参考图1和图2,该实施例中,壳体200为一体结构,具体由四个壳壁顺次连接形成,下文为便于说明,将沿x轴方向排布的两个壳壁称之为壳体200的侧壁,将沿z轴方向排布的两个壳壁分别称之为壳体200的顶壁和底壁,其中,顶壁为图示中位于上方的壳壁,底壁为图示中位于下方的壳壁。

可以理解,因壳体200与芯体100之间形成冷却液流动空间,所以壳体200与芯体100之间的连接密封。具体地,芯体100的扁管部件位于壳体200内部,壳体200的两端面与芯体100的两集流部件的第二壁板部112相连接。

该实施例中,壳体200内设有一个以上的隔挡板500,其中,隔挡板500的一端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和第二集流部件110b中的一者保持预定距离,隔挡板500的另一端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和第二集流部件110b中的另一者固定,隔挡板500的两侧部与壳体200的内壁固定,以将冷却液流动空间分隔为两个以上相互并列且连通的冷却液流道,并配置成:相邻两冷却液流道的一端被隔断,另一端连通。

其中,冷却液流道与芯体100的第一集流部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之间的流通通路和第二集流部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之间的流通通路平行设置,以便于冷却液流道内流动的冷却液与各流通通路内流动的制冷剂交换热量。

壳体200还具有两个冷却液接口210,分别与位于外侧的两冷却液流道连通。

可以理解,如上设置后,自一个冷却液接口210流入的冷却液能够顺次流经各冷却液流道后从另一个冷却液接口210流出,也就是说,冷却液在冷却液流动空间内的流动路线也类似于蛇形。

该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冷却液接管部件410和第二冷却液接管部件420,分别与两个冷却液接口210配合,以便于连接冷却液管路。

具体地,第一冷却液接管部件410包括第一接管座体411和第一接管412,第一接管座体411具有与其内腔连通的连通口,第一接管座体411与壳体200的侧壁连接,连接后,其连通口与冷却液接口210连通,第一接管412固插于第一接管座体411,第一接管412与第一接管座体411的内腔连通,从而通过连通口与冷却液接口210连通。

第二冷却液接管部件420与第一冷却液接管部件410的结构相似,包括第二接管座体421和第二接管422,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与第一冷却液接管部件410类似,不再赘述。

为便于理解,以图2所示方案为例,其中,壳体200内只设有一个隔档板500,该隔挡板500将冷却液流动空间分为两个冷却液流道。

请一并参考图4a,图4a为换热装置的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还示出了冷却液接管部件的结构,以便于说明冷却液接口的位置及其流动路线。

该实施例中,每个扁管组的扁管121沿z轴方向排布,所以,设于壳体200内的隔挡板500只能位于相邻两扁管组之间,以图2和图4a所示方案,在芯体100的第一集流部件110a分为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的基础上,可以理解,两个集流部与两个冷却液流道位置分别对应。

该实施例中,因扁管121沿z轴方向排布,为便于冷却液在扁管121之间流动,两个冷却液接口210分别形成于壳体200的两个侧壁,也就是说,冷却液自一个冷却液接口210流入壳体200内后,可直接向扁管121间流动,利于冷却液在冷却液流道中的流动。

在设置两个冷却液流道的基础上,可以理解,两个冷却液接口210位于壳体200的同一端。

图示方案中,两个冷却液接口210设于壳体200靠近第二集流部件110b的一端,在此基础上,位于壳体200内部的隔挡板500的一端与第二集流部件110b相抵接,以使两个冷却液流道在第二集流部件110b所在侧被隔断,避免从一个冷却液接口210流入的冷却液不经冷却液流道直接从另一冷却液接口210流出;相应地,隔挡板500的另一端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以使两个冷却液流道在第一集流部件110a所在侧连通。

可以理解,隔挡板500的上下端应当分别与壳体200的顶壁和底壁相抵接,以使两个冷却液流道只在第一集流部件110a所在侧连通。

具体的方案中,在壳体200的底壁和顶壁的相应位置处可设置与隔挡板500适配的定位槽,以便于隔挡板500与壳体200的安装。

具体地,壳体200底壁或顶壁的适当位置可固接两个相互平行的凸条,两个凸条之间形成与隔挡板500适配的定位槽。

实际设置时,隔挡板500也可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相抵,在其靠近第一集流部件110a的一端可开设缺口结构或通孔结构,通过缺口结构或通孔结构使两冷却液流道在第一集流部件110a所在侧连通。

以图4a所示方位,假设第一冷却液接管部件410为冷却液进口管路,第二冷却液接管部件420为冷却液出口管路,那么冷却液在换热装置内的流动路线为:

第一冷却液接管部件410内的冷却液经对应的冷却液接口210流入壳体200后,直接流向第一扁管组120a的各扁管121之间,受隔挡板500的隔档作用,冷却液只能沿隔挡板500左侧的冷却液流道自第二集流部件110b向第一集流部件110a方向流动,冷却液流动至第一集流部件110a位置处时,因隔挡板500与第一集流部件110a之间的预设距离,冷却液可自隔挡板500左侧流向右侧,并沿隔挡板500右侧的冷却液流道自第一集流部件110a向第二集流部件110b方向流动,流动至第二集流部件110b位置处时,因隔挡板500的隔档作用,冷却液可经对应位置的冷却液接口210流出第二冷却液接管部件420。

以图4和图4a所示示例,在对应的制冷剂流通通道和冷却液流道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和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理解,实际设置时,也可通过进、出口的变化设置,使得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同。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介绍的实施例中,冷却液流道分为两个,但是在实际设置中,冷却液流道可以分为三个或其他数目。

具体的方案中,该换热装置还包括设于壳体200内的多个翅片,翅片位于相邻两扁管121之间,或者扁管121与壳体200之间,以用强化换热。

具体地,翅片可以为连续的波纹状结构或者方波结构等,以增大换热面积。

具体地,翅片的延伸方向可与扁管121的长度方向一致,也可与扁管12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或为其他形式,相邻的两翅片可相互错开设置,翅片的不同设置方式影响换热效果,实际中可根据具体需求来设定。

具体地,还可以在翅片的表面设置凸点、或凸棱等结构,以强化换热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换热装置,包括芯体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件之间设有扁管部件;

所述扁管部件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和所述第二扁管组均包括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件;

所述壳体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件固接,所述扁管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芯体之间形成冷却液流动空间;

所述第二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

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包括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之间设有隔板;所述第一扁管组的多个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的多个扁管沿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通过所述第一扁管组、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所述第二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每个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流道通过所述第一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连通,每个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流道通过所述第二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包括主体部件、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集流腔位于所述主体部件内,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封盖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集流腔的两端,所述主体部件包括第一壁板部、第二壁板部和两个侧板部;

所述第一壁板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壁板部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壁板部抵接的一个所述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分为所述第一集流部和所述第二集流部;

所述第二壁板部具有多个与所述扁管适配的插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件的靠近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集流腔的两端的位置处均开设有开口朝外的插槽,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形状与所述插槽相适配,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插装于所述插槽且连接处密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设置有第一流体接口和第二流体接口,所述第一流体接口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流体接口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接口座和第二接口座,所述第一接口座包括第一转接座和第一接管座,所述第二接口座包括第二转接座和第二接管座;

所述第一接管座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管座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管座通过所述第一转接座与所述第一端板固定,所述第二接管座通过所述第二转接座与所述第一端板固定;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第一流体接口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流体接口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部件包括主体部件、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位于所述主体部件内,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封盖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集流腔的两端,所述主体部件包括第一壁板部、第二壁板部和两个侧板部;

所述第一壁板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壁板部延伸的至少一个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分为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

所述第二壁板部具有多个与所述扁管适配的插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件的靠近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的两端的位置处均开设有开口朝外的插槽,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的形状与所述插槽相适配,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插装于所述插槽且连接处密封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一个以上的隔档板,所述隔挡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件中的一者保持预定距离,所述隔挡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所述第二集流部件中的另一者固定,所述隔挡板的两侧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以将所述冷却液流动空间分隔为两个以上相互并列且连通的冷却液流道,并配置成:相邻两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一端被隔断,另一端连通;

所述壳体具有两个冷却液接口,分别与位于外侧的两所述冷却液流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冷却液接口分别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两相对侧壁,两所述侧壁沿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长度方向排布;

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多个翅片,所述翅片设于相邻两所述扁管之间,或者所述扁管与所述壳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集流流道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流道的数量相同;所述集流流道的数目为2~10个,所述集流流道的横截面的当量直径为5~25mm;

所述扁管具有两个以上的流通孔,各所述流通孔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排布,所述流通孔的当量孔径的范围为0.3mm~1.5mm,且相邻两所述流通孔的孔心距为0.5mm~2.5m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芯体和壳体,芯体包括两个集流部件和扁管部件;扁管部件包括第一、第二扁管组,两者均包括多个扁管,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第二集流部件;壳体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一、第二集流部件固接,扁管部件位于壳体内,壳体与芯体之间形成冷却液流动空间;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流道;第一集流部件包括第一、第二集流部,两个集流部之间设有隔板;第一扁管组的每个扁管与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第二扁管组的每个扁管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通过第一扁管组、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第二扁管组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该换热装置的承压能力较高,且结构紧凑。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82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