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9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上采用更大规格的屏幕,可使用户获得更佳的应用体验,但也可能造成电子设备的整机规格更大,不利于电子设备的便携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前壳,所述前壳包括主体区域和边缘区域;其中,所述主体区域向上凸起,使所述主体区域处的厚度大于所述边缘区域;

柔性显示屏模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堆叠设置于所述前壳的上方;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向下弯折,以连接至所述边缘区域。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侧面与所述边缘区域的上表面相连。

可选的,所述边缘区域呈两级台阶状,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侧面与下级台阶的水平表面相连、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底面与上级台阶的垂直表面相连。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与所述边缘区域分别形成相配合的若干级台阶,并通过相配合的台阶面相连。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延伸至所述边缘区域的外侧,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底面与所述边缘区域的外侧面相连。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与所述边缘区域通过点胶工艺实现粘接。

可选的,所述主体区域通过弧面过渡至所述边缘区域,以将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引导至所述边缘区域。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贴合于所述前壳的表面。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包括盖板玻璃和显示组件;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通过所述盖板玻璃与所述边缘区域相连。

可选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所述边缘区域的上表面。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显示屏模组与前壳之间的配合关系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前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前壳与柔性显示屏模组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模组与边缘区域实现连接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过台阶结构实现连接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通过台阶结构实现连接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柔性显示屏模组与边缘区域实现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显示屏模组与前壳之间的配合关系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可以包括前壳1’和显示屏模组2’,其中显示屏模组2’设置于前壳1’的上方,以实现两者之间的配合组装。在相关技术中,前壳1’的边缘处设有支撑结构10’,该支撑结构10’用于对显示屏模组2’实现支撑与连接;其中,显示屏模组2’可以包括位于上方的盖板玻璃21’、位于下方的显示组件22’,而支撑结构10’可以对盖板玻璃21’的边缘进行支撑和连接。

可见,由于显示屏模组2’需要与前壳1’上的支撑结构10’进行配合,使得显示屏模组2’的边缘较宽,通常会达到3.0mm甚至更大,影响了电子设备的整体屏占比。

因此,本公开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对相应的结构改进。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前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前壳1,该前壳1包括主体区域11和边缘区域12;其中,主体区域11向上凸起,使主体区域11处的厚度大于边缘区域12。比如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主体区域11处于中间、边缘区域12分别位于x轴方向(即电子设备的设备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边缘区域12也可以位于主体区域11在其他方向(如y轴方向,即电子设备的设备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或者位于主体区域11在上述方向上的一侧,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前壳与柔性显示屏模组之间的配合示意图;其中,图3的示意图为剖视图,且剖视方向为图2所示的a-a方向。配合于如图2所示的前壳1,本公开的电子设备中还包括如图3所示的柔性显示屏模组2,该柔性显示屏模组2堆叠设置于前壳1的上方。由于采用柔性结构,使得该柔性显示屏模组2可以实现弯折,比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边缘(图3中示出了左侧边缘)向下弯折,以连接至前壳1的边缘区域12。

通过采用柔性显示屏模组2,使得该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边缘可以发生弯折,比如由水平方向朝下弯折至垂直方向(即z轴方向)或接近垂直方向,而该柔性显示屏模组2可以通过弯折的边缘与前壳1的边缘区域12进行配合连接,而无需采用相关技术中的支撑结构10’,可以大大缩小电子设备的边框宽度,从而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模组2可以包括如图3所示的盖板玻璃21和显示组件22,该盖板玻璃21与显示组件22之间层叠设置、相互贴合。当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边缘弯折至朝向下方时,使得用户从垂直方向观看电子设备时,所能看到的边框宽度仅为盖板玻璃21的厚度,其具体数值可以达到0.8mm或更窄,远小于相关技术中的3.0mm。

进一步地,通过在边缘处对盖板玻璃21实施特殊切割,可使盖板玻璃21实现特定的折射效果,譬如将显示组件22在边缘处射出的光线折射至垂直方向,使得用户从垂直方向观看电子设备时,可以从盖板玻璃21的边缘处看到显示组件22的显示内容,从而实现“无边框”的视觉感受。

当然,边缘区域12的宽度可能并不恰好与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厚度相等。比如出于对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保护等方面的原因,边缘区域12的宽度可能略大于柔性显示屏模组2,使得当电子设备发生跌落、碰撞时,可以由前壳1承受所有或大部分冲击,消除或尽量减小对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冲击,降低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受损概率。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模组2贴合或至少部分贴合于前壳1的表面,而避免产生较大的缝隙或较大面积的间隙,使得前壳1可以对柔性显示屏模组2实现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前壳1与柔性显示屏模组2作为一个整体来承受外力,有助于提升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强度、降低损坏概率。其中,当柔性显示屏模组2在边缘区域产生弯曲时,主体区域11可以通过弧面过渡至边缘区域12,使得柔性显示屏模组2安装至壳体1时,柔性显示屏模组2所形成的弯曲结构可以与该弧面相适配,从而将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边缘引导至边缘区域12。

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将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侧面20与边缘区域12的上表面121相连。譬如,可以通过点胶工艺使得上述的侧面20与上表面121之间实现粘接;或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连接,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盖板玻璃21与显示组件22在边缘处的端面齐平,因而将其整体作为上述的侧面20,以连接至边缘区域12的上表面121。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玻璃21与显示组件22在边缘处的端面并不齐平,例如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柔性显示屏模组与边缘区域实现连接的示意图,可见图4所示的盖板玻璃21略长于显示组件22,因而柔性显示屏模组2可以通过该盖板玻璃21与边缘区域12相连,譬如由盖板玻璃21的侧面211与边缘区域12的上表面121相连。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过台阶结构实现连接的示意图。边缘区域12可以呈两级台阶状,比如图5所示的上级台阶12a和下级台阶12b,使得边缘区域12的上表面121被划分为上级台阶12a的水平表面121a、下级台阶12b的水平表面121b。而与图4所示实施例相类似的,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侧面20被划分为盖板玻璃21的侧面211、显示组件22的侧面221;其中,当盖板玻璃21长于显示组件22时,盖板玻璃21的端部可以露出部分底面212。

相应地,当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侧面20与前壳1的上表面121进行配合连接时,实际包含:盖板玻璃21的侧面211与下级台阶12b的水平表面121b相连;而当尺寸相匹配时,显示组件22的侧面221也可以与上级台阶12a的上表面121a相连,以增大配合面积、提升连接稳固性。

进一步地,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还可以由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底面与上级台阶12a的垂直表面122a相连;其中,基于图5所示的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结构,该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底面可以表现为上述盖板玻璃21的底面212,即该底面212可与上级台阶12a的垂直表面122a相连,以进一步增大配合面积、提升连接稳固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边缘与边缘区域12分别形成相配合的若干级台阶,并通过相配合的台阶面相连。比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认为盖板玻璃21与显示组件22在边缘处形成了二级台阶结构,可与边缘区域12形成的上级台阶12a、下级台阶12b相配合,同时实现:盖板玻璃21的侧面211与下级台阶12b的水平表面121b相连、显示组件22的侧面221也可以与上级台阶12a的上表面121a相连、盖板玻璃21的底面212与上级台阶12a的垂直表面122a相连。

柔性显示屏模组2边缘处的台阶结构并不一定由盖板玻璃21与显示组件22同时参与,比如可以由盖板玻璃21单独形成。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通过台阶结构实现连接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盖板玻璃21的边缘处可以形成两级台阶,使得盖板玻璃21的侧面211被划分为这两级台阶的水平表面211a、211b,且两级台阶之间还形成一垂直表面212a(可以理解为盖板玻璃21的部分底面)。而与图5所示实施例相类似的,边缘区域12可以包括上级台阶12a和下级台阶12b,使得边缘区域12的上表面121被划分为上级台阶12a的水平表面121a、下级台阶12b的水平表面121b,且上级台阶12a还包括垂直表面122a。

相应地,当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侧面20与前壳1的上表面121进行配合连接时,实际包含:盖板玻璃21的水平表面211a与下级台阶12b的水平表面121b相连、盖板玻璃21的水平表面211b与上级台阶12a的上表面121a相连。进一步地,可以由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底面与上级台阶12a的垂直表面122a相连,并表现为盖板玻璃21上的垂直表面212a与上级台阶12a的垂直表面122a相连。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柔性显示屏模组与边缘区域实现连接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边缘可以延伸至边缘区域12的外侧(即图7中的左侧),使得柔性显示屏2的底面212与边缘区域12的外侧面122相连。其中,当盖板玻璃21的长度大于显示组件22时,柔性显示屏2的底面212包括盖板玻璃21长于显示组件22的部分所对应的底面区域。而当柔性显示屏模组2的结构为图3中所示,即盖板玻璃21与显示组件22的长度一致时,柔性显示屏2的底面可以为显示组件22的底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壳,所述前壳包括主体区域和边缘区域;其中,所述主体区域向上凸起,使所述主体区域处的厚度大于所述边缘区域;

柔性显示屏模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堆叠设置于所述前壳的上方;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向下弯折,以连接至所述边缘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侧面与所述边缘区域的上表面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区域呈两级台阶状,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侧面与下级台阶的水平表面相连、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底面与上级台阶的垂直表面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与所述边缘区域分别形成相配合的若干级台阶,并通过相配合的台阶面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延伸至所述边缘区域的外侧,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底面与所述边缘区域的外侧面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与所述边缘区域通过点胶工艺实现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区域通过弧面过渡至所述边缘区域,以将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引导至所述边缘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贴合于所述前壳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包括盖板玻璃和显示组件;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通过所述盖板玻璃与所述边缘区域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所述边缘区域的上表面。

技术总结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前壳,所述前壳包括主体区域和边缘区域;其中,所述主体区域向上凸起,使所述主体区域处的厚度大于所述边缘区域;柔性显示屏模组,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堆叠设置于所述前壳的上方;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屏模组的边缘向下弯折,以连接至所述边缘区域。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82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