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是有关于一种相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方面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兼具有扭力扳手及固定扳手的功能,而且可供用户依使用需要进行转换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者。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扭力扳手结构,如中国台湾申请第106105035号“扭力扳手结构”专利所示,其主要是于一扳手本体的头端设有一驱动件,于该扳手本体的内部及尾端设有一扭力调整机构,该驱动件是可摆动地结合于该扳手本体的头端内部,且内端与该扭力调整机构抵接,该扭力调整机构可供调整预设扭力值,当驱动件锁紧螺合件的扭力值达到该预设扭力值时,该驱动件会摆动一角度而使其与该扭力调整机构的抵接处产生“click”的提示声,以提示达到扭力值,如此便可停止继续加力。
然而,由于一般现有技术的扭力扳手是一种精密控制螺合组件(如螺栓、螺帽)锁紧以避免破坏螺纹的专用工具,其不能使用于拆卸螺合组件。因此通常需另外备置一固定扳手用来旋松已紧固的螺合组件。而如此则不但会使购置成本增加,而且亦会较占空间,携带使用上亦较为不方便。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乃是针对上述的问题,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扭力扳手仅单纯具有扭力扳手的功能,而不能作为固定扳手来旋松已紧固的螺合组件,因此通常需另备固定扳手配合使用,进而造成增加成本、占用空间及携带不便等的问题。
本申请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包括一扭力扳手及一控制套筒。其中,该扭力扳手包含一管体、可摆动地设于该管体头端的一驱动件及设于该管体的内部及尾端且与该驱动件相抵接可供调整预设扭力值的一扭力调整机构,该驱动件的外端凸露于该管体外部且具有较大外径的一定位盘,该定位盘的后侧面形成一卡掣面。该控制套筒套设于该管体的头端,且可被轴向位移及定位于一释放位置及一锁定位置,当于该释放位置时使该控制套筒的前端远离该卡掣面以使该驱动件可摆动一角度,进而具有扭力扳手功能,当于该锁定位置时使该控制套筒的前端顶于该卡掣面以使该驱动件无法摆动,进而具有固定扳手功能。
本申请所提供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可藉由将该控制套筒于该释放位置及该锁定位置之间位移定位,以分别获得扭力扳手功能及固定扳手功能,如此用户便可依实际需要选择将该控制套筒位移定位至该释放位置或该锁定位置,因此无需另备固定扳手,所以可大幅降低购置的成本,而且亦可减少空间的占用,相对的亦可使携带使用上较为方便。
有关本申请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具扭力扳手功能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具扭力扳手功能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具固定扳手功能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具固定扳手功能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转换成扭力扳手功能的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转换成固定扳手功能的动作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转换成扭力扳手功能的动作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转换成固定扳手功能的动作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扭力扳手11管体
110外螺纹部12驱动件
13扭力调整机构14轴栓
15定位盘150卡掣面
151作动部16套筒
20控制套筒21内螺纹部
11a管体110a插梢
20a控制套筒21a定位槽
22a第一卡制段23a第二卡制段
24a连接段
11b管体20b控制套筒
21b螺孔22b控制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具体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与达成功效,提供一实施例并搭配图式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5,为本申请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其显示该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包括一扭力扳手10及一控制套筒20,其中:
该扭力扳手10,包含一管体11、一驱动件12及一扭力调整机构13,该驱动件12的内端伸入该管体11的头端之中,且以一轴栓14将其枢设于该管体11上,使该驱动件12可在该管体11的头端摆动一角度,该驱动件12的外端凸露于该管体11外部且具有较大外径的一定位盘15,该定位盘15的后侧面形成一卡掣面150,外侧面则设有一作动部151。在本申请中,该作动部151可为可供一套筒16嵌设的一套柱,亦可直接为一扳手头、棘轮头等结构,而该套柱可配合该套筒16的规格相对应设成圆柱状、矩形柱状、d形柱状……等。该扭力调整机构13设于该管体11的内部与尾端,且与该驱动件12的内端相抵接可供调整预设扭力值。
该控制套筒20,套设于该管体11的头端,且可被使用者轴向位移及定位于一释放位置及一锁定位置。当该控制套筒20定位于该释放位置时,该控制套筒20的前端远离该卡掣面150,而使该驱动件12可摆动一角度,进而使其具有扭力扳手功能(如图2、图3所示)。当该控制套筒20定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控制套筒20的前端顶于该卡掣面150上,而使该驱动件12因此无法摆动,进而使其具有固定扳手功能(如图4、图5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体11靠近头端处的周面上设有一外螺纹部110,该控制套筒20的内部设有与该外螺纹部110相螺设的一内螺纹部21,藉由该内螺纹部21与该外螺纹部110的配合可使该控制套筒20能位移定位于该释放位置及该锁定位置上。
本申请所提供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可藉由将该控制套筒20于该释放位置及该锁定位置之间位移定位,以分别获得扭力扳手功能及固定扳手功能,如此用户便可依实际需要选择将该控制套筒20位移定位至该释放位置或该锁定位置,因此无需另备固定扳手,所以可大幅降低购置的成本,而且亦可减少空间的占用,相对的亦可使携带使用上较为方便。
请参阅图6、图7所示,为本申请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其主要于该控制套筒20a上设有一定位槽21a,该定位槽21a包含一第一卡制段22a、一第二卡制段23a及连接该第一、二卡制段22a、23a的一连接段24a,于该管体11a上设有一插梢110a可滑移地穿设于该定位槽21a之中。当该插梢110a滑移至该第一卡制段22a时,该控制套筒20a位于该释放位置;当该插梢110a滑移至该第二卡制段23a时,该控制套筒20a位于该锁定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亦可将该定位槽21a设于该管体11a上,将该插捎110a设于该控制套筒20a上,此乃上述结构的简单转换,故不再另外加以赘述。
请参阅图8、图9所示,为本申请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其主要于该控制套筒20b上设有一螺孔21b,该螺孔21b上螺设有一控制螺栓22b,该控制螺栓22b的端部可抵于该管体11b的周面以产生定位效果,如此便可藉由旋松及旋紧该控制螺栓22b以达到能将该控制套筒20b移动至该释放位置及该锁定位置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申请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申请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改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申请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1.一种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扭力扳手,包含一管体、可摆动地设于该管体头端的一驱动件及设于该管体的内部及尾端且与该驱动件相抵接而可供调整扭力默认值的一扭力调整机构,该驱动件的外端是凸露于该管体外部且具有较大外径的一定位盘,该定位盘的后侧面形成一卡掣面;以及
一控制套筒,是套设于该管体的头端,且可被轴向位移及定位于一释放位置及一锁定位置,当于该释放位置时使该控制套筒的前端远离该卡掣面以使该驱动件可摆动一角度,进而具有扭力扳手功能,当于该锁定位置时使该控制套筒的前端顶于该卡掣面以使该驱动件无法摆动,进而具有固定扳手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管体靠近头端处的周面上设有一外螺纹部,该控制套筒的内部设有可与该外螺纹部相螺设的一内螺纹部,藉由该内螺纹部与该外螺纹部的配合可使该控制套筒位能移定位于该释放位置及该锁定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套筒上设有一定位槽,该定位槽包含一第一卡制段、一第二卡制段及连接该第一、二卡制段的一连接段,该管体上设有一插梢可滑移地穿设于该定位槽之中,当该插梢滑移至该第一卡制段时,该控制套筒位于该释放位置,当该插梢由滑移至该第二卡制段时,该控制套筒位于该锁定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可将该定位槽设于该管体上,而将该插捎设于该控制套筒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套筒上设有一螺孔,该螺孔上螺设有一控制螺栓,该控制螺栓的端部可抵于该管体的周面以产生定位效果,可藉由旋松及旋紧该控制螺栓以达到能将该控制套筒移动及定位于该释放位置及该锁定位置的目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的内端伸入该管体的头端之中,且以一轴栓将其枢设于该管体上,使该驱动件可在该管体的头端摆动一角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盘的外侧面设有一作动部可供驱动一套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力扳手功能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作动部为可供该套筒嵌设的一套柱。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