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设备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86


本公开是关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关于一种可折叠设备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设备的兴起,目前提出了一种可折叠设备。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减小设备占用的空间,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为用户提供较大的屏幕使用面积,提升用户的观看效果。

可折叠设备配置有可折叠的壳体和柔性显示屏幕,壳体两端的边缘分别设置有边框,通过两端的边框固定柔性显示屏幕的位置,使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壳体上,能够随着壳体的移动而实现折叠或者展开的效果。

上述相关技术中,在显示屏幕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会产生位移,导致显示屏幕与边框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适应该距离变化的可折叠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可折叠设备及安装方法,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设备,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壳体、柔性显示屏幕、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第一弹性模组包括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撑壳,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和所述第一支撑壳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模组包括第二弹性结构和第二支撑壳,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壳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所述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一支撑壳之间,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与所述第一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

所述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所述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之间,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与所述第二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边框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撑壳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部;

所述第一支撑壳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距离随着所述第一弹性结构的伸缩而发生变化。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壳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顶端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包括第一中心杆和围绕所述第一中心杆设置的第一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第一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壳和所述第一盖板连接;

所述第一挡板架设于所述第一中心杆上,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底盖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底盖卡合连接,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移动而推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边框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撑壳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外部;

所述第二支撑壳与所述第三凹槽之间的距离随着所述第二弹性结构的伸缩而发生变化。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壳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伸入所述第四凹槽内,与所述第四凹槽的顶端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包括第二中心杆和围绕所述第二中心杆设置的第二弹性部件;

所述第二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二盖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第二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壳和所述第二盖板连接;

所述第二挡板架设于所述第二中心杆上,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靠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端;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底盖的外侧,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底盖卡合连接,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移动而推拉所述第二弹性部件。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弹性部件。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采用弹簧、弹性乳胶片或扭簧制成。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设备的安装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所述的可折叠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一弹性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一边框的外侧;

将所述第二弹性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二边框的外侧;

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所述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所述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使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壳体上。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边框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将所述第一弹性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一边框的外侧,包括:

将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伸入至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使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撑壳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部。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包括第一中心杆和围绕所述第一中心杆设置的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一挡板;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壳和所述第一盖板连接;

将所述第一挡板架设于所述第一中心杆上,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

将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底盖与所述第一挡板卡合连接;

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底盖的外侧。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边框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将所述第二弹性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二边框的外侧,包括:

将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伸入至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使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撑壳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外部。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包括第二中心杆和围绕所述第二中心杆设置的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二盖板和第二挡板;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壳和所述第二盖板连接;

将所述第二挡板架设于所述第二中心杆上,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靠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端;

将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底盖与所述第二挡板卡合连接;

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底盖的外侧。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第一弹性模组包括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撑壳,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撑壳连接,第二弹性模组包括第二弹性结构和第二支撑壳,第二弹性结构和第二支撑壳连接;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上;第一弹性结构位于第一边框与第一支撑壳之间,随着柔性显示屏幕与第一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上;第二弹性结构位于第二边框与第二支撑壳之间,随着柔性显示屏幕与第二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能够适应柔性显示屏幕与壳体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在柔性显示屏幕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时,还能够保持柔性显示屏幕的稳定。

并且,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设置为平滑表面,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贴覆于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上,能够对柔性显示屏幕提供支撑力,维持柔性显示屏幕表面的平整,防止出现起翘。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边框和第一弹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弹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第一弹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第一弹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安装方法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安装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和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可折叠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参见图1和图2,该可折叠设备包括:壳体11和柔性显示屏幕12。柔性显示屏幕12的一面贴覆于壳体11上,另一面用于进行显示。

其中,壳体11包括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柔性显示屏幕12包括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第一端121位于第一边框111的外侧,第二端122位于第二边框112的外侧。

其中,壳体11为可折叠壳体,柔性显示屏幕12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如塑料、金属箔片或其他材料等,是一种可弯曲、可变形的显示部件,能够随着壳体11展开或折叠,壳体11和柔性显示屏幕12能够构成可折叠设备。

例如,壳体11的中部配置有转轴,中部两侧的壳体可以绕转轴旋转,控制壳体11的折叠或展开,并带动柔性显示屏幕12折叠或展开。在此过程中,柔性显示屏幕12受力,会产生形变和位移,会使第一端121与第一边框11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端122与第二边框11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为了适应该距离变化,该可折叠设备还包括:第一弹性模组13和第二弹性模组14,第一弹性模组13包括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一支撑壳132,第一边框111与第一弹性结构131连接,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一支撑壳132连接,第二弹性模组14包括第二弹性结构141和第二支撑壳142,第二边框112与第二弹性结构141连接,第二弹性结构141和第二支撑壳142连接。

第一弹性结构131位于第一边框111与第一支撑壳132之间,随着柔性显示屏幕12与第一边框111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第二弹性结构141位于第二边框112与第二支撑壳142之间,随着柔性显示屏幕12与第二边框112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

其中,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二弹性结构141采用弹簧、弹性乳胶片或扭簧等弹性材料制成,受力后能够进行伸缩。并且,第一弹性结构131与第二弹性结构141采用的材料一致,以保证在受到相同作用力的情况下,两者发生的形变相同,避免由于形变不同而导致可折叠设备两端外观不一致。

其中,第一边框111与第一弹性结构131连接,第二边框112与第二弹性结构141连接,通过第一边框111和第二边框112能够固定弹性结构的一端,防止弹性结构在伸缩过程中移动。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模组13还包括第一盖板133,第一边框111与第一盖板133连接,第一盖板133与第一弹性结构131连接。第二弹性模组14还包括第二盖板143,第二边框112与第二盖板143连接,第二盖板143与第二弹性结构141连接。

第一支撑壳132和第二支撑壳142用于固定柔性显示屏幕12,柔性显示屏幕12的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分别贴覆于第一支撑壳131和第二支撑壳142的外表面上。如通过胶水或其他粘性材料将柔性显示屏幕12贴覆于支撑壳上。

那么,在可折叠设备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柔性显示屏幕12受力会产生形变和位移,第一端121与第一边框11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由于第一端121与第一支撑壳132固定为一体,会带动第一支撑壳132,进而使第一弹性结构131伸缩,以适应第一端121与第一边框111之间的距离变化。

且,第二端122与第二边框112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由于第二端122与第二支撑壳142固定为一体,会带动第二支撑壳142,进而使第二弹性结构141伸缩,以适应第二端122与第二边框112之间的距离变化。

在柔性显示屏幕12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时,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二弹性结构141伸缩,此时也会对柔性显示屏幕12造成挤压,很可能会使柔性显示屏幕12产生起翘,导致柔性显示屏幕12表面不平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第一支撑壳132和第二支撑壳142的外表面设置为平滑表面,柔性显示屏幕12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时,第一支撑壳132和第二支撑壳142能够对柔性显示屏幕12提供支撑力,维持柔性显示屏幕12表面的平整,防止出现起翘。

其中,第一支撑壳132和第二支撑壳142的外表面可以为任意弧度的弧形,具体弧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且第一支撑壳132和第二支撑壳142的弧度需保持一致,保证可折叠设备外观上的统一。另外,柔性显示屏幕12两端的弧度与第一支撑壳132和第二支撑壳142的外表面的弧度保持一致,以保证柔性显示屏幕12可以完全贴覆在第一支撑壳132和第二支撑壳142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第一弹性模组包括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撑壳,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撑壳连接,第二弹性模组包括第二弹性结构和第二支撑壳,第二弹性结构和第二支撑壳连接;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上;第一弹性结构位于第一边框与第一支撑壳之间,随着柔性显示屏幕与第一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上;第二弹性结构位于第二边框与第二支撑壳之间,随着柔性显示屏幕与第二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能够适应柔性显示屏幕与壳体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在柔性显示屏幕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时,还能够保持柔性显示屏幕的稳定。

并且,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设置为平滑表面,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贴覆于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上,能够对柔性显示屏幕提供支撑力,维持柔性显示屏幕表面的平整,防止出现起翘。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3,第一边框111设置有第一凹槽1111,第一弹性结构131位于第一凹槽1111的内部,第一支撑壳132位于第一凹槽1111的外部;第一支撑壳132与第一凹槽1111之间的距离随着第一弹性结构131的伸缩而发生变化。

其中,第一凹槽1111的内部用于放置第一弹性结构131,为第一弹性结构131提供保护,防止第一弹性结构131伸缩过程中发生晃动。第一凹槽1111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如与第一弹性结构131匹配的形状。且第一凹槽1111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弹性结构131的尺寸。

且柔性显示屏幕12可以贴覆于第一凹槽1111的上表面,由第一凹槽1111为柔性显示屏幕12提供支撑力,避免柔性显示屏幕12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压力作用而发生弯折。

第二边框112设置有第三凹槽1121,第二弹性结构位于第三凹槽1121的内部,第二支撑壳142位于第三凹槽1121的外部;第二支撑壳142与第三凹槽1121之间的距离随着第二弹性结构141的伸缩而发生变化。

其中,第三凹槽1121的内部用于放置第二弹性结构141,为第二弹性结构141提供保护,防止第二弹性结构141伸缩过程中发生晃动。第三凹槽1121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如与第二弹性结构141匹配的形状。且第三凹槽1121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第二弹性结构141的尺寸。

且柔性显示屏幕12可以贴覆于第三凹槽1121的上表面,由第三凹槽1121为柔性显示屏幕12提供支撑力,避免柔性显示屏幕12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压力作用而发生弯折。

第一种情况下,当可折叠设备从展开状态开始进行折叠时,柔性显示屏幕12的两端均会受到指向柔性显示屏幕12内侧的拉伸力,导致柔性显示屏幕12的两端与边框之间的距离缩小,带动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二弹性结构141压缩,因此,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一支撑壳132以及第二弹性结构141和第二支撑壳142向内侧移动。

第二种情况下,当可折叠设备从折叠状态开始展开时,柔性显示屏幕12的两端受到的指向柔性显示屏幕12内侧的拉伸力逐渐减小,由于受到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二弹性结构141弹力的作用,导致柔性显示屏幕12的两端与边框之间的距离增大,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一支撑壳132以及第二弹性结构141和第二支撑壳142也会随之向外侧移动。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弹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第一支撑壳13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1321,第一弹性结构131伸入第二凹槽1321内,与第二凹槽1321的顶端连接,能够在伸缩过程中对第二凹槽1321的顶端产生压力,推动第一支撑壳132移动。

另外,第二支撑壳142的内侧设置有第四凹槽1421,第二弹性结构141伸入第四凹槽1421内,与第四凹槽1421的顶端连接,能够在伸缩过程中对第四凹槽1421的顶端产生压力,推动第二支撑壳142移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5和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弹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和图6,第一弹性结构131包括第一中心杆134和围绕第一中心杆134设置的第一弹性部件135;第一弹性模组131还包括第一盖板133和第一挡板136。

第一边框111与第一盖板133连接,第一中心杆13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壳132和第一盖板133连接;第一挡板136架设于第一中心杆134上,位于第一弹性部件135靠近第一盖板133的一端,可以推拉第一弹性部件135。柔性显示屏幕12贴覆于可折叠设备的底盖15的外侧,第一挡板136与底盖15卡合连接,随着柔性显示屏幕12的移动而推拉第一弹性部件135。

其中,第一中心杆134与第一盖板133可以螺纹连接,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连接。

第二弹性结构141包括第二中心杆144和围绕第二中心杆144设置的第二弹性部件145;第二弹性模组14还包括第二盖板143和第二挡板146,第二中心杆14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壳142和第二盖板143连接;第二挡板146架设于第二中心杆144上,位于第二弹性部件145靠近第二盖板143的一端;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可折叠设备的底盖15的外侧,第二挡板146与底盖15卡合连接,随着柔性显示屏幕12的移动而推拉第二弹性部件145。

第二弹性结构与第一弹性结构类似,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一种情况下,在可折叠设备由展开状态开始进行折叠时,柔性显示屏幕12贴覆于底盖15外侧的部分会受到指向柔性显示屏幕12外侧的拉伸力,带动底盖15和第一挡板136、底盖15和第二挡板146向外侧移动,移动过程中,第一挡板136推动第一弹性部件135,使得第一弹性部件135压缩,第二挡板146推动第二弹性部件145,使得第二弹性部件145压缩。

第二种情况下,当可折叠设备从折叠状态开始展开时,柔性显示屏幕12贴覆于底盖15外侧的部分受到的拉伸力逐渐减小,导致第一挡板136对第一弹性部件135的推动力减小,第一弹性部件135受到的压缩力减小,逐渐恢复至原始状态,且第二挡板146对第二弹性部件145的推动力减小,第二弹性部件145受到的压缩力减小,逐渐恢复至原始状态。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模组13还包括第三盖板137,第一弹性部件135与第三盖板137连接,通过第三盖板137与第一支撑壳132连接。

其中,第一弹性部件135与第三盖板137可以螺纹连接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连接。第三盖板137与第一支撑壳132可以卡合连接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连接,例如在第三盖板137上设置凹形结构,在第一支撑壳132上设置凸起结构,该凹形结构与该凸起结构卡合连接。

第二弹性模组还包括第四盖板147,第二弹性部件145与第四盖板147连接,通过第四盖板147与第二支撑壳连接。

其中,第二弹性部件145与第四盖板147可以螺纹连接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连接。第四盖板147与第二支撑壳142可以卡合连接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连接,例如在第四盖板147上设置凹形结构,在第二支撑壳142上设置凸起结构,该凹形结构与该凸起结构卡合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模组13包括一体化的盖板,该盖板中的一部分作为上述第一盖板133,与第一支撑壳132连接,一部分作为上述第三盖板137,与第一边框111连接,另外还有一部分位于第一盖板133与第三盖板137之间、第一弹性部件135的上方。

第二弹性模组14包括一体化的盖板,该盖板中的一部分作为上述第二盖板143,与第二支撑壳142连接,一部分作为上述第四盖板147,与第二边框连112接,另外还有一部分位于第二盖板143与第四盖板147之间、第二弹性部件145的上方。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结构131和第二弹性结构132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弹性部件,在柔性显示屏幕12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的过程中,采用均匀分布的多个弹性部件,可以保证柔性显示屏幕12的不同区域受力均匀,防止出现起翘。

例如,第一弹性模组13的第一盖板133和第三盖板137相互平行,且在第一盖板133和第三盖板137之间连接有多个弹性部件,构成第一弹性结构。第二弹性模组14的第二盖板143和第四盖板147相互平行,且在第二盖板143和第四盖板147之间连接有多个弹性部件,构成第二弹性结构。

每个弹性模组中弹性部件的数量不限,只需保证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中的弹性部件的数量相等且位置一致。通过均匀分布弹性部件,使得柔性显示屏幕的两端受力均匀,避免可折叠设备两端的外观不一致。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安装方法流程图,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可折叠设备中,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701中,将第一弹性模组安装于第一边框的外侧。

在步骤702中,将第二弹性模组安装于第二边框的外侧。

在步骤703中,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使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壳体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将第一弹性模组安装于第一边框的外侧,将第二弹性模组安装于第二边框的外侧,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使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壳体上。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能够适应柔性显示屏幕与壳体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在柔性显示屏幕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时,还能够保持柔性显示屏幕的稳定。并且,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设置为平滑表面,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贴覆于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上,能够对柔性显示屏幕提供支撑力,维持柔性显示屏幕表面的平整,防止出现起翘。

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边框设置有第一凹槽,将第一弹性模组安装于第一边框的外侧,包括:

将第一弹性结构伸入至第一凹槽的内部,使第一弹性结构位于第一凹槽的内部,第一支撑壳位于第一凹槽的外部。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结构包括第一中心杆和围绕第一中心杆设置的第一弹性部件;第一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一挡板;方法还包括:

将第一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壳和第一盖板连接;

将第一挡板架设于第一中心杆上,位于第一弹性部件靠近第一盖板的一端;

将可折叠设备的底盖与第一挡板卡合连接;

将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底盖的外侧。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二边框设置有第三凹槽,将第二弹性模组安装于第二边框的外侧,包括:

将第二弹性结构伸入至第三凹槽的内部,使第二弹性结构位于第三凹槽的内部,第二支撑壳位于第三凹槽的外部。

在另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二弹性结构包括第二中心杆和围绕第二中心杆设置的第二弹性部件;第二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二盖板和第二挡板;方法还包括:

将第二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壳和第二盖板连接;

将第二挡板架设于第二中心杆上,位于第二弹性部件靠近第二盖板的一端;

将可折叠设备的底盖与第二挡板卡合连接;

将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底盖的外侧。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安装方法流程图,应用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可折叠设备中,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801中,将第一挡板架设于第一中心杆上,将第一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盖板和第三盖板连接,使第一挡板位于第一弹性部件靠近第一盖板的一端。

在步骤802中,将第一弹性结构伸入至第一凹槽的内部,将第一盖板与第一边框连接,使第一弹性结构位于第一凹槽的内部,第一支撑壳位于第一凹槽的外部,与第三盖板卡合连接。

在步骤803中,将可折叠设备的底盖与第一挡板卡合连接。

在步骤804中,将第二挡板架设于第二中心杆上,将第二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盖板和第四盖板连接,使第二挡板位于第二弹性部件靠近第三盖板的一端。

在步骤805中,将第二弹性结构伸入至第三凹槽的内部,将第三盖板与第二边框连接,使第二弹性结构位于第三凹槽的内部,第二支撑壳位于第三凹槽的外部,与第四盖板卡合连接。

在步骤806中,将可折叠设备的底盖与第二挡板卡合连接。

在步骤807中,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和底盖的外侧,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和底盖的外侧,使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壳体上。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将第一弹性模组安装于第一边框的外侧,将第二弹性模组安装于第二边框的外侧,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使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壳体上。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能够适应柔性显示屏幕与壳体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在柔性显示屏幕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时,还能够保持柔性显示屏幕的稳定。并且,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设置为平滑表面,将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贴覆于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上,能够对柔性显示屏幕提供支撑力,维持柔性显示屏幕表面的平整,防止出现起翘。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壳体、柔性显示屏幕、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所述第一弹性模组包括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撑壳,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和所述第一支撑壳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模组包括第二弹性结构和第二支撑壳,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壳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所述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一支撑壳之间,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与所述第一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

所述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所述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之间,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幕与所述第二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撑壳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部;

所述第一支撑壳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距离随着所述第一弹性结构的伸缩而发生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壳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与所述第二凹槽的顶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包括第一中心杆和围绕所述第一中心杆设置的第一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一挡板,所述第一边框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第一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壳和所述第一盖板连接;

所述第一挡板架设于所述第一中心杆上,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底盖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底盖卡合连接,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移动而推拉所述第一弹性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框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撑壳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外部;

所述第二支撑壳与所述第三凹槽之间的距离随着所述第二弹性结构的伸缩而发生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壳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伸入所述第四凹槽内,与所述第四凹槽的顶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包括第二中心杆和围绕所述第二中心杆设置的第二弹性部件;

所述第二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二盖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二边框与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第二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壳和所述第二盖板连接;

所述第二挡板架设于所述第二中心杆上,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靠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端;

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底盖的外侧,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底盖卡合连接,随着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移动而推拉所述第二弹性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包括均匀分布的多个弹性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和所述第二弹性结构采用弹簧、弹性乳胶片或扭簧制成。

12.一种可折叠设备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将所述第一弹性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一边框的外侧;

将所述第二弹性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二边框的外侧;

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所述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二端贴覆于所述第二支撑壳的外表面,使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壳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将所述第一弹性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一边框的外侧,包括:

将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伸入至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使所述第一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一支撑壳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结构包括第一中心杆和围绕所述第一中心杆设置的第一弹性部件;所述第一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一挡板;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壳和所述第一盖板连接;

将所述第一挡板架设于所述第一中心杆上,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靠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

将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底盖与所述第一挡板卡合连接;

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底盖的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框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将所述第二弹性模组安装于所述第二边框的外侧,包括:

将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伸入至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使所述第二弹性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撑壳位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外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结构包括第二中心杆和围绕所述第二中心杆设置的第二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模组还包括第二盖板和第二挡板;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中心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壳和所述第二盖板连接;

将所述第二挡板架设于所述第二中心杆上,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靠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端;

将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底盖与所述第二挡板卡合连接;

将所述柔性显示屏幕贴覆于所述底盖的外侧。

技术总结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可折叠设备及安装方法,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可折叠设备包括:壳体、柔性显示屏幕、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第一弹性模组包括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撑壳,第一弹性结构和第一支撑壳连接;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为平滑表面,柔性显示屏幕的第一端贴覆于第一支撑壳的外表面上;第一弹性结构位于第一边框与第一支撑壳之间,随柔性显示屏幕与第一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而伸缩;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模组和第二弹性模组,能适应柔性显示屏幕与壳体边框之间的距离变化,在柔性显示屏幕发生形变而产生位移时,还能保持柔性显示屏幕的稳定。并且第一支撑壳和第二支撑壳能对柔性显示屏幕提供支撑力,维持柔性显示屏幕表面的平整,防止出现起翘。

技术研发人员:李松;丁金波;李言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815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