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设备及射频通信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97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设备及射频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电子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幕越来越大,同时能够便于携带。为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可折叠设备被开发出来。

为了实现通信功能,可折叠设备的壳体内设置有射频线(例如,rfcable线),当可折叠设备折叠或者展开时,射频线随着壳体一同伸缩,在伸缩过程中,射频线很容易缠绕在壳体内部的电子元器件上,从而影响射频信号的收发,甚至会损坏射频线,导致射频功能无法实现。因此,亟需一种可折叠设备,以解决射频线缠绕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可折叠设备及射频通信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可折叠设备,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壳体、柔性显示屏、射频单元;

所述柔性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所述射频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腔体内,所述射频单元包括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所述射频线一端与所述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电连接;

所述射频线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在所述壳体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所述径向变形模组通过伸缩改变所述射频线的长度,以使所述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射频线的两端受到拉伸力的作用时,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周围的所述射频线对所述径向变形模组施加拉伸力,所述径向变形模组周长减小,使得所述射频线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上的长度减小,以使所述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射频线的两端受到的拉伸力减小时,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周围的所述射频线对所述径向变形模组所施加的拉伸力减小,所述径向变形模组的周长增加,使得所述射频线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上的长度增加,以使所述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射频单元包括第一射频子单元和第二射频子单元;

所述第一射频子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所述第二射频子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腔体内,每个射频子单元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在壳体电连接,且每个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射频子单元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射频子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射频模块;

一个第一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靠近后盖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靠近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电连接,且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第一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射频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射频模块;

两个第一射频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相对的两侧,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电连接,且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第一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射频子单元包括两个第二射频模块;

一个第二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腔体内靠近后盖的一侧,另一个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靠近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电连接,且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第二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射频子单元包括两个第二射频模块;

两个第二射频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腔体内相对的两侧,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电连接,且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第二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折叠设备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射频控制芯片连接。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射频控制芯片包括蓝牙芯片、红外芯片、nfc芯片(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及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芯片中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径向变形模组采用钢片或扭簧制成。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径向模组的形状包括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射频通信方法,射频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所述的可折叠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射频收发指令时,确定所述柔性显示屏中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

根据所述目标显示区域,确定用于收发射频信号的目标射频单元;

基于所述目标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所述柔性显示屏中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包括:

获取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

根据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确定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包括:

通过调用传感器对所述可折叠设备进行检测,获取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或者;

通过调用摄像头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获取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射频单元中设置径向变形模组,并将射频线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在壳体折叠或展开过程中,径向变形模组通过伸缩改变射频线的长度,使得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避免射频线缠绕在壳体内的电子元器件上,从而确保射频功能能够正常应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射频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射频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1、壳体;111、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2、柔性显示屏;射频单元13;131、射频线;132、径向变形模组;133、射频控制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和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可折叠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可折叠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本公开实施例不对可折叠设备的产品类型作具体的限定。参见图1和图2,该可折叠设备包括:壳体11、柔性显示屏幕12及射频单元13,柔性显示屏12设置于壳体11的上表面,用于显示屏幕内容。

其中,壳体11为可折叠壳体,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行折叠或展开。该壳体11包括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一般来说,壳体11可采用刚性材料制作,例如,金属材料、玻璃材料及其他材料等,能够对柔性显示屏12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柔性显示屏幕12为可折叠屏幕,能够随着壳体11折叠或展开。一般来说,柔性显示屏幕12可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如塑料、金属箔片或其他材料等。

射频单元13设置于壳体11的腔体内,该射频单元13包括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射频线131一端与射频控制芯片132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1电连接。射频线131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在壳体11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径向变形模组132通过伸缩改变射频线131的长度,以使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

第一种情况、当射频线131的两端受到拉伸力的作用时,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132周围的射频线131对径向变形模组132施加拉伸力,径向变形模组132周长减小,使得射频线131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132上的长度减小,以使射频线131保持拉伸状态。避免缠绕到壳体11内的电子元器件上。

第二种情况、当射频线131的两端受到的拉伸力减小时,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132周围的射频线131对径向变形模组132所施加的拉伸力减小,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长增加,使得射频线131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132上的长度增加,以使射频线131保持拉伸状态,避免缠绕到壳体11内的电子元器件上。

其中,射频线131可以为rf(radiofrequency,射频)cable线等。径向变形模组132可采用钢片或扭簧或其他弹性材料制成,从而在受到不同方向的拉伸力作用时,能够发生形变。该径向变形模组132具有一定的形状,其形状可以为圆柱体、正方体或长方体等,从而使得射频线131能够缠绕在其周围,并通过发生形变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131的长度。

根据所实现的射频功能不同,射频控制芯片132包括蓝牙芯片、红外芯片、nfc芯片及wifi芯片等中至少一种。射频控制芯片132基于不同的通信协议,借助射频线131收发不同的射频信号,以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

例如,射频控制芯片132基于蓝牙通信协议,借助射频线131收发蓝牙信号,从而通过蓝牙信号与外界设备进行通信;又例如,射频控制芯片132基于红外通信协议,借助射频线131收发红外信号,从而通过红外信号与外界设备进行通信。

此外,为了实现射频单元131与壳体11之间的电连接,可折叠设备还可以包括匹配电路,该匹配电路设置于射频线131与壳体11之间,该匹配电路一端与壳体11电连接,另一端与射频线131的内层芯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和图2为示例性附图,仅为可折叠设备的一种可能结构。图1和图2中以射频单元设置在一个左侧壳体中说明可折叠设备包括射频单元及射频单元的连接关系,但是,实际上射频单元的数量可能不止一个,且当射频单元的是数量为一个时,射频单元的位置还可能设置在右侧壳体中,或者射频单元贯穿于整个壳体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设备,通过在射频单元中设置径向变形模组,并将射频线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在壳体折叠或展开过程中,径向变形模组通过伸缩改变射频线的长度,使得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避免射频线缠绕在壳体内的电子元器件上,从而确定射频功能能够正常应用。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单元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射频子单元和第二射频子单元。第一射频子单元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腔体内,第二射频子单元设置于第二壳体112的腔体内,每个射频子单元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每个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线131的一端与同一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所在壳体电连接,且每个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线131缠绕在同一射频子单元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131的长度。

具体地,参见图3,第一射频子单元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腔体内,该第一射频子单元包括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该射频线131的一端与第一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射频子单元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连接,且该射频线131缠绕在该第一射频子单元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在第一壳体111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射频子单元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通过伸缩改变该射频线131的长度。

参见图3,第二射频子单元设置于第二壳体112的腔体内,该第二射频子单元包括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该射频线131的一端与第二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射频子单元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连接,且该射频线131缠绕在该第二射频子单元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在第二壳体111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射频子单元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通过伸缩改变该射频线131的长度。

采用该种设计方式,当可折叠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可采用第一壳体111内的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还可以采用第二壳体112内的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也可以同时采用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内的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当可折叠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如果第一壳体111所支撑的柔性显示屏中的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则可采用该第一壳体内的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如果第二壳体112所支撑的柔性显示屏中的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则可采用该第二壳体内的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采用第一壳体111内的第一子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时,为了避免因射频线损坏,或者射频线中作为天线的一段被遮挡而影响射频功能的实现,第一射频子单元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射频模块。其中,一个第一射频模块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腔体内靠近后盖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射频模块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腔体内靠近柔性显示屏12的一侧。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131的一端与同一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13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1电连接,且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131缠绕在同一第一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131的长度。

为了便于区分两个第一射频模块,将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腔体内靠近后盖的一侧的第一射频模块记为第一射频模块a,将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腔体内靠近柔性显示屏12的一侧的第一射频模块记为第一射频模块b。具体地,参见图4,第一射频模块a包括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该射频线131的一端与第一射频模块a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射频模块a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连接,且该射频线131缠绕在该第一射频模块a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第一射频模块b包括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该射频线131的一端与第一射频模块b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射频模块b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连接,且该射频线131缠绕在该第一射频模块b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在第一壳体111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射频模块a和第一射频模块b内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132通过伸缩改变每个第一射频模块的射频线131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采用第一壳体111内的第一子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时,为了避免因射频线损坏,或者射频线中作为天线的一段被遮挡而影响射频功能的实现,第一射频子单元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射频模块。两个第一射频模块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11的腔体内相对的两侧,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131的一端与同一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11电连接,且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131缠绕在同一第一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131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采用第二壳体112内的第二子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时,为了避免因射频线损坏,或者射频线中作为天线的一段被遮挡而影响射频功能的实现,第二射频子单元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射频模块。其中,一个第二射频模块设置于第二壳体112的腔体内靠近后盖的一侧,另一个第二射频模块设置于第二壳体112的腔体内靠近柔性显示屏12的一侧。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131的一端与同一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13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12电连接,且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131缠绕在同一第二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131的长度。

为了便于区分两个第二射频模块,将设置于第二壳体112的腔体内靠近后盖的一侧的第二射频模块记为第二射频模块c,将设置于第二壳体112的腔体内靠近柔性显示屏12的一侧的第二射频模块记为第二射频模块d。具体地,参见图4,第二射频模块c包括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该射频线131的一端与第二射频模块c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射频模块c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连接,且该射频线131缠绕在该第二射频模块c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第二射频模块d包括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该射频线131的一端与第二射频模块d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射频模块d内的径向变形模组132连接,且该射频线131缠绕在该第二射频模块d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在第二壳体112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第二射频模块c和第二射频模块d内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132通过伸缩改变每个第二射频模块的射频线131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当采用第二壳体112内的第二子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时,为了避免因射频线损坏,或者射频线中作为天线的一段被遮挡而影响射频功能的实现,第二射频子单元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射频模块。两个第二射频模块分别设置于第二壳体112的腔体内相对的两侧,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131、径向变形模组132及射频控制芯片133,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131的一端与同一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13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12电连接,且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131缠绕在同一第二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132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131的长度。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射频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射频通信方法应用于可折叠设备中,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501中,当接收到射频收发指令时,确定柔性显示屏中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

在步骤s502中,根据目标显示区域,确定用于收发射频信号的目标射频单元。

在步骤s503中,基于目标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射频单元,并在接收到射频收发指令时,根据柔性显示屏中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确定收发射频信号的目标射频单元,进而采用该目标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本公开能够针对柔性显示屏的不同显示状态,采用不同的射频单元进行通信,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射频通信方式。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柔性显示屏中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包括:

获取可折叠设备的姿态;

根据可折叠设备的姿态,确定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可折叠设备的姿态,包括:

通过调用传感器对可折叠设备进行检测,获取可折叠设备的姿态;或者;

通过调用摄像头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获取可折叠设备的姿态。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射频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射频通信方法应用于可折叠设备中,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601中,当接收到射频收发指令时,可折叠设备获取可折叠设备的姿态。

当应用可折叠设备进行显示时,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将可折叠设备的柔性显示屏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第一显示区域、折叠区域及第二显示区域,第一显示区域设置于第一壳体的表面、折叠区域设置于转轴的表面、第二显示区域设置于第二壳体的表面。

当可折叠设备检测到蓝牙、红外、nfc或者wifi功能启动后,可折叠设备获取到射频收发指令。由于可折叠设备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射频单元,针对处于显示状态的不同显示区域,可折叠设备所应用的射频单元是不同的,因此,响应于该射频收发指令,在基于射频单元进行通信之前,可折叠设备需要先获取其姿态,进而基于所获取的姿态,确定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其中,可折叠设备的姿态包括折叠状态且第一显示区域位于第二显示区域的屏幕上方和、折叠状态且第二显示区域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屏幕上方及展开状态等。

具体地,可折叠设备获取姿态时,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可折叠设备可调用重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对可折叠设备进行检测,通过调用传感器对可折叠设备进行检测,获取可折叠设备的姿态。

第二种方式、可折叠设备可调用摄像头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通过调用摄像头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获取可折叠设备的姿态。例如,如果摄像头位于第二显示区域内,当可折叠设备调用摄像头采集到用户的人脸图像时,可确定第二显示区域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屏幕上方;当可折叠设备调用摄像头未采集到用户的人脸图像时,可确定第一显示区域位于第二显示区域的屏幕上方。对于摄像头位于第一显示区域内,获取可折叠设备姿态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然,除了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获取可折叠设备姿态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本公开实施例不再一一说明。

在步骤s602中,可折叠设备根据可折叠设备的姿态,确定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

当获取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为折叠状态且第一显示区域位于第二显示区域的屏幕上方,可确定可折叠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为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当获取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为折叠状态且第二显示区域位于第一显示区域的屏幕上方,可确定可折叠设备的第二显示区域为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当获取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为展开状态,则确定第一显示区域、折叠区域及第二显示区域为目标显示区域。

在步骤s603中,可折叠设备根据目标显示区域确定目标射频单元。

第一种情况、如果目标显示区域为第一显示区域、折叠区域及第二显示区域,则可将第一壳体内的射频单元作为目标射频单元,还可以将第二壳体内的射频单元作为目标射频单元,也可以同时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的射频单元作为目标射频单元。

第二种情况、如果目标显示区域为第一显示区域,则可将该第一壳体内的射频单元作为目标射频单元。考虑到第一壳体内的射频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射频模块,从第一壳体内确定目标射频单元时,可根据每个射频模块的信号收发能力进行选取。

第三种情况、如果目标显示区域为第二显示区域,则可将该第二壳体内的射频单元作为目标射频单元。考虑到第二壳体内的射频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射频模块,从第二壳体内确定目标射频单元时,可根据每个射频模块的信号收发能力进行选取。

在步骤s604中,可折叠设备基于目标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射频单元,并在接收到射频收发指令时,根据柔性显示屏中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确定收发射频信号的目标射频单元,进而采用该目标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本公开能够针对柔性显示屏的不同显示状态,采用不同的射频单元进行通信,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射频通信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壳体、柔性显示屏、射频单元;

所述柔性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所述射频单元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腔体内,所述射频单元包括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所述射频线一端与所述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电连接;

所述射频线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在所述壳体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所述径向变形模组通过伸缩改变所述射频线的长度,以使所述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射频线的两端受到拉伸力的作用时,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周围的所述射频线对所述径向变形模组施加拉伸力,所述径向变形模组周长减小,使得所述射频线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上的长度减小,以使所述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射频线的两端受到的拉伸力减小时,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周围的所述射频线对所述径向变形模组所施加的拉伸力减小,所述径向变形模组的周长增加,使得所述射频线缠绕在所述径向变形模组上的长度增加,以使所述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射频单元包括第一射频子单元和第二射频子单元;

所述第一射频子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所述第二射频子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腔体内,每个射频子单元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在壳体电连接,且每个射频子单元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射频子单元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子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射频模块;

一个第一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靠近后盖的一侧,另一个第一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靠近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电连接,且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第一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频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射频模块;

两个第一射频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腔体内相对的两侧,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电连接,且每个第一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第一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射频子单元包括两个第二射频模块;

一个第二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腔体内靠近后盖的一侧,另一个射频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靠近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电连接,且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第二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射频子单元包括两个第二射频模块;

两个第二射频模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腔体内相对的两侧,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均包括独立的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的一端与同一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电连接,且每个第二射频模块内的射频线缠绕在同一第二射频模块的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以通过相应的径向变形模组的伸缩改变所缠绕的射频线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设备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射频控制芯片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控制芯片包括蓝牙芯片、红外芯片、近距离无线通信nfc芯片及无线保真wifi芯片中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变形模组采用钢片或扭簧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模组的形状包括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中的一种。

13.一种射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射频收发指令时,确定所述柔性显示屏中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

根据所述目标显示区域,确定用于收发射频信号的目标射频单元;

基于所述目标射频单元进行射频通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柔性显示屏中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包括:

获取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

根据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确定处于显示状态的目标显示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包括:

通过调用传感器对所述可折叠设备进行检测,获取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或者;

通过调用摄像头采集用户的人脸图像,获取所述可折叠设备的姿态。

技术总结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可折叠设备及射频通信方法,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所述可折叠设备包括:壳体、柔性显示屏、射频单元;柔性显示屏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射频单元设置于壳体的腔体内,射频单元包括射频线、径向变形模组及射频控制芯片,射频线一端与射频控制芯片连接,另一端与壳体电连接;射频线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在壳体折叠或展开的过程中,径向变形模组通过伸缩改变射频线的长度。本公开通过在射频单元中设置径向变形模组,并将射频线缠绕在径向变形模组的周围,在壳体折叠或展开过程中,径向变形模组通过伸缩改变射频线的长度,使得射频线保持拉伸状态,避免射频线缠绕在壳体内的电子元器件上,从而确保射频功能能够正常应用。

技术研发人员:李松;杜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11.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81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