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3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诸如原油等液体被广泛加以利用。对于液体而言,在利用时往往需要对其进行输送。例如,可以将原油输送至加工厂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目前,可以采用运输管道对液体进行输送,并同时通过与运输管道连接的计量阀对液体进行计量。具体地,计量阀连接在两段运输管道之间,一段运输管道中的液体直接通过计量阀流向另一段运输管道,当液体流经计量阀时,计量阀可以对液体进行计量。

然而,在计量阀使用一段时间后,流经计量阀的液体会有部分残留在计量阀的内壁上,从而导致计量阀后续的液体计量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输送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液体计量不准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输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计量仓和活塞;

所述计量仓的侧壁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计量仓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计量仓用于对流入所述计量仓内的液体进行计量;

所述活塞位于所述计量仓的内部,所述活塞能够在所述计量仓内进行往复运动,所述活塞的直径与所述计量仓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

所述活塞在所述计量仓内向远离所述出液口的方向运动时,液体通过所述进液口流入所述计量仓内;所述活塞在所述计量仓内向靠近所述出液口的方向运动时,所述计量仓内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液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螺杆、齿轮盘、齿轮和转动杆;

所述计量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齿轮盘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螺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计量仓的内部且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螺杆穿过所述计量仓上的第一通孔和所述齿轮盘上的第二通孔,所述螺杆与所述第二通孔上的螺纹啮合,所述螺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计量仓外部,所述螺杆用于带动所述活塞在所述计量仓内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转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齿轮连接,所述齿轮的轮齿与所述齿轮盘的轮齿啮合,所述转动杆用于带动所述齿轮转动。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伺服电机;

所述伺服电机与所述转动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伺服电机用于带动所述转动杆转动。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壳体;

所述计量仓、所述螺杆、所述齿轮盘、所述齿轮和所述转动杆的第一端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转动杆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转动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壳体外部。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

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转动杆穿过所述第一轴承上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

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所述齿轮盘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的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轴承;

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轴承位于所述第四通孔内,所述转动杆穿过所述第二轴承上的通孔。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加热管;

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控制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壳体内的温度,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加热管进行工作。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进液口连接,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出液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器;

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门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控制所述第二阀门的打开或关闭。

可选地,所述计量仓中靠近所述出液口的部分的形状为圆台形,所述活塞中靠近所述出液口的部分的形状为圆台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可以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液体输送装置包括计量仓和活塞。计量仓的侧壁设置有进液口,计量仓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计量仓用于对流入计量仓内的液体进行计量。活塞位于计量仓的内部,活塞能够在计量仓内进行往复运动,活塞的直径与计量仓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活塞在计量仓内向远离出液口的方向运动时,液体通过进液口流入计量仓内,活塞在计量仓内向靠近出液口的方向运动时,计量仓内的液体通过出液口流出。如此,在通过液体输送装置输送液体时,可以先将活塞在计量仓内向远离出液口的方向运动,由于气压作用,液体通过进液口流入计量仓内,此时通过控制活塞在计量仓内的提升高度,可以控制流入计量仓内的液体体积,实现液体计量。之后,当需要将液体排出时,将活塞在计量仓内向靠近出液口的方向运动,此时计量仓内的液体会因活塞的挤压力而从出液口流出,如此可以实现对液体的定量输送。由于活塞的直径与计量仓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所以活塞与计量仓的内壁贴合较为紧密,因而在通过活塞在计量仓内的运动来将液体排出后,计量仓的内壁上不会有液体残留,从而可以避免液体凝固在计量仓的内壁上占用计量体积,进而可以保证计量仓始终能够准确地进行液体计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齿轮盘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固定板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计量仓,2:活塞,3:进液口,4:出液口,5:螺杆,51:螺杆的第一端,52:螺杆的第二端,6:齿轮盘,7:齿轮,8:转动杆,81:转动杆的第一端,82:转动杆的第二端,9:螺纹,10:伺服电机,11:壳体,12:第一轴承,13:第一固定板,14:第二固定板,15:第二轴承,16:加热管,17:温度传感器,18:第一控制器,19:第一阀门,20:第二阀门,21:第二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计量仓1和活塞2。

计量仓1的侧壁设置有进液口3,计量仓1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4,计量仓1用于对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进行计量。活塞2位于计量仓1的内部,活塞2能够在计量仓1内进行往复运动,活塞2的直径与计量仓1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远离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液体通过进液口3流入计量仓1内;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靠近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计量仓1内的液体通过出液口4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计量仓1是用于储存液体,并对储存的液体进行计量的构件,该液体可以是原油等。计量仓1的尺寸、材质等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预先设置,例如,计量仓1的材质可以是不锈钢、合金等。

另外,活塞2能够控制计量仓1内液体的流入和流出,活塞2的材质可以为耐磨材质,例如,活塞2的材质可以是橡胶、耐磨合金等。

再者,预设数值可以预先进行设置,且预设数值可以设置的较小。例如,预设数值可以为0.1mm(毫米)、0.2mm等。

具体地,在通过液体输送装置输送液体时,可以先将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远离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由于气压作用,液体通过进液口3流入计量仓1内,此时通过控制活塞2在计量仓1内的提升高度,可以控制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体积,实现液体计量。之后,当需要将液体排出时,将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靠近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此时计量仓1内的液体会因活塞2的挤压力而从出液口4流出,如此可以实现对液体的定量输送。由于活塞2的直径与计量仓1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所以活塞2与计量仓1的内壁贴合较为紧密,因而在通过活塞2在计量仓1内的运动来将液体排出后,计量仓1的内壁上不会有液体残留,从而可以避免液体凝固在计量仓1的内壁上占用计量体积,进而可以保证计量仓1始终能够准确地进行液体计量。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螺杆5、齿轮盘6、齿轮7和转动杆8。

计量仓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通孔,齿轮盘6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上设置有螺纹9,螺杆5的第一端51位于计量仓1的内部且与活塞2连接,螺杆5穿过计量仓1上的第一通孔和齿轮盘6上的第二通孔,螺杆5与第二通孔上的螺纹9啮合,螺杆5的第二端52位于计量仓1外部,螺杆5用于带动活塞2在计量仓1内进行往复运动。转动杆8的第一端81与齿轮7连接,齿轮7的轮齿与齿轮盘6的轮齿啮合,转动杆8用于带动齿轮7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的孔径和第二通孔的孔径均可以略大于螺杆5的直径,只要保证螺杆5恰好可以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且螺杆5可以与第二通孔上的螺纹9啮合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螺杆5的第一端51与活塞2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为焊接、粘接等,当然,螺杆5的第一端51也可以通过旋转座与活塞2连接,只要保证螺杆5可以带动活塞2在计量仓1内进行往复运动即可。转动杆8的第一端81与齿轮7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为焊接、粘接等,只要保证转动杆8可以带动齿轮7转动即可。

这样,转动杆8在转动时,可以带动齿轮7转动。由于齿轮7的轮齿与齿轮盘6的齿轮啮合,因此齿轮7转动后会带动齿轮盘6转动。因为齿轮盘6上的第二通孔上的螺纹9与螺杆5啮合,所以齿轮盘6转动后会带动螺杆5向上或向下运动。由于螺杆5的第一端51与活塞2连接,所以螺杆5向上或向下运动后会带动活塞2在计量仓1内也向上或向下运动,如此活塞2就实现了在计量仓1内的往复运动。

并且,由于螺杆5的第一端51与活塞2连接,因此当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远离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活塞2在计量仓1内的提升高度就是螺杆5的提升高度,此时通过控制螺杆5的提升高度,就可以控制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体积,实现液体计量。又由于螺杆5的运动是由转动杆8的转动引起的,因此,通过控制转动杆8的转动方向、转动速度和转动时间,就可以控制螺杆5的提升高度,也就可以控制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体积,实现液体计量。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伺服电机10。伺服电机10与转动杆8的第二端82连接,伺服电机10用于带动转动杆8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伺服电机10可以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伺服电机10可以包括转子和定子。其中,转子可以与转动杆8的第二端82连接,以驱动转动杆8转动,转子的转速受输入信号控制。

这样,伺服电机10可以带动转动杆8转动,伺服电机10可以控制转动杆8的转动方向、转动速度和转动时间,从而可以控制螺杆5的提升高度,也就可以控制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体积,实现液体计量。

当然,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通过其它装置来带动转动杆8转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壳体11。

计量仓1、螺杆5、齿轮盘6、齿轮7和转动杆8的第一端81均位于壳体11内,壳体11上设置有第三通孔,转动杆8穿过第三通孔,转动杆8的第二端82位于壳体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1的材质和尺寸可以预先进行设置,只要能使计量仓1、螺杆5、齿轮盘6、齿轮7和转动杆8的第一端81位于壳体11内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壳体11的顶面的中心位置可以设置有通孔,该通孔可以位于螺杆5的正上方,并且该通孔的直径可以大于螺杆5的直径,从而便于螺杆5向上运动。伺服电机10可以放置在壳体11的顶面上,并与壳体11的顶面固定连接。

再者,由于计量仓1、螺杆5、齿轮盘6、齿轮7和转动杆8的第一端81均位于壳体11内,所以可以为计量仓1、螺杆5、齿轮盘6、齿轮7和转动杆8的第一端81与外界环境隔绝,延长了计量仓1、螺杆5、齿轮盘6、齿轮7和转动杆8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5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轴承12。第一轴承12与壳体11的内壁连接,转动杆8穿过第一轴承12上的通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承12可以为压力轴承,例如第一轴承12可以为调心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等。第一轴承12的内径可以略大于转动杆8的直径,例如第一轴承12的内径可以为18毫米等,只要保证转动杆8能够穿过第一轴承12上的通孔即可。

这样,由于转动杆8穿过第一轴承12上的通孔,且第一轴承12与壳体11的内壁连接,所以转动杆8的位置可以被第一轴承12限制,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转动杆8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抖动,提高运行效率,并且转动杆8在转动时,与第一轴承12之间的摩擦力也较小。

可选地,如图5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

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均与壳体11的内壁连接,齿轮盘6位于第一固定板13与第二固定板14之间的空间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的尺寸、材质等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预先设置,例如,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的材质均可以是不锈钢、合金等。

另外,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之间的空间高度与齿轮盘6的厚度相差较小,例如,可以相差0.1mm、0.2mm等。并且,第一固定板13上可以设置有通孔,第二固定板14上也可以设置有通孔,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上设置的两个通孔均与齿轮盘6上的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此时螺杆5可以依次穿过第一固定板13上的通孔、齿轮盘6上的第二通孔和第二固定板14上的通孔。

再者,由于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均与壳体11的内壁连接,因此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的位置固定,进而保证了位于第一固定板13与第二固定板14之间的空间内的齿轮盘6的位置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在齿轮盘6的表面、第一固定板13的板面和第二固定板14的板面均涂抹润滑油,以减少齿轮盘6在转动时,与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之间的摩擦力。

可选地,如图6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轴承15。

第一固定板13上设置有第四通孔,第二轴承位15于第四通孔内,转动杆8穿过第二轴承15上的通孔。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轴承15可以为压力轴承,例如第二轴承15可以为调心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等。第二轴承15的内径可以略大于转动杆8的直径,例如第二轴承15的内径可以为18mm等,只要保证转动杆8能够穿过第二轴承15上的通孔即可。

另外,由于齿轮盘6位于第一固定板13与第二固定板14之间的空间内,且齿轮7的轮齿与齿轮盘6的轮齿啮合,所以此时齿轮7也位于第一固定板13与第二固定板14之间的空间内。因而在第一固定板13上设置第四通孔,可以便于转动杆8穿过位于第四通孔内的第二轴承15上的通孔来与齿轮7连接。并且,这种情况下,转动杆8在转动时,与第二轴承15之间的摩擦力较小。

可选地,如图7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加热管16;加热管16与壳体11的内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管16是用于加热的构件,加热管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加热管16的尺寸、材质等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预先设置,例如,加热管16的材质可以是碳钢管、钛管、不锈钢管等。

值得说明的是,当遇到外界气温较低的情况时,壳体11内的温度也会较低,从而导致液体容易在计量仓1内发生凝固。此时,可采用加热管16对壳体11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使壳体11内部的温度处于一个合理的温度范围内,从而可以确保液体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凝固,保证了液体的流动性,进而可以避免凝固的液体堵塞计量仓1的进液口3或出液口4,确保了该装置的正常运行。

可选地,如图7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17和第一控制器18。温度传感器17位于壳体11内部,温度传感器17用于检测壳体11内的温度,第一控制器18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加热管16进行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传感器17可以为热电偶,也可以为热敏电阻,还可以为电阻式温度检测器等,只要能起到检测温度的作用即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由于温度传感器17位于壳体11内,所以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温度就是壳体11内的温度。

另外,第一控制器18可以为逻辑控制器,也可以为微程序控制器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一控制器18可以为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再者,温度传感器17的输出端和第一控制器1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控制器18的输出端与加热管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具体地,温度传感器17可以实时检测壳体11内部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传输给第一控制器18;当第一控制器18确定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温度小于或等于参考温度时,控制加热管16进行加热,如此壳体11内部的温度会逐渐提高。之后,当第一控制器18确定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温度处于预设温度范围时,可以控制加热管16停止加热。如此,可以保证壳体11内部的温度处于预设温度范围内,保证液体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凝固。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温度和预设温度范围均可以预先进行设置,例如,参考温度可以为25℃,预设温度范围可以为30℃~40℃。

可选地,如图8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阀门19和第二阀门20;第一阀门19与进液口3连接,第二阀门20与出液口4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门19用于控制进液口3的打开和关闭,第二阀门20是用于控制出液口4的打开和关闭,第一阀门19和第二阀门20的类型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预先设置,例如,第一阀门19和第二阀门20均可以是电控球阀等。

另外,第一阀门19可以连接在进液管道与进液口3之间,此时壳体11上可以设置一通孔,进液管道可以穿过这一通孔与第一阀门19连接。第二阀门20可以连接在出液口4与出液管道之间,此时壳体11上可以设置一通孔,出液管道可以穿过这一通孔与与第二阀门20连接。

具体地,当进行液体输送时,可以控制第一阀门19打开,第二阀门20关闭,进液管道中的液体通过进液口3流入计量仓1内。然后可以控制第一阀门19关闭,第二阀门20打开,计量仓1内的液体会通过出液口4流入出液管道中。因此,通过第一阀门19和第二阀门20的打开和关闭可以控制液体在计量仓1内的流入和流出。

可选地,如图8所示,该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器21。第二控制器21用于控制第一阀门19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控制第二阀门20的打开或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控制器21可以为逻辑控制器,也可以为微程序控制器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二控制器21可以为plc。同时,第二控制器21可以与第一控制器18为同一个控制器,也可以与第一控制器18为不同的控制器。

这样,当第二控制器21控制第一阀门19打开,第二阀门20关闭时,液体就会通过进液口3流入计量仓1,当第二控制器21控制第一阀门19关闭,第二阀门20打开时,计量仓1内的液体就会通过出液口4流出计量仓1。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控制器21还可以控制转动杆8的转动。当第二控制器21控制第一阀门19打开,第二阀门20关闭时,第二控制器21同时控制转动杆8正向转动,转动杆8通过齿轮7带动齿轮盘6正向转动,齿轮盘6正向转动后带动螺杆5上升,进而螺杆5带动活塞2上升,此时液体通过进液口3进入计量仓1。当第二控制器21控制第一阀门19关闭,第二阀门20打开时,第二控制器21同时控制转动杆8反向转动,转动杆8通过齿轮7带动齿轮盘6反向转动,齿轮盘6反向转动后带动螺杆5下移,进而螺杆5带动活塞2下移,此时计量仓1内的液体通过出液口4流出计量仓1。

另外,第二控制器21控制转动杆8的转动时,可以通过控制伺服电机10中的转子的转动来控制转动杆8的转动。第二控制器21可以控制伺服电机10中的转子的转动方向、转动速度和转动时间,来控制转动杆8的转动方向、转动速度和转动时间,从而可以控制螺杆5的提升高度,也就可以控制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体积,实现液体计量。

可选地,计量仓1中靠近出液口4的部分的形状与活塞2中靠近出液口4的部分的形状相匹配,如此可以使计量仓1中靠近出液口4的部分与活塞2中靠近出液口4的部分更为紧密贴合,从而便于液体排出。例如。如图1所示,计量仓1中靠近出液口4的部分的形状为圆台形,活塞2中靠近出液口4的部分的形状为圆台形。

需要说明的是,计量仓1中靠近出液口4的部分的形状和活塞2中靠近出液口4的部分的形状均为圆台形,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使得计量仓1内的液体汇聚到出液口4,从而使得计量仓1内的液体全部由出液口4流出,且计量仓1的内壁上不会残留有液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计量仓1的侧壁上设置的进液口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如图9所示,计量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进液口3。这种情况下,该液体输送装置可以包括有两个第一阀门19,两个第一阀门19一一与两个进液口3连接。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该液体输送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参见图9,使用时,为该液体输送装置接通电源,初始状态时,活塞2的底面与计量仓1的内部底面接触,第二控制器21设定伺服电机10中的转子的转动方向、转动时间和转动速度。进行计量吸取时,第二控制器21控制第一阀门19打开,第二阀门20关闭,伺服电机10带动转动杆8正向转动。转动杆8通过齿轮7带动齿轮盘6正向转动,齿轮盘6正向转动后带动螺杆5上升,螺杆5带动活塞2上升。此时,由于气压作用,液体经过进液口3进入计量仓1内部,通过第二控制器21设定伺服电机10中的转子的转动速度和转动时间可以控制活塞2的提升高度,也就可以控制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体积,实现液体计量。当需要将计量后的液体排出时,第二控制器21控制第一阀门19关闭,第二阀门20打开,伺服电机10带动转动杆8反向转动,使活塞2向下移动,将吸取的液体全部从计量仓1内挤出,如此使得液体输送实现定量化,且液体定量排出之后,计量仓5的内壁上不残留液体,避免了液体凝固在计量仓5内壁上占用计量体积,保证了计量的准确性。同时,可通过第二控制器21控制计量液体的体积,使液体的计量更具人性化,使用更加方便。

此外,在遇到气温较低情况时,如果壳体11内部温度较低,第一控制器18可以控制加热管16进行加热,如此壳体11内部的温度会逐渐提高。之后,当壳体11内部的温度处于预设温度范围时,第一控制器18可以控制加热管16停止加热。如此,可以保证壳体11内部的温度处于预设温度范围内,保证液体不会因为温度过低而凝固,保证了液体的流动性,避免凝固的液体堵塞第一阀门19以及第二阀门20,确保了该液体输送装置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体输送装置包括计量仓1和活塞2。计量仓1的侧壁设置有进液口3,计量仓1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4,计量仓1用于对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进行计量。活塞2位于计量仓1的内部,活塞2能够在计量仓1内进行往复运动,活塞2的直径与计量仓1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远离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液体通过进液口3流入计量仓1内,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靠近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计量仓1内的液体通过出液口4流出。如此,在通过液体输送装置输送液体时,可以先将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远离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由于气压作用,液体通过进液口3流入计量仓1内,此时通过控制活塞2在计量仓1内的提升高度,可以控制流入计量仓1内的液体体积,实现液体计量。之后,当需要将液体排出时,将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靠近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此时计量仓1内的液体会因活塞2的挤压力而从出液口4流出,如此可以实现对液体的定量输送。由于活塞2的直径与计量仓1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所以活塞2与计量仓1的内壁贴合较为紧密,因而在通过活塞2在计量仓1内的运动来将液体排出后,计量仓1的内壁上不会有液体残留,从而可以避免液体凝固在计量仓1的内壁上占用计量体积,进而可以保证计量仓1始终能够准确地进行液体计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液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计量仓(1)和活塞(2);

所述计量仓(1)的侧壁设置有进液口(3),所述计量仓(1)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4),所述计量仓(1)用于对流入所述计量仓(1)内的液体进行计量;

所述活塞(2)位于所述计量仓(1)的内部,所述活塞(2)能够在所述计量仓(1)内进行往复运动,所述活塞(2)的直径与所述计量仓(1)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

所述活塞(2)在所述计量仓(1)内向远离所述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液体通过所述进液口(3)流入所述计量仓(1)内;所述活塞(2)在所述计量仓(1)内向靠近所述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所述计量仓(1)内的液体通过所述出液口(4)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螺杆(5)、齿轮盘(6)、齿轮(7)和转动杆(8);

所述计量仓(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齿轮盘(6)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上设置有螺纹(9),所述螺杆(5)的第一端(51)位于所述计量仓(1)的内部且与所述活塞(2)连接,所述螺杆(5)穿过所述计量仓(1)上的第一通孔和所述齿轮盘(6)上的第二通孔,所述螺杆(5)与所述第二通孔上的螺纹(9)啮合,所述螺杆(5)的第二端(52)位于所述计量仓(1)外部,所述螺杆(5)用于带动所述活塞(2)在所述计量仓(1)内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转动杆(8)的第一端(81)与所述齿轮(7)连接,所述齿轮(7)的轮齿与所述齿轮盘(6)的轮齿啮合,所述转动杆(8)用于带动所述齿轮(7)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伺服电机(10);

所述伺服电机(10)与所述转动杆(8)的第二端(82)连接,所述伺服电机(10)用于带动所述转动杆(8)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壳体(11);

所述计量仓(1)、所述螺杆(5)、所述齿轮盘(6)、所述齿轮(7)和所述转动杆(8)的第一端(81)均位于所述壳体(11)内,所述壳体(11)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转动杆(8)穿过所述第三通孔,所述转动杆(8)的第二端(82)位于所述壳体外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12);

所述第一轴承(12)与所述壳体(11)的内壁连接,所述转动杆(8)穿过所述第一轴承(12)上的通孔。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

所述第一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4)均与所述壳体(11)的内壁连接,所述齿轮盘(6)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3)与所述第二固定板(14)之间的空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轴承(15);

所述第一固定板(13)上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轴承(15)位于所述第四通孔内,所述转动杆(8)穿过所述第二轴承(15)上的通孔。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加热管(16);

所述加热管(16)与所述壳体(11)的内壁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7)和第一控制器(18);

所述温度传感器(17)位于所述壳体(11)内部,所述温度传感器(17)用于检测所述壳体(11)内的温度,所述第一控制器(18)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述加热管(16)进行工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阀门(19)和第二阀门(20);

所述第一阀门(19)与所述进液口(3)连接,所述第二阀门(20)与所述出液口(4)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控制器(21);

所述第二控制器(21)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门(19)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控制所述第二阀门(20)的打开或关闭。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量仓(1)中靠近所述出液口(4)的部分的形状为圆台形,所述活塞(2)中靠近所述出液口(4)的部分的形状为圆台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液体输送装置,属于集输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计量仓(1)和活塞(2);计量仓(1)的侧壁设置有进液口(3),底部设置有出液口(4);活塞(2)位于计量仓(1)的内部,活塞(2)能够在计量仓(1)内进行往复运动,活塞(2)的直径与计量仓(1)的内径之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数值;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远离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液体通过进液口(3)流入计量仓(1)内;活塞(2)在计量仓(1)内向靠近出液口(4)的方向运动时,计量仓(1)内的液体通过出液口(4)流出。本实用新型在实现液体计量的同时,可以避免液体凝固在计量仓(1)的内壁上占用计量体积,从而可以保证液体计量的准确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永山;王成海;李庆;彭军霞;张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80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