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间导管和血管导管。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颅内手术很多都开始使用介入手术,其不需要开颅,创伤小,痛苦少,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青睐。
现有技术中,颅内血管的介入手术过程如下:
经一侧股动脉穿刺,置入一根粗导管—导引导管,将导引导管经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送入长动脉瘤的脑动脉(载瘤动脉)内。然后将一根微导管(头端比缝纫线粗不了多少的细导管)经这根粗导管送入载瘤动脉,并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微导管头端小心送入动脉瘤腔内,然后将弹簧圈通过微导管输送并填塞至动脉瘤腔内,即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但是,在现有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由于动脉血管过于迂曲微导管不易到达动脉瘤内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增加手术难度,有时甚至由于微导管无法到位而造成手术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间导管和血管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和远端球囊;
所述远端球囊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
所述远端球囊的端部为内翻结构,即远端球囊的远端与导管本体的粘合点在远端球囊的内部,远端球囊的近端与导管本体的粘合点在球囊的外部;
所述导管本体上沿其内腔方向设置有第一连通孔道;
所述第一连通孔道的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远端球囊连通;
所述远端球囊为环状,与所述导管本体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本体上设置有支撑钢丝,用于支撑所述导管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钢丝为螺旋状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连通孔道和加硬球囊;
所述加硬球囊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管本体靠近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
所述第二连通孔道与所述第一连通孔道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连通孔道的一端与所述加硬球囊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加硬球囊为多个。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加硬球囊串接在中间导管上,通过相应的连通孔道实现并联控制。
进一步的,中间导管还包括主连通孔道和三通阀;
所述主连通孔道的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三通阀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孔道和所述第二连通孔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本体的内腔的截面为椭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导管本体远离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设置有接头;
所述接头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接口;
所述接口靠近所述内腔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接口远离所述内腔的一端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血管血管内治疗方法,其包括导引导管、微导管和上述的中间导管;
所述中间导管套设在所述导引导管内;
所述微导管套设在所述中间导管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导管和血管导管,通过在导管本体上设置远端球囊使得在手术中,即使动脉瘤破裂出血,也不用过分担心,出血时充盈远端球囊,可立即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导管和血管导管,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能够对手术过程进行简化,进而使得手术更加的快捷和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导管的轴线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导管内的钢丝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导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导管内有两根导管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导管内有两根导管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导管的远端球囊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各种通路导管可到达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接头;2:主连通孔道;3:三通阀;4:第二连通孔道;5:第一连通孔道;6:导管本体;7:内腔;8:加硬球囊;9:远端球囊;10:接口;11:微导管;12:中间导管;13:导引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间导管,包括导管本体6和远端球囊9;
所述远端球囊9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管本体6的一端;
所述远端球囊端部为内翻结构,即远端球囊与导管粘合点在球囊内部,近端在球囊外部,所述导管本体6上沿其内腔7方向设置有第一连通孔道5;
所述第一连通孔道5的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6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9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远端球囊9连通;
所述远端球囊9为环状,与所述导管本体6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导管本体6的一端设置远端球囊9,远端球囊9在导管本体6的外侧,且其通过第一连通孔道5与外界连通,第一连通孔道5的一端与远端球囊9连通,另一端设置在导管本体6的另一端,即第一连通孔道5的方向与内腔7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远端球囊9为环状内翻结构。
通过环状内翻结构设置,能够使导管本体6头端完全包裹在远端球囊内,可最大发挥远端球囊在血流冲击下对导管本体的牵引力和导向力。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导管本体6上设置有支撑钢丝,用于支撑所述导管本体6。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保证导管本体6不会被充气或充液后的远端球囊9压迫变形,在导管本体6内设置了支撑钢丝,既能够对导管本体6起到支撑作用,又能够保证导管本体6的柔软性。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钢丝设置在导管本体6的内壁上,或设置在内壁和外壁之间,其只要能够对导管本体6起到支撑作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钢丝环形设置,其与导管本体6同轴设置,进而对导管本体6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支撑钢丝为螺旋状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钢丝为螺旋状。
这样的设置,使用一根钢丝在导管本体6上进行螺旋缠绕即可,便于加工,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增强了导管本体6的强度和柔韧性,能够有效的保证了导管本体6的使用寿命,避免了由于导管本体6的断裂而无法将导管本体6从血管内取出,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最近端的支撑钢丝与导管本体6的近端支撑钢丝之间无稀疏缠绕过度段,且为增加导管扭控性,可增加近端钢丝数量,且交错缠绕。
远端非常柔软,且有一超顺应的远端球囊9,稍近端有数个加硬球囊8,各球囊与外界有单独通道方便对各个球囊的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钢丝为螺旋状,但其不仅仅局限于螺旋状,其还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如还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多环结构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对导管本体6的侧壁起到支撑作用,能够避免充气或充液后的远端球囊9的压迫变形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导管本体6上还设置有第二连通孔道4和加硬球囊8;
所述加硬球囊8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管本体6靠近所述远端球囊9的一端;
所述第二连通孔道4与所述第一连通孔道5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连通孔道4的一端与所述加硬球囊8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6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9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导管本体6上设置了第二连通孔道4和加硬球囊8,通过第二连通孔道4与加硬球囊8连通,能够给加硬球囊8充气或充液。
在本实施例中,加硬球囊8为环形,设置在导管本体6的外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加硬球囊8能够有效的对导管本体6的中段进行支撑。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加硬球囊8为多个。
在本实施例中,加硬球囊8设置为多个,且分别设置在导管本体6的不同位置,进而能够实现对导管本体6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多个所述加硬球囊8并联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加硬球囊都有相应连通孔道与之单独相连接,通过相对应的连通孔道对不同等加硬球囊经行充液,进而对不同位置的导管本体6进行支撑,使得中间导管12的使用更加的灵活。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加硬球囊8为并联控制,其也可以是串联控制,也就是说,使用同一个第二连通孔道4同时对多个加硬球囊8进行充气或充液,能够节省充气或充液的时间。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中间导管12还包括主连通孔道2和三通阀3;
所述主连通孔道2的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6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9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三通阀3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孔道5和所述第二连通孔道4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在中间导管12的端部设置了主连通孔道2,其一端三通阀3分别与第一连通孔道5和第二连通孔道4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进而使得其与外界连通的孔道变少,能够第一连通孔道5或第二连通孔道4在给远端球囊9或加硬球囊8充气或充液后,避免远端球囊9或加硬球囊8内的压力减小,保证了导管本体6的支撑力。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导管本体6的内腔7的截面为椭圆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将内腔7设置为椭圆形,能够便于同时插入两根微导管11,可以是相同的微导管11,也可以是不同的微导管11,通过两根微导管11的插入,增加了治疗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导管本体6远离所述远端球囊9的一端设置有接头1;
所述接头1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腔7连通的接口10;
所述接口10靠近所述内腔7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接口10远离所述内腔7的一端的直径。
通过接头1的设置,能够便于导管本体6与y型阀或止血阀连接,接口10设置为喇叭状,便于微导管11的插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血管内治疗方法,其方法需要用到包括导引导管13、微导管11和上述的中间导管12;
所述中间导管1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导引导管13内;
所述微导管11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中间导管12内。
在使用时,先将导引导管13插入到血管内,再将中间导管12插入到导引导管13内,进而血管导管在血管内实现延伸,之后再将微导管11插入到中间导管12内,实现血管导管在血管内的进一步延伸,进而能够达到需要的地方。
本实用新型在用于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出血手术中时,其使用过程如下:
中间导管12在较粗的导引导管13或长鞘的帮助下,到达相应血管后,通过三通阀3的控制,利用注射器将远端球囊9打起,由于导管本体6的远端非常柔软,血流会推动远端球囊9,并将导管本体6带向血管的远端。当中间导管12到达目标血管后,为保证血流畅通,可将远端球囊9的压力泄掉。
由于中间导管12很软,且在远端球囊9的帮助下可以通过非常迂曲的血管,到达离病变最近的位置,所以将更细的微导管11通过中间导管12送入想要的血管或动脉瘤中将变的非常容易。同时,由于中间导管12非常柔软,没有任何支撑力,但可以通过三通阀3选择性的打起1到数个加硬球囊8,通过压力,使导管变硬,以获得想要的任意支撑力。当手术中出现意外,如动脉瘤或血管破裂出血,这时可以迅速打起远端球囊9,阻断血流,达到快速止血目地。当处理好出血部位后再通过泄掉球囊恢复血流通畅。
本实用新型在用于取栓手术中时,其使用过程如下:
中间导管12在较粗的导引导管13或长鞘的帮助下,到达相应血管后,可通过三通阀3的控制,利用注射器将远端球囊9充盈,由于导管远端非常柔软,血流会推动球囊,并将导管本体6带向血管的远端。当中间导管12到达目标血管后,为保证血流畅通,可将远端球囊9泄掉。
由于中间导管12很软,且在远端球囊9的帮助下可以通过非常迂曲的血管,到达离栓塞最近的位置,所以将更细的取栓支架微导管11通过中间导管12过血栓栓塞处将非常容易,这时通过微导管11将取栓支架置于血栓处释放,并打起远端球囊9。
由于阻断血流,取栓支架在释放并拉栓的过程中,即使有血栓从取栓支架的网眼脱落也不会立即被血流冲向血管远端,造成二次栓塞,当取栓支架完成拉栓后,通过远端导管回抽血流,可将残留的血栓回抽出体外,避免二次栓塞。完成拉栓与回抽后,泄掉远端球囊9,恢复血流通畅。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中间导管12远端非常柔软,且有端部有一超顺应的远端球囊9,当鼓起远端球囊9时,血流会将远端球囊9向血管远端冲击,帮助中间导管12到达更远端的血管,可有效降低手术难度。
2、可通过向加硬球囊8中注入盐水,通过加压任意第二连通孔道4的支撑力,不会为撑不住烦恼。
3、手术过程更加安全:由于有超顺应的远端球囊9的存在,即使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也不用过分担心。出血时打起球囊,可立即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
4、减少操作,简化手术。
5、椭圆形内腔7,保证导管内有两套导管导丝不会因互相缠绕,带来麻烦。
6、由于中间导管12非常柔软,故做到对血管内壁的最小刺激。
7、近端粗,远端细且有钢丝编织导管结构,使得超控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导管12和血管导管,由于导管本体6的远端非常柔软,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较小;且设置有远端球囊9,当鼓起远端球囊9时,血流会将远端球囊9向血管远端冲击,帮助中间导管12到达更远端的血管,可有效降低手术困难,并使得手术过程更加安全;由于有远端球囊9的存在,即使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也不用过分担心,出血时打起远端球囊9,可立即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导管12和血管导管,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能够对手术过程进行简化,进而使得手术更加的快捷和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1.一种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和远端球囊;
所述远端球囊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
所述远端球囊的端部为内翻结构,即远端球囊的远端与导管本体的粘合点在远端球囊的内部,远端球囊的近端与导管本体的粘合点在球囊的外部;
所述导管本体上沿其内腔方向设置有第一连通孔道;
所述第一连通孔道的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远端球囊连通;
所述远端球囊为环状,与所述导管本体同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上设置有支撑钢丝,用于支撑所述导管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钢丝为螺旋状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连通孔道和加硬球囊;
所述加硬球囊固定设置在所述导管本体靠近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
所述第二连通孔道与所述第一连通孔道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连通孔道的一端与所述加硬球囊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硬球囊为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硬球囊串接在中间导管上,通过相应的连通孔道实现并联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连通孔道和三通阀;
所述主连通孔道的一端通过所述导管本体上远离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的端部与外界连接,所述主连通孔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三通阀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孔道和所述第二连通孔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的内腔的截面为椭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远离所述远端球囊的一端设置有接头;
所述接头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接口;
所述接口靠近所述内腔的一端的直径小于所述接口远离所述内腔的一端的直径。
10.一种血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引导管、微导管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中间导管;
所述中间导管套设在所述导引导管内;
所述微导管套设在所述中间导管内。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