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67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



背景技术: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行侧脑室穿刺后,或在开颅手术中,将带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另一端连接一无菌引流袋,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技术手段,是颅脑手术后常见的治疗措施。目的是排出脑室内积血,减少伤口脑脊液漏,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发生;

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单管单腔引流管,开有多个侧孔用于脑脊液引流。该种引流管置入后在持续引流过程中易移位甚至脱出,导致引流不畅,增加医生护理成本。同时,针对脑肿瘤患者术后,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患者,在肿瘤手术摘除肿瘤后,在原肿瘤部位形成较大的空腔。由于肿瘤在长期形成中,挤压脑组织,造成脑组织移位,脑肿瘤摘除后,失去对脑组织的压力导致脑组织向空腔内迁移,移位,较大的位移导致毛细血管破裂或是损伤功能神经造成永久脑损伤;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尤其适用于脑肿瘤手术摘除肿瘤后的脑脊液引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内腔设置为引流腔,所述引流管的右侧设置有鲁尔接头,且鲁尔接头的左侧延伸设置在引流管的内腔右侧,所述引流管的内腔横向设置有导引针,所述导引针的右侧贯穿鲁尔接头延伸设置在引流管的右侧外部,且导引针的左侧与引流腔的左侧连接,所述导引针的右侧设置有鲁尔盖帽,所述引流管的前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引流管的左侧环形设置有外扩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扩结构为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多跟龙骨,且外扩结构通过预塑成型设置在引流管的左侧。

优选的,所述外扩结构的外部也可包裹设置有多孔球囊,且多孔球囊的表面均匀设置有引流孔

优选的,所述龙骨上均可贯穿设置有注药孔。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的内腔顶部与底部也可横向设置有注药腔,所述引流管的右侧可也连通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右侧连通设置有引流分支,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倾斜设置有注药分支,且导引针贯穿连接座与引流分支连接设置有鲁尔接头。

优选的,所述连接座设置为三通接头,所述连接座的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上均贯穿设置有安装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优势在于通过外扩结构使其在肿瘤摘除初期外彭扩张填满肿瘤腔,起到临时支撑占位的作用,同时可固定引流管防止移位脱出,随着引流持续和脑组织复位的过程中,脑组织挤压外扩结构使其收缩,具有弹性的外扩结构收缩聚拢,同时外扩结构间的间隙持续存在,引流管持续保持引流功能,维持颅内压的稳定;

2、引流管尖端的外扩结构在增大引流孔的同时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

3、外扩结构能够支撑其周围的脑组织,防止脑组织瞬间失去支撑而塌陷,造成脑出血或脑损伤;

4、外扩结构上的注药孔可实现四周均匀给药或生理盐水冲洗,使药物与血肿充分接触,充分发挥药力;

5、外扩结构增加弹性体可保证在体内依靠弹性自然打开,防止人为撑开过度造成脑组织损伤;

6、引流管上刻度显示可观察外扩结构是否完全打开;

7、多孔球囊结构增大与周围组织的接触面积,有效支撑的同事,增大引流孔数量,多方向引流孔,提高引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扩结构张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引流管插入脑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引流管插入脑部外扩结构张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扩结构龙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外扩结构与多孔球囊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添加连接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流管;10、导引针;101、鲁尔盖帽;11、外扩结构;111、龙骨;112、多孔球囊;113、引流孔;114、注药孔;12、鲁尔接头;13、引流腔;14、刻度线;15、注药腔;16、连接座;17、引流分支;18、注药分支。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1为单管单腔高分子管材,引流管1的内腔设置为引流腔13,引流管1的右侧设置有鲁尔接头12,且鲁尔接头12的左侧延伸设置在引流管1的内腔右侧,引流管1的内腔横向设置有导引针10,导引针10的右侧贯穿鲁尔接头12延伸设置在引流管1的右侧外部,且导引针10的左侧与引流腔13的左侧连接,导引针10的右侧设置有鲁尔盖帽101,引流管1的前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刻度线14,引流管1的左侧环形设置有外扩结构11。

其中:外扩结构11为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多跟龙骨111,且外扩结构11通过预塑成型设置在引流管1的左侧,当引流管1的一端通过颅骨钻孔植入肿瘤腔后起到支撑的作用;

外扩结构11的外部也可包裹设置有多孔球囊112,且多孔球囊112的表面均匀设置有引流孔113,设置的多孔球囊112可提高引流效率;

龙骨111上均可贯穿设置有注药孔114,注药孔114能够向四周发散给药,使药物与周围血肿或组织充分接触,增加药效;

引流管1的内腔顶部与底部也可横向设置有注药腔15,引流管1的右侧可也连通设置有连接座16,连接座16的右侧连通设置有引流分支17,连接座16的顶部倾斜设置有注药分支18,且导引针10贯穿连接座16与引流分支17连接设置有鲁尔接头12;

连接座16设置为三通接头,连接座16的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上均贯穿设置有安装孔,便于安装与进行连接。

工作原理:引流管1为单管单腔高分子管材,引流管1的头端设计有外扩结构11,外扩结构11为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多跟龙骨111,数量至少为3个,外扩结构11通过预塑性成为图2中外扩结构11,用导引针10顶开引流管1的尖端,可使尖端收缩成如图图1中11结构,然后通过引流管1尾端的鲁尔接头12和导引针10尾端的鲁尔盖帽101旋紧固定,此时,收缩后的外扩结构11最大外轮廓与引流管1的主体结构外径相同,不增大介入直径;

通过神经内镜或显微手术摘除肿瘤后,如图3中所示,将引流管1通过颅骨钻孔植入肿瘤腔,此时保持导引针10尾部的鲁尔盖帽101与引流管1尾部的鲁尔接头12锁紧状态,将引流管1植入到位后,旋松鲁尔盖帽101使其与鲁尔接头解脱,顶住导引针10,引流管1的外扩结构11会在高分子材料弹性作用下扩张彭大,如图4中外扩结构11状态,然后退出导引针10,当外扩结构11完全打开后,颅骨所对应的引流管上的刻度会随着引流管的缩短而变化,可根据刻度变化值判断外扩结构11是否完全打开;

引流管1的外扩结构11打开如图4中结构后,外扩结构11间的间隙与引流腔13贯通,脑脊液可通过外扩结构11间的间隙流经引流腔13,然后通过鲁尔接头12引出体外,收集于体外无菌引流袋中;

在持续引流过程中,脑组织随着时间会缓慢回缩复位,填满原有的肿瘤腔,肿瘤腔周围的脑组织会挤压外扩结构11,当肿瘤腔周围脑组织完全复位,引流管1会被脑组织挤压成如图3中所示状态,然后根据患者脑脊液引流情况,术者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引流或是拔管。

结合图1至图5提出实施例一:

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结构,将图2中外扩结构改进如图4所示,外扩结构11的增加龙骨111,其龙骨111为镍钛丝或弹性不锈钢丝等弹性材料编制而成,外部包裹高分子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塑形成如图4所示结构,借助龙骨111的弹性,可通过图1中导引针10将外扩结构11收拢成图中外扩结构11结构;

在外扩结构11中增加龙骨111可实现外扩结构11对脑组织的有效支撑,同时,在受挤压时,由于引流管1的伸长可被压迫收拢,外扩结构11有效打开可保证对肿瘤腔周围脑组织持续的支撑同时外扩结构11间的间隙加大,可保证脑脊液通过间隙顺畅的引出,进而维持颅内压的稳定。

结合图1至图6实施例二:

图5中外扩结构11为多孔球囊112与支撑龙骨111组成,多孔球囊112为柔软弹性高分子材料,例如但不限于硅胶,乳胶等材质,多孔球囊112表面带有若干个引流孔113,支撑龙骨111为弹性金属材质,举例但不限于镍钛丝,不锈钢丝等材质,预塑形成图5中外扩结构11的形状;

本实施例中引流管1使用过程与上述方案基本一致,导引针10与引流管1装配完成后,拉伸引流管1,收拢外扩结构11,穿刺到位后,解脱导引针10,外扩结构11在支撑龙骨111的弹力作用下外扩打开,支撑起表面的多孔球囊112,多孔球囊112表面的引流孔113打开指向各个方向,提高引流效率;

外扩结构11在支撑龙骨111的作用下撑开多孔球囊112对肿瘤腔周围脑组织进行支撑,表面的多孔球囊112可增大与周围组织的接触面积,同时又不影响引流,传统的球囊必须有独立的球囊腔且充盈液体或气体,在同等介入直径的条件下,引流腔13尺寸必然受限,而且充盈的多孔球囊112必须避开球囊位置,导致引流孔113无法位于肿瘤腔内,影响引流效果。

结合图1至图7实施例三:

脑室肿瘤有些伴有颅内感染或是脓性脑脊液,常规的引流难以控制颅内感染,因此,在原有实施例基础上提出图6中引流管1。

引流管1为单管多腔结构,设置有引流腔13和若干个注药腔15(冲洗腔),尖端的外扩结构11优选上述实施例中的一种,数量与注药腔15数量相同,并在外扩结构11的外侧开有注药孔114,注药孔114注药腔15贯通且一一对应,引流腔13与外扩结构11间的间隙贯通,引流腔13与注药腔15二者在连接座16处分开,并分别连通引流分支17与注药分支18,引流分支17通过鲁尔接头12连接于体外无菌引流袋。

本实施例中引流腔13与注药腔15彼此独立在持续引流过程中,可对肿瘤腔或者血肿部位进行持续灌注给药,并且外扩结构11外侧的注药孔114能够向四周发散给药,使药物与周围血肿或组织充分接触,增加药效。

外扩结构11既能有效固定引流管1防止脱出同时可支撑起肿瘤腔周围脑组织,避免脑组织过度移位造成脑出血,脑组织损伤等术后并发症。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包括引流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内腔设置为引流腔(13),所述引流管(1)的右侧设置有鲁尔接头(12),且鲁尔接头(12)的左侧延伸设置在引流管(1)的内腔右侧,所述引流管(1)的内腔横向设置有导引针(10),所述导引针(10)的右侧贯穿鲁尔接头(12)延伸设置在引流管(1)的右侧外部,且导引针(10)的左侧与引流腔(13)的左侧连接,所述导引针(10)的右侧设置有鲁尔盖帽(101),所述引流管(1)的前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刻度线(14),所述引流管(1)的左侧环形设置有外扩结构(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扩结构(11)为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多跟龙骨(111),且外扩结构(11)通过预塑成型设置在引流管(1)的左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扩结构(11)的外部也可包裹设置有多孔球囊(112),且多孔球囊(112)的表面均匀设置有引流孔(11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111)上均可贯穿设置有注药孔(1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的内腔顶部与底部也可横向设置有注药腔(15),所述引流管(1)的右侧可也连通设置有连接座(16),所述连接座(16)的右侧连通设置有引流分支(17),所述连接座(16)的顶部倾斜设置有注药分支(18),且导引针(10)贯穿连接座(16)与引流分支(17)连接设置有鲁尔接头(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16)设置为三通接头,所述连接座(16)的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上均贯穿设置有安装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的一种新型颅内脑脊液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内腔横向设置有导引针,所述导引针的右侧贯穿鲁尔接头延伸设置在引流管的右侧外部,且导引针的左侧与引流腔的左侧连接,所述导引针的右侧设置有鲁尔盖帽,所述引流管的前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引流管的左侧环形设置有外扩结构;优势在于通过外扩结构使其在肿瘤摘除初期外彭扩张填满肿瘤腔,起到临时支撑占位的作用,同时可固定引流管防止移位脱出,随着引流持续和脑组织复位的过程中,脑组织挤压外扩结构使其收缩,具有弹性的外扩结构收缩聚拢,同时外扩结构间的间隙持续存在,引流管持续保持引流功能,维持颅内压的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徐勇;李静怡;徐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慧极创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79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