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4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心血管发病率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发展。该技术是在血管造影下实施的一种微创手术,是有别于内外科治疗之外的疾病的第三种治疗方式。心脑血管微导管是一种介入治疗的关键器材,是一根长形高分子复合材料管,其主要作用如:l.建立微导丝等器材进入病变血管的通道;2.在迂曲血管中为导丝推进提供支撑力,提升导丝通过病变的能力;3.提供通道使造影剂能顺利引进血管内,产生造影效果。现有的心脑血管微导管通过迂曲血管和狭窄血管尤其是通过闭塞段的能力较差,必须使用导丝进行引导,并且这种导管不利于调整导引导丝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发明了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所述的微导管包括头部、体部和能够与三通接头连接的尾部,还包括牵引线、牵引旋钮、引线引导环和引线跷环,所述的尾部上设置有牵引旋钮,体部与头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引线跷环,体部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引线引导环;所述的牵引线的一端牵引设置在牵引旋钮上,牵引线的另一端穿过引线引导环和引线跷环并固定在体部的内壁上且与头部相距2cm。

本实用新型在微导管内设置有牵引线,通过收缩牵引线来改变微导管头部的方向,方便微导管的插入或通过迂曲血管、狭窄血管和分叉血管。

进一步,所述的牵引旋钮在未解除锁定时只能单向旋转,可以保持牵引线的牵引力即保证了微导管在改变方向时头部保持弯曲。

进一步,所述的牵引线和牵引旋钮可拆卸的设置在微导管上,每次插入微导管不一定要会让微导管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都需要引导,所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个方向的牵引或两个方向的牵引而安装牵引线和牵引旋钮。

进一步,所述的尾部上至少设置有1个牵引旋钮。

进一步,所述的牵引线在体部内壁的固定点与头部的端面相距0.5~1cm,优选的距离为0.7cm,微导管的头部更容易牵引弯曲改变方向。

进一步,所述的头部设置成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微导管头部的前进方向,便于通过迂曲、狭窄、闭塞和分叉血管,减低了手术难度,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病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剖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所述的微导管包括头部1、体部2、尾部3、牵引线4、牵引旋钮5、引线引导环6和引线跷环7,微导管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头部1设计成斜面,可以更方便灵活的插入血管内;微导管的外表面设有超滑涂层,极大降低了微导管和血管壁之间的摩擦阻力。头部1所述的尾部3上设置有牵引旋钮5,体部2与头部1的连接处设置有引线跷环7,引线跷环7的作用是让牵引线4有个起跷的支点,牵引时头部1更容易改变前进方向,体部2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引线引导环6;所述的牵引线4的一端牵引设置在牵引旋钮5上,牵引线4的另一端穿过引线引导环6和引线跷环7并固定在体部的内壁上且与头部相距2cm,通过牵引旋钮5可以收缩牵引线4,牵引线4收缩时会改变头部1的前进方向。

为了使用更操作更方便简单,牵引旋钮5在未解除锁定时只能单向旋转,保证了收缩牵引线4的过程中或收缩完成后牵引线4始终紧绷具有牵引力。在微导管上的牵引线4和牵引旋钮5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使用时可以选择安装1个或2个或更多,也可以不安装,安装的数量根据微导管需要改变的方向而定,每一根牵引线4可以牵引微导管的头部转换一个前进方向。为了牵引得更方便,牵引线4在体部2内壁的固定点与头部1的端面相距0.5~1cm,优选间距为0.7cm,牵引时头部1方向改变明显且更容易。在生产设计时,体部2内的引线引导环6可以不要,牵引线4可以直接内嵌在体部2的内壁上;引线跷环7正对尾部3的一侧设计成斜面,可以方便后续手术工具或剂液的通过。

尽管上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但应该指明的是,我们可以对上述实施方案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但这些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所附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所述的微导管包括头部(1)、体部(2)和能够与三通接头连接的尾部(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牵引线(4)、牵引旋钮(5)、引线引导环(6)和引线跷环(7),所述的尾部(3)上设置有牵引旋钮(5),体部(2)与头部(1)的连接处设置有引线跷环(7),体部(2)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引线引导环(6);所述的牵引线(4)的一端牵引设置在牵引旋钮(5)上,牵引线(4)的另一端穿过引线引导环(6)和引线跷环(7)并固定在体部(2)的内壁上且与头部(1)相距2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牵引旋钮(5)在未解除锁定时只能单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牵引线(4)和牵引旋钮(5)可拆卸的设置在微导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部(3)上至少设置有1个牵引旋钮(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牵引线(4)在体部(2)内壁的固定点与头部(1)的端面相距0.5~1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1)设置成斜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心脑血管微导管,所述的微导管包括头部、体部和能够与三通接头连接的尾部,还包括牵引线、牵引旋钮、引线引导环和引线跷环,所述的尾部上设置有牵引旋钮,体部与头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引线跷环,体部内壁设置有若干个引线引导环;所述的牵引线的一端牵引设置在牵引旋钮上,牵引线的另一端穿过引线引导环和引线跷环并固定在体部的内壁上且与头部相距2cm。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微导管头部的方向,便于通过迂曲、狭窄、闭塞和分叉血管,减低了手术难度,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病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华;秘思思;周紫惠;梁静;唐小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桂林医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6.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79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