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



背景技术:

早产儿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无创辅助通气(ncpap),同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滴入。一般先气管插管,后通过气管插管注入ps。插入气管中,拔除导丝,用复苏气囊加压,通过内径将ps注入肺内。但是由于气管外径粗,占用了整个气管,只能通过内径用复苏气囊给予通气,维持生命,并且由于损伤气道气管外径粗,在注入ps时,同时需要停用ncpap辅助通气。

目前采用6f胃管切成气管插管长度以替代上述外径粗的气管,胃管内置细导丝,插入气管中,通过内径注入ps。虽然胃管外径细和对气管的损伤小,不影响ncpap辅助通气。但是一方面没有刻度,不知道插入气管多深;另一方面胃管太软,不仅不易插入气管中;而且插入气管中后不易固定,容易滑脱。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空心软管的外径较小,避免了空心软管伸入新生儿气管中,对新生儿气管的损伤,同时空心软管与加厚管壁的结合,解决了传统软管不易插入新生儿气管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包括输送导管和支撑体,输送导管一端与支撑体固定连接,输送导管另一端自由伸长,输送导管包括实心导管和空心软管,实心导管设置于输送导管的自由伸长端,空心软管一端与实心导管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体固定连接,空心软管在靠近实心导管处的管身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注药孔,空心软管的外周设置有加厚管壁,加厚管壁一端与支撑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实心导管设有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间距的长度与新生儿气管长度相匹配。

进一步地,空心软管沿周向均设有刻度,空心软管在加厚管壁处的刻度显示于加厚管壁外周上。

进一步地,支撑体包括锥型的注药腔、进药口和用于密封进药口的密封盖,进药口与注药腔联通。

进一步地,密封盖在与进药口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空心软管的外径d为1.5-1.8mm、内径为0.8-1.2mm,加厚管壁的厚度h为1.0-1.5mm。

进一步地,空心软管与实心导管的外径相等。

进一步地,实心导管和空心软管一体成型,输送导管和支撑体黏合连接或一体成型,空心软管与加厚管壁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实心导管自由伸长端设置倒圆角,加厚管壁在远离支撑体的一端设置一定的坡度,所述坡度设置有彩色标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中提供的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未设置加厚管壁的空心软管的外径较小,避免了空心软管伸入新生儿气管中,对新生儿气管的损伤,同时空心软管与加厚管壁的结合,解决了传统软管太软,在口腔不易固定的缺陷,在空心软管的末端连接实心导管,实心导管使得空心软管插入气管深度较深,而且便于实心导管在器官中固定,防止滑脱,实心导管与空心软管外径相等且一体成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m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输送导管,2-支撑体,3-注药孔,4-加厚管壁,5-刻度,11-实心导管,12-空心软管,21-注药腔,22-进药口,23-密封盖,24-转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包括输送导管1和支撑体2,输送导管1一端与支撑体2固定连接,输送导管1另一端自由伸长,输送导管1包括实心导管11和空心软管12,实心导管11设置于输送导管1的自由伸长端,空心软管12一端与实心导管11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体2固定连接,空心软管12在靠近实心导管11处的管身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注药孔3,空心软管12的外周设置有加厚管壁4,加厚管壁4一端与支撑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实心导管11设有间距。

一方面在空心软管12的外周设置加厚管壁4,解决了由于空心软管12较软,造成不易固定的缺陷,同时加厚管壁4与实心导管11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使得插入新生儿气管中的空心软管12外径较细,在注入ps时,不需要停用ncpap辅助通气,而且空心软管12外径较细,对新生儿的气管损伤较小,提高了新生儿的使用安全性。

另一方面在空心软管12的末端连接实心导管11,以使空心软管插入新生儿气管更深,且易固定,同时不至于插入太深,导致药物注入一侧注入支气管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间距的长度与新生儿气管长度相匹配。使得空心软管12进入新生儿气管中的外径较细,有利于新生儿的使用。

进一步地,空心软管12沿周向均设有刻度,空心软管12在加厚管壁4处的刻度显示于加厚管壁4外周上,空心软管12与实心导管11的连接处作为刻度的起始零点,刻度的设置,便于观察插入新生儿气管中的空心软管12的长度,避免伸入过长,造成新生儿气管和肺部的损伤,避免深入过短,造成新生儿肺部得不到充足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

进一步地,支撑体2包括锥型的注药腔21、进药口22和用于密封进药口22的密封盖23,进药口22与注药腔21联通;密封盖23在与进药口22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注药腔21设置成锥型的,使得该注入装置适合不同的注射器,密封盖23上设置的密封圈保证了注入装置使用的无菌环境。

进一步地,空心软管12与实心导管11的外径相等,空心软管12的外径d为1.5-1.8mm、内径为0.8-1.2mm,加厚管壁(4)的厚度h为1.0-1.5mm,实心导管(11)的长度l为5-10mm,空心软管12优先采用f6胃管。

进一步地,实心导管11和空心软管12一体成型,避免连接不良或者连接占用空间的缺陷,输送导管1和支撑体2黏合连接或一体成型,空心软管12与加厚管壁4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设置,使得注入装置的强度较大,简化了连接结构的设置。当输送导管1和支撑体2黏合连接时,其需要黏合强度较强的黏合剂。

进一步地,实心导管11自由伸长端设置倒圆角,使得进入新生儿气管中的注入装置表面圆滑,避免表面存在棱角时,造成新生儿气管的损伤,加厚管壁4在远离支撑体2的一端设置一定的坡度,坡度的设置,便于注入装置适应从气管到喉咙的外径变化。同时在坡度上设置有彩色标识,便于直观获取空心软管12插入通过口腔插入气管中的相对长度,避免设置加厚管壁4的空心软管12进入气管中,造成气管损伤的缺陷。

空心软管内径可以插入细导丝,便于插管,拔除导丝后可以注入液体药物。

空心软管12中设置细导丝,将输送导管从实心导管11的那端从喉咙伸入新生儿的气管中,在伸入的过程中,时刻关注空心软管12上的刻度,当伸入到设定刻度时,停止伸入,将细导丝抽离空心软管12,通过进药口22将肺表面活性物质(ps)注入注药腔21中,然后使用密封盖23将进药口22密封,肺表面活性物质(ps)通过空心软管12上设置的注药孔3供新生儿使用,同时配合无创辅助通气(ncpap)对新生儿发生的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进行有效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包括输送导管(1)和支撑体(2),输送导管(1)一端与支撑体(2)固定连接,输送导管(1)另一端自由伸长,其特征在于,输送导管(1)包括实心导管(11)和空心软管(12),实心导管(11)设置于输送导管(1)的自由伸长端,空心软管(12)一端与实心导管(11)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体(2)固定连接,空心软管(12)在靠近实心导管(11)处的管身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注药孔(3),空心软管(12)的外周设置有加厚管壁(4),加厚管壁(4)一端与支撑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实心导管(11)设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的长度与新生儿气管长度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空心软管(12)沿周向均设有刻度,空心软管(12)在加厚管壁(4)处的刻度显示于加厚管壁(4)外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体(2)包括锥型的注药腔(21)、进药口(22)和用于密封进药口(22)的密封盖(23),进药口(22)与注药腔(21)联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密封盖(23)在与进药口(22)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空心软管(12)与实心导管(11)的外径相等,空心软管(12)的外径d为1.5-1.8mm、内径为0.8-1.2mm,加厚管壁(4)的厚度h为1.0-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实心导管(11)和空心软管(12)一体成型,输送导管(1)和支撑体(2)黏合连接或一体成型,空心软管(12)与加厚管壁(4)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实心导管(11)自由伸长端设置倒圆角,加厚管壁(4)在远离支撑体(2)的一端设置一定的坡度,所述坡度设置有彩色标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装置,包括输送导管和支撑体,输送导管一端与支撑体固定连接,输送导管另一端自由伸长,输送导管包括实心导管和空心软管,实心导管设置于输送导管的自由伸长端,空心软管一端与实心导管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体固定连接,空心软管在靠近实心导管处的管身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注药孔,空心软管的外周设置有加厚管壁,加厚管壁一端与支撑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实心导管设有间距;空心软管的外径较小,避免了空心软管伸入新生儿气管中,对新生儿气管的损伤,同时空心软管与加厚管壁的结合,解决了传统软管太软,在口腔不易固定的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潘军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潘军平
技术研发日:2019.04.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79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