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传统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材料体系评估一般采用软包电池,但是软包电池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需要专业的试验线设备进行试制,对设备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占用程度较高,减缓开发进度,导致体系评估不高效快捷,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为简易的锂离子电池,能够便于高效快捷的进行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体系评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绝缘密封膜,所述绝缘密封膜内具有密封的电解液放置空间;极片组,所述极片组设置在所述电解液放置空间内;电能输出结构,所述电能输出结构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上,所述电能输出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极片组电连接,所述电能输出结构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绝缘密封膜向外伸出。
进一步,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采气管,所述采气管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上且与所述电解液放置空间相连通,所述采气管上设置有阀体。
进一步,所述绝缘密封膜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透明结构。
进一步,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极片组固定结构,所述极片组固定结构可与所述绝缘密封膜相连接,所述极片组适于固定在所述极片组固定结构上。
进一步,所述极片组固定结构上具有极片组限位挡板以及极片组定位柱。
进一步,所述绝缘密封膜具有装入口,所述装入口处设置有粘接密封件。
进一步,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横向缩紧结构,所述横向缩紧结构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上,且所述横向缩紧结构能够在横向上对所述绝缘密封膜进行缩紧。
进一步,所述锂离子电池还包括:纵向缩紧结构,所述纵向缩紧结构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上,且所述纵向缩紧结构能够在纵向上对所述绝缘密封膜进行缩紧。
进一步,所述横向缩紧结构包括:第一横向粘紧件和第二横向粘紧件,所述第一横向粘紧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的横向一端,所述第二横向粘紧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的中部且位于所述极片组的下方,所述第一横向粘紧件可与所述第二横向粘紧件进行粘接。
进一步,所述纵向缩紧结构包括:第一纵向粘紧件和第二纵向粘紧件,所述第一纵向粘紧件和所述第二纵向粘紧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的纵向两端,所述第一纵向粘紧件可与所述第二纵向粘紧件进行粘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为简易的锂离子电池,能够便于高效快捷的进行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体系评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锂离子电池,1-绝缘密封膜,11-电解液放置空间,2-极片组,3-电能输出结构,4-采气管,41-阀体,5-极片组固定结构,51-极片组限位挡板,52-极片组定位柱,12-装入口,6-粘接密封件,7-横向缩紧结构,8-纵向缩紧结构,71-第一横向粘紧件,72-第二横向粘紧件,81-第一纵向粘紧件,82-第二纵向粘紧件,21-正极片,22-负极片,23-隔离板,211-正极片的极耳,221-负极片的极耳,9-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100可以包括:绝缘密封膜1、极片组2和电能输出结构3。该锂离子电池100为简易的锂离子电池100,可用于锂离子电池100的材料体系评估实验,但不仅限于此。
由于当前一般采用软包电池对锂离子电池100的材料体系进行评估,但是软包电池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需要专业的试验线设备进行试制,对设备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占用程度较高,多项目同时开展时会受试验线资源影响,减缓开发进度,不便于进行锂离子电池的材料体系评估实验。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简易的锂离子电池100。如图1-图3所示,绝缘密封膜1设置在整个锂离子电池100的外侧,相当于传统锂离子电池100的外部壳体,其中,采用绝缘密封膜1更便于装配设置,绝缘密封膜1内具有密封的电解液放置空间11,适于填充电解液,而极片组2设置在电解液放置空间11内,以便于与电解液进行接触,形成可放电的形式。
其中,为便于电能的输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有电能输出结构3,并将电能输出结构3设置在绝缘密封膜1上,其中,电能输出结构3的一端与极片组2电连接,而电能输出结构3的另一端适于穿过绝缘密封膜1向外伸出,以便于锂离子电池100能够向外输出电能,进而便于测量。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绝缘密封膜1包裹住极片组2以及电解液的形式以形成简易的锂离子电池100,并在绝缘密封膜1上设置电能输出结构3,以便于电能的输出。该简易的锂离子电池100采用便于装配的绝缘密封膜1外壳,组装方便,对专业设备的依赖程度低,不需要全工序均在大型试验线进行制备,降低了工作量,不需要占用太多试制资源,便于安排实验,且缩短了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绝缘密封膜1本身可重复利用,高效环保,能够高效快捷的进行锂离子电池100的材料体系评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100,该锂离子电池100为简易的锂离子电池100,能够便于高效快捷的进行锂离子电池100的材料体系评估。
如图3所示,锂离子电池100还包括:采气管4,采气管4设置在绝缘密封膜1上且与电解液放置空间11相连通,采气管4上设置有阀体41。其中,可通过采气管4向电解液放置空间11内注入电解液,以及可通过采气管4对电解液放置空间11进行抽真空,以便于形成完整的锂离子电池100,并且电解液放置空间11内的反应会产生气体,可通过采气管4对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以便于对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析检测,进而能够实现实时监测锂离子电池100内产生的气体。
而在采气管4上设置阀体41可通过阀体41控制采气管4的开闭,以保证电解液放置空间11的密封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绝缘密封膜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透明结构。即绝缘密封膜1的至少一部分可采用透明材质制成,以便于检测人员观察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100内部的变化。
其中,绝缘密封膜1可采用塑料、橡胶等制成。由此,可使绝缘以及密封性能更好,且造价更低,更便于布置。
结合图1-图3所示实施例,锂离子电池100还包括:极片组固定结构5,极片组固定结构5可与绝缘密封膜1相连接,也可单独设置在绝缘密封膜1内,极片组2适于固定在极片组固定结构5上,以使其能够稳定的设置在电解液放置空间11内。
其中,极片组固定结构5可为托板,托板的材质可以为硬质橡胶或者塑料等,以保证极片组2的设置稳定性。
进一步,参照图2和图3,极片组固定结构5上具有极片组限位挡板51以及极片组定位柱52,其中,极片组2适于设置在极片组限位挡板51内,以对极片组2进行限位,而极片组定位柱52适于穿过极片组2以使极片组2能够进行定位配合安装,并且极片组限位挡板51应做加厚处理,以对极片组2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其中,极片组2包括:正极片21、负极片22以及隔离板23,隔离板23适于设置在正极片21与负极片22之间,并且可按照负极片22-隔离板23-正极片21-隔离板23-负极片22的顺序将隔离板23、负极片22以及正极片21进行堆叠,以形成极片组2,定位柱适于分别穿过正极片21、隔离板23以及负极片22以对极片组2进行定位。
其中,隔离板23的材质可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pi(polyimide,聚酰亚胺)、pet(polyethyleneglycol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厚度为1-200μm,隔离板23上开设有多个周长为1-6000μm的孔。
其中,正极片21、负极片22以及隔离板23的主体形状可以相同,仅尺寸有区别,正极片21的尺寸略小于负极片22的尺寸,而负极片22的尺寸略小于隔离板23的尺寸,并且正负极片以及隔离板23的数量可以依据设计在层数上进行适当变化,隔离板23可以是单片的也可以是多片组合在一起的。
再进一步,极片组固定结构5上设置有正极导电触点和负极导电触点,正极片的极耳211适于与正极导电触点接触导电,而负极片的极耳221适于与负极导电触点接触导电,电能输出结构3可为两条导线,两条导线分别与正极导电触点和负极导电触点导电连接,以便于将电能输出到锂离子电池100外,进而便于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即可进行预充、化成、测试等操作。
其中,正极导电触点的材质可为铝,而负极导电触点的材质可为铜。
如图1-图3所示,极片组固定结构5上还设置有压板9、弹簧以及压板9导杆,压板9导杆对压板9进行导向,而弹簧为压板9提供弹性拉紧力,以使压板9能够稳定的将正极片的极耳211压抵在正极导电触点上以及将负极片的极耳221压抵在负极导电触点上。
结合图1-图3所示实施例,绝缘密封膜1具有装入口12,极片组2可从装入口12处装入到电解液放置空间11内,其中,装入口12处设置有粘接密封件6,即在极片组2装入电解液放置空间11内后,可利用粘接密封件6对装入口12进行密封,以保证电解液放置空间11的密封性。
其中,粘接密封件6可为密封条,可使密封效果更好,并可用封口夹对装入口12进行进一步的密封,以进一步保证电解液放置空间11的密封效果。
如图1-图3所示,锂离子电池100还包括:横向缩紧结构7,横向缩紧结构7设置在绝缘密封膜1上,且横向缩紧结构7能够在横向上对绝缘密封膜1进行缩紧,以进一步保证正负极片、隔离板23在产气后间隙不发生明显变化,以保证锂离子电池100的稳定性。
进一步,横向缩紧结构7包括:第一横向粘紧件71和第二横向粘紧件72,第一横向粘紧件71设置在绝缘密封膜1的横向一端,第二横向粘紧件72设置在绝缘密封膜1的中部且位于极片组2的下方,第一横向粘紧件71可与第二横向粘紧件72进行粘接,以在横向上对绝缘密封膜1进行缩紧。其中,第一横向粘紧件71和第二横向粘紧件72均可为魔术贴。由此,可便于粘接。
如图1-图3所示,锂离子电池100还包括:纵向缩紧结构8,纵向缩紧结构8设置在绝缘密封膜1上,且纵向缩紧结构8能够在纵向上对绝缘密封膜1进行缩紧,以进一步保证正负极片、隔离板23在产气后间隙不发生明显变化,以保证锂离子电池100的稳定性。
进一步,纵向缩紧结构8包括:第一纵向粘紧件81和第二纵向粘紧件82,第一纵向粘紧件81和第二纵向粘紧件82分别设置在绝缘密封膜1的纵向两端,第一纵向粘紧件81可与第二纵向粘紧件82进行粘接。其中,第一纵向粘紧件81和第二纵向粘紧件82均可为魔术贴。由此,可便于粘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密封膜(1),所述绝缘密封膜(1)内具有密封的电解液放置空间(11);
极片组(2),所述极片组(2)设置在所述电解液放置空间(11)内;
电能输出结构(3),所述电能输出结构(3)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1)上,所述电能输出结构(3)的一端与所述极片组(2)电连接,所述电能输出结构(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绝缘密封膜(1)向外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气管(4),所述采气管(4)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1)上且与所述电解液放置空间(11)相连通,所述采气管(4)上设置有阀体(4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密封膜(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透明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极片组固定结构(5),所述极片组固定结构(5)可与所述绝缘密封膜(1)相连接,所述极片组(2)适于固定在所述极片组固定结构(5)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组固定结构(5)上具有极片组限位挡板(51)以及极片组定位柱(5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密封膜(1)具有装入口(12),所述装入口(12)处设置有粘接密封件(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向缩紧结构(7),所述横向缩紧结构(7)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1)上,且所述横向缩紧结构(7)能够在横向上对所述绝缘密封膜(1)进行缩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向缩紧结构(8),所述纵向缩紧结构(8)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1)上,且所述纵向缩紧结构(8)能够在纵向上对所述绝缘密封膜(1)进行缩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缩紧结构(7)包括:第一横向粘紧件(71)和第二横向粘紧件(72),所述第一横向粘紧件(71)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1)的横向一端,所述第二横向粘紧件(72)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1)的中部且位于所述极片组(2)的下方,所述第一横向粘紧件(71)可与所述第二横向粘紧件(72)进行粘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电池(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缩紧结构(8)包括:第一纵向粘紧件(81)和第二纵向粘紧件(82),所述第一纵向粘紧件(81)和所述第二纵向粘紧件(82)分别设置在所述绝缘密封膜(1)的纵向两端,所述第一纵向粘紧件(81)可与所述第二纵向粘紧件(82)进行粘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