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读取通过介质输送装置输送的介质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读取所输送的介质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在所输送的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设置有检测介质的歪斜的检测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检测部的喷墨打印机,该检测部使用运动传感器来检测介质的斜行。
运动传感器具有像素横纵排列而成的二维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在从发光部朝向介质照射光并利用受光部接受其反射光来检测介质的纵横的移动。
另外,如果介质完全通过运动传感器,则来自介质的反射光消失,受光部中的受光量减少,因此,能够检测到在运动传感器的位置没有介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0565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中,运动传感器相对于打印头设置在介质输送方向的紧挨着的上游处。为了尽早检测到介质的斜行,优选的是在更靠上游处设置传感器。例如,如果在载置输送前的介质的介质托盘上设置运动传感器,则能够检测到从介质托盘送出后立即产生的斜行。另外,能够检测介质是否载置在介质托盘上。
在这里,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介质托盘在装置主体的外侧露出设置的构成中,如果在介质托盘上设置运动传感器,则在介质托盘上没有介质的情况下,照明或自然光等来自装置外的光到达受光部,存在运动传感器误检测为介质托盘上有介质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框体,介质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进行输送;介质载置部,在所述框体外露出设置,具有载置输送前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传输单元,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通过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载置面对置的面接触并旋转,将所述介质沿输送方向传输;以及二维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检测所述介质在沿着所述载置面且包含第一轴及第二轴的二维坐标系上的运动,所述二维传感器具备:发光部,能够朝向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照射光;和受光部,能够接受来自所述介质的反射光,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
附图说明
图1是扫描仪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扫描仪中的纸张的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性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性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控制单元进行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性侧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示意性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描仪(图像读取装置)、2…框体、3…下部单元、4…上部单元、5…排扺托盘、6…供给口、7…操作面板、8…第一辅助纸张支撑部、9…第二辅助纸张支撑部、10…介质输送装置、11…介质载置部、12…第一边缘引导部、12a…第一引导面、13…第二边缘引导部、13a…第二引导面、14…供给辊(传输单元)、15…分离辊、16…输送辊对、17…排出辊对、18…排出口、19…控制单元、20…读取部、20a…上部读取传感器、20b…下部读取传感器、21…二维传感器、22…发光部、23…受光部、25…对置部、30…凹部、31…内壁、40…凹部、41…内壁、42…底部、p…纸张(介质)、l…照射光、r…反射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概要说明。
第一方面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框体,介质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进行输送;介质载置部,在所述框体外露出设置,具有载置输送前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传输单元,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通过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载置面对置的面接触并旋转,将所述介质沿输送方向传输;以及二维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检测所述介质在沿着所述载置面且包含第一轴以及第二轴的二维坐标系上的运动,所述二维传感器具备:发光部,能够朝向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照射光;以及受光部,能够接受来自所述介质的反射光,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
如果在露出于所述框体外设置的介质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上设置所述二维传感器,则在所述载置面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情况下,照明等来自装置外的光进入所述受光部,存在所述二维传感器误检测所述载置面上有所述介质的可能性。
根据本方面,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轴配置为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因此,能够抑制在所述载置面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情况下来自装置外的光直接进入所述受光部。因此,能够抑制所述二维传感器发生误检测。
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所述受光部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中设置于比所述载置面低一阶的位置。
根据本方面,能够降低所述受光部接受照明等来自装置外的光的可能性。
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中,所述受光部设置于具有被实施了反射抑制处理的内壁的凹部。
根据本方面,所述受光部设置于具有被实施了反射抑制处理的内壁的凹部,因此,所述受光部不易接受沿着受光轴前进的光以外的光。因此,能够降低所述受光部接受不需要的光的可能性。
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中,具备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执行:第一控制,基于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传输单元的动作;第二控制,不考虑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控制所述传输单元的动作,所述控制单元获取基于所述受光部的受光量形成的检测图像,将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时的所述检测图像作为基准图像,且在当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时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控制。
在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时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能够判断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不限于完全一致的情况,也包含将误差考虑在内而实质上可视作一致的情况。
在这里,例如,如果载置于介质载置部的最后一张介质已被输送并且所述介质的后端已经通过了二维传感器,则即使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也会成为在所述二维传感器上没有所述介质的状态。
如果在所述二维传感器上没有所述介质的状态下进行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则容易受到来自装置外的光的影响而发生误检测,因此,存在所述传输单元还在动作的期间发生误检测的可能性。如果在进行基于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控制即第一控制,则存在由于所述误检测而不能适当进行介质的输送的情况。
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单元获取基于所述受光部的受光量形成的检测图像,将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时的所述检测图像作为基准图像,且在当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时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控制,因此,虽然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但是在成为所述二维传感器上没有所述介质的状态的情况下,不考虑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进行介质的输送,能够抑制在这之后的所述二维传感器的误检测所导致的介质的输送不良情况。
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中,在所述框体中与所述受光轴交叉的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基准图像对应的基准图案。
根据本方面,在所述框体中与所述受光轴交叉的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基准图像对应的基准图案,因此,所述控制单元能够将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更可靠地判断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状态。
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介质输送装置中,所述发光部配置为发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且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进入所述受光部。
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受光部所接受的光受到介质输送装置的设置环境的影响,因此,存在所述基准图像根据设置环境而变化的情况。例如,在设置环境的照明较暗的情况下,所述基准图像也变暗,存在不能适当地检测所述介质载置部中有无所述介质的可能性。
根据本方面,所述发光部配置为发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且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进入所述受光部,因此,能够成为在所述载置面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的构成。
由此,无论装置放置于怎样的环境,在所述载置面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状态下受光部所接受的光都主要是所述发光部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能够减少由于装置的设置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所述基准图像的差异。因此,能够将所述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基准图像的情况更可靠地判断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状态。
第七方面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框体,介质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进行输送;介质载置部,在所述框体外露出设置,具有载置输送前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传输单元,通过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载置面对置的面接触并旋转,将所述介质沿输送方向传输;以及二维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载置面,检测所述介质在包含第一轴以及第二轴的二维坐标系上的运动,所述二维传感器具备:发光部,能够朝向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照射光;以及受光部,能够接受来自所述介质的反射光,所述发光部配置为发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且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进入所述受光部,具备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执行:第一控制,基于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传输单元的动作;以及第二控制,不考虑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控制所述传输单元的动作,所述控制单元获取基于所述受光部的受光量形成的检测图像,将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时的所述检测图像作为基准图像,且在当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时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控制。
在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时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能够判断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
在这里,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受光部所接受的光受到介质输送装置的设置环境的影响,因此,存在所述基准图像根据设置环境而变化的情况。例如,在设置环境的照明较暗的情况下,所述基准图像也变暗,存在不能适当地检测所述介质载置部中有无所述介质的可能性。
在本方面中,所述发光部配置为发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因此,能够成为在所述载置面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情况下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的构成。
由此,无论装置放置于怎样的环境,在所述载置面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状态下受光部所接受的光都主要是所述发光部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能够减少由于装置的设置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所述基准图像的差异。因此,能够将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更可靠地判断为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的状态。
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介质输送装置中,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轴在所述框体中与对置于所述传输单元的对置部交叉。
在所述框体中与所述传输单元对置的对置部朝向下方。因此,照明等来自装置外的光不易照射到所述对置部。因此,能够降低来自装置外的光在所述对置部反射后到达受光部的可能性。
第九方面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读取部,读取介质;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将所述介质朝向所述读取部输送。
根据本方面,在具备读取介质的读取部、将所述介质朝向所述读取部输送的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中,获得与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如图1所示,列举出能够读取作为“介质”的纸张p的表面以及背面的至少一面的文档扫描仪1。另外,文档扫描仪1在以下简称为扫描仪1。
此外,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并且是与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另外,y方向是介质输送方向。z方向是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示出大致与输送的纸张p的面正交的方向。另外,将 y方向作为从装置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向,将-y方向作为从装置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另外,从装置前方观察时将左方向作为 x方向并将右方向作为-x方向。另外,将 z方向作为装置上方,将-z方向作为装置下方。另外,将纸张p被供给的方向( y)称为“下游”,将与其相反的方向(-y方向)称为“上游”。
扫描仪的概要
以下,主要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发明涉及的扫描仪1进行说明。
图1中示出的扫描仪1具备读取纸张p(介质)的读取部20(图2)和将纸张p朝向读取部输送的介质输送装置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从扫描仪1省略具有读取功能的读取部20的装置视为介质输送装置10。
如图2所示,介质输送装置10具备:框体2,纸张p在框体2内部进行输送;介质载置部11,在框体2外露出设置;供给辊14,为设置在框体2内的传输单元;以及二维传感器21,设置于介质载置部11。关于二维传感器11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扫描仪1由框体2构成装置外观。读取部20设置在框体2内。
框体2具备下部单元3以及上部单元4而构成,上部单元4将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作为转动支点能够开闭地安装于下部单元3。框体2将上部单元4向装置前表面侧转动而打开,将纸张p的纸张输送路径露出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纸张p的卡纸处理。
介质载置部11设置在框体2的装置后方(-y方向),具有载置介质输送装置10中输送前的纸张p的载置面11a。介质载置部11能够构成为相对于框体2能够拆装。
另外,在图1中示出的介质载置部11中,设置有利用相互面对的第一引导面12a以及第二引导面13a对纸张p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的侧边缘进行引导的一对第一边缘引导部12以及第二边缘引导部13。
第一边缘引导部12以及第二边缘引导部13设置为能够根据纸张p的尺寸沿x轴方向滑动移动。
介质载置部11具备第一辅助纸张支撑部8以及第二辅助纸张支撑部9。如图2所示,第一辅助纸张支撑部8以及第二辅助纸张支撑部9能够收纳在介质载置部11的内部,并且如图1所示,构成为能够从介质载置部11拉出,能够调整载置面11a的长度。
框体2在上部单元4具备操作面板7,该操作面板7进行各种读取设定、读取执行的操作,并实现示出读取设定内容等的用户界面(ui)。操作面板7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进行显示和输入双方的所谓触摸面板,兼作进行各种操作的操作部和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
在上部单元4的上部设置有与框体2内相连的供给口6,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从供给口6朝向框体2内的读取部20传输。
另外,在下部单元3的前方设置有将读取部20读取后的纸张p排出的排出口18和排扺托盘5。
关于扫描仪中的纸张输送路径
接着,参照图2,对扫描仪中的纸张输送路径进行说明。
作为由扫描仪1读取的原稿的纸张p放置于介质载置部11。
放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通过供给辊14(传输单元)被送出到输送路径。
在与供给辊14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分离辊15,该分离辊15在与供给辊14之间将纸张p夹持并分离。
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通过能够旋转地设置于下部单元3的供给辊14被拾取并输送。具体来说,供给辊14通过与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的与载置面11a对置的面接触并旋转,将纸张p沿输送方向即 y方向传输。在将多张纸张p放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情况下,纸张p从下方被依次输送。
在供给辊14的下游,从上游依次设置有输送辊对16、读取部20、以及排出辊对17。
输送辊对16将由供给辊14供给的纸张p朝向读取部20输送。输送辊对16具备输送驱动辊16a和输送从动辊16b而构成。
读取部20具备设置在上部单元4侧的上部读取传感器20a和设置在下部单元3侧的下部读取传感器20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上部读取传感器20a以及下部读取传感器20b构成为密接型图像传感器模块(cism)。
纸张p在读取部20中被读取纸张p的表面以及背面的至少一面的图像后,被排出辊对17夹持而从排出口18排出到框体2外。排出辊对17具备排出驱动辊17a和排出从动辊17b而构成。
设置在排出口18的下方的排扺托盘5能够从如图1以及图2所示收纳在下部单元3的底部的状态拉出到装置前方。从排出口18排出的纸张p能够堆叠在拉出的排扺托盘5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辊14、输送驱动辊16a、以及排出驱动辊17a被设置在下部单元3内的至少一个驱动源(未图示)旋转驱动。各辊的驱动源被控制单元19控制,由此控制供给辊14、输送驱动辊16a、以及排出驱动辊17a。即,控制单元19控制纸张p在介质输送装置10中的输送。
关于二维传感器
以下,对设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二维传感器21进行说明。
二维传感器21与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中最下位的纸张p对置。二维传感器21是检测纸张p在沿着介质载置部11的载置面11a且包含第一轴以及第二轴的二维坐标系上的运动的传感器。作为一例,如果将第一轴作为x轴并将第二轴作为y轴,则通过二维传感器21能够检测纸张p在沿着载置面11a的x-y平面中的移动。更具体来说,二维传感器21能够检测是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中最下位纸张且正在被供给辊14供给的纸张p的歪斜。
二维传感器21是基于与能够检测用于计算机用鼠标的二维(平面)移动的传感器相同或者类似的原理的传感器,例如,能够使用激光、红色led、青色led、红外线(ir)等公知的光传感器。
更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二维传感器21具备:发光部22,其能够将照射光l朝向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照射;以及受光部23,其能够接受来自纸张p的反射光r。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部22使用发出激光的光源。
受光部23是图像传感器,能够使用cmos或ccd等图像传感器。受光部23通过沿着第一轴即x轴方向和与其正交的第二轴即y轴方向排列多个像素而成,能够基于各像素中的受光量形成检测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光部23的受光量被传输到控制单元19,控制单元19基于受光量形成检测图像。控制单元19分析检测图像而得到检测图像的第一轴方向(x轴方向)的移动量和第二轴方向(y轴方向)的移动量,判断纸张p是否歪斜。此外,图像分析方法能够使用用于计算机用鼠标的公知方法。
沿着输送方向的第二轴方向(y轴方向)的移动量相当于纸张p向输送方向的输送量。当纸张p被输送了规定的输送量时,在第一轴方向(x轴方向)的移动量为零或者小于规定的移动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9能够判断为纸张p不发生歪斜而被适当输送。另一方面,当纸张p被输送了规定的输送量时,在第一轴方向(x轴方向)的移动量在规定以上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9能够判断为纸张p歪斜。
另外,控制单元19通过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能够判断介质载置部11中有无纸张p。
更具体来说,控制单元19将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时的检测图像作为基准图像存储,在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在介质载置部11上没有纸张p。
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的一致能够通过使用公知的图案匹配法的处理来识别。例如,能够将检测图像相对于基准图像的匹配率在规定以上的情况识别为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
控制单元19能够执行:第一控制,其基于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供给辊14的动作;以及第二控制,其不考虑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而控制供给辊14的动作。关于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二维传感器21将受光部23的受光量输出至控制单元19,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二维传感器21中设置未图示的辅助控制单元,辅助控制单元基于受光部23的受光量来形成检测图像,同时分析检测图像,作为检测图像的第一轴方向(x轴方向)的移动量和第二轴方向(y轴方向)的移动量的检测值输出至控制单元19。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辅助控制单元判断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是否一致,将其判断结果输出至控制单元19。控制单元19也可以以来自辅助控制单元的输出结果为基础,执行第一控制或者第二控制。
在这里,如图4所示,受光部23的受光轴ar与框体2的一部分交叉。更具体来说,受光轴ar与框体2中对置于供给辊14的对置部25交叉。
由于二维传感器21设置在露出于框体2外的载置面11a,所以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的情况下,照明等来自装置外的光进入受光部23,存在二维传感器21误检测到介质载置面11上有纸张p的可能性。
通过受光部23的受光轴ar与框体2的一部分交叉,能够抑制来自装置外的光直接进入受光部23。因此,能够抑制二维传感器21的误检测。
另外,在框体2中对置于供给辊14的对置部25朝向下方。因此,来自装置外的光不易照射到对置部25。因此,通过受光轴ar与对置部25交叉,能够降低来自装置外的光在对置部25反射后到达受光部23的可能性。
另外,如图4所示,发光部22配置为发光轴al与框体2的一部分即对置部25交叉且从发光部22发出的照射光l在对置部25(框体2)反射后的反射光r进入受光部23。
关于控制单元的控制
接着,使用图5中示出的流程图,对控制单元19进行的第一控制以及第二控制进行说明。
控制单元19例如在扫描仪1的电源接通的情况下开始图5中示出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中,判断在介质载置部11上是否载置有纸张p。也就是说,判断是否为基于二维传感器21中的受光部23的受光量形成的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不一致的状态(检测图像≠基准图像)。作为在步骤s1中参照的基准图像,例如能够使用控制单元19预先存储的初始基准图像或者上一次执行扫描时获取的上一次基准图像。
在步骤s1中为是,即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不一致的情况下,判断为在介质载置部11上载置有纸张p。关于步骤s1中为否的情况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介质载置部11上载置有纸张p的情况下,基于来自操作面板7的用户所输入的扫描开始的指示输入而开始输送(步骤s2)。
在纸张p正在输送时,基于受光部23的受光量获取检测图像(步骤s3),判断是否为获取到的检测图像与步骤s1中使用的基准图像不一致的状态(检测图像≠基准图像)(步骤s4)。
在步骤s4中为是,即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不一致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5,进行考虑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的第一控制。另外,在步骤s4中为否,即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前进到步骤s12,进行不考虑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的第二控制。第二控制(步骤s12)在以下说明第一控制之后进行说明。
在步骤s5的第一控制中,控制单元19基于受光部23的受光量检测纸张p向第一轴方向(x轴方向)的移动,判断输送的纸张p是否没有歪斜。在纸张p向第一轴方向的移动小于规定距离的情况下,判断为没有发生歪斜,在纸张p向第一轴方向的移动在规定距离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了纸张p的歪斜。
在步骤s5中为否,即发生了歪斜的情况下,停止以供给辊14为首的输送单元,停止并结束纸张p的输送(步骤s11)。在输送停止时,能够利用声音或灯发出错误警报。
在步骤s5中为是,即没有发生歪斜的情况下,继续输送(步骤s6)。步骤s6中的继续输送进行到在判断输送纸张p是否完成的步骤s7中判断为是。在步骤s7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6继续输送。
如果完成了纸张p的输送(步骤s7中为是),则判断是否有随后输送的纸张p(步骤s8)。在有随后的纸张p的情况下(步骤s8中为是),返回步骤s3输送随后的纸张p。在没有随后的纸张p的情况下(步骤s8中为否),前进到步骤s9,判断在介质载置部11上是否有纸张p。也就是说,基于受光部23的受光量获取检测图像,判断是否为获取到的检测图像与步骤s1中使用的基准图像不一致的状态(检测图像≠基准图像)。
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有纸张p的情况下(步骤s9中为是),结束控制。在介质载置部11上没有纸张p的情况下(步骤s9中为否),获取新的基准图像(步骤s10),结束控制。
接着,对供给辊14正在动作时的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步骤s4中为否)下进行的第二控制(步骤s12)进行说明。上述的第一控制(步骤s5)是基于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检测到歪斜的情况下停止输送的控制。在第二控制(步骤s12)中,不考虑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继续纸张p的输送。步骤s12之后,前进到步骤s7。步骤s7以后与从第一控制(步骤s5)的流程相通,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不考虑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除了即使进行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控制单元19也不使用其检测结果的情况以外,也能够通过停止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而得不到检测结果来实现。
如前所述,在供给辊14正在动作时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9判断为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
在这里,例如,在输送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多个纸张p中最后一张的情况下,如果纸张p的后端已经在二维传感器21上通过,则即使供给辊14正在动作,也会成为在二维传感器21上没有纸张p的状态。
如果在二维传感器21上没有纸张p的状态下进行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则来自装置外的光进入受光部23,容易产生误检测,因此,存在供给辊14的动作中发生误检测的可能性。如果进行基于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的第一控制,则存在由于该误检测而不能适当进行纸张p的输送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供给辊14正在动作时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步骤s4中为否)执行第二控制,所以,虽然供给辊14正在动作,但是在成为二维传感器21上没有纸张p的状态的情况下,不考虑二维传感器21的检测结果而进行纸张p的输送,能够抑制在这之后的二维传感器21的误检测所导致的纸张p的输送不良情况。
返回开始,在步骤s1中为否,即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此时,前进到步骤s10,获取装置在当前的设置环境中的基准图像,能够为介质输送装置10的随后的纸张输送做准备。
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的状态下,由于受光部23所接受的光受到介质输送装置10的设置环境的影响,所以存在基准图像根据其设置环境而变化的情况。例如,在设置环境的照明较暗的情况下,基准图像也变暗,存在不能适当地检测介质载置部11中有无纸张p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由于配置为发光部22的发光轴al与对置部25交叉且从发光部22发出的照射光l在对置部25反射后的反射光进入受光部23,所以能够构成为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的状态下,由受光部23接受反射光r。
由此,无论介质输送装置10放置于怎样的环境,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的状态下受光部23所接受的光都主要是发光部22的照射光l在对置部25反射后的反射光r,能够减少由于装置的设置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基准图像的差异。因此,控制单元19能够将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更可靠地判断为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的状态。
另外,在框体2中受光轴ar所交叉的区域即对置部25上能够设置与基准图像对应的基准图案。作为基准图案,例如能够采用纵、横、斜冻结条纹图案、格子图案等特征图案、或者改变配色或亮度的图形。
通过该构成,由于基准图像成为基于基准图案的特征图像,所以控制单元19能够将检测图像与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更可靠地判断为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的状态。
另外,介质输送装置10所设置的环境的照明例如是荧光灯的情况下,存在由于亮度闪烁的闪烁现象导致基准图像不稳定的情况。例如,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获取多个基准图像,也能够将检测图像与多个基准图像中的任意图像一致的情况判断为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10a进行说明。
在此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构成的说明。
在图6中示出的介质输送装置10a中,二维传感器21的受光部23在介质载置部11中设置于比载置面11a低一阶的位置。更具体来说,受光部23设置于具有内壁31的凹部30的深处。
由于受光部23设置于深入的位置以减少来自装置外的光,所以能够降低来自装置外的光影响在介质载置部11上未载置纸张p的情况下形成的基准图像的可能性。
另外,在凹部30的内壁31上实施了反射抑制处理。作为反射抑制处理,例如列举出在内壁31上涂布黑色等深色的处理、粘贴具有反射抑制效果的材料的处理、形成凹凸或高低的处理、实施亚光加工或压花加工这样的将表面状态粗糙化的加工等处理。
通过受光部23设置在具有被实施了反射抑制处理的内壁31的凹部30,能够使受光部23不易接受沿着受光轴ar前进的光以外的光。因此,能够降低受光部23接受不需要的光的可能性。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7,对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10b进行说明。
在图7中示出的介质输送装置10b中,二维传感器21的发光部22的发光轴al与设置于框体2的凹部40的内部交叉,反射光r被受光部23接受。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轴al与凹部40的底部42交叉。发光轴al也可以与凹部40的内壁41交叉。
变更例
在框体2中,能够在与发光轴al交叉的区域,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对置部25、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凹部40的底部42实施反射抑制处理。也可以在凹部40的内壁41实施反射抑制处理。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对置部25、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凹部40的底部42能够构成为其角度可变。通过该构成,能够切换受光部23接受反射光r的状态和不接受反射光r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给辊14以及二维传感器21为与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中最下位的纸张p对置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为与载置于介质载置部11的纸张p中最上位的介质p对置的构成。
以上,对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这些变形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除了能够设置于以扫描仪为代表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外,也能够设置于例如以打印机为代表的记录装置。
1.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体,介质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进行输送;
介质载置部,在所述框体外露出设置,具有载置输送前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
传输单元,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通过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载置面对置的面接触并旋转,将所述介质沿输送方向传输;以及
二维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检测所述介质在沿着所述载置面且包含第一轴及第二轴的二维坐标系上的运动,
所述二维传感器具备:发光部,能够朝向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照射光;和受光部,能够接受来自所述介质的反射光,
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光部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中设置于比所述载置面低一阶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光部设置于具有被实施了反射抑制处理的内壁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执行:第一控制,基于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传输单元的动作;以及第二控制,不考虑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控制所述传输单元的动作,
所述控制单元获取基于所述受光部的受光量形成的检测图像,将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时的所述检测图像作为基准图像,且在当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时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中与所述受光轴交叉的区域设置有与所述基准图像对应的基准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配置为发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且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进入所述受光部。
7.根据权利要求6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轴在所述框体中与对置于所述传输单元的对置部交叉。
8.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体,介质在所述框体的内部进行输送;
介质载置部,在所述框体外露出设置,具有载置输送前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
传输单元,通过与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载置面对置的面接触并旋转,将所述介质沿输送方向传输;以及
二维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载置面,检测所述介质在包含第一轴及第二轴的二维坐标系上的运动,
所述二维传感器具备:发光部,能够朝向载置于所述介质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照射光;和受光部,能够接受来自所述介质的反射光,所述发光部配置为发光轴与所述框体的一部分交叉且从所述发光部发出的光在所述框体反射后的反射光进入所述受光部,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能够执行:第一控制,基于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传输单元的动作;以及第二控制,不考虑所述二维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控制所述传输单元的动作,
所述控制单元获取基于所述受光部的受光量形成的检测图像,将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上未载置所述介质时的所述检测图像作为基准图像,且在当所述传输单元正在动作时所述检测图像与所述基准图像一致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轴在所述框体中与对置于所述传输单元的对置部交叉。
10.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读取部,读取介质;和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将所述介质朝向所述读取部输送。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