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96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指一种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室指建筑物中房间的地平面低于室内地平面的高度超过了整个房间高度一半的房间。地下室的防水层施工在地下室的外墙的表面,主要的作用是阻挡并导流静压水。而地下室长年浸泡在地下水中,地下室周围的地下水对地下室有一定的浮力作用且防水层容易损坏引起渗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地下室周围的地下水对地下室有一定的浮力作用且防水层容易损坏引起渗漏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包括:

铺设于地下室的底板上的配重结构,所述配重结构贴设于地下室的外墙的内表面;

形成于所述配重结构内的室内集水坑,所述室内集水坑内设有室内水泵;

埋设于所述配重结构内以供收集所述配重结构内的地下水的室内集水通道,所述室内集水通道连通于所述室内集水坑;

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表面的室外集水坑,所述室外集水坑内设有室外水泵;以及

围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周围的室外集水通道,所述室外集水通道连通于所述室外集水坑。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配重结构包括:

设于所述地下室的底板上的回填层;

设于所述回填层上的混凝土垫层;以及

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上的面层,所述面层和地下室的顶板之间留设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室内集水通道包括:

设于所述回填层内的室内砂垫层;

设于所述室内砂垫层上的室内碎石过滤层;

铺设于所述室内碎石过滤层上且贴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底面的防护膜;以及

斜向埋设于所述室内碎石过滤层且间隔开有通孔的室内盲管,所述室内盲管的端部连通于所述室内集水坑,所述室内盲管外壁包有土工布。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室外集水通道包括:

设于基坑底部内且位于所述地下室外墙外表面的室外砂垫层;

设于所述室内砂垫层上的室外碎石过滤层;

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且与和所述地下室的顶板齐平的室外回填层;

夹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和所述室外回填层之间的土工布膜;以及

斜向埋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且间隔开有通孔的室外盲管,所述室外盲管的端部连通于所述室外集水坑。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回填层为山皮石回填层。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室外集水坑上盖设有盖板。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表面设有竖向设于所述室外集水坑内的扶梯。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通过回填层增加地下室的质量,增强地下室的抗浮能力。通过在地下室底板设置室内集水坑,并设置连通于回填层的室内集水通道,从而收集渗透到回填层内的地下水,防止损坏回填层。通过在地下室外墙设置室外集水坑供排出地下室外的地下水,分别从室内和室外将地下水排出,以解决地下室周围的地下水对地下室有一定的浮力作用,导致地下室底板隆起,且地下水容易渗漏到地下室底板上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方向的剖视图。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包括:

铺设于地下室的底板10上的配重结构40,所述配重结构40贴设于地下室的外墙11的内表面;

形成于所述配重结构40内的室内集水坑20,所述室内集水坑20内设有室内水泵21;

埋设于所述配重结构40内以供收集所述配重结构40内的地下水的室内集水通道50,所述室内集水通道50连通于所述室内集水坑20;

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11的外表面的室外集水坑60,所述室外集水坑内60设有室外水泵61;以及

围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11周围的室外集水通道70,所述室外集水通道70连通于所述室外集水坑60。

作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配重结构40包括:

铺设于所述地下室的底板10的回填层41;

设于所述回填层41上的混凝土垫层42;以及

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42上的面层43,所述面层43和地下室的顶板30之间留设有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填层41为山皮石回填层。通过回填层41增加基础配重质量、增强地下室抗浮能力。

在铺设回填层41的过程中,在底板上留设出一部分不铺设,以形成室内集水坑。

在基础施工的时候,地下室内最底端一层,一般是独立基础或者是筏板基础。回填层41的高度,需要根据地下水浮力计算需要增加的配重考虑。

作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室内集水通道50包括:

设于所述回填层41内的室内砂垫层51;

设于所述室内砂垫层51上的室内碎石过滤层52;

铺设于所述室内碎石过滤层52上且贴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42底面的防护膜;以及

斜向埋设于所述室内碎石过滤层52且间隔开有通孔的室内盲管53,所述室内盲管53的端部连通于所述室内集水坑20,所述室内盲管53外壁包有土工布。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施工方法作具体说明。

待将回填层41回填至一定标高后,在回填层41上的一定范围内铺设室内砂垫层51;接着室内砂垫层51上方铺设室内碎石过滤层52;在施工室内碎石过滤层52的过程中将室内盲管53埋设于室内碎石过滤层52内,从而经过地下室的底板10渗漏至回填层41中的地下水经过室内碎石过滤层52过滤后收集到室内盲管53内,防止堵塞室内盲管53。室内盲管53的端部连通至室内集水坑20。室内集水坑20收集的水,通过水泵排出室外。在室内碎石过滤层52上面铺设防护膜,通过塑料覆盖于室内碎石过滤层52以实现防潮。接着在防护膜上施工混凝土垫层42。

进一步地,配重结构40内还设有和室内集水坑20连通的排水沟54,排水沟54的顶部开设有开口,并在开口上盖设盖板。通过排水沟54收集渗透到底板的地下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一较佳实施方式,参阅图4为图2的b-b方向的剖视图。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室外集水通道70包括:

设于基坑底部内且位于所述地下室外墙11外表面的室外砂垫层71;

设于所述室内砂垫层71上的室外碎石过滤层72;

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72且与和所述地下室的顶板30齐平的室外回填层73;

夹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72和所述室外回填层73之间的土工布膜;以及

斜向埋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72且间隔开有通孔的室外盲管74,所述室外盲管74的端部连通于所述室外集水坑60。

下面对室外的施工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地下室结构施工后,施工地下室的外墙11的防水层和保护层。之后在基坑内外墙11的外表面和基坑内壁之间进行素土回填至一定标高并分层压实形成下素土层75。然后在下素土层75上铺设室外砂垫层71。

在本实施例中,室外碎石过滤层72包括两层,先在下方一层铺设直径为40~50mm的碎石,然后在其上铺设直径为10~20mm的碎石,以形成室外碎石过滤层72。采用两层不同直径的碎石能够起到过滤不同大小的杂物的作用。随后,在室外碎石过滤层72上回填素体形成室外回填层73。室外回填层73和地下室的顶板高度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室外集水坑60上盖设有盖板61,盖板61起到过滤杂物的作用。

所述地下室外墙11的外表面设有竖向设于所述室外集水坑内的扶梯12,方便进入室外集水坑,方便移动室外水泵。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通过回填层增加地下室的质量,增强地下室的抗浮能力。通过在地下室底板设置室内集水坑,并设置连通于回填层的室内集水通道,从而收集渗透到回填层内的地下水,防止损坏回填层。通过在地下室外墙设置室外集水坑供排出地下室外的地下水,分别从室内和室外将地下水排出,以解决地下室周围的地下水对地下室有一定的浮力作用,导致地下室底板隆起,且地下水容易渗漏到地下室底板上的问题。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铺设于地下室的底板上的配重结构,所述配重结构贴设于地下室的外墙的内表面;

形成于所述配重结构内的室内集水坑,所述室内集水坑内设有室内水泵;

埋设于所述配重结构内以供收集所述配重结构内的地下水的室内集水通道,所述室内集水通道连通于所述室内集水坑;

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表面的室外集水坑,所述室外集水坑内设有室外水泵;以及

围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周围的室外集水通道,所述室外集水通道连通于所述室外集水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结构包括:

设于所述地下室的底板上的回填层;

设于所述回填层上的混凝土垫层;以及

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上的面层,所述面层和地下室的顶板之间留设有间距。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集水通道包括:

设于所述回填层内的室内砂垫层;

设于所述室内砂垫层上的室内碎石过滤层;

铺设于所述室内碎石过滤层上且贴设于所述混凝土垫层底面的防护膜;以及

斜向埋设于所述室内碎石过滤层且间隔开有通孔的室内盲管,所述室内盲管的端部连通于所述室内集水坑,所述室内盲管外壁包有土工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集水通道包括:

设于基坑底部内且位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表面的室外砂垫层;

设于所述室内砂垫层上的室外碎石过滤层;

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且与和所述地下室的顶板齐平的室外回填层;

夹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和所述室外回填层之间的土工布膜;以及

斜向埋设于所述室外碎石过滤层且间隔开有通孔的室外盲管,所述室外盲管的端部连通于所述室外集水坑。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层为山皮石回填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集水坑上盖设有盖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表面设有竖向设于所述室外集水坑内的扶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包括:铺设于地下室的底板上的配重结构,配重结构贴设于地下室的外墙的内表面;形成于配重结构内的室内集水坑,室内集水坑内设有室内水泵;埋设于配重结构内以供收集配重结构内的地下水的室内集水通道,室内集水通道连通于室内集水坑;设于地下室外墙的外表面的室外集水坑,地下室的顶板形成有连通于室外集水坑的开口,室外集水坑内设有室外水泵;围设于地下室外墙周围的室外集水通道,室外集水通道连通于室外集水坑。本实用新型回填层增加地下室的质量,增强地下室的抗浮能力。分别设置室外集水坑和室内集水坑以从室内和室外将地下水排出。

技术研发人员:陆永强;訾勇;梁韦华;刘佳斌;李威;汤文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7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