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1


本申请涉及轮胎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全钢载重轮胎是在a4纸大小的接地面积上实现轮胎的负重、行驶、制动、转向等功能,所以接地性能的好坏直接与轮胎的磨耗、偏磨、转向、噪音等动态性能具有关联性。带束层是轮胎气压分担的主要部件,尤其是针对70及以下扁平轮胎规格,带束层的气压分担率更高,这也意味着带束层对轮胎接地的贡献更大,本申请正是利用带束层结构设计来提高载重用轮胎的接地性能。技术实现要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用以保证此类轮胎的接地印痕形状及接地压力均匀性,进而保证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载重用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带束层结构组成为:与胎体层相邻的钢丝带束层是沿周向角度为22~25°的1号带束层,在1号带束层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2号带束层,在2号带束层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3号带束层,同时在2号带束层外侧3号带束层旁箍两层0°带束层;其中,1号带束层与2号带束层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层与3号带束层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与0度带束宽度差级a为5~10mm,1号带束与0度带束宽度差级b为0~5mm,1号带束与2号带束宽度差级c为10~15mm。作为优选,通过胎面肩部顶点作垂直于胎体(5)的法线并以此为基准线,最宽2号带束层宽度延伸至法线上。作为优选,0度带束层宽度选择为25-32mm。作为优选,1号带束层与2号带束层使用的钢丝为2 7×0.30st,3号带束层使用的钢丝为5×0.35hi,0度带束层使用的钢丝为3×7×0.20he。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通过带束层宽度差级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法,提高公制70系列载重胎的接地特性,进而提高轮胎的综合使用性能。其中,带束层宽度差级优化设计是本申请轮胎获得优异接地性能的关键。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的轮胎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轮胎接地压力分布图。图3是对比案例轮胎接地压力分布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以公制70系列载重胎255/70r22.5为例,通过带束层的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多次试验,结果发现本申请轮胎的带束层结构在静态标准载荷、标准气压条件下能获得最佳的接地特性。图1为本申请轮胎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内容如下:与胎体层相邻的钢丝带束层是沿周向角度为22~25°的1号带束层1,在1号带束层1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2号带束层2,在2号带束层2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3号带束层3,同时在2号带束层2外侧3号带束层3旁箍两层0度带束层4。其中,1号带束层1与2号带束层2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层2与3号带束层3钢丝排列方向交叉。其中,1号与2号使用的钢丝为2 7×0.30st,3号带束层3使用的钢丝为5×0.35hi,0度带束层4使用的钢丝为3×7×0.20he。上述带束层结构,2号带束与0度带束宽度差级a为8mm。上述带束层结构,1号带束层1与0度带束宽度差级b为2mm。上述带束层结构,1号带束层1与2号带束宽度差级c为12mm。上述带束层结构,0度带束层4宽度选择为29mm。下面,通过对比案例来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对比案例将1号带束层与0度带束层宽度差级b值定为10mm,相应地,1号带束层与2号带束层宽度差级c为20mm,其它设计内容与本申请保持一致。图2与图3分别本申请与对比案例在标准负荷2500kg、标准气压830kpa、标准轮辋7.50×22.5的同一测试条件下利用接地压测试设备而得到的接地压力分布图。接地压力分布好坏的重要评价指标是接地印痕系数、接地压力分布均匀性(偏度值)与实际接地面积的大小,其中,接地印痕(矩形)系数越接近数值1越好,接地压力偏度值越小越好。从图中可以看到,本申请图2的接地印痕形状接近理想矩形,而对比案例的接地印痕呈反弧形。表1实际接地面积/mm2偏度值/kpa接地印痕系数本申请323103000.99对比案例302713150.93从上表1可以看到,本申请轮胎的接地面积与对比案例相比,提高6.7%。本申请案例的接地偏度值小于对比案例,这说明本申请接地压力均匀性得到了改善提升,且本申请接地印痕接近矩形,更为理想。耐久性评价:载重用轮胎耐久试验参照gb/t4501-《载重汽车轮胎性能室内试验方法》。试验条件为:试验速度50km/h(速度级别为j),充气压力830kpa,标准负荷2500kg,国家标准规定为轮胎累计行驶时间达到47h且轮胎未损坏。本申请耐久评价试验在国标基础上,继续加大负荷率及运行时间直至轮胎损坏。表2试验阶段负荷率%本申请/h对比案例/h1667728516163101242441101010512010106130101071401010815010109160106101708103h,胎肩起鼓--115h,胎肩起鼓-表2耐久试验数据看出,本申请轮胎与对比案例轮胎耐久均达到国际要求,且在继续加大负荷率及运行时间的条件下,本申请耐久性能有12h的性能提升。以上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列,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该子午线轮胎带束层结构的组成为:与胎体层相邻的钢丝带束层是沿周向角度为22~25°的1号带束层(1),在1号带束层(1)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2号带束层(2),在2号带束层(2)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3号带束层(3),同时在2号带束层(2)外侧3号带束层(3)旁箍两层0°带束层(4);其中,1号带束层(1)与2号带束层(2)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层(2)与3号带束层(3)钢丝排列方向交叉;其特征在于,2号带束层(2)与0度带束层(4)宽度差级a为5~10mm;1号带束层(1)与0度带束层(4)宽度差级b为0~5mm,1号带束层(1)与2号带束层(2)宽度差级c为10~1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通过胎面肩部顶点作垂直于胎体(5)的法线并以此为基准线,最宽2号带束层(2)宽度延伸至法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0度带束层(4)宽度选择为25-3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1号带束层(1)与2号带束层(2)使用的钢丝为2 7×0.30st,3号带束层(3)使用的钢丝为5×0.35hi,0度带束层(4)使用的钢丝为3×7×0.20he。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轮胎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重用70系列低扁平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带束层结构组成为:与胎体层相邻的钢丝带束层是沿周向角度为22~25°的1号带束层,在1号带束层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2号带束层,在2号带束层外侧是一层沿周向按角度15~18°排列的3号带束层,同时在2号带束层外侧3号带束层旁箍两层0°带束层;其中,1号带束层与2号带束层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层与3号带束层钢丝排列方向交叉;2号带束与0度带束宽度差级a为5~10mm,1号带束与0度带束宽度差级b为0~5mm,1号带束与2号带束宽度差级c为10~15mm。通过带束层宽度差级优化的结构设计方法,提高公制70系列载重胎的接地特性,进而提高轮胎的综合使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俞惠友;王学瑞;曹秋菊;袁梦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4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5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