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22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空气净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汽车也开始大众化,进而人们开始追求汽车的舒适度,所以汽车空调对于汽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汽车空调来调节车内的温度和冷暖,满足了人们一定的舒适度需要。由于车内环境相对较为封闭,车内的空气质量和温度直接影响了乘坐人员的健康和舒适感。

车内空气质量会受到车外环境的污染,如pm2.5,亦会由汽车内饰产生,如车辆在新出厂或烈日暴晒之后,汽车内饰容易释放有毒空气如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从而影响乘坐人员的健康,特别是,夏日车辆处于暴晒状态下,当外界气温在35℃时,车内平均温度在55℃左右,当外界气温在39℃时,车内测出的最高温度可达62℃,车内高温非常影响乘坐人员的舒适感,同时也会加剧汽车内饰中有毒空气的挥发,而汽车空调并不能使车内温度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亦无法对车内环境进行净化。

现有技术中有一些产品厂家研发车载空气净化器,但车载空气净化器在车内放置或安装困难,且仅能对车内的空气进行过滤,也无法实现车内空气的快速降温。为了避免装在车内减少车内空间,或者是避免装在车顶外增加车辆的高度或增高了汽车抛物的风险,现有技术也有一部分装在车辆的天窗口处的净化装置,通过滤网对车内空气进行净化,并且通过风机将车内热空气排出车外,但滤网是需要周期性更换的结构,滤网在净化装置内拆装困难,影响后续的过滤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滤网更换简单、滤网固定可靠的车辆新风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所述新风净化装置包括扁平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安装在车辆的天窗处,所述本体的下端面朝向车内设置,所述本体的上端面朝向天窗盖板设置,所述本体内设有用于对经过本体的空气进行过滤的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端面设有用于供滤网取出的开口,所述本体位于开口处设有滤网盖板,所述滤网盖板与本体可拆式连接。

优选的,所述滤网盖板与本体可拆式连接指的是,所述滤网盖板一侧设有铰接柱,所述本体设有与铰接柱配合的铰接槽,所述滤网盖板另一侧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内设有沉孔,所述本体对应沉孔位置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块与本体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的,所述铰接槽设有供铰接柱卡入的卡槽,所述卡槽的设置方向与螺钉安装方向垂直。

优选的,所述滤网盖板与本体的贴合面处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滤网盖板在贴合面处内凹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本体在贴合面处内凹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构成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

优选的,所述本体内设有用于供滤网置入的过滤腔,所述过滤腔的下部设有托架,所述托架与滤网的下端面相抵,所述滤网盖板朝向滤网的上端面设有若干个顶块,所述滤网盖板装入本体后顶块将滤网压合在托架上。

优选的,所述滤网盖板与滤网的上端面构成进风风腔,所述本体内设有风机,所述风机的风机出风口与进风风腔连通,所述滤网的下端面与本体构成出风风腔,所述本体的本体出风口与出风风腔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滤网在长期使用之后需要更换,为了拆装方便,又为了能让滤网固定牢固,故采用由上至下安装的方式,通过螺钉拆卸本体上端面的滤网盖板,再将滤网由上至下装入,相较于由下至上别的滤网的安装方式,滤网在安装之后亦可以自重作用下稳定固定在本体内,并且由于本体的下端面为车内乘客可见的视觉面,将开口设置在上端面可以避免视觉面过于杂乱,保证一定的整体性;

滤网盖板通过一侧的铰接柱与本体的铰接槽配合,在拆除滤网时,滤网盖板可以相对本体转动并搭在本体上而不与本体分离,避免滤网盖板掉落,通过另一侧的螺钉拆装即可完成滤网盖板的打开或关闭,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入天窗的框架体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净化出风口设置在下端面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去掉上盖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在净化腔室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在连接机构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净化出风口设置在侧面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另一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8剖切循环腔室和净化腔室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滤网拆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滤网盖板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为连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连接机构解锁时结构示意图。

图15为连接机构去掉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锁舌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分体设置的锁舌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分体设置的锁舌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本体;1.1、上盖;1.2、下盖;1.3、挡边;1.3.1、胶条;1.3.2、裙边;1.4、铰接槽;1.4.1、卡槽;1.5、第二凹槽;1.6、托架;2、循环腔室;2.1、循环风机;2.2、循环出风导流面;2.3、线路腔;3、净化腔室;3.1、净化风机;3.2、滤网;3.3、过滤腔;3.4、滤网盖板;3.4.1、铰接柱;3.4.2、连接块;3.4.3、第一凹槽;3.4.4、顶块;4、循环进风口;5、循环出风口;6、净化进风口;7、净化出风口;8、框架体;8.1、车顶内饰板;8.2、天窗框架;8.3、天窗盖板;8.4、增压风腔;9、连接机构;9.1、操作件;9.1.1、按压部;9.2、连杆;9.3、卡合组件;9.3.1、锁舌;9.3.1.1、卡口;9.3.1.2、第一侧壁;9.3.1.3、凸牙;9.3.1.4、限位块;9.3.1.5、限位槽;9.3.1.6、锁体;9.3.1.7、锁头;9.3.1.8、插块;9.3.1.9、插槽;9.3.1.10、加强筋;9.3.2、限位件;9.3.2.1、限位凸起;9.4、第一安装架;9.4.1、限位筋;9.5、第一转轴;9.6、第一扭簧;9.7、第二安装架;9.8、第二转轴;9.9、第二扭簧;9.10、第三转轴;9.11、第三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本申请中的上、下、侧面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指的是本体安装在天窗口之后所呈现的上、下位置的概念。

如图1~19所示,

一种新风净化装置,它包括一扁平状的本体1,本体1内设有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循环腔室2与净化腔室3隔断,循环腔室2内设有若干个循环风机2.1,净化腔室3内设有若干个净化风机3.1和若干个滤网3.2,

本体1位于循环腔室2的下端面设有循环进风口4,本体1位于循环腔室2的上端面设有循环出风口5,本体1位于净化腔室3的上端面设有净化进风口6,本体1位于净化腔室3的下端面或侧面设有净化出风口7,

循环风机2.1的进风端与循环进风口4连通,循环风机2.1的出风端与循环出风口5连通,

净化风机3.1的进风端与净化进风口6连通,净化风机3.1的出风端与净化出风口7连通,

滤网3.2设置在净化风机3.1的进风端与净化进风口6之间或净化风机3.1的端与净化出风口7之间。

本体1安装在车辆天窗口的框架体8处且将天窗口与车内空间隔断,天窗口的天窗盖板8.3关闭时,本体1与天窗盖板8.3之间构成增压风腔8.4,循环腔室2将车内的空气压入增压风腔8.4内,净化腔室3将增压风腔8.4的空气通过滤网3.2过滤后流动回车内。

滤网3.2可以如图2中所示设置在净化风机3.1的进风端处,亦可以如图5和图10所示设置在净化风机3.1的出风端处。

新风净化装置具有两个工作模式:

新风模式,天窗盖板8.3打开,循环腔室2能够通过天窗口连通车辆内部和外部,以将车辆内部的空气排出;

净化模式,天窗盖板8.3关闭,循环腔室2能够通过本体1上端面与关闭的天窗盖板8.3之间形成的增压风腔8.4与净化腔室3相连通,以将车辆内部空气从循环腔室2引流至增压风腔8.4进行增压后经净化腔室3净化后重新进入车辆内部。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车载净化器只在自身产品周围很小的范围内做净化,车内空气流动速度较慢,净化效率很低的现状。本实用新型在净化模式下,可利用设置在本体1内的循环腔室2、净化腔室3和设置在本体1外的增压腔室三者之间形成有机配合,即净化模式下,天窗盖板8.3关闭,循环风机2.1将车内空气从设置在本体1下端面的循环进风口4引入循环腔室2,并从设置在本体1上端面循环出风口5进入增压风腔8.4,通过增压风腔8.4增压后,从设置在本体1上端面的净化进风口6进入净化腔室3,并通过设置在净化腔室3内的滤网3.2进行净化后通过设置在净化腔室3的下端面或侧面的净化出风口7重新进入车内,形成一个大的循环,大大加快了车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净化效率大幅提升。

其中,净化装置也可以只设置循环腔室2,新风净化装置即成为一个仅具有将车内空气向车外排出的循环机构,或者只设置净化腔室3,新风净化装置即成为一个仅具有将车内空气通过滤网3.2进行净化的净化机构。

循环风机2.1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图示中为两个,净化风机3.1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图示中为一个。

循环风机2.1可以为轴流风机(也叫直流风机),驱动空气从本体1的下端面朝本体1的上端面流动,净化风机3.1也可以为轴流风机(也叫直流风机),驱动空气从本体1的上端面朝本体1的下端面流动。

循环风机2.1为涡流风机,循环风机2.1为端面进风、侧面出风,循环风机2.1的进风端面与循环进风口4相抵,循环风机2.1的出风侧面与循环出风口5之间设有用于将空气导流至循环出风口5的循环出风导流面2.2,循环出风导流面2.2为弧形以将空气由循环风机2.1的径向转向至朝向本体1上端面方向。

两个相邻的循环风机2.1的出风侧面处的两个循环出风导流面2.2与本体1构成用于安装控制处理器的电路板的线路腔2.3。

两个循环风机2.1均为两侧出风,在本体1上布置为沿本体1轴线对称设置,循环出风口5为四个,两个在本体1的中心,两个在本体1的两侧。

净化风机3.1为涡流风机,净化风机3.1为端面进风、侧面出风,净化风机3.1的出风侧面与净化出风口7之间构成过滤腔3.3,滤网3.2设置在过滤腔3.3内。

通过将净化风机3.1设置为涡流风机可以使得滤网3.2设置在风机的侧面,保证风机的净化效率,且不会额外增加净化装置的整体厚度。

净化风机3.1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本体1的轴线处,净化风机3.1的出风侧面为两个,两个出风侧面出均设有过滤腔3.3,过滤腔3.3内有滤网3.2,过滤腔3.3与净化出风口7连通。

循环出风导流面2.2用于将空气由循环风机2.1的出风侧面导流至循环出风口5处,减小风压损耗。

净化出风口7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下端面,如图3~图6所示,滤网3.2与净化出风口7相抵,净化风机3.1的出风侧面导流至滤网3.2的上端,过滤后从下端的净化出风口7吹出,净化后的风可以朝下向正副驾驶位置吹动,提高驾驶人的凉爽感受,

净化出风口7也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侧面,如图8~图10所示,净化出风口7斜向朝向车辆后部吹动,一方面,可以将净化后的空气远离循环风机2.1的进风口,避免重复净化,另一方面,净化后的空气朝后排吹动,如图10箭头标示的空气循环,增大了整个车内空气循环的范围,提高车内空气净化度,也同时考虑到一般的乘用车正副驾驶座的空调相较于后排乘坐人员更为凉爽,净化后的空气可以提升后排乘坐人员的凉爽感受。

其中,本体1的上端面设有用于供滤网3.2取出的开口,本体1位于开口处设有滤网盖板3.4,滤网盖板3.4与本体1可拆式连接。

滤网3.2在长期使用之后需要更换,为了拆装方便,又为了能让滤网3.2固定牢固,故采用由上至下安装的方式,通过螺钉拆卸本体1上端面的滤网盖板3.4,再将滤网3.2由上至下装入,相较于别的滤网3.2的安装方式,滤网3.2在安装之后亦可以自重作用下稳定固定在本体1内,并且由于本体1的下端面为车内乘客可见的视觉面,将开口设置在上端面可以避免视觉面过于杂乱,保证一定的整体性。

滤网盖板3.4与本体1可拆式连接指的是,滤网盖板3.4一侧设有铰接柱3.4.1,本体1设有与铰接柱3.4.1配合的铰接槽1.4,滤网盖板3.4另一侧设有连接块3.4.2,连接块3.4.2内设有沉孔,本体1对应沉孔位置设有螺纹孔,连接块3.4.2与本体1通过螺钉连接。

滤网盖板3.4通过一侧的铰接柱3.4.1与本体1的铰接槽1.4配合,在拆除滤网3.2时,滤网盖板3.4可以相对本体1转动并搭在本体1上而不与本体1分离,避免滤网盖板3.4掉落,通过另一侧的螺钉拆装即可完成滤网盖板3.4的打开或关闭,操作方便。

铰接槽1.4设有供铰接柱3.4.1卡入的卡槽1.4.1,卡槽1.4.1的设置方向与螺钉安装方向垂直。

铰接柱3.4.1卡入卡槽1.4.1即可完成滤网盖板3.4的铰接安装,且卡槽1.4.1设置方向与螺钉安装方向垂直,在滤网盖板3.4通过螺钉固定之后,滤网盖板3.4铰接侧的解除配合方向与滤网盖板3.4固定侧的解除配合方向垂直,可以使得滤网盖板3.4固定后不会意外从本体1内脱出。

滤网盖板3.4与本体1的贴合面处设有密封圈。

密封圈可以使得避免空气从滤网盖板3.4与本体1的空隙中逃出。

滤网盖板3.4在贴合面处内凹设有第一凹槽3.4.3,本体1在贴合面处内凹设有第二凹槽1.5,第一凹槽3.4.3和第二凹槽1.5配合构成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

第一凹槽3.4.3和第二凹槽1.5配合构成密封槽,使得密封圈安装方便,且密封圈在长期使用老化之后也可供更换,更换仅需打开滤网盖板3.4即可,更换方便。

本体1内设有用于供滤网3.2置入的过滤腔,过滤腔的下部设有托架1.6,托架1.6与滤网3.2的下端面相抵,滤网盖板3.4朝向滤网3.2的上端面设有若干个顶块3.4.4,滤网盖板3.4装入本体1后顶块3.4.4将滤网3.2压合在托架1.6上。

滤网3.2安装方便,仅需要将滤网3.2置入托架1.6上,然后固定滤网盖板3.4即可,托架1.6与顶块3.4.4配合将滤网3.2限位在过滤腔内,安装过程简单,且可以使得滤网3.2安装稳固可靠,设置顶块3.4.4又保留了净化风机3.1的出风口与滤网3.2之间的间隙,使得空气可以从顶块3.4.4之间的间隙通过滤网3.2过滤后最终从净化出风口7流出。

其中,本体1包括上盖1.1、下盖1.2,上盖1.1与下盖1.2配合构成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

上盖1.1、下盖1.2构成本体1,从而使本体1内的部件安装更为方便。

其中,如图10所示,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均设置在上盖1.1内,下盖1.2覆盖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设置。

将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设置在上盖1.1,相关部件如循环风机2.1、净化风机3.1、滤网3.2均固定在上盖1.1内,成为一个标准件,而下盖1.2根据天窗口的尺寸进行调整,以适配不同车型的天窗口的装配需要。

其中,下盖1.2由软性材料制作。

下盖1.2由软性材料制作,可以使得下盖1.2与车顶内饰板8.1更为贴合,减小本体1装入天窗口后下盖1.2与车顶内饰板8.1之间的缝隙。

其中,如图5所示,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均设置在下盖1.2内,上盖1.1覆盖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设置。

将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设置在下盖1.2,相关部件如循环风机2.1、净化风机3.1、滤网3.2随之固定在下盖1.2内,本体1装入天窗口后,相关部件可以在自重作用下牢固地固定在下盖1.2处。

天窗口的框架体8包括车顶内饰板8.1以及天窗框架8.2,本体1的侧壁下部设有挡边1.3,挡边1.3的尺寸大于车顶内饰板8.1的开口的尺寸,本体1由下至上装入框架体8,本体1的侧壁上部还设有与天窗框架8.2配合的连接机构9,连接机构9与挡边1.3配合以将本体1限位在框架体8处。

本体1由下至上装入天窗口,挡边1.3与连接机构9配合以对本体1的竖向的位置进行限位,拆装较为方便。

其中,连接机构9包括操作件9.1、连杆9.2、卡合组件9.3,操作件9.1设置在本体1的下端面,卡合组件9.3设置在本体1的侧壁,卡合组件9.3包括锁舌9.3.1和限位件9.3.2,操作件9.1与限位件9.3.2通过连杆9.2连接,

本体1装入框架体8后,锁舌9.3.1一侧与天窗框架8.2配合卡紧,锁舌9.3.1的另一侧与限位件9.3.2相抵并通过限位件9.3.2限制锁舌9.3.1的运动,

本体1从框架体8内拆除时,操作操作件9.1,操作件9.1通过连杆9.2拉动限位件9.3.2,限位件9.3.2对锁舌9.3.1的限位解除,锁舌9.3.1相对天窗框架8.2运动以使得连接机构9与天窗框架8.2的配合解除,本体1从框架体8内脱出。

操作件9.1设置在本体1的下端面,以便于车内的人员操作,对本体1进行安装或拆除,本体1装入天窗口的框架体8后,挡边1.3与车顶内饰板8.1相抵,锁舌9.3.1与天窗框架8.2紧配,限位件9.3.2限制锁舌9.3.1的运动,本体1安装稳定,需要对本体1进行拆除时,拉动操作件9.1,操作件9.1通过连杆9.2拉动限位件9.3.2,限位件9.3.2相对锁舌9.3.1脱开,锁舌9.3.1不再限位件9.3.2被限制转动,锁舌9.3.1与天窗框架8.2的紧配状态解除,本体1从天窗框架8.2上脱开,拆除方便。

其中,连接机构9还包括第一安装架9.4,锁舌9.3.1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架9.4内,锁舌9.3.1的一侧设有卡口9.3.1.1,锁舌9.3.1通过卡口9.3.1.1与天窗框架8.2配合,锁舌9.3.1的另一侧还设有限位槽9.3.1.5,限位件9.3.2与第一安装架9.4转动配合,限位件9.3.2设有用于与限位槽9.3.1.5配合的限位凸起9.3.2.1,

本体1装入框架体8后,限位凸起9.3.2.1与限位槽9.3.1.5配合相抵从而以对锁舌9.3.1的转动进行限位,锁舌9.3.1与天窗框架8.2配合锁紧;

本体1从框架体8内拆除时,操作件9.1带动连杆9.2,连杆9.2拉动限位件9.3.2转动使得限位凸起9.3.2.1从限位槽9.3.1.5内转出,锁舌9.3.1相对第一安装架9.4转动,锁舌9.3.1的卡口9.3.1.1与天窗框架8.2脱开,锁舌9.3.1与天窗框架8.2的配合解除。

锁舌9.3.1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架9.4内,一侧通过卡槽1.4.1与天窗框架8.2配合,另一侧设置限位槽9.3.1.5,限位件9.3.2的限位凸起9.3.2.1与限位槽9.3.1.5配合时,锁舌9.3.1被限制转动,本体1紧配在框架体8上,连杆9.2拉动限位件9.3.2,以使得限位凸起9.3.2.1从限位槽9.3.1.5内脱开时,锁舌9.3.1不再被限制转动,可相对第一安装架9.4转动,以将本体1从框架体8上脱开。

其中,卡口9.3.1.1包括第一侧壁9.3.1.2,锁舌9.3.1与天窗框架8.2配合锁紧时第一侧壁9.3.1.2转动至与天窗框架8.2的上端面相抵以对本体1相对框架体8竖向向下的位移进行限定。

第一侧壁9.3.1.2在锁舌9.3.1与天窗框架8.2配合卡紧后位于天窗框架8.2的上端面,可以限制本体1相对天窗口的框架向下的移动,实现限位。

其中,卡口9.3.1.1还包括远离第一侧壁9.3.1.2设置的凸牙9.3.1.3,本体1装入框架体8时凸牙9.3.1.3与天窗框架8.2的下端面相抵并驱动锁舌9.3.1相对第一安装架9.4转动,锁舌9.3.1相对第一安装架9.4转动过程中卡口9.3.1.1由竖向朝上的方向转动至与天窗框架8.2配合的横向的方向。

在本体1装入框架体8的过程中,凸牙9.3.1.3先与天窗框架8.2的下端面相抵,凸牙9.3.1.3移动受限后驱动锁舌9.3.1进行转动,最后使得锁舌9.3.1的卡槽1.4.1由竖向朝上的方向转动至与天窗框架8.2配合的横向的方向。

其中,卡槽1.4.1的底面为斜面且与卡槽1.4.1的第一侧壁9.3.1.2的夹角构成锐角。

天窗框架8.2的侧壁存在一定的倾斜角,卡槽1.4.1底面与天窗框架8.2的侧壁配合实现牢固配合。

其中,限位件9.3.2通过第一转轴9.5与第一安装架9.4铰接,第一转轴9.5上套设有第一扭簧9.6,第一扭簧9.6的一端与限位件9.3.2相抵,第一扭簧9.6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架9.4相抵,第一扭簧9.6弹性驱动限位件9.3.2朝向锁舌9.3.1转动。

第一扭簧9.6可以弹性驱动限位件9.3.2,使得限位件9.3.2朝向锁舌9.3.1转动,以提高限位件9.3.2对锁舌9.3.1限位的可靠性,且需要通过用力拉动连杆9.2以解除限位件9.3.2与锁舌9.3.1的限位,避免由于车辆颠簸而使得锁舌9.3.1与天窗框架8.2的脱开。

其中,第一安装架9.4内还设有限位筋9.4.1,锁舌9.3.1设有限位块9.3.1.4,限位筋9.4.1和限位块9.3.1.4相抵配合以限定锁舌9.3.1朝解锁方向转动的最大角度。

限位筋9.4.1和限位块9.3.1.4配合以限定锁舌9.3.1转动的最大角度,避免锁舌9.3.1转动角度过大而影响锁舌9.3.1回复原位。

其中,连接机构9还包括第二安装架9.7,操作件9.1通过第二转轴9.8转动设置在第二安装架9.7内,第二转轴9.8上套设有第二扭簧9.9,第二扭簧9.9的一端与操作件9.1相抵,第二扭簧9.9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架9.7相抵,第二扭簧9.9弹性驱动操作件9.1朝向第二安装架9.7方向转动。

第二扭簧9.9可以驱动操作件9.1回复至第二安装架9.7内的位置,使得操作件9.1“隐藏”在第二安装架9.7内,也使操作件9.1一直对连杆9.2进行推动而不是拉动,也避免由于车辆震动或者误操作拉动拉杆而导致限位件9.3.2对锁舌9.3.1的限位被意外解锁。

其中,锁舌9.3.1与第一安装架9.4通过第三转轴9.10铰接,第三转轴9.10上套设有第三扭簧9.11,第三扭簧9.11的一端插设在第三锁舌9.3.1内,第三扭簧9.11的另一端与限位筋9.4.1相抵,第三扭簧9.11弹性驱动锁舌9.3.1的卡口9.3.1.1朝向横向方向设置。

操作件9.1位于第二转轴9.8的另一侧设有按压部9.1.1,第二安装架9.7设有用于供按压部9.1.1置入的按压间隙。

操作件9.1“隐藏”在第二安装架9.7内时,拉动操作件9.1不方便,可以通过对按压部9.1.1进行按压而使得操作件9.1翘起。

锁舌9.3.1分体式设置,包括锁体9.3.1.6和锁头9.3.1.7,锁体9.3.1.6与第一安装架9.4转动连接,卡口9.3.1.1设置在锁头9.3.1.7上,锁体9.3.1.6和锁头9.3.1.7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锁舌9.3.1分体式设置,一个本体1可以配多个不同规格的锁头9.3.1.7,当需要配合不同车型不同厚度或不同宽度的天窗框架8.2时,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锁头9.3.1.7以实现产品的适配性。

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锁头9.3.1.7上的若干个插块9.3.1.8、设置在锁体9.3.1.6上用于供插块9.3.1.8插入的插槽9.3.1.9,锁头9.3.1.7与锁体9.3.1.6通过插块9.3.1.8和插槽9.3.1.9配合连接,锁头9.3.1.7与锁体9.3.1.6通过连接螺钉紧固。锁头9.3.1.7上设有供连接螺钉的头部置入的沉孔,锁体9.3.1.6上设有与沉孔对应设置的螺纹孔,连接螺钉与螺纹孔旋合固定。

插块9.3.1.8插入插槽9.3.1.9,锁头9.3.1.7与锁体9.3.1.6连接,再通过连接螺钉紧固,从而保证锁头9.3.1.7与锁体9.3.1.6的牢固配合。

连接螺钉的轴线方向与插块9.3.1.8插入插槽9.3.1.9的插入方向一致。

插入方向一致可使得同一方向上的支撑力一致,插块9.3.1.8和插槽9.3.1.9配合可以提供竖向支撑力,从而避免连接螺钉受到竖向剪切力而断裂。

插块9.3.1.8设置在锁头9.3.1.7的第一配合面上,插槽9.3.1.9设置在锁体9.3.1.6的第二配合面上,第一配合面高于第二配合面设置,第一配合面高于第二配合面处凸起设有加强筋9.3.1.10,加强筋9.3.1.10与锁体9.3.1.6相抵。

当锁头9.3.1.7高于锁体9.3.1.6时,可以设置加强筋9.3.1.10以提高锁头9.3.1.7强度。

其中,挡边1.3与下盖1.2一体式成型设置。

挡边1.3与下盖1.2一体式成型设置,加工方便。

挡边1.3由弹性材料制作构成。

挡边1.3由弹性材料制作后,可以挤压变形后与车顶内饰板8.1的面配合以减小缝隙。

其中,挡边1.3外包覆由弹性材料制作的裙边。

挡边1.3可以为设置在本体1外的一圈凸起,再在挡边1.3上成型一圈弹性材料制作的裙边1.3.2,弹性的裙边1.3.2可以与车顶内饰板8.1配合,弹性变形后减小挡边1.3与框架配合的缝隙。

裙边1.3.2与车顶内饰板8.1设置的控制台的形状一致,弹性的裙边1.3.2可以遮挡本体1安装之后与控制台之间的缝隙。

其中,挡边1.3与车顶内饰板8.1之间设有胶条1.3.1。

设置胶条1.3.1,可以封堵挡边1.3与车顶内饰板8.1之间的缝隙,提高美观性。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所述新风净化装置包括扁平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安装在车辆的天窗处,所述本体的下端面朝向车内设置,所述本体的上端面朝向天窗盖板设置,所述本体内设有用于对经过本体的空气进行过滤的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端面设有用于供滤网取出的开口,所述本体位于开口处设有滤网盖板,所述滤网盖板与本体可拆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盖板与本体可拆式连接指的是,所述滤网盖板一侧设有铰接柱,所述本体设有与铰接柱配合的铰接槽,所述滤网盖板另一侧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内设有沉孔,所述本体对应沉孔位置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块与本体通过螺钉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槽设有供铰接柱卡入的卡槽,所述卡槽的设置方向与螺钉安装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盖板与本体的贴合面处设有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盖板在贴合面处内凹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本体在贴合面处内凹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构成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内设有用于供滤网置入的过滤腔,所述过滤腔的下部设有托架,所述托架与滤网的下端面相抵,所述滤网盖板朝向滤网的上端面设有若干个顶块,所述滤网盖板装入本体后顶块将滤网压合在托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盖板与滤网的上端面构成进风风腔,所述本体内设有风机,所述风机的风机出风口与进风风腔连通,所述滤网的下端面与本体构成出风风腔,所述本体的本体出风口与出风风腔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可拆式滤网结构,所述新风净化装置包括扁平状的本体,所述本体安装在车辆的天窗处,所述本体的下端面朝向车内设置,所述本体的上端面朝向天窗盖板设置,所述本体内设有用于对经过本体的空气进行过滤的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端面设有用于供滤网取出的开口,所述本体位于开口处设有滤网盖板,所述滤网盖板与本体可拆式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滤网更换简单、滤网固定可靠的车辆新风净化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谢定连;陈国峰;贾少川;李军;吴如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悦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2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