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为cn205995645u、专利名称为防飞溅水帘结构的专利,其在过水通道的出水口部设有内芯,内芯外表面与本体内壁面间隙配合以在出水口形成环形出水;内芯的出水端面中心部设有与过水通道连通的刀片水出水口;通过按下切换中心栓,切换中心栓处于下压状态,形成外圈水帘和刀片水同时出水。该水帘结构虽然具有刀片水与水帘同时出水的功能,但是其在过水通道的出水口部设置有内芯,导致整个结构复杂、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分和出水面盖,固定部分设有进水通道;出水面盖安装在固定部分且其设有能同时与进水通道相接通的多个第一出水孔和多个第二出水孔,多个第二出水孔围绕在多个第一出水孔外侧;所述单个第一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大于单个第二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当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与进水通道相接通时第一出水孔出水的水流强度大于第二出水孔出水的水流强度。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单个第一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在0.28至3.14平方毫米之间;所述单个第二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小于等于0.2平方毫米。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出水孔之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二出水孔之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出水面盖包括面盖本体,面盖本体设有能与进水通道相接通的一个通水腔,所述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均开设在面盖本体底端面且第一出水孔进口和第二出水孔进口均与通水腔相接通。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面盖本体还设有能与进水通道相接通且与通水腔相互独立的过水腔,面盖本体底端面还设有与过水腔相接通的第三出水孔。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出水装置还包括用于使进水通道切换接通过水腔和通水腔的切换阀机构,该切换阀机构安装在固定部分。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该出水装置并未在出水面盖处设置内芯,而仅仅是将单个第一出水孔的出口面积设计为大于单个第二出水孔的出口面积,使得当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与进水通道相接通时第一出水孔出水的水流强度大于第二出水孔出水的水流强度,也即,第一出水孔出强水,第二出水孔出柔水,以达到柔水与强水同时出水时柔水能包裹强水,起到防飞溅效果。同时,整个出水面盖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2.单个第一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在0.28至3.14平方毫米之间;所述单个第二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小于等于0.2平方毫米,使得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同时出水时强水与柔水的强度比例较为合适,防飞溅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的剖视图,此时第一出水口出水。
图4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的剖视图,此时第二出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同时出水。
图5绘示了图4的出水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查阅图1至图5,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它包括固定部分和出水面盖。
所述固定部分设有进水通道11;本实施例中,固定部分还包括阀壳1和固接在阀壳1内的阀座2,进水通道11设置在阀座2的左端。
所述出水面盖安装在固定部分且其设有能同时与进水通道11相接通的多个第一出水孔15和多个第二出水孔14,所述单个第一出水孔15的出口面积大于单个第二出水孔14的出口面积;当第一出水孔15和第二出水孔14与进水通道11相接通时第一出水孔15出水的水流强度大于第二出水孔14出水的水流强度。由于该出水装置并未在出水面盖处设置内芯,而仅仅是将第一出水孔15的出口面积设计为大于第二出水孔14的出口面积,使得当第一出水孔15和第二出水孔14与进水通道11相接通时第一出水孔15出水的水流强度大于第二出水孔14出水的水流强度,也即,第一出水孔15出强水,第二出水孔14出柔水,以达到柔水与强水同时出水。整个出水面盖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本实施例中,所述单个第一出水孔15的出口面积在0.28至3.14平方毫米之间;所述单个第二出水孔14的出口面积小于等于0.2平方毫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孔15和第二出水孔14均设有多个且环形间隔布置,第二出水孔14围绕在第一出水孔15外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孔15之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水孔14之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水面盖包括面盖本体40,面盖本体40设有能与进水通道11相接通的一个通水腔41,所述第一出水孔15和第二出水孔14均开设在面盖本体40底端面且第一出水孔15进口和第二出水孔14进口均与通水腔41相接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面盖本体40还设有能与进水通道11相接通且与通水腔41相互独立的过水腔42,面盖本体40底端面还设有与过水腔42相接通的第三出水孔16。如图3所示,过水腔42内设置有一起泡器43以使第三出水孔出起泡水。如图2所示,面盖本体40与阀壳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出水装置还包括用于使进水通道11切换接通过水腔42和通水腔41的切换阀机构,该切换阀机构安装在固定部分。
所述切换阀机构包括切换阀芯20和切换按钮30。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分设有与过水腔42相接通的第一切换口17和与通水腔41相接通的第二切换口18。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分设有装配腔3以及固接在装配腔3内且中空的阀芯座4,第一切换口17开设在装配腔3,所述第二切换口18开设在阀芯座4,且第一切换口17与第二切换口18下上相对布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座4侧面还设有侧孔(图中未示出),第二切换口18通过侧孔与通水腔41相接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配腔3底壁向上凸设有凸柱31,所述切换阀芯20底端凹设有凹槽21,凸柱31伸入凹槽21内。
切换阀芯20用于使进水通道11切换接通过水腔42或通水腔41,其活动安装在固定部分。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阀芯20上下活动装接在阀芯座4内,且,切换阀芯20在密封第一切换口17的位置和密封第二切换口18的位置之间活动。
所述切换按钮30安装在固定部分,其头端传动连接切换阀芯20、尾端悬空,按压切换按钮30头端以带动切换阀芯20活动以使进水通道11与第二过水通道13相接通,按压切换按钮30尾端以带动切换阀芯20反向活动以使进水通道11与第一过水通道12相接通。也即,切换按钮30采用杠杆式,切换按钮30与切换阀芯20的传动结构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该出水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如图3所示,按压切换按钮30的尾端,以带动切换阀芯20向上移动直至位于密封第二切换口18的位置,此时,进水通道11的水从第一切换口17进入过水腔42并从第三出水口16处流出形成起泡水;
如图4所示,按压切换按钮30的头端,以带动切换阀芯20向下移动直至位于密封第一切换口17的位置,此时,进水通道11的水从第二切换口18流经侧孔后进入通水腔41,通水腔41的水分两路分别从第一出水口15流出形成强水以及从第二出水口14处流出形成柔水。如图5所示,为柔水与强水同时出水时形成的水花效果,柔水能完全包裹强水以防止强水飞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1.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分和出水面盖,固定部分设有进水通道;出水面盖安装在固定部分且其设有能同时与进水通道相接通的多个第一出水孔和多个第二出水孔,多个第二出水孔围绕在多个第一出水孔外侧;所述单个第一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大于单个第二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当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与进水通道相接通时,第一出水孔出水的水流强度大于第二出水孔出水的水流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第一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在0.28至3.14平方毫米之间;所述单个第二出水孔的出口面积小于等于0.2平方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孔之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水孔之截面形状为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椭圆形或正多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面盖包括面盖本体,面盖本体设有能与进水通道相接通的一个通水腔,所述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均开设在面盖本体底端面且第一出水孔进口和第二出水孔进口均与通水腔相接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本体还设有能与进水通道相接通且与通水腔相互独立的过水腔,面盖本体底端面还设有与过水腔相接通的第三出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飞溅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出水装置还包括用于使进水通道切换接通过水腔和通水腔的切换阀机构,该切换阀机构安装在固定部分。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