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变电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72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震变电柜。



背景技术:

变电箱就是电力系统中对电能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集中和分配的场所的箱体,为保证电能的质量以及设备的安全,在变电箱中还需进行电压调整、潮流(电力系统中各节点和支路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流向及分布)控制以及输配电线路和主要电工设备的保护,主要用于保护电力设施的。

由于变电柜大多数是置放在户外使用,并且户外经常容易掉落东西,所以对变电柜顶部的减震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抗震变电柜,通过设置了缓震机构,第一活动支撑杆向上运动时带动推动折杆向上运动,推动折杆推动支撑顶板恢复至原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变电柜,包括外置框架,所述外置框架的内部设有缓震机构;

所述缓震机构包括第一活动支撑杆,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的一侧设有第二活动支撑杆,每两个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与第二活动支撑杆均设置为一组,且第一活动支撑杆与第二活动支撑杆设置为多组,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与第二活动支撑杆的底部均贯穿设有活动框架,每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与第二活动支撑杆均滑动连接在外置框架的内腔,所述活动框架的内腔底部设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的内部铰接有缓震杆,所述缓震杆在靠近第一活动支撑杆一端的底部设有弹簧推动块,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与外置框架的顶部之间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的顶部设有推动折杆,所述推动折杆设置在靠近第二活动支撑杆的一侧,所述推动折杆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支撑杆设置在活动槽的底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每两组相对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与第二活动支撑杆均关于外置框架竖直向中心线呈镜像对称设置。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置框架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内置框架,所述缓震机构设置在内置框架的内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置框架的顶部卡接有支撑顶板,所述支撑顶板卡接在限位块的顶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置框架的一侧开设有箱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置框架的内部设有变电柜,所述缓震机构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变电柜设置在多个缓震机构之间。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置框架与内置框架之间设有真空腔,所述真空腔的内腔分别设有支撑块与支撑套接块。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块设置在内置框架的底部,所述支撑套接块设置在外置框架的底部,所述支撑块与支撑套接块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每两个相应的所述支撑块与支撑套接块相互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缓震机构,当有重物砸在支撑顶板的顶部,支撑顶板带动第一活动支撑杆向下运动,第一活动支撑杆的底部推动缓震杆逆时针在铰接座的内部旋转,从而带动缓震杆远离第一活动支撑杆的一端向上运动,第二活动支撑杆的顶部贯穿相应的活动槽的内腔,对支撑顶板达到缓震的效果,防止整体受重物砸坏,第一活动支撑杆向上运动时带动推动折杆向上运动,推动折杆推动支撑顶板恢复至原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改善变电柜顶部减震防护的效果,大大提升了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真空腔,外置框架安装在内置框架的外部,内置框架滑动连接在外置框架的内腔侧壁,真空腔的设置可以为变电柜的底部增添减震效果,并且在真空腔的内腔分别设有多个支撑块与支撑套接块,支撑块滑动连接在支撑套接块的内腔,降低振幅,提升整体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改善整体减震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缓震机构的局部结构正剖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b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为:1外置框架、2缓震机构、21第一活动支撑杆、22第二活动支撑杆、23活动框架、24铰接座、25缓震杆、26弹簧推动块、27限位块、28推动折杆、29活动槽、3内置框架、4支撑顶板、5箱门、6变电柜、7真空腔、8支撑块、9支撑套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抗震变电柜,可包括外置框架1,所述外置框架1的内部设有缓震机构2。

参照说明书附图1-5,该实施例的一种抗震变电柜的缓震机构2包括第一活动支撑杆21,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的一侧设有第二活动支撑杆22,每两个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均设置为一组,且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设置为多组,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的底部均贯穿设有活动框架23,每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均滑动连接在外置框架1的内腔,所述活动框架23的内腔底部设有铰接座24,所述铰接座24的内部铰接有缓震杆25,所述缓震杆25在靠近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一端的底部设有弹簧推动块26,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外置框架1的顶部之间设有限位块27,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的顶部设有推动折杆28,所述推动折杆28设置在靠近第二活动支撑杆22的一侧,所述推动折杆28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29,所述第二活动支撑杆22设置在活动槽29的底部。

进一步的,每两组相对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均关于外置框架1竖直向中心线呈镜像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框架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内置框架3,所述缓震机构2设置在内置框架3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内置框架3的顶部卡接有支撑顶板4,所述支撑顶板4卡接在限位块27的顶部。

实施场景具体为:在实际使用时,首先取出本实用新型所需的配件,以便于进行安装,将内置框架3上下滑动连接在外置框架1的内部,支撑顶板4安装在内置框架3与限位块27之间,变电柜6置放在外置框架1的内部,当有重物掉落时,砸在支撑顶板4的顶部,支撑顶板4带动第一活动支撑杆21向下运动,在第一活动支撑杆21向下运动时,第一活动支撑杆21的底部推动缓震杆25逆时针在铰接座24的内部旋转,从而带动缓震杆25远离第一活动支撑杆21的一端向上运动,并且第二活动支撑杆22同时向上运动,第二活动支撑杆22的顶部贯穿相应的活动槽29的内腔,推动支撑顶板4向上运动,对支撑顶板4达到缓震的效果,防止整体受重物砸坏,弹簧推动块26的设置,可以推动第一活动支撑杆21向上运动,第一活动支撑杆21向上运动时带动推动折杆28向上运动,推动折杆28推动支撑顶板4恢复至原位,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变电柜6的顶部减震防护较差的问题。

参照说明书附图1-2,该实施例的一种抗震变电柜的外置框架1的一侧开设有箱门5。

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框架1的内部设有变电柜6,所述缓震机构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变电柜6设置在多个缓震机构2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框架1与内置框架3之间设有真空腔7,所述真空腔7的内腔分别设有支撑块8与支撑套接块9。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8设置在内置框架3的底部,所述支撑套接块9设置在外置框架1的底部,所述支撑块8与支撑套接块9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每两个相应的所述支撑块8与支撑套接块9相互插接。

实施场景具体为:在实际使用时,首先将缓震机构2的部件安装在内置框架3的内部,支撑顶板4安装在内置框架3与限位块27之间,提升整体对变电柜6顶部减震防护的作用,外置框架1安装在内置框架3的外部,内置框架3滑动连接在外置框架1的内腔侧壁,外置框架1与内置框架3的底部之间设有真空腔7,真空腔7的设置可以为变电柜6的底部增添减震效果,真空腔7配合缓震机构2的顶部减震,可以使得整体的缓震效果更好,在真空腔7的内腔分别设有多个支撑块8与支撑套接块9,支撑块8滑动连接在支撑套接块9的内腔,降低振幅,提升整体的稳定性,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变电柜6的整体减震方式较为单一而导致减震效果不好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缓震机构2,第一活动支撑杆21向上运动时带动推动折杆28向上运动,推动折杆28推动支撑顶板4恢复至原位,解决了变电柜6顶部减震防护较差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抗震变电柜,包括外置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框架(1)的内部设有缓震机构(2);

所述缓震机构(2)包括第一活动支撑杆(21),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的一侧设有第二活动支撑杆(22),每两个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均设置为一组,且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设置为多组,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的底部均贯穿设有活动框架(23),每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均滑动连接在外置框架(1)的内腔,所述活动框架(23)的内腔底部设有铰接座(24),所述铰接座(24)的内部铰接有缓震杆(25),所述缓震杆(25)在靠近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一端的底部设有弹簧推动块(26),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外置框架(1)的顶部之间设有限位块(27),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的顶部设有推动折杆(28),所述推动折杆(28)设置在靠近第二活动支撑杆(22)的一侧,所述推动折杆(28)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29),所述第二活动支撑杆(22)设置在活动槽(29)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变电柜,其特征在于:每两组相对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21)与第二活动支撑杆(22)均关于外置框架(1)竖直向中心线呈镜像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变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框架(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内置框架(3),所述缓震机构(2)设置在内置框架(3)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震变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框架(3)的顶部卡接有支撑顶板(4),所述支撑顶板(4)卡接在限位块(27)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变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框架(1)的一侧开设有箱门(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变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框架(1)的内部设有变电柜(6),所述缓震机构(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变电柜(6)设置在多个缓震机构(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震变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框架(1)与内置框架(3)之间设有真空腔(7),所述真空腔(7)的内腔分别设有支撑块(8)与支撑套接块(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震变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8)设置在内置框架(3)的底部,所述支撑套接块(9)设置在外置框架(1)的底部,所述支撑块(8)与支撑套接块(9)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每两个相应的所述支撑块(8)与支撑套接块(9)相互插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震变电柜,具体涉及变电柜领域,包括外置框架,所述外置框架的内部设有缓震机构,所述缓震机构包括第一活动支撑杆,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的一侧设有第一活动支撑杆,每两个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与第一活动支撑杆均设置为一组,且第一活动支撑杆与第一活动支撑杆设置为多组,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活动支撑杆与第一活动支撑杆的底部均贯穿设有活动框架,所述活动框架的内腔底部设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的内部铰接有缓震杆。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缓震机构,第一活动支撑杆向上运动时带动推动折杆向上运动,推动折杆推动支撑顶板恢复至原位,解决了变电柜顶部减震防护较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沈国良;赵春红;范德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云极智能电力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13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