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布风装置及风帽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3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设计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炉布风装置及风帽组件。



背景技术:

布风装置是循环流化床锅炉实现流态化燃烧的关键设备,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空气供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床料的流化质量和锅炉的稳定运行。

布风装置由风室、布风板、浇注料等构成,布风板上设置有风帽组件,风帽组件又包括风帽和内置在风帽中的风管,由于风帽组件处于炉膛的密相区,因此其一直处于强烈冲刷的环境中,加之炉膛内的温度高达900℃,在高温和持续的燃料冲刷作用下,风帽的磨损比较严重,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对风帽进行更换,以保证循环流化床内床料的流化质量。

目前的风管顶端为敞开式出风口,由该敞开式出风口排出的高压一次风经过风帽折返后进入到床面位置,然而,由于顶部敞开式的出风口的出风面积较大,导致出风速度较低,一些物料容易逆风进入风管的出风口造成返渣现象,严重情况下会造成风管的堵塞;

另外,目前的风帽与风管的连接方式为插接加点焊,这种方式属于永久性固定连接,更换时需要破坏风帽与风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经济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之一在于公开一种风帽组件,以便能够有效解决进风管的返渣现象,并且在风帽磨损之后能够方便对风帽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公开一种采用上述风帽组件的锅炉布风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帽组件,包括风管和风帽,所述风帽罩设在所述风管的顶端,所述风帽的内腔与所述风管之间预留有出风间隙,且所述风帽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风间隙相通的外风口,所述风管设置有沿径向凸起于自身外壁的安装盘,所述安装盘以上的所述风管称为风管头部,所述风管头部的顶端封闭,且所述风管头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内风口,任意一所述内风口的上方还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风管头部的外壁相连,第二端延伸至所述风帽的内壁,所述风帽的底端与所述安装盘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帽与所述安装盘卡装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帽和所述安装盘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一卡装槽,另外一者上设置有第一卡装凸起,所述风帽与所述安装盘通过所述第一卡装槽和所述第一卡装凸起卡装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装槽为燕尾槽,所述第一卡装凸起为与所述燕尾槽适配的梯形卡装凸起;或者,所述第一卡装槽为t型卡槽,所述第一卡装凸起为与所述t型卡槽适配的t型凸起。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装槽以及所述第一卡装凸起中,相邻两个边的结合位置均设置有圆滑过渡结构。

优选的,所述风管头部的底端与所述安装盘为可拆卸式的卡装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管头部和所述安装盘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卡装槽,另外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卡装凸起,所述风管头部与所述安装盘通过所述第二卡装槽和所述第二卡装凸起卡装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装槽为燕尾槽,所述第二卡装凸起为与所述燕尾槽适配的梯形卡装凸起;或者,所述第二卡装槽为t型卡槽,所述第二卡装凸起为与所述t型卡槽适配的t型凸起。

优选的,所述二卡装槽以及所述第二卡装凸起中,相邻两个边的结合位置均设置有圆滑过渡结构。

优选的,所述安装盘上设置有卡装槽,所述风管头部的底端和所述风帽的底端组合形成与所述卡装槽适配的卡装凸起;或者,所述安装盘上设置有卡装凸起,所述接管头部的底端和所述风帽的底端组合形成与所述卡装凸起适配的卡装槽。

优选的,所述卡装槽以及所述卡装凸起中,相邻两个边的结合位置均设置有圆滑过渡结构。

优选的,所述风帽底端设置有风帽卡槽,所述安装盘与所述风帽卡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盘卡槽,所述风帽卡槽与所述盘卡槽构成卡槽整体,嵌入所述卡槽整体内的卡条将所述风帽与所述安装盘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帽卡槽和所述盘卡槽为对称设置的燕尾槽。

优选的,所述卡槽整体以及所述卡条中,相邻两个边的结合位置均设置有圆滑过渡结构。

优选的,所述风管头部的顶端与所述风帽的内壁上还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定位凹槽和定位凸起。

优选的,所述安装盘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风帽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的限位台。

优选的,所述安装盘上还设置有定位孔,所述限位孔内还设置有将所述风帽抵紧在所述限位台,并防止所述风帽与所述安装盘相对运动的定位销。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锅炉布风装置,包括风室、布风板以及设置在布风板上的浇注料,并且该布风板上还设置有上述任意一项中所公开的风帽组件。

优选的,所述安装盘与所述浇注料的顶端贴合设置。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风帽组件在风管上设置了安装盘,该安装盘沿径向凸起于风管外壁,并且风帽的底端与安装盘可拆卸连接。

风管头部顶端封闭,侧壁上开设多个内风口,每一个内风口的上方还设置有一个导流板,由内风口过来的高压一次风在导流板的作用下迅速充满风帽内的出风间隙,从而提高了外风口的出风风速,这就有效减弱甚至消除了返渣现象;

同时,由于风帽与安装盘可拆卸连接,因此在风帽磨损后可从安装盘上将风帽拆下,然后更换新的风帽即可,相比于目前风帽的永久性连接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风帽组件在进行风帽更换时省事省力,而且由于整个拆装过程无需破坏任何连接结构,因此经济性较好,更换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风帽组件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风帽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风管头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的c-c向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d向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所公开的锅炉布风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风帽组件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风帽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0中风管头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风帽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16为卡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风帽,2为风管头部,3为安装盘,4为风管,5为第一卡装凸起,6为第二卡装凸起,7为第一卡装槽,8为第二卡装槽,9为浇筑料,10为布风板,101为卡条,11为外风口,21为内风口,22为导流板,31为定位孔,32为限位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风帽组件,以便能够有效解决进风管的返渣现象,并且在风帽磨损之后能够方便对风帽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风帽组件的锅炉布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风帽组件,包括风管4和风帽1,风帽1罩设在风管4的顶端,风帽1的内腔与风管4之间预留有出风间隙,并且在风帽1上还开设有与出风间隙相通的外风口11,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风帽组件中,风管4上设置有沿径向凸起于风管外壁的安装盘3,安装盘3以上的风管称为风管头部2,风管头部2的顶端封闭,并且风管头部2的侧壁上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内风口21,每一个内风口21的上方还设置有导流板22,导流板22的第一端与风管头部2的外壁相连,第二端延伸至风帽1的内壁,风帽1的底端与安装盘3可拆卸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应当理解为能够拆卸连接,因此可拆卸连接即为: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接。

风管头部2顶端封闭,侧壁上开设多个内风口21,每一个内风口21的上方还设置有一个导流板22,由内风口21过来的高压一次风在导流板22的作用下迅速充满风帽1内的出风间隙,从而提高了外风口11的出风风速,这就有效减弱甚至消除了返渣现象;

由于风帽1与安装盘3可拆卸连接,因此在风帽1磨损后可从安装盘3上将风帽1拆下,然后更换新的风帽1即可,相比于目前风帽1的永久性连接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风帽组件在进行风帽1更换时省事省力,而且由于整个拆装过程无需破坏任何连接结构,因此经济性较好,更换成本低。

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连接件可以实现风帽1与安装盘3的可拆卸连接,但是考虑到炉膛内风帽1更换的便利性和风帽1安装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中推荐风帽1与安装盘3之间卡装连接。

以下通过多个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风帽组件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图8,风帽1上开设有第一卡装槽7,安装盘3上开设有与该第一卡装槽7适配的第一卡装凸起5,在进行风帽1安装时,将风帽1上的第一卡装槽7与安装盘3上的第一卡装凸起5对齐,然后使风帽1从第一卡装凸起5的端部滑动,使第一卡装凸起5嵌入第一卡装槽7内,从而完成风帽1在安装盘3上的连接;为了对风帽1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制,安装盘3上还设置有限位台32,当风帽1滑动至限位台32位置时即可停止滑动,为了避免风帽1从第一卡装凸起5内滑出,还可进一步在安装盘3上设置定位孔31,在定位孔31内设置有定位销,在定位销的作用下,风帽1抵紧在限位台32上,从而防止风帽1与安装盘3产生相对运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一次风从风管4进入,然后通过风帽1上所设置的外风口11吹出至炉膛内,为了避免风帽1在高风压的作用下从安装盘3上脱离,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装槽7为燕尾槽,第一卡装凸起5为与燕尾槽适配的梯形卡装凸起,如图1至图8中所示,该种结构形成了建筑中的榫卯连接结构,从图1至图8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卡装槽7和第一卡装凸起5型面限位的作用下,风帽1无法沿竖直方向从安装盘3上脱离,这就保证了风帽1在安装盘3上固定的可靠性。

当然,第一卡装槽7还可以为t型卡槽,与此对应的,第一卡装凸起5应当为与t型卡槽适配的t型凸起。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第一卡装凸起5也可设置在风帽1上,与此对应的,第一卡装槽7应当设置在安装盘3上,在该种情况下,风帽1的安装方式与上面所介绍的安装方式没有区别,因此本处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盘3以上的风管4称之为风管头部2,实际运行过程中,锅炉存在着一定的返渣现象,通过外风口11进入到出风间隙内的颗粒物质非常容易对风管头部2造成磨损,这同样会导致整个风帽组件无法正常工作,该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对风管4进行更换,然而,风管4的更换不仅工序繁琐,而且由于浇注料的存在,其更换非常的费时费力。

为此,本实施例中风管头部2的底端与安装盘3也采用卡装连接,以实现风管头部2与安装盘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当风管头部2出现磨损之后,直接将风管头部2从安装盘3上拆卸并对其进行更换即可,这一方面有效节省了更换成本,另一方面还有效提高了更换效率。

参照风帽1与安装盘3的连接方式,风管头部2和安装盘3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卡装槽8,另外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卡装凸起6,风管头部2与安装盘3通过第二卡装槽8和第二卡装凸起6卡装连接。

如图1至图8中所示,风管头部2上设置有第二卡装槽8,安装盘3上设置有第二卡装凸起6,在进行风帽1和风管头部2安装时,首先将风管头部2与风帽1组合在一起,然后将风帽1上的第一卡装槽7与安装盘3上的第一卡装凸起5对齐,同时使风管头部2的第二卡装槽8与安装盘3上的第二卡装凸起6对齐,然后使组合体滑动,使第一卡装凸起5嵌入第一卡装槽7内,第二卡装凸起6嵌入第二卡装槽8内,从而完成风帽1和风管头部2在安装盘3上的连接。

为了避免风管头部2在高风压的作用下从安装盘3上脱离,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卡装槽8为燕尾槽,第二卡装凸起6为与燕尾槽适配的梯形卡装凸起,如图1至图8中所示,该种结构形成了建筑中的榫卯连接结构,从图1至图8中可以看出,在第二卡装槽8和第二卡装凸起6型面限位的作用下,风管头部2无法沿竖直方向从安装盘3上脱离,这就保证了风管头部2在安装盘3上固定的可靠性。

通常情况下,内风口21的数量应当与外风口11的数量一致,并对应设置,如图1中所示,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导流板22可以水平延伸,也可是由第一端向第二端朝下倾斜延伸,并且导流板2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优选的不大于30°,该导流板22使得由内风口21过来的高压一次风迅速充满风帽1内的出风间隙,从而提高了外风口11的出风风速,这可以有效减弱甚至消除返渣现象,从而降低风管头部2的磨损速度。

为了提高风帽1与风管头部2在组合时的便利性,还可以在风帽1的内壁设置有定位凹槽,在风管头部2外壁上设置有与该定位凹槽适配的定位凸起。

外风口11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不大于30°的夹角,如图1中所示,内风口21的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也不大于30°,内风口21和外风口11均朝下倾斜开设。

第二实施例:

请参考图10至图14,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重复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第一实施例的描述进行理解即可。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安装盘3上设置有卡装凸起,接管头部2的底端与风帽1的底端组合形成与卡装凸起适配的卡装槽,如图10中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卡装凸起优选的为梯形卡装凸起,卡装槽为与梯形卡状凸起适配的燕尾槽。当然,卡装凸起也可为t型凸起,卡装槽为与t型凸起适配的t型卡槽。

除此之外,安装盘3上也可设置有卡装槽,与此对应的,风管头部2的底端与风帽1的底端组合形成与卡装槽适配的卡装凸起。

第三实施例:

请参考图15至图16,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重复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第一实施例的描述进行理解即可。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在于:风管头部2与风管为一体式结构,内风口21即为风管头部2顶端的开口,并且风帽1底端设置有风帽卡槽,安装盘3与风帽卡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盘卡槽,风帽卡槽与盘卡槽构成卡槽整体,嵌入卡槽整体内的卡条101将风帽1与安装盘3连接。风帽卡槽和盘卡槽为对称设置的燕尾槽,卡条101截面形状与卡槽整体适配,如图16所示,卡条101实际相当于两个梯形卡装凸起的上底对接形成。当然,风帽卡槽和盘卡槽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避免风帽被高压风从安装盘3上吹落即可。

应力集中现象在高温环境下对于风帽组件的力学性能影响巨大,因此尤其需要进行强调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卡装槽、第一卡装凸起、第二卡装槽、第二卡装凸起、卡装槽、卡装凸起、卡槽整体以及卡条,这些部件中相邻两个边接合的部位在加工过程中均应当加工为过渡结构,例如圆角过渡,如图16中所示,尤其需要避免出现尖锐角,以便降低应力集中现象。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锅炉布风装置,如图9中所示,其包括风室(图中未示出)、布风板10以及设置在布风板10上的浇注料9,并且该布风板10上设置有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风帽组件。

由于该锅炉布风装置采用了上述风帽组件,因此该锅炉布风装置兼具上述风帽组件相应的技术优点,本文中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考图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安装盘3与浇注料9的顶端贴合设置,该种设置方式使得风管完全埋设在浇注料内,真正做到了风管零磨损,免更换。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锅炉布风装置及风帽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风帽组件,包括风管(4)和风帽(1),所述风帽(1)罩设在所述风管(4)的顶端,所述风帽(1)的内腔与所述风管(4)之间预留有出风间隙,且所述风帽(1)上开设有与所述出风间隙相通的外风口(11),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4)设置有沿径向凸起于自身外壁的安装盘(3),所述安装盘(3)以上的所述风管(4)称为风管头部(2),所述风管头部(2)的顶端封闭,且所述风管头部(2)的侧壁上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内风口(21),任意一所述内风口(21)的上方还设置有导流板(22),所述导流板(22)的第一端与所述风管头部(2)的外壁相连,第二端延伸至所述风帽(1)的内壁,所述风帽(1)的底端与所述安装盘(3)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1)和所述安装盘(3)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一卡装槽(7),另外一者上设置有第一卡装凸起(5),所述风帽(1)与所述安装盘(3)通过所述第一卡装槽(7)和所述第一卡装凸起(5)卡装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装槽(7)为燕尾槽,所述第一卡装凸起(5)为与所述燕尾槽适配的梯形卡装凸起;或者,所述第一卡装槽(7)为t型卡槽,所述第一卡装凸起(5)为与所述t型卡槽适配的t型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风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装槽(7)以及所述第一卡装凸起(5)中,相邻两个边的结合位置均设置有圆滑过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头部(2)和所述安装盘(3)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卡装槽(8),另外一者上设置有第二卡装凸起(6),所述风管头部(2)与所述安装盘(3)通过所述第二卡装槽(8)和所述第二卡装凸起(6)卡装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盘(3)上设置有卡装槽,所述风管头部(2)的底端和所述风帽(1)的底端组合形成与所述卡装槽适配的卡装凸起;或者,所述安装盘(3)上设置有卡装凸起,所述风管头部(2)的底端和所述风帽(1)的底端组合形成与所述卡装凸起适配的卡装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1)底端设置有风帽卡槽,所述安装盘(3)与所述风帽卡槽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盘卡槽,所述风帽卡槽与所述盘卡槽构成卡槽整体,嵌入所述卡槽整体内的卡条(101)将所述风帽(1)与所述安装盘(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风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盘(3)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风帽(1)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的限位台(3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盘(3)上还设置有定位孔(31),所述定位孔(31)内还设置有将所述风帽(1)抵紧在所述限位台(32)并防止所述风帽(1)与所述安装盘(3)相对运动的定位销。

10.一种锅炉布风装置,包括风室、布风板(10)以及设置在所述布风板(10)上的浇注料(9),其特征在于,所述布风板(10)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帽组件,所述安装盘(3)与所述浇注料(9)的顶端贴合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帽组件,包括风管和风帽,风帽罩设在风管的顶端,风帽的内腔与风管之间预留有出风间隙,且风帽上开设有与出风间隙相通的外风口,风管设置有沿径向凸起于自身外壁的安装盘,安装盘以上的风管称为风管头部,风管头部的顶端封闭,且风管头部的侧壁上沿周向开设有多个内风口,任意一内风口的上方还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的第一端与风管头部的外壁相连,第二端延伸至风帽的内壁,风帽的底端与安装盘可拆卸连接。该风帽组件可以有效减弱甚至消除风管内的返渣现象,同时风帽更换时省事省力,经济性较好,更换成本低。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风帽组件的锅炉布风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泉;李斌;李瑞国;商桂新;王金霞;黄秀平;赵风涛;孙云国;金福;闫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特利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13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