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轨道车辆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



背景技术:

装设于轨道车辆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是通过利用紧固构件将多个构件互相固定而形成的。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轨道车辆用底板下装置(日文:鉄道車両用床下装置)中,通过作为紧固构件的铆钉将前面壁的下缘部紧固于底壁的接合部,将顶壁的接合部紧固于前面壁的上缘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964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例如比一般工业用电力转换装置的壳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长。在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轨道车辆用底板下装置那样将铆钉打入沿着长边方向的接合部的情况下,随着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变长,铆钉的数量增大,使得成本增加。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降低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制造成本。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是一种安装于轨道车辆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包括强度构件和至少一个第一外装构件。强度构件具有:第一支承构件,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沿轨道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以及多个第二支承构件,多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是以主表面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朝向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的板状的构件。至少一个第一外装构件是将强度构件周围覆盖并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的侧面、且形成沿着行进方向的壳体面的薄板状构件。在至少一个第一外装构件中的每一个处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从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端沿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由至少一个第一外装构件中的每一个的缺口,在沿着行进方向的壳体面的至少任一个处形成开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强度构件以及至少一个外装构件,其中,所述强度构件具有第一支承构件和以主表面与行进方向交叉的朝向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的第二支承构件,至少一个所述外装构件将强度构件周围覆盖并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的侧面,从而能降低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第一外装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强度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2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第一外装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强度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3的第一外装构件和第二外装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强度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轨道车辆用装置例如装设于电气轨道车辆。轨道车辆用装置例如通过未图示的吊具安装于轨道车辆的底板下。在图1中,x轴方向是轨道车辆的行进方向或前后方向。z轴方向是铅锤方向或上下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及z轴正交的方向,其是宽度方向或左右方向。在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1的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电子产品。壳体1形成有用于进行电子部件的维护的开口15。壳体1包括强度构件11和至少一个第一外装构件14a。强度构件11具有:第一支承构件12,上述第一支承构件12沿x轴方向延伸;以及多个第二支承构件13,多个上述第二支承构件13是以主表面与x轴方向交叉的朝向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12的板状的构件。在实施方式1的示例中,第二支承构件13的主表面与x轴方向正交。在第二支承构件13中的、除了位于x轴方向两端的第二支承构件13之外的第二支承构件13的主表面,形成有沿x轴方向贯穿的开口13a。

第一外装构件14a、14b是将强度构件11周围覆盖并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3的侧面、且在壳体1中形成沿着x轴方向的壳体面10a、10b的薄板状构件。第二支承构件13的侧面是与第二支承构件13的主表面正交的面,其是图1的示例中与x轴方向平行的面。在第一外装构件14a、14b中的每一个处形成有缺口17a、17b,上述缺口17a、17b从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沿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由第一外装构件14a、14b中的每一个的缺口17a、17b,在沿着x轴方向的壳体面10a、10b中的至少任一个处形成有开口15。在图1的示例中,在沿着x轴方向的壳体面10a、10b中在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b中的每一个处形成有开口15。在图1的示例中,第一外装构件14a、14b通过铆钉16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3的侧面。当开口15变大时,开口15之间或者开口15与壳体面10c之间的第一外装构件14a、14b的x轴方向的宽度变小。因此,尽管在开口15之间或者开口15与壳体面10c之间作用于第一外装构件14a、14b的力增大,但由于第一外装构件14a、14b紧固于第二支承构件13,因此,能使力承受于第二支承构件13。因此,即使在开口15变大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壳体1的耐久性。第一外装构件14a、14b的固定方法不限定于铆钉16,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接将第一外装构件14a、14b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3的侧面。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第一外装构件的立体图。在实施方式1的示例中,壳体1包括主表面的形状为长方形的两个第一外装构件14a、14b。第一外装构件14a形成z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a中的z轴方向上侧的壳体面10a以及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b中每一个的一部分。第一外装构件14b形成z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a中的z轴方向下侧的壳体面10a以及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b中每一个的一部分。在两个第一外装构件14a、14b中的每一个处形成有缺口17a、17b,上述缺口17a、17b从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即与x轴方向平行的端边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图2的示例中,在形成壳体面10b的第一外装构件14a、14b处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缺口17a、17b。此外,在图2的示例中,在第二外装构件14a两端的每一端处形成有三个缺口17a。同样地,在第一外装构件14b两端的每一端处形成有三个缺口17b。在图1的示例中,在沿着x轴方向的壳体面10a、10b中的、与y轴方向正交的壳体面10b处由缺口17a、17b形成开口15。第一外装构件14a、14b形成有供铆钉16插入的通孔18。为了使壳体1轻量化,第一外装构件14a、14b例如由铝形成。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强度构件的立体图。强度构件11由具有使壳体1具备期望强度所需的强度的构件、例如铁形成。强度构件11所具有的第一支承构件12沿x轴方向延伸。在图3的示例中,强度构件11所具有的第二支承构件13以主表面与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12。将第二支承构件13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12的方法是任意的。第二支承构件13形成有供铆钉16插入的通孔19。在实施方式1的示例中,多个第二支承构件13中的位于x轴方向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承构件13在壳体1中形成x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c。在图3的示例中,壳体面10c与x轴方向正交。

如上所述,第一外装构件14a、14b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3的侧面。通过将第一外装构件14a、14b面对的位置设置在开口15周围,能减少外装件彼此连结所需的在长边方向上并排打入的铆钉16的数量,因此,与将铆钉16在长边方向上并排打入的情况相比,能减少铆钉16的数量。其结果是,能降低壳体1的制造成本。只要确定铆钉16的间隔,以防止第一外装构件14a、14b相对第二支承构件13移动即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壳体1,通过设置具有第一支承构件12和第二支承构件13的强度构件11以及将强度构件11周围覆盖并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3侧面的至少一个外装构件14a、14b,从而能降低轨道车辆用控制装置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

图4至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图4是沿y轴正向观察壳体2的图。图5是沿y轴负向观察壳体2的图。图6是沿z轴正向观察壳体2的图。与实施方式1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1不同,在图4至图6的示例中,在沿着x轴方向的壳体面10a、10b中的、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b以及z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a中的z轴方向下侧的壳体面10a处,形成有开口15。

图7是实施方式2的第一外装构件的立体图。在实施方式2的示例中,壳体2包括主表面的形状为长方形的四个第一外装构件14c、14d、14e、14f。第一外装构件14c、14d分别形成z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a中的z轴方向上侧的壳体面10a的一部分以及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b中的任一个的一部分。在第一外装构件14c、14d中的每一个处从z轴方向的下端形成有缺口17c、17d。第一外装构件14e、14f分别形成z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a中的z轴方向下侧的壳体面10a的一部分以及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b中的任一个的一部分。在第一外装构件14e、14f中的每一个处形成有缺口17e、17f,上述缺口17e、17f从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即与x轴方向平行的端边沿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图7的示例中,在形成壳体面10b的第一外装构件14c、14d、14e、14f处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缺口17c、17d、17e、17f。此外,在形成壳体面10a的第一外装构件14e、14f处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缺口17e、17f。z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a中的z轴方向下侧的壳体面10a以及y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b的每一个处,由缺口17c、17d、17e、17f形成开口15。

图8是实施方式2的强度构件的立体图。在实施方式2的示例中,在四根第一支承构件12处安装有第二支承构件13。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第二支承构件13以主表面与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12。第二支承构件13形成有供铆钉16插入的通孔19。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多个第二支承构件13中的、位于x轴方向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承构件13在壳体2中形成x轴方向上相对的壳体面10c。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实施方式2中,第一外装构件14c、14d、14e、14f也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3的侧面。通过将第一外装构件14c、14e面对的位置、第一外装构件14d、14f面对的位置以及第一外装构件14e、14f面对的位置设置在开口15周围,从而与将铆钉16在长边方向上并排打入的情况相比,能减少铆钉16的数量。其结果是,能降低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制造成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2,通过设置具有第一支承构件12和第二支承构件13的强度构件11以及将强度构件11周围覆盖并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3侧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外装构件14c、14d、14e、14f,从而能降低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制造成本。此外,在降低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同时,不仅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b处,在铅锤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a中的铅锤方向下侧的壳体面10a处也能设置开口15。

(实施方式3)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实施方式3的壳体3还包括两个第二外装构件20,两个上述第二外装构件20形成x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c。图10是实施方式3的第一外装构件和第二外装构件的立体图。由第一外装构件14a、14b和两个第二外装构件20形成壳体3。第二外装构件20形成有供铆钉16插入的通孔21。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强度构件的立体图。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第二支承构件13以主表面与x轴方向正交的朝向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12。第二支承构件13形成有供铆钉16插入的通孔19。在多个第二支承构件13中的、位于x轴方向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承构件13处也与其它的第二支承构件13同样地形成有沿x轴方向贯穿的开口13a。在位于x轴方向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承构件13处安装有第二外装构件20。为了使壳体3轻量化,第二外装构件20例如由铝形成。通过在位于x轴方向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承构件13处设置开口13a,能使壳体3轻量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3的壳体3,通过在位于x轴方向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承构件13处设置开口13a,并由第二外装构件20形成x轴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10c,能使壳体3轻量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将上述实施例进行任意组合。强度构件11、第一外装构件14a、14b、14c、14d、14e、14f以及第二外装构件20的形状是任意的。尽管壳体1、3包括两个第一外装构件14a、14b,壳体2包括四个第一外装构件14c、14d、14e、14f,但第一外装构件的数量是任意的。此外,开口15的数量是任意的。

本发明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实现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即,本发明的范围并非通过实施方式示出,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此外,在权利要求书内及与之等同的发明含义的范围内实施的各种变形应当视作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符号说明)

1、2、3壳体;10a、10b、10c壳体面;11强度构件;12第一支承构件;13第二支承构件;13a、15开口;14a、14b、14c、14d、14e、14f第一外装构件;16铆钉;17a、17b、17c、17d、17e、17f缺口;18、19、21通孔;20第二外装构件。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安装于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强度构件,所述强度构件具有第一支承构件和多个第二支承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承构件沿所述轨道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是以主表面与所述行进方向交叉的朝向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承构件的板状的构件;以及

至少一个第一外装构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是将所述强度构件的周围覆盖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承构件的侧面、且形成沿着所述行进方向的壳体面的薄板状构件,

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中的每一个处形成有缺口,所述缺口从与所述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端沿与所述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由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中的每一个的所述缺口在沿着所述行进方向的所述壳体面的至少任一个处形成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包括主表面的形状为长方形的两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

两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中的一个形成铅锤方向上侧的所述壳体面以及与所述行进方向及铅锤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壳体面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

两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中的另一个形成铅锤方向下侧的所述壳体面以及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壳体面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

在两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中的每一个处,所述缺口从所述两端形成,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壳体面中的每一个处,由两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的所述缺口形成所述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包括主表面的形状为长方形的四个第一外装构件,

四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中的两个第一外装构件分别形成铅锤方向上侧的所述壳体面的一部分以及与所述行进方向及铅锤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壳体面中的任一个的一部分,在这两个第一外装构件中的每一个处,所述缺口从铅锤方向下端形成,

四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中的另外两个第一外装构件分别形成铅锤方向下侧的所述壳体面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壳体面中的任一个的一部分,在所述另外两个第一外装构件中的每一个处,所述缺口从所述两端形成,

在所述铅锤方向下侧的所述壳体面以及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所述壳体面中的每一个处,由四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的所述缺口形成所述开口。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二支承构件中的、位于所述行进方向两端的两个第二支承构件形成所述行进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还包括两个第二外装构件,两个所述第二外装构件是形成所述行进方向上相对的两个壳体面的薄板状构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外装构件通过铆钉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承构件的侧面。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度构件由铁形成。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装构件由铝形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装构件由铝形成。

技术总结
轨道车辆用装置的壳体(1)包括强度构件(11)和至少一个第一外装构件(14a、14b)。强度构件(11)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承构件(12)及以主表面与X轴方向交叉的朝向固定于第一支承构件(12)的作为板状构件的多个第二支承构件(13)。第一外装构件(14a、14b)是将强度构件(11)周围覆盖并固定于第二支承构件(13)侧面、且形成沿着X轴方向的壳体面(10a、10b)的薄板状构件。第一外装构件(14a、14b)的每个形成有从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端沿与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缺口(17a、17b)。缺口(17a、17b)在沿着X轴方向的壳体面(10a、10b)的至少任一个形成开口(15)。

技术研发人员:池本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7.10.2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11173.html

最新回复(0)